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曾国藩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不反清呢,从而自己当皇帝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8 13:36:49

曾国藩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不反清呢,从而自己当皇帝呢

还不知道:曾国藩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不反清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正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钟山,合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

同年7月,已是兵败如山倒的太平天国日薄西山,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正式灭亡。

太平天国

此时,对湘军来说,终于可以好好庆贺一番了,因为太平天国这个对手,也是十分可敬的,从石达开到李秀成、陈玉成,都让湘军吃了不少苦头。

然而在欢迎胜利后,摆在湘军统帅曾国藩面前的,是一个更加苦恼的问题!那就是反还是不反?

曾国藩

据历料称,他的弟弟曾国荃曾劝进说:太平天国几乎是咱们攻灭的,你现在声威震天,无论是左宗棠、骆秉章还是李鸿章,都是嫡系或友军,且都是汉人们,你手握几十万大军,若一路北上,同时号召各地汉人起义,恢复汉家江山,如此可成就帝业。

不光他的亲弟弟,一些湘军老部下和老战友此时也都动了劝进的心思,让曾国藩学习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那样他们也能混个开国元勋当当。

曾国藩

没想到就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曾国藩反而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死抉择,面对这些下属幕僚,曾国藩最后还是给出了自己答案: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并于当年主动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且逐步解散了湘军,以实际行动向朝廷表明自己没称帝野心。

走到人生十字路口的曾国藩,为什么没有称帝呢?一般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不想为。曾国藩信奉“圣贤”的为人准则,此时清廷统治中国已二百多年,已成正统,所以他一生忠心耿耿侍奉朝廷,有始有终。左宗棠评价他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毛主席评价他: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由此可见其为人光明磊落,为儒家之典范。

曾国藩

二是不能为。打下太平天国的湘军,真能撼动清廷吗?在当时情况下,可能性不大。

专注研究清史的历史学家萧一山这样评价曾国藩和左宗棠:国藩以严谨胜,宗棠以豪迈胜。严谨的曾国藩在战略上没问题,但在具体军事指挥上是有欠缺的。

太平天国

他的死对头石达开曾经说:(曾国藩)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这也是为什么石达开曾经打得他想投湖自杀。后来若不是天京危急,石达开要回去救援,差点在南昌将其瓮中捉鳖。

此时清廷还有僧格林沁等一批名将,北方还是有能战之师。曾国藩以区区二三省之地,统帅久战兵疲的湘军,是不可能打垮清政府的。

曾国藩

而清廷对曾国藩并不充分信任,甚至早有戒心,早就布下了棋子,在江南对湘军形成包围之势;左宗棠、李鸿章等虽为汉人,但对清廷忠心耿耿,曾国藩若起事,他们必然反戈一击。

再者,湘军攻破天京时,对城内无辜平民展开屠杀抢掠,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又怎能支持这样的政权呢?

大清官员曾国藩:重权在握却为何没有推翻清朝

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中国农民运动的 *** ,伴随着太平天国产生的还有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清王朝最具实力的军事力量。而此时清 *** 的八旗军战斗力早已薄弱不堪,因此曾国藩成为晚清的支柱石。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又手握兵权,政客门生满布天下,控制了清 *** 的半壁江山。天京陷落之后,李秀成被俘,曾国藩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他就像三国的曹操,北宋的赵匡胤。赵匡胤在适当的时机黄袍加身,成为一代帝王,留名青史,与赵匡胤情况极为相似的曾国藩为何没有造反呢?如果他以自己实力强大的湘军为主力,联合李秀成的太平军,抗击清军,成功的机会不谓不大,为何曾国藩会放弃如此好的契机?

