朱元璋问女子“天下何物最大”,女子回答2个字,反被皇上套路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天下何物最大”,很多人喜欢问这个问题。当一朝皇帝这样问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答案呢。陈桥兵变的宋太祖赵匡胤继位后,老觉得不踏实,他想让所有的人对他绝对忠诚。一方面他用话语旁敲侧击,试探群臣,另一方面他又动用权利,杀掉不少在他看来不老实的人。
这一天,他问在座的群臣,大家觉得什么最大。底下人的答复不能让他满意,只有其中一个“道理最大”让他稍稍开心一点。说完宋朝,我们再来讲一下明朝开国皇帝的一件事儿。
众所周知,明朝之前是元朝,是朱元璋领兵赶走了元军,重新收复了中原江山。想当年,元军的骑兵可是相当的厉害,是什么让朱元璋能够成功的呢。元朝统治时期,大力压迫汉族人民,又加上统治者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黑暗,民不聊生,朱元璋时期,大元江山岌岌可危。
但是,正如每一片野花地里都有一朵与众不同的牡丹一样,大元腐败的体制下,还有一个叫王保保的特殊存在。他从未打过败仗,铁蹄之下是起义军的尸体,他一心只想捍卫元朝的江山。但是,不做事的那些人却眼红这些功劳,于是他们窝里造反。后院失火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王保保被朱元璋打了个措手不及,自己的妹妹也被俘虏了。
朱元璋这个人腹黑但是爱才,有那么一句歌词叫做“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朱元璋对王保保是爱的深沉啊,他想通过一切手段来得到王保保,于是便从他妹妹下手。
两军对战,最好的何解方法就是和亲。朱元璋强迫王保保之妹嫁给自己的儿子,以此来收买和强迫王保保。蒙古儿女多的是倔劲,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朱元璋提出,如果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回答的满意我就不强迫你了,他就问王保保之妹:“天下什么最大”,对方答曰“忠孝最大”,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
他一脸奸笑的说,既然你觉得忠孝最大,那么,忠是排在孝之前的,我是君王,你应当对我忠诚。说的对方哑口无言,只好屈从,姜还是老的辣啊。
因为王保保的缘故,朱元璋一开始对王保保的妹妹是真得好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元朝的灭亡,他也就逐渐淡忘了当时的初衷,最后王保保之妹下落不明,史书再未记载。
众所周知朱元璋喜欢美人,当时有一熊姓人家,他家的女儿长得貌美如花,就动了攀附皇家的心思。想着女儿要是嫁给皇帝他们一家可就是皇亲国戚,自此荣华富贵享不停了。于是收买了朱元璋的亲信太监,让他吹耳边风。这太监拿了钱,又见熊家的女儿的确是美若天仙,日后做了妃子他还能做个人情。
于是在朱元璋面前把这女子的容貌大肆夸奖了一番。要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在政事上的确大有作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举措,政绩斐然。只有一点不妥,那就是喜爱美人,喜爱多多的美人。通俗来说就是好色。听到亲信说的那女子简直是仙女下凡,自然心动。于是找借口到熊家做客,借机看看美人真容。这一见不得了,熊家这女儿果然是美貌动人。
皇帝看中的姑娘自然要纳入宫中,这事其实很简单。可就在朱元璋回宫准备下旨时,言官张来硕来面见皇帝,对朱元璋说,?陛下您不能让这熊家姑娘进宫啊,她已经许配了人家,您让她进宫不是跟臣子抢老婆吗。?话说到这其实就可以了,起到了言官直言劝谏的作用。可错就错在张来硕又接着说道:?若明取之,于理不妥。?这话意思就是,要是光明正大地娶,于理不合。潜在的意思是陛下你可以使用一些手段。朱元璋大怒,斥责张来硕不配做言官。命人敲碎他的牙齿,挖掉他的鼻子。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其一,这张来硕要是不多事来告诉他熊氏已经许配了人,朱元璋不知道这事,已经把美人迎入宫了,谁也不敢多说什么。可他知道了这件事,再娶熊氏可就是昏君了。其二,言官是做什么的,是在皇帝有错时规劝皇帝的,要的是正直之人,可张来硕不仅不劝皇帝反而引导皇帝做昏君。因此严格的说朱元璋并不是因为没人严惩张来硕。
? ? 自从忽必烈称帝,蒙古人掌控了天下之后,中原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一段特殊时期。为何说是前所未有且特殊呢?因为这是中原第一次,由外来的游牧族群掌权。然如此的后果会如何,想必也已经有定论了。为何?因为元朝为以后的混乱埋下的祸根太多了。不管是蒙古人居上为汉人居下位的四等人制,还是元朝自身的混乱,都让其迅速的在一百年内走向了衰败。
