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崇祯为什么无法迁都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松锦之战结束后,大明损失惨重。屋漏偏逢连夜雨,边境惨败,关内也不安宁。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五月,李自成在朱仙镇获得大胜,河南官军主力几乎被全歼。
在这种背景下,朝堂上逐渐流行起一种说法:我们是不是应该迁都到南方?
这种说法最先由兵部侍郎侯恂提出,但没过多久,开封失守,侯恂因此被扔进大牢,此事算不了了之。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首辅周延儒也提出类似建议;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迁都之事已经被摆到台面上公开讨论了。
很多人说起迁都,就好像和搬家一样,似乎只是打个包而已,想去哪就去哪。现实情况会如何?显然比这复杂百倍。
在说迁都之前,我们要先说清楚为什么选择某地定都。
所谓首都,其实就是自造一个中心,将整个国家的利益汇集于此。如果首都选择不当,很可能会出纰漏。
我们用西汉来举例,他们为什么定都长安?因为长安离匈奴近,所以刘邦必须定都于此。如果选择洛阳,那必然会使得一个国家出现两个中心:洛阳是政治中心,长安是军事中心。
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在中央政府控制力开始衰减的时候,整个国家很可能就此一分为二,因为在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开始衰减时,长安就有可能失控。
那么,在把洛阳建设成政治中心时,能否把军事中心的职能也赋予洛阳呢?答案是不能,因为洛阳离匈奴太远,根本当不了军事中心。
除了西汉,包括后世的诸多王朝,几乎都是出于军事考虑而定都。
都说大明是“天子守国门”,其实历朝历代基本都是“天子守国门”,并非大明的独有状况。
在流寇随时可能席卷北方的前提下,在大清随时可能入关的背景下,如果皇帝和官僚带头向南方逃窜(美其名曰迁都),势必会造成整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大举南移,也意味着大明对守卫北方已经丧失信心。
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天崩地裂之局面。这意味着权力格局面临重新洗牌,北方既得利益集团将丧失大部分财富,因为不动产是无法搬到南方的,更无法折合成白银随身带走。
除了不动产之外,金银财宝也不好带啊。这帮家伙整天在朝堂上跟崇祯皇帝哭穷,真要到了搬家的时候,那一车车金银财宝怎么解释呢?
就算他们脸皮比城墙拐角还厚,抱团取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可从现实状况考虑,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也是非常大的。
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有多远呢?接近一千八百里。北京到南京的实际距离有多远呢?最保守估算也得在两千里以上。
如果崇祯皇帝领衔南逃(美其名曰迁都)成为既定事实,那么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也要跟着一起走,只是裹挟或被裹挟的区别而已。当他们开始行动时,又会是一副怎样的局面呢?
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体,群体成员又是非富即贵,所携带的公家和私人物品肯定像金山银山一样。到了那时,这一笔庞大的资金,会惹来多少人觊觎?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别说外部会怎样,就是内部安排护送他们的官军,以及路上临时聚集的饥民,都有可能随时化身为狼,把这支部队吃干抹净。
就算内部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可这种南逃的举动会令人丧气,大家都会在内心里问自己:我继续给这个政权卖命,有前途吗?图什么呢?
一旦这种情绪开始蔓延,那么只要在南逃途中遇到一点风吹草动,整支队伍就有崩溃的危险。
综上所述,迁都南方就很难成为现实。对此,我们只要看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就能明白。
说起朱棣,那可是个凶名昭著的狠人,靖难起家,占领安南,五征漠北……成为大明第二位庙号为“祖”的皇帝(第一位是朱元璋,追谥不算)。
可就是这么一位雄主,在他决定迁都时,依然遭到多人反对,最后逼得朱棣大开杀戒,才算勉强成行。而在朱棣病逝之后,他的继承人朱高炽立刻打算还都南京,只是因为他短命,所以未能实施。朱高炽病逝之后,继任者朱瞻基暂停了还都事宜;朱瞻基病逝之后,继任者朱祁镇正式定都北京。
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一直到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迁都北京一事才算彻底尘埃落定,共耗时十六年。
要知道,朱棣迁都的背景是天下大体太平,文治武功正盛。以此类比,崇祯皇帝想迁都,虽然朝堂上多有议论,但真正实施起来,受到的阻力一定不会小。
对于北方既得利益集团而言,他们绝不害怕李自成或大清破城,因为无论是谁破城,都必须依赖既得利益集团维护当地秩序。
后来,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居然立刻对既得利益集团展开屠杀。一时间,“联虏灭寇”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李自成黯然退场。
这也客观反映出一个事实:既得利益集团必须受到尊重,否则绝难在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他们不知道李自成进京之后会大开杀戒,在他们看来,如果李自成足够理智,就一定会尊重他们的既得利益。
这个看法当然是没错的,所以他们不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用后来的错误事实,批判他们的判断力。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明朝堂已经完全被既得利益集团占领,指望他们放弃大量利益支持迁都,实在是有点困难。
别说迁都这种大事,就是想让他们捐点白银用以保卫都城,他们都一个劲儿地推三阻四。如果既得利益集团真有放弃大量利益的觉悟,那根本就不用迁都,大明的许多问题早就迎刃而解了。
或许有人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试图说服既得利益集团:或许李自成和大清不会大规模展开杀戮,但谁敢确保自己不是少数倒霉鬼呢?
这种话谁都会说,这种道理谁都懂,但放在自己身上,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很多人说这是“当局者迷”,可在大多数时候,当局者不得不迷。因为这种问题事关自身利益,想超脱自身利益,实在是难上加难。
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之所以拒绝迁都稳坐京城,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是因为崇祯皇帝认为北京城的城防非常坚固,李自成的部队根本攻不进来。北京城是在永乐年间建成的,城墙高耸,相当坚固,说北京城有着明朝最强的城防体系,一点儿也不为过。事实上,自从朱棣迁都北京以来,北京城曾经四次遭到敌军的围攻,但是都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所以,崇祯皇帝不从北京城迁都。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是因为崇祯皇帝手中有三大营。话说当年朱棣经常北伐,于是便建立了京军三大营,这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些都是明朝实力最强劲的部队。事实上,三大营不仅战斗力强,而且人数也是非常多的,有数十万人,不仅如此,三大营拥有着最先进的武器,比如火铳、火炮等。当然,到了明朝中后期,三大营的战斗力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总体而言,还是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的。崇祯皇帝认为凭三大营完全可以挡住李自成大军的进攻,所以也就不会逃离北京城了。
其三是因为崇祯皇帝手中还有边军。明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为了防止这些游牧民族南侵,明朝一方面在北方地区建立了长城,另一方面又建立了许多军事重镇,这些军事重镇统称为“九边”。事实上,当时在北京城附近便有大同、宣府、辽东等军事重镇,在陕西、宁夏一带也有几个军事重镇。由于边军常年打仗,因此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崇祯皇帝认为,这些边军随时都可以入京勤王,所以当李自成大军来攻时,他一点儿也不慌张。
也正因为如此,崇祯皇帝才会拒绝迁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7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