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一亩三分地”是怎么由来的

说历史 2023-06-06 06:02:53

“一亩三分地”是怎么由来的

皇帝在当时为了了解农业,为了引导大家重视农业,体验生活,所以在每年春耕时分就会选择亲自去种田。但皇上不可能会选择大量的种田,只不过是找了一块地做示范,皇帝在种田之后,则意味着所有的农民都需要忙着开始种田。当时皇上亲自种田的地方正好是一亩三分地,慢慢的就会逐渐的流传下来。

一亩三分田的形成

一亩三分田为何不是三亩,为何不是两亩,这中间会有一定的讲究。古代的人一直都会认为数字13579全部都属于阳数。皇上属于九五至尊,那么必然就是属阳,而且皇上要亲自去种植,必然就不能够让皇上特别的劳累,所以就决定选择1和3来表示一下,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亩三分地。

和二月二龙抬头有关

一亩三分地据说和二月二龙抬头还有直接的关系,这一个节假日其实就是来自于伏羲氏时期。在那一个时间阶段会比较注重于农业,每年二月初二的这一天,皇上就会选择亲自去处理一亩三分土地。在经过这一天之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纷纷效仿,而这个传统一直都会沿袭下来,甚至还会被当成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政策。在龙抬头的这一天还会举行盛大的仪式,让所有的文武百官全部都去亲自耕种,这其实就是一亩三分田的来历。

拥有重大的意义

皇上选择亲自种植一亩三分田拥有着较高的意义,因为当时属于农业社会稳定粮食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办法得到粮食的保障,社会必然会动乱不安。在社会里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只能够靠人工种植,因为如果全部都是商人,自然就会无法保证粮食。一亩三分地在逐渐流传之后,现在已经改变了意思,慢慢就会形容只顾着个人利益,没有大局观。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一亩三分地”是怎么由来的

四道口、五道口的地名的来历

当您查看北京市城区地图或乘坐公交车时,或许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许多地名和站名由数字打头,如一亩园、二龙路、三里屯、四道口、五棵松、六铺炕等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无所不包,大约有200来个。

这些地名由来已久,其中以元、明、清时期出现的居多。

以“一”打头的有海淀的一亩园、一棵松,朝阳的一间楼、一顷庄等。

以“二”打头的有东城的二里庄,西城的二龙路,海淀的二里沟、二龙闸、二里庄,朝阳的二道沟、二闸村、二堡子,丰台的二甲地、二老庄、二合庄等。

以“三”打头的有东城的三眼井胡同、三源胡同,西城的三塔村、三不老胡同、三里河、三座桥、三道栅栏,崇文的三元街、三转桥胡同、三川柳胡同,宣武的三福巷、三合里、三庙街、三井胡同、三富胡同,海淀的三义庙、三才堂、三星庄、三虎桥,朝阳的三里屯、三岔河、三间房、三丰胡同、三台山,丰台的三顺庄、三路居、三营门、三顷地等。

以“四”打头的有西城的四道湾、四井胡同、四环胡同、四根柏胡同,崇文的四块玉,宣武的四川营胡同、四平巷、四平园胡同、四胜胡同,海淀的四王府、四槐居、四拨子、四道口、四统碑,朝阳的四公村、四路居,丰台的四合庄、四顷村、四道口等。

以“五”打头的有东城的五道营胡同、五老胡同、五四大街,西城的五福里、五根檀胡同、五路通街,宣武的五道街,海淀的五棵松、五道口、五路居、五塔寺,五孔桥,朝阳的五路居、五斗村、五里沟,石景山的五里坨、五里店,丰台的五爱屯、五里店、五间楼等。

以“六”打头的有西城的六铺炕、六部口、六合胡同,海淀的六郎庄、六道口、六里屯,朝阳的六王村、六座屯、六里屯、六道口,丰台的六里桥、六营门、六圈等。

以“七”打头的有西城的七贤巷,宣武的七井胡同,海淀的七王坟,朝阳的七圣庙、七棵树,丰台的七里庄等。

以“八”打头的有东城的八宝楼胡同、八宝坑,西城的八步口、八宝胡同、八道湾、八个门胡同,崇文的八角胡同,宣武的八宝甸胡同,海淀的八宝庄、八家村、八里庄,朝阳的八棵杨、八里庄、八里桥、八王坟,丰台的八里河、八大排,石景山的八宝山、八大处、八角村等。