? ? 此时的元朝已经再也不复之前的元朝,而天下被欺压已久的汉人也逐渐的开始了反抗。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 ? 刚开始他的名字其实不叫朱元璋,而叫朱重八。当时的这些种地的农民,特别是汉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读书,因为通常连自己家人都养不活。取名字也都是根据出生的月份随便取。朱元璋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在当时看来身份低贱的农民家里。但他的祸事还不止这一件,因为就在几年后,他一家中所有的亲人都接连着去世。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再也没有一个人活着了。到最后他甚至连能够安葬自己亲人的地方都没有。迫于生计,他只能当起了乞丐,后来还做了和尚。但其实对他来说和尚就等于乞丐,只不过一个是化缘,一个是要饭。
? ? ? 天下接连挑起的战火,没有因为这些贫苦百姓的悲惨生活而停歇。农民起义逐渐开始了。传说当时还曾经有人在黄河中发现了一个石人,于是后来就有了一只当地的孩童编的儿歌:“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不久,天下都反了。韩山童和刘福通扣着白莲教,将自己伪造成了弥勒佛转世,打造了一支红巾军。而朱元璋在得知了起义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投奔。最终他就投奔到了一支军队下,而这支军队的统帅名叫郭子兴。因为朱重八出色的军事才能,郭子欣很看好他,最后甚至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而朱重八也在这个时候为自己改了名,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朱元璋。
? ? 他跟着郭子兴混的风生水起,一路坐到了千夫长的位置。但谁想后来因为红巾军内部的势力纷争,导致郭子兴很有可能会在一次争斗中失利而死。朱元璋该如何抉择?他是选择帮着郭子兴将这些势力全部统一,还是说换一种更加铤而走险的思路,自己带兵自成一派?这个时候郭子兴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他要是再带兵走,那无疑他的岳父就被他害死了。于是朱元璋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抱负,选择只带了24个自己最信任的最看好的兄弟,独自出去闯荡。但历史最大的bug就在于朱元璋不仅没有在战乱中死去,反而还一路不断的收服最终形成了一个2万人的军队。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这毫无疑问是令人疑惑而不解的。甚至后来他还在逐渐的发展中得到了比以前自己的岳父手下所统领军队的几倍之多。这让他一跃成为了一个大统帅,成为了元朝当时所有反抗势力中较强的一支。
? ? 但是当时很强的势力可不止他一个。他西边的陈友谅东边的张士诚,北边的龙凤政权,还有远在西北的一支政权。虽然他现在名义上还是属于龙凤证券,但是因为龙凤政权在元朝的打压之下逐渐衰弱,所以朱元璋开始考虑究竟是否要脱离这一股势力了。到底该去还是该留呢?他如果选择去的话,肯定就会有人指责他,说他是不忠不义之徒,然后借机在道义的层面上压他一等。但是反过来想想,在这个时候他如果单独发展的话,肯定不仅能够得到手下的拥戴,也同时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建立自己的国家。这难道不好吗?但其实我们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形势来分析。当时的这些势力开始纷纷称帝了, 按理来说,虽然朱元璋的实力也相较于弱一些,但是他觉得也有足够的资本可以称帝。他能不能借此机会摆脱之前的龙凤政权的控制呢?不行。他此时的处境如果称帝,那么他是极其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此时的地理位置是这样的。左边靠着陈友谅,右边靠着张士诚。上面就是龙凤政权。如果这个时候脱离龙凤政权的保护自己称帝的话,那么他毫无疑问会被左右两边两支强大的势力同时攻击,被背叛的龙丰政权肯定也会派兵来攻打,最后直接瓜分掉他的领地。此时称帝是取不得的。当时朱元璋的账下有一名谋士叫做朱升,他给了朱元璋一个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朱元璋也听从了这一建议。
