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失败在毫厘之间,历史上的第二次鸿门宴,若成功就没隋唐了?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寰海沸兮争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四百年汉欲开基,项庄一剑何虚舞。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归明主。项王足底踏汉土,席上相看浑未悟。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子宇文觉在其侄子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其实,从魏晋南北朝走向隋唐的大统一之时,就曾有过一场“山寨”版的鸿门宴。做东的一方以饭局为赌场,以国运为筹码,投掷了一次大赌注。
北周武帝宇文邕瞄准塞北江南,计划在两年内一统江山,但却在北伐的路上突然病倒了。即位的是武帝的大儿子北周宣帝宇文赟,并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望日隆。这人既没有父辈的才能,而且,不务正业,最后,甚至五位皇后并立,此举打破前赵皇帝刘聪“三后并立”的记录,最终,在位两年后就病故了。此时,岳丈杨坚掌握着朝中大权,伺机夺取皇位。
面对此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五个儿子决定邀请杨坚赴宴。五王决心已定,准备在这场“鸿门宴”上伺机刺杀权臣杨坚,以此,夺回宇文家的天下。杨坚明知五王早已设下埋伏,却仍只身前往,他觉得这五人早已被自己控制住了,翻不出多大浪花。即便,是一场刀光剑影的鸿门宴,甚至,也可能因此命丧当场,但是,骄傲的杨坚还是去了。
北王回到京城后,仿佛是笼中之鸟,失去了自由。消息一出,天下纷纷议论,估计是杨坚要伺机夺权了。立刻有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尉迟迥的侄子尉迟勤,王谦和皇帝的岳父司马消难等多路兵马一起起兵反抗。北周重臣和皇亲国戚率领十万大军讨伐杨坚,此次事件也被史书称为“三方构难”。杨坚对这帮人的起兵全然没放在眼里,坚持只身赴宴,其胆色可见非凡。
饭局在五王里排行老大的赵王宇文招府上进行,他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七子,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异母弟。按照鸿门宴的规矩,五王需要寻找一位“项庄来舞剑”,在大家推杯换盏之际“表演”剑术,等大家酒醉酣睡之时,再行“刺杀沛公”。随着,一声令下,五百将士乱刀“杀死沛公”,最终,完成大业。
可惜,宇文招等人没有先祖的手段才能,临开宴都没找到“项庄”,无奈之下,五王之首宇文招决定亲自行刺。宴会上几番筹光交错之后,宇文招端着瓜盘请杨坚吃西瓜,瓜盘递到杨坚眼前,按说,应该趁机用小刀刺进对方的喉咙一刀毙命。可是,懦弱的宇文招尝试几次后,没胆量刺下去,“项庄”环节失败了。
此时,赴宴者带着忠实的“樊哙”到宴会上保护杨坚,“樊哙”之一元胄看出事有端倪,慌乱间挺身而出,扣刀上前对杨坚请安说:“相府有事,您不可久留。”赵王宇文招看状不悦,呵斥元胄:“自己正与杨坚喝在兴头上,什么时候轮到外人置喙。”并命元胄退下。可是,元胄非但没有退下,瞪大眼睛与赵王四目相对。
赵王的气势弱了下去,错失第一次发信号的机会。
眼看着元胄要坏事,赵王假装醉酒呕吐,想佯装到后厅安排勇士们下手。元胄识破赵王意思,伸出一只手搀扶着酒醉的赵王回到座位上,亮出宝刀,紧紧的“护卫”住赵王,赵王一动不能动,假装吐了几次,都被元胄请回到座位上。赵王心里恨得痒痒,这个程咬金坏我好事,赵王假装撒酒疯,说要喝水,让元胄去厨房给自己拿水喝,元胄仿佛没听见,一动不动。
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五王中的滕王最后赶到,按照礼数,元胄需要上前请安迎接。元胄走到杨坚身边时,小声提醒他大事不好,让他尽快回去。杨坚不以为然,心想他们又没兵马,还能怎么造次。元胄见杨坚没有起身的意思,再次上前劝说:“兵马本来就是宇文家的,如果咱们命丧酒席,那么,就什么都没了,只怕死在这一点意义都没有。”
杨坚还是不信,迎接滕王后,回座位做好,继续跟五王喝酒。警觉的元胄听见内庭有人穿戴盔甲,知道真的不能再耽误了。于是,上前对杨坚大声说:“丞相您府上事情那么多,怎能在此处消磨太久。”说完,拉起杨坚就往出跑。宇文招见势不妙心里急了,情急之中犯了一个错误,他本可以示意士兵去追,可是,赵王却是自己起身就追。
之后,毫无“斗争经验”的赵王,还没跑到门口就被元胄拦回去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杨坚出逃。错失时机醒悟时已晚,只留下满腔悔恨。