一方面,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部将胡林冀、左宗棠已经开始劝进;另一方面,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军以后,清朝统治者违背了自己“克复金陵者王”的诺言,使得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劝进分子再一次拥戴曾国藩出面,反抗清廷。随后名满天下的学者王]运也力劝曾国藩造反。面对这么多人的提议,曾国藩依然拒绝。这其中也有他自己的思量。

首先,从曾国藩自身而言,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卫道的观念根深蒂固,造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曾国藩熟读史书,也深知造反会给中国带来极大灾难。晚清时期的中国,列强环绕,已经经不起一点内乱了,过大的动乱只会给带来亡国的危险。而且当时洋务事业蓬勃发展,曾国落还对实业救国抱着一丝希望,所以把自己大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的建设之中。另外,曾国藩不想做赵匡胤可能还与曾国荃有关,他也不想再重演赵匡胤与赵光义的故事,曾国荃积极劝进,甚至比赵光义更有野心,曾国藩即使黄袍加身,也难保曾国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其次,从实力上讲,湘军虽名义上有30万,实际上曾国藩能调动的仅有10余万人。李鸿章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自立楚军。

曾国藩湘军内部并不团结。而且曾国藩手下几员大将都已自成一派,关键时刻也难保他们不投靠清 *** 转而对付自己。况且,湘军经过长年的征战,已不复当年朝气,军纪腐败甚至超过当年绿营,战斗力也明显减弱。此外,曾氏集团的下属官宦都是恪守封建教义的地主阶级,也并不愿意与李秀成的太平军势力合作,因为有失他们的声望。

第三,从当时的中国现状考虑,内忧外患,即使打败清 *** ,坐上了皇帝宝座,曾国藩所接手的江山早已残破不堪,更何况还要面对列强的侵扰。

第四,对于清 *** 来讲,对曾国藩早已有所防范。咸丰四年,曾国藩自主招兵数万攻陷武昌,就引起了清 *** 的警觉。一介闲官就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对清 *** 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芒刺在背之感。所以天京陷落之后,清 *** 当即派了重兵把守天京,实际也在监视曾国藩。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曾国藩才会放弃了劝进,反而采取措施,自削兵权,以释清廷之疑。

从三个方面说明曾国藩不反清称帝的原因这是大智慧



1864年,曾国藩达到了人生权力的巅峰。这一年,他的弟弟曾国荃攻占了南京,彻底摧毁了田萍王国。曾国藩有三十万湘军,权力在朝野。慈禧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掌管江浙皖赣四省军政和地方政务。当时清朝只有八个地方长官,其中五个是“曾派”。除担任两江总督外,直隶总督刘昌友、闽浙总督左均属湘军。四川巡抚罗、两广总督毛鸿宾虽非湘军嫡系,但与曾国藩交往密切。在巡抚之下,清朝有15个巡抚,其中7个属于湖南系。至于下面的道台、县令之类,曾国藩的湖南部就是天下了。毫不夸张地说,1864年,曾国藩牢牢控制了清朝的大部分。


1.下面跟着混的人,都在期待曾国藩造反。当他是小弟的时候,都会期待大哥把场地越做越大。赵匡胤被一般的仆人骗了,穿上了黄袍。


当曾国藩的湘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底层的人自然会有这样的想法。1860年,咸丰死于承德,湘军大将李送给曾国藩这样一副对联:三三五四诸侯无种,帝王有真理;丁有分量,似乎可以问如何。


曾国藩接过来,看了看,放在一边,一声不吭。李也就识趣,没敢再多说什么。曾国藩的故乡王_运,也与曾国藩当面讨论过此事。曾国藩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最后,他把手浸在茶水里,在桌上写了两个字,独自离开了。在过去,王_运被证明是“荒谬的”。


曾国藩生日那天,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交给他一张纸条。有一次我打开一看,上面说东南半没有主人。我是认真的吗?


曾国藩照例一句话不说,只是把它撕得粉碎。最有意思的是,就连他的死敌太平天国翼王王士达和忠君李秀成也曾建议他反清自立。盼着下属当皇帝,连死敌都劝他坐天下。曾国藩若想谋反,拥兵自立,似是天意,民所欲也!那曾国藩为什么无论如何都要拒绝呢?