? ? 于是朱元璋潜下心来开始专注于发展并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终于在他的努力之下,朱元璋自己军队的军事力量已经十分的强大,政权更是十分稳定。于是在龙凤政权跟着倒塌之后,他选择开始面对他最强劲的两个敌人,张士诚,陈友谅。这两个人中,张士诚原先是盐贩子出身,而且是卖私盐的。当初他们是因为生意做不下去,因而才起义的。再加上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真正远大的抱负,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能力可言,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并不是最大的敌人。朱元璋很清楚,一直以来他最强劲的对手是陈友谅。这个人阴险狡诈,有特别多的阴招,十分的危险。但同时他的军队在当时也是最强的,拥兵好几十万。面对一个计谋与实力兼备的对手,朱元璋自然不可能那么轻易的取胜。在明朝建立的路上,他与这个对手已经打了很多年。而最终在他们之间一定胜负的地方,叫做鄱阳湖。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之战。他们甚至打的还是水上的战争。朱元璋正面与陈友谅的军队硬拼肯定是拼不过的,于是他只能选择用计谋。最终朱元璋成功了,陈友谅也被一箭射中而死。朱元璋总算统一了南方。
? ? 在这些最强劲的对手都已经打败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了。但是反抗势力可不止这些起义军的内斗,还有最大的敌人,元朝。
? ? 该如何彻底瓦解元朝的势力呢?而且最好是不用大动干戈的方法,毕竟元朝的实力依旧摆在那儿。于是,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妙计。元朝的统率之下,除了蒙古人和色目人之外就是汉人。如果他能够里应外合起这些汉人,那么元朝一定就能够从内部瓦解。
? ? 于是,朱元璋命人写了一封昭告天下的诏书,调动被欺压已久的汉人的民意,于是成功的得到了汉人的一众支持,最终彻底消灭了元朝,正式建立了大明。
? ? 可是,朱元璋接下来就陷入了一个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治理,并且能够防备国家的衰亡。历来,天下一旦叛乱必定会改朝换代,从来没有哪一个能永久。而他就要面临这个问题。
? ? 以前的国家的基本雏形是这样的:君主,宰相,地方。而其中皇帝只负责国家的走势和最高的掌控权,但真正处理所有事情的是宰相。宰相会代替皇帝处理大部分的公务,并且手机的权利是满朝文武百官之中最大的。所以,一个国家,如果宰相叛乱,必定万劫不复。但是,地方难道就不会叛乱吗?肯定也有可能,而且很致命。首先,地方距离皇帝所在的中心位置本来就比较远,难以管辖。再加上元朝的行省制度,本来分成了接近上百个地域的中原只剩下了十个行省。这也就意味着一个行省的掌管者有些很好的权利,并且能够负责这个行省内一切的运作。所以,万一任意一个行省造反,难道不就像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叛乱吗?这一个行省看起来还没有到当时诸侯国的位置,但其实不管是各方面的制度还是大小都已经很像了。周朝亡于什么?诸侯并起。所以,行省地方谋反的问题必须解决。
? ? 那么,这两个这么大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朱元璋的方法十分的简单而粗暴。宰相会谋反?不怕!从此以后宰相没有了!都由我皇帝亲自审批!我只需要一个内阁!怕行省谋反?没事!把这些行省分的小一点散一点就谋反不了了!于是,皇权在朱元璋的不断改革下越来越强,到了后来,再也没有什么权力能够威胁到皇权了。
? ? 但是,皇权过于强大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其实也并不是。之前宋朝之所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害怕皇权过于强大,无法抑制。那样的话,如果是一个像朱元璋这样比较有为的皇帝的话还好,如果是一个昏庸的皇帝,那么整个国家就算是到了绝境也无法挽回了。这也就导致了明朝末期确实出现了一些很奇葩的皇帝,比如一个一心只想成仙,于是整天炼丹求道的皇帝,最后还把自己给吃死了。当然,这也会牵涉到明朝三大案中的红丸案,据说他所吃的那些药丸里面几乎有半个元素周期表,还有一些铁等金属物质。后来还有一个皇帝,醉心于山水之间,经常不在朝中,而是跑出去游玩,最后似乎是淹死了。还有一位很喜欢做木工,把匠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然后成为了一位一心想做工匠的李后主…皇权如果不加以抑制,那么只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而最终这让明朝出现了很多较大的乱子。像是党争,宦官专权等。
? ? 但是为了能够让百姓过好,朱元璋也是想了不少的点子的。明朝开始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且开始大规模的由国家来建设一些书院,让百姓学习。也就像是孔子所说的,庶之,富之,教之。为了配合学习,他还开发了戏曲,并且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纯粹是图个娱乐的,而是能够通过这些戏剧告诉人们道理的。但朱元璋同时也对商人特别的抵触,他把在元朝时期兴起的商业文化完全断绝了。这有好处,但同时坏处也挺大。商业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并且是一个国家对于外界交流的根本。两个国家之间要是想达成很好的关系,或是想要有更多的文化交流,商业必定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所以这项制度虽然在朱元璋在位的时期被严令废除,但是在后来却又开始发展了起来。