最终,这场鸿门宴里的“沛公”跑了,设宴之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刺杀任务失败的五王,第二天就被杨坚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而且,砍了他们的人头,没过多久北周国号不复存在。杨坚经过“三方构难”后也不再犹豫了,逼迫年仅八岁的静帝禅位于他,将国号改为“隋”,北周武王摆下的这场鸿门宴以失败告终了。
其实,成功与失败就在毫厘之间,可是,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参考资料:
【《隋书志》、《两唐书志》、《周书本传》】
《鸿门宴》的意思是指不怀好意的宴会。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秦朝末年。这场宴会的主人公是项羽和刘邦,两位当时的军阀。鸿门宴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决定了两位军阀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鸿门宴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成为了当时最有实力的两位军阀。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鸿门宴的发生。在宴会上,项羽为了打破刘邦的军心,故意表现出轻视刘邦的态度,甚至出言侮辱。
刘邦则保持了镇定,最终成功地说服了项羽,使得两人达成了协议,共同对抗秦朝。鸿门宴的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斗争。项羽和刘邦的合作只是暂时的,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后来的战争中再次爆发。
《鸿门宴》的艺术特色
《鸿门宴》一文,既再现了历史真实,也提供了高度的文学技巧典范。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这篇文章善于通过重要历史事件、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典型性。作者善善、恶恶、贤贤、黜不肖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他以极其深微而又明显的爱憎笔触,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刘邦是一个狡诈而又极其机变的所谓成功人物;项羽则是一个粗豪自恃、浅听轻信的所谓失败英雄。作者把刘邦、项羽放在鸿门宴这具体事件、具体矛盾中进行描绘,完成传记文学人物的典型性。
刘邦、项羽,尽管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所描绘的的也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后世却常用来概括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作者在描绘这两种人物性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对项羽主要是同情和赞颂,对刘邦主要是贬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鸿门宴
项羽本不想在酒席上杀刘邦,范增却在酒席上执意要除掉刘邦。后来他在庄庄安排剑舞,打算直接杀了刘邦。但项庄并没有直接杀死刘邦,最后还是依靠刘邦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变态的心理素质逃跑了。估计这是项羽一生中最遗憾的事了。其实项羽的性格不够果断,不够狠。如果能想到范增的指示,历史将被改写。
刘邦去鸿门向项羽道歉。项羽看到这种情况,居然原谅了刘邦。坐在一旁的范增连连示意要将刘邦斩首,见到她时假装看不见。看到项羽不听自己的话,范增也没办法。一气之下,他到了帐外,见到了项庄,顿时另有打算。于是他跟项庄说,你大哥心软,不想杀刘邦,但是他不杀刘邦,我们迟早也会被他杀。项庄一听,连忙进了大帐。
进去说,喝酒没人招待你。让我给你一个剑舞。大家都同意。就看项庄舞剑,闪闪发光,一路围着刘邦,刘邦的心!悸动,明显是在自寻死路!这时,走在前面的项伯见情况不对,急忙跑出来跳起舞来,阻止项庄杀死刘邦。项庄就像老鹰抓小鸡,刘邦就像那只小鸡。好在项伯是只母鸡,勉强接下了项庄的棋。所有人都明白,所有人都在看这一幕如何收场。等着瞧!
坐在刘邦旁边的张亮也很担心!没有办法,突然看到樊哙掉了账本,突然有了计划,偷偷跑出去,告诉樊哙,刘邦危机四伏。反馈错了就直接冲进账户。当然,樊哙这一冲,作为高手的项羽立刻站了起来,拔剑出鞘,准备迎战!刘赶紧解释说,项羽知道樊哙和自己一样都是高手,高手相敬如宾,所以赏樊哙的生猪肉。樊哙吃肉喝酒,项羽觉得这次是他的心腹了!甚至像自己一样吃肉喝酒!感觉相见恨晚!
樊哙这一闹,就结束了庄庄的剑舞。范增的恨!看来刘邦今天是杀不死了!酒席上,张亮把樊哙赶紧劝走,刘邦上了厕所,在樊哙等人的帮助下,直接跑掉了!留下张亮去对付项羽。幸运的是,张亮这一代人可以担任部长。这个东西还是做的不错的。刘邦回霸,松了一口气,逃了!