以“九”打头的有东城的九道湾,宣武的九湾胡同,海淀的九亩地,朝阳的九龙山、九江口、九孔闸等。

以“十”打头的有东城的十字坡,海淀的十方院、十王坟、十间房,朝阳的十里堡、十八里店、十里河、十里居、十字口村等。

以“百”打头的有西城的百万庄、百花深处、百代胡同、百子胡同、百户胡同,崇文的百果园,

宣武的百顺胡同、百合园胡同,朝阳的百子湾等。

以“千”打头的有东城的千福巷,西城的千竿胡同、千章胡同等。

以“万”打头的有西城的万年胡同、万明巷,宣武的万明路、万寿里、万福巷,海淀的万寿路、万寿寺、万泉庄、万泉河、万安里,朝阳的万家村、万红里、万子营,丰台的万泉寺等。

这些以数字打头的地名各有来历,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涵盖宽泛,或有掌故,或有传说,或有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各具特色。

综合起来看,这些地名的成因主要有六个特点。

1、由地标物而得地名,最初一些地名的产生多以林木、河湖等可见的地上标志命名,如“五棵松”因曾有五棵古松,人们常在此歇脚,地名由松而得。

“九孔闸”因曾有一座九个孔的水闸,形成村落后,村名由闸而得。

“四槐居”也是因曾有四棵古槐树,有人在此定居后便以四棵槐树而得村名。

2、由某一景观的面积大小或长短而得地名,“一亩园”是清代举行耕礼的地方,每年清明时节皇帝都象征性地在此进行耕种,以祈求五谷丰登,“一亩园”取“一亩三分地”之意,地名由田地的亩数而得。

“二里沟”因曾有一条二里长的土沟,地名由沟而得。

“四顷村”也是因曾有四顷耕地,后来有人在此居住,形成村落,村名由耕地的亩数而得。

3、由地形、地貌的特点而得地名,“八道湾胡同”因曲折多达八个弯,故此得名。

“二龙路”因曾是玉河分支出的两条弯弯曲曲的河汊,形似两条巨龙,故此得名。

“万泉庄”因地势低洼,泉水随地涌现,数不胜数,故此得名。

4、由古建筑而得地名,如“三虎桥”因有一座石桥,桥头有三只活灵活现的石虎,地名由桥而得。

“四统碑”因曾有清初四块石碑,从东往西为姚公之碑、葛公之碑、席公之碑和乌里布公之碑,地名由碑而得。

“万寿路”因北面不远处有一座明代建的永安万寿塔,简称万寿塔,此地由塔而得。

5、由甲乙两地距离而得地名,多是从某一城门到某地的距离,如“八里庄”因从阜成门往西行八里的地方,有个小村庄,故称的名。

“十八里店”也是因距正阳门约十八华里而得名。

“六里屯”因东至小牛房六里,西至唐家岭六里,因此而得名。

这种以两地距离而得地名的在北京有许多,重名的也多,为了有所区别,往往在重复的地名前加上一个方位词,如称朝阳的八里庄为“东八里庄”,海淀的八里庄为“西八里庄”。

6、由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位名人而得地名,如“五四大街”因纪念1919年发生在此地的“五·四爱国运动”而命名。

“六郎庄”最早叫牛栏庄,相传北宋时杨六郎与辽兵交战受伤,曾在此村养伤,人们仰慕他的英名,所以把村子叫成了“六郎庄”。

“三不老胡同”明代称“三保老爹胡同”,因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三保太监)的府第在此,为纪念他而得地名,“三不老”实为“三保老”的讹称。

随着北京城区建设和改造迅速的加快,一些以数字打头的老地名已经是“名存实亡”,或被拆迁,或与其他地名合并,但其作为北京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有必要进行保护和研究,从而使人们更广泛地了解北京,认识北京,热爱北京。

农民靠仅有的一亩三分地能发家吗?你怎么看?

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亩三分地的产出是有限的,不管你是多么的优秀,想凭着这么一块土地实现财富自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现在农村赚钱变得越来越难,已经有很多的农民放弃了自己的土地,来到城市打工,现在农村留下的都是一些老人,而且有大片的土地都已经被荒废了,所以想要靠种地发家非常的困难,还不如选择到外面去打拼。

现在的农作物产出都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一亩三分地也太少了,如果真的想在农村搞创业,可以把旁边的土地都租过来,现在政府也非常的支持农民包土地,这样就能对土地综合利用,可以在上面养鸡养鸭又或者养鱼养猪,这些产出都很高,但是所占的面积非常的大,光靠一亩三分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不能只靠这么一点土地赚钱,要把自己的地盘搞得越大,赚钱的机会将会越多。

现在很多农民的效率非常的低,很多人种粮食完全是靠人工,而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是用的大机械,这样能一个人一天耕种几百亩,所以在农村一定要大力的推动机械化,并且推行土地承包制度,要把所有的土地都有效的利用起来,而不能只靠农民一亩三分地来耕作,这样既占用了土地资源,但其产出也是非常的低的。

在以前国内的生活水平较低,而且也没有这么的工作机会,所以很多农民只能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活着,可是现在城市化在不断的推进经济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大量的制造业运营而出工作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了,在大城市打工比种田收益更加的高,很多农民是在外面打拼发家的,而不是靠在家种田发家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思路。

女人的一亩三分地指的是什么?