2.曾国藩知道,满清一旦翻脸,天下真的又要大乱了。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同时代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都很佩服他的人品。几十年后,毛泽东和蒋介石,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都称赞他。所以从修身治国的角度来说,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党派之间的政治纷争。他的成就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曾国藩特别善于自省。他日复一日地反思自己,更多的时候,他反思自己的种族。正是因为如此深刻而全面的反思,才让他没有勇气去做造反自立这样的大事。与其他朝代的叛乱不同,反满清另立皇帝,首先是反满清,然后是灭清。而前者,却让曾国藩颇为担忧。


经过200多年的满清统治和奴役,汉人已经彻底学会了服从光鲜的剃头和又粗又长的辫子。


满族人一旦被赶出中原,剪掉这个头上的辫子很容易,但是剪掉心上的辫子就不容易了。


如果考虑到当时列强在等着我们,中国随时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那么这种反清运动极有可能弄巧成拙,弄巧成拙。在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造成的浩劫后,曾国藩因为自己的荣耀,更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这种谨慎可以承受


熟读易经的曾国藩,深知盈余即赤字的道理。其实也是这样。就在湘军看向巅峰的时候,也正是湘军开始分裂的时候。


1864年,名义上曾国藩控制的军队有30万,但他真正能使用的军队只有不到12万。12万中,他只带出5万。


其余60%的湘军分属不同派别,其中左和沈葆桢的影响最大。就单个人物而言,左确实不怎么样。


晚年,无论什么场合,人们只说两句话。第一件事就是夸他在西北战场有多厉害多勇敢。第二件事是骂曾国藩虚伪。除了这两件事,再也不提第三个话题,免得他老了没人敢找他聊天。考虑到曾国藩早年对他的支持和帮助,我实在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对曾国藩有这么大的意见。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太自负了,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但世人都说曾国藩好,所以不服。


假设,如果曾国藩真的造反天下,估计左会是第一个造反的。沈葆桢和岳父林则徐一起,违抗曾国藩这个平民。曾国荃围攻南京时,缺粮缺银。曾国藩再三要求沈葆桢送些粮草来,沈就是不理会。曾国荃也不是什么好鸟,所以他也报复了沈葆桢。故意放过皖南的广德、宣城,让太平天国残余势力进入江西,害江西巡抚沈葆桢。再来看一群汉人还没得天下就已经在彼此悸动了。如果他们真的有皇帝宝座的诱惑,估计这些人会先聚在一起。所以,就像鲁迅老师说的,谁也做不到。但如果你有而我没有,那就绝对没有!大家都是满清的奴隶,没问题;但是你要做主人,让我做你的下属。不会吧!这个道理,曾国藩早就明白了,想透了。


所以,老老实实地老去比较好,死后得到“郑文”二字也挺好的。所谓从曾文正退隐,不是吴三桂。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先驱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人。在他的指导下,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船,这是现代制造业的先驱。第一所军械学校的建立,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西方书籍的第一次翻译和印刷,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基础,也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安排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有民国第一任总理唐、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长梁敦彦、清华首任校长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一生以忍耐为第一要务,主张凡事勤政苦干,不以为官为荣。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礼为先,以忠求政,在官场上成就斐然。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创办了第一所军械学校,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文书籍,安排了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创者。

兵权在握的晚晴名臣曾国藩,为何不造反?

因为当时曾国藩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并没有起造反的心思。其实曾国藩是对整个清朝非常忠诚的,即使当时清朝已经腐败不堪但是曾国藩依旧没有想要造反。当时曾国藩手中也有着非常大的权力他完全可以造反,但是他却并没有这样做,由此就可以看出他对清政府的忠心。当时曾国藩手中有着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的湘军。如果当时他愿意以李秀成的太平军结成联盟一起抵抗清朝军队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夺得清政府的江山。但是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其实早在安庆战役发生之后,曾国藩的部下其实就已经劝说曾国藩与李自成结盟。

当时在攻占了金陵、平定了太平天国军队之后清朝的统治者没有按照之前承诺的那样完成对于这些将士的奖赏,导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以及左宗棠等劝进分子开始拥戴曾国藩。要知道当时这些将领本身就是冲着清政府的承诺才能完成这一系列战争的胜利的,但是没有想到自己完成任务之后却没有获得自己相应的奖励,所以每一个人几乎都对清政府心灰意冷。当时这些将领想要与曾国藩一起联盟形成一种势力对抗清政府。虽然如此,但是曾国藩依然拒绝了这些将领的祈求。曾国藩从小就受到了那种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对整个国家是非常忠诚的。虽然当时清政府腐败不堪,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清政府。曾国藩当时也知道一些大道理,知道自己造反的话,很有可能会对整个中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本身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局面已经非常困难了,如果这时候自己在造反的话会让中国的局面变得更加困难,他并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6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