隆冬季节,天高云淡。树木萧瑟,荒草萋萋。寒风怒吼,冰冷刺骨。在灞桥通往临潼的路上,一支骑兵队伍顺着骊山山脚,逶迤东行,旌旗垂落,马声哒哒,一群人等人心思重重,萎靡不振。 这一幕发生在公元前207年的关中大地上,汉军主帅刘邦率百余骑从霸上到新丰鸿门来见楚军统帅项羽。刘邦一路上忐忑不安,愁容满面,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难以预测,不知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如何对待他,心不情愿,万般无奈,但也只好羊入虎群,听天由命了。 刘邦这次赴宴,在鸿门堡上演了一出千古好戏。这一宴成了楚汉相争的转折点,成了他日后成就霸业、一统天下的出发点。这一宴流传千古,这一宴惊心动魄,这一宴扣人心悬,这一宴险象环生,这一宴更是出人意料。这一宴,情节太复杂;这一宴,故事太离奇。这一宴,主人不知如何控制;这一宴,客人不知如何发展。每说一句话,都可能暗藏杀机;每敬一杯酒,都可能身首异处;每上一道菜,都可能鲜血喷流。太多的未知,太多的转机,使这一宴天下闻名。而这一宴发生在鸿门堡,史称鸿门宴。 鸿门堡位于三面临沟的高台之上,《水经注》中说:"新丰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余,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河,俯瞰关中原野,扼守潼关直通长安的要道,高台南西北三面似刀砍斧劈,直上直下,崖势险峻,易守难攻,在大刀长矛、弯弓射箭的冷兵器时代,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 胜之地。西楚霸王进入关中后,将鸿门堡选为大本营。这里现在绿树成荫,良田联片,村落密集,房屋鳞次栉比,已不见了刀光剑影,也听不到号角嘶鸣,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 鸿门堡新修了上山公路,转过弯道,一座巍然挺立的古城堡耸立在鸿门塬边,居高临下,气势非凡。这就是传说中的项王军营驻扎地,当然,依项羽当时统率的四十万精兵强将来说,军队扎营肯定是寨寨相接,帐帐相连,兵跑马嘶,连绵几十里,旗帜连片成云,刀枪剑戟如林,气吞万里如虎,远被现在的项王营规模大得多。项王营最早记载见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戏西,即现在的鸿门堡。 项王营城内殿台楼阁环盖四周,城中古藤树木繁盛,城中霸王井、虞姬井等古色古香,城中央树立着霸王举鼎塑像,项羽昂首挺胸,一手握住腰间佩剑,一手举一硕大无比的青铜大鼎,力不可撼,勇冠三军,势不可挡,威严自显。 鸿门宴发生的地方并不在项王营内,而在城下的一处院落里。院子中间筑有古将台,台上飘扬着楚汉大旗,插着一把出鞘的长剑,立着一只酒杯,很简洁明了的交代清了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台前塑着与鸿门宴有关的双方主要人物,汉军阵营是刘邦、张良、樊哙、夏侯婴、曹无伤,楚军阵营有项羽、范增、项伯、项庄、陈平,这等人由于在当时所处位置不同,面临的境遇不同,各怀心事,神态各异,在千古一宴中表现迥异,结局截然不同,着实令人感慨不已。 古将台的西边建有一座蒙古包似的军帐,帐内模拟当时宴会剑拔弩张的场景。项羽、刘邦安坐于大帐内侧平台上,项羽威风凛凛,盛气凌人;刘邦诚惶诚恐,焦虑不安。外帐两侧分别坐着范增和张良,范增神态焦急,示意动手;张良心中有数,暗自发 力。项庄舞剑步步紧逼,项伯用剑着着抵挡,处处相护。这一群雕塑像表现了当年那场波诡云谲、扣人心弦的宴会,将鸿门宴的紧张气氛表现的淋漓尽致。 早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先生在《史记·项羽本纪》里对鸿门宴一事就作了详细、生动的描述。他写道: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张良招樊哙入帐,樊哙披帷西向立,与项王应答。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的故事通过司马迁先生的妙笔生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鸿门堡也因此成为感受当年楚汉相争的名胜之地。如今,那场跌宕起伏、双雄争霸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人们对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普遍认为项羽在当断则断时优柔寡断,对范增的示意无动于衷;对处处保护刘邦的项伯,也默然不应;面对樊哙质问,无言以对,对刘邦不辞而别也泰然处之。他"错走一颗子,输了满盘棋", 坐失良机,埋下了兵败自杀的祸患。 我在鸿门堡感受了鸿门宴的气氛后,又重读了司马迁的名篇《鸿门宴》,感觉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倒像是一个信守仁义、光明磊落的人。范增说其"君王为人不忍",可见其很讲义气。他一心只想在战场上一绝高下,不想为利舍义,不想在自己营地杀死刘邦,不想为英雄不齿、被天下人耻笑。他虽唯我独尊,恃强轻敌,却豪爽直率,敢作敢为。他在鸿门宴、垓下别姬、乌江自刎中展现的是真性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敢爱敢恨,毫不矫揉,他确是一名重情重义的一代枭雄。当然,无论如何,他一败涂地,无力回天,但他给世人树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壮形象。但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为他 的失败扼腕叹息,将其视为失败的英雄加以怀念。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就引发了天下人的共鸣。 纵观项羽的奋斗史,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除了性格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他逆历史潮流而动,没有顺应人们保持国家统一的愿望,分裂天下,大封王侯,开历史倒车,最终走向了灭亡,着实令人可悲可叹。正如《孙子兵法》所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人心向背,决定成败,项羽失败是败给了自己,刘邦成功是赢得了人心。 "驱马度鸿门,行看楚汉事"。站在鸿门堡,追溯那段真实却又远逝的故事,瞩目历史风云,透视沧桑兴衰,鸿门宴--这一千古盛宴留给了人们许多精神遗产,有的人可能体会到是如何掌握主动,有的人可能体会到的是如何运筹帷幄,有的人体会到的可能是如何避实就虚,有的人体会到的是如何信守仁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7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英宗复位后,是怎么对待景泰帝后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