女人的一亩三分地指的是女人的子宫,也用来指家庭,自己所处的一片天地。

女人的一亩三分地指的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地方,它是由子宫,卵巢,输卵管组成,所以被称为女人的一亩三分地。那是一片净土,我们,悉心播种,努力耕耘,期待收获。

老人常说女人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厨房,把家庭照顾好,经营好。对于女人来说,你的朋友也是你的一亩三分地,也是需要经营的。

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1644年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深居宫中的皇帝便在惊蛰时节乘龙辇从正阳门到先农坛耕地。

当时划出的这一块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亲耕“,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并以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这种做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将地改作它用。当时皇帝”亲耕“的这块地恰好为”一亩三分地”,于是,人们推而广之,将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为“一亩三分地”。

一亩三分地出自明朝时大臣们耕作的农田有一亩三分地。后来“一亩三分地”被人们引申为“自己的小地盘”。

有故事的先农坛(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在先农坛里游览,有一处不起眼但值得仔细一看,而且揣摩起来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观耕台”和“一亩三分地”。

?“一亩三分地”这几个字听起来十分的耳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其实就是将“一亩三分地” 隐喻为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据考证,“一亩三分地”这句人们常说的口头禅,其来源就与先农坛里皇帝“亲耕”的这块耤田有关。当时皇帝“亲耕”的这块地面积恰好为市制的“一亩三分地”,于是,人们推而广之,将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为“一亩三分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皇帝的“一亩三分地”是什么样子吧。

? 这块用黑色石碑标明的地块就是先农坛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这是皇帝祭祀先农神后亲耕的田地。祭祀先农和帝王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这种仪式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再登上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其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 站在这块涵义丰富的地块旁,我联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何皇帝的示范田面积是一亩三分地而不是其他的面积呢?我查了一下资料,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取其像征之义。在中国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数。因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个符合皇帝身份的最小土地面积作为耕田,权作意思一下“示范性耕耘”,故为一亩三分;第二种说法是认为与当时中国明朝的行政区划有关,明朝时共有十三个行政区划,时称“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为耕田面积,以此代表皇帝对天朝疆域的管理。

如果更进一步的考证,可以发现其实“一亩三分地”这一说法更早来自周朝时对老坟地面积的规定。周朝时,当父母亡故后,有点身份的儿子要在坟前守孝3年。3年期间,就在坟旁搭个房子,在坟边的土地上自种自食。当时国家规定坟地面积一亩三分以内不需纳粮缴税。在那时,一亩三分地可以供养起一个人简单的生活。守孝结束后这块坟地就属于个人的“自留地”,仍不用纳粮缴税。但要卖了,买者就需纳粮缴税了。据说,这才是“一亩三分地”说法的原始由来。

? 这是先农坛里的观耕台,位于先农坛东南。为明清两代皇帝于仲春亥日主祭先农神,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的地方。初建于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原为木质结构,每年皇帝亲耕时临时搭建。现存的观耕台为清乾隆年间建造,占地面积约508平方米。台高1.9米,东、西、南三面设九级台阶,台阶踏步为汉白玉条石,边沿雕刻莲花图案。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头为龙云雕刻,地面方砖细墁。台底须弥座由黄绿琉璃砖砌筑,琉璃砖上雕刻花草图案。台须弥座结构层次完全依《清式营造则例》规制,为典型的宫殿坛基建筑。

观耕台的说明。

? “一亩三分地”的中间部分为皇帝亲耕之位,三王九卿位于两侧从耕。依照古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作示范性耕耘,以此劝天下从农。时过境迁,估计今人来此见到的这“一亩三分地”已不是数百年前的原样了,其中的一部分已成为铁丝网外现代化体育场的一角,只有兀立着的说明牌,记载着这曾经的一切。

此为观耕台台面,为长宽各18米的方形。前面的红色房子为皇帝在亲耕前更换服装的俱服殿。先农坛内,从“观耕台”到“一亩三分地”近在咫尺,当年皇帝、皇后每年一次在此演试“亲耕”情形,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并以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即便觉得身着龙袍的皇帝和装饰华丽的皇后有点做作,但也是用心良苦。时代的脚步将我们带到现代化的今天,还要把我们带往更遥远的未来,但我们不可忘却我们的祖先原本都在这片广袤的黄色土地上辛勤耕作过,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依靠五谷杂粮繁衍生息,在当今社会里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仍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方式劳作在田园的农民兄弟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