? ? 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十分伟大的一个朝代。而朱元璋自己本身也有一些比较独特的特点,例如说他是继刘邦之后的第2位布衣皇帝。明朝朱元璋所定立的很多制度,也都是对于后世的发展十分有意义的。虽然对于朱元璋这个人忽视有很多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在我心中朱元璋无疑还是一位十分伟大而有为的皇帝。
? ?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不过这个朝代却算得上我国历史上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个朝代,蒙古铁骑远征一往无前,向西直接打到欧洲多瑙河附近,可以说征服欲极强的蒙古帝国是让当时的很多国家闻之惊悚,直接征服了亚欧大陆,而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土面积一度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蒙古帝国的后继者建立了元朝,不过这样一个让西方闻之丧胆的朝代最后被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给推翻了。
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朱元璋推翻元朝后,是如何对待前朝遗留下来的十万蒙古女子的。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以蒙古族为主。和很多少数民族的排外思想一样,蒙古族更甚,而且我们也知道,马背上打下来的江山,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和接受儒家思想教化的汉族思想上自然相差很远。所以元朝时期,汉族人遭受的歧视与压迫可想而知。在元朝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各路起义军于涌而出。
最后由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恢复了汉族政权朱元璋出身贫民,小时候忍饥挨饿,当过和尚,做过乞丐,看着身边亲人一个个因为朝廷的腐败而饿死,而他自己也是备受元朝朝廷压迫的贫民之一,后来也是被逼揭竿而起。所以说朱元璋肯定是对元朝非常痛恨的。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算得上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了,也可以说朱元璋这个人本身就小心眼儿。对于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在后来也是被他杀的差不多。
更别说那些有谋权篡位的想法的乱臣贼子了,几次大屠杀,都是数千人血流成河。那试想一下推翻那个让他童年不得安生,父母兄弟皆被饿死的朝廷的人,他又该会怎么处理呢?要是照我们前边说的,朱元璋心狠手辣,他肯定是一场大屠杀,将那些害他流离失所的丑人全部杀掉。不过,令人惊讶地是,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虽然说朱元璋斗大的字不识几个,要说见识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如何处事了。
更何况他能当上皇帝也不是仅凭他的一腔热勇,他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当然也离不开他身后为他出主意的人。朱元璋主张善待蒙古族人,还给予他们很多优待。不过,刚建立的政权他这样做无疑是非常有利于收买人心的,打天下和治理天下是两个概念,朱元璋还是知道的。这样一来,前朝留下来的蒙古族人心甘情愿地归顺他,而且还给天下万民一种他这个皇帝心胸宽阔,善待子民的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法令才是体现朱元璋厉害之处的。
那就是所有的蒙古族女子只能与汉族男子通婚。而且这还是一条铁令,谁要是敢不遵守,那就抓起来。在我们看来,朱元璋这些法令好像真的是够厚待蒙古族人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让蒙古族女子与汉族男子通婚主要是为了汉化蒙古族,同样的目的,朱元璋还要求蒙古族人去学习汉字,穿汉族人的衣服,,学习汉族的文化。这样一来,经过长时间的与汉族的融合,蒙古族基本同汉族同化,对于政权的稳定也是非常有用的,毕竟朱元璋肯定也是怕蒙古族人死灰复燃,而蒙古铁骑的威力他肯定也是知道的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7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