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文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屯田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土地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较为罕见。这种制度,最早由西汉汉文帝开创,在此后的各朝代中,一直被沿用。虽然历朝历代的屯田制度略有不同,但却都保留了西汉屯田制度的基本框架。屯田制度是怎样诞生的?它为何能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2000年?
一、屯田制度的诞生历史背景
西汉立国以来,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汉高祖刘邦曾踌躇满志,可“白登之围”一役让他认清匈奴不可小觑。刘邦驾崩后,惠帝软弱,吕雉专权,匈奴更加肆无忌惮,冒顿单于甚至写信侮辱吕雉,但汉朝无力一举灭掉匈奴,因此吕雉也只能忍辱。吕雉去世后,吕氏集团被诛,汉文帝登基,匈奴数读侵犯边境,为了抵御匈奴,《汉书》记载:
文帝时,匈奴数寇边,太子家令晁错上言:“`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备之。
《汉书》的这段话,是屯田制度的起源,即,汉文帝要对抗匈奴,大臣晁错认为:应该选择能在西北定居的人,在那里种田,这样才能长久。
晁错的建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西北定居种田,为何就能抵御匈奴?因为汉文帝为了抵御匈奴,不得不派遣大量兵力驻扎西北,但驻军就要产生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机动性很强,往往让人防不胜防,汉文帝要驻军,兵马数量太少不顶用,兵马太多,国库压力就会很大。例如,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入侵,《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邓,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匈奴十四万骑兵入侵,差点打到甘泉,匈奴进攻,汉朝防守,如果要防御他们14万机动性很强的骑兵,汉朝至少要双倍于敌人的军力,才有可能形成优势。那28万汉朝军队,一直驻守在西北,守株待兔,消耗巨大。
第二,西北边塞之地,大部分是荒漠,人迹罕至,生产力低下,驻扎几十万的将士在那,人要吃粮,马要吃草。当地的生产力不能满足军队的消耗,必须从中原内地大批量的运送粮草。古代没有机械,汉朝时期漕运也不发达,全靠人力、畜力来运输,消耗很大。关于古代军粮的运送消耗,在《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曾说:
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
也就是说,在古代,靠人力押运粮草,如果运送距离是一千里,那么人、畜在路上将消耗95%,运达目的地时,粮草仅剩二十分之一。这个数据并不夸张,在很多兵书上都得到印证。
所以说,汉文帝要想通过在西北常年驻军的方式来抵御匈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兵力要多;第二粮草要供应得上。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会给汉朝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这些经济压力最终还是要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因此,晁错才提出屯田的建议。晁错的意思是:我们迁居一些百姓到西北,在那里开垦荒地,增加生产。以西北土地养活西北的士兵,就可以避免粮食运输中的大量消耗,这就是汉文帝屯田制度的原始雏形。
不得不说,晁错的这个建议,对汉朝,对之后2000年的封建王朝,影响深远。但晁错最初的屯田方案,仅仅是“民屯”,还不是“军屯”。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具体的屯田形式和管理。
二、屯田制度的具体形式和管理
西汉的屯田制度,始于汉文帝,发展于汉武帝,成熟于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其最基本的屯田形式,包括“民屯”和“军屯”两种。从“民屯”到“军屯”,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1.最初的屯田方式:民屯
晁错最初给汉文帝的建议是“募民徙塞下”,这里的“民”,最初指的是流民。何为流民呢?这样从汉初国内的政治环境说起。刘邦建立汉朝时,封赏了大量的功勋阶层。这些藩王和公侯都有自己的封地,最初,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还能相互依存,但历经高祖、惠帝、吕后,到了汉文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汉书·衡山王传》说“数侵夺人田,坏人塚以为田”。这些权贵们仗着手中的权力,侵占或低价购买百姓田地,大量的农民没有了土地,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变为流民。
流民数量的激增,他们为了生存,盗窃,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晁错希望汉文帝能够把这些流民安排到西北边塞,朝廷分拨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在西北安居。这样做既解决了西北驻军的粮食问题,又为维护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晁错云:
“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利施后世,民称圣明,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为了招募流民去西北边塞,汉文帝下了很大功夫,不仅给流民们发放种子和农具,若有整个家族都迁过去的,还给了很大的税赋减免。在汉文帝的号召下,大批流民赶往边塞,屯田制度至此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尝到了屯田的甜头,继续推广民屯。《汉书·武帝纪》云:
元狩二年,主父偃盛言朔方地肥饶,蒙恬城之,内省转输戍漕,为中国灭胡之本。武帝用其计,募民十万徙居之。
也就是说,到了汉武帝元狩二年,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汉武帝又迁徙了10万百姓到朔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到了元狩四年冬天,汉武帝又从陇西、西河、会稽等地,迁徙72万人口,到西北去参与民屯。
需要说明的是,民屯制度,对朝廷来说有利,对百姓来说,利益更大。在农耕社会,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特别对于长期没有土地的底层百姓来说,到西北边塞去,朝廷会给他划拨一大片土地,有了这片土地,他就可以让全家衣食无忧。因此,民屯制度对朝廷和百姓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随着屯田制度的发展,又一种形式的屯田开始了,那就是“军屯”。
2.屯田制度的发展:军屯
汉武帝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主动攻击匈奴,匈奴被击退后,留下大片真空区域。这片区域闲置在那里,不能产生价值。与此同时,大量的士兵驻守于此,这些士兵除了等匈奴人再次出现外,基本上无所事事。也就是说,当“地闲”遇到“人闲”时,给汉武帝提供了新的思路。
汉武帝认为,与其让百姓到西北去种地,不如让这些军士们开荒生产。汉武帝最初的想法是,只要他们能够自给自足,或者说,只要能够减轻军需压力,都可以接受。《史记·平准书》记载:
太初元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设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
让军队来屯田,相比于流民屯田来说,有两个优势:第一,士兵们常年接受军令,执行力比流民要高。第二,士兵们是一个整体,便于整体调度,而且,士兵大部分身强力壮,生产力极高。因此,军屯的效果,比民屯更加显著。几年尝试下来,除了遭遇天灾外,军队屯田的收成,基本上都能满足自给自足,甚至还有盈余。因此,接下来几年,汉武帝又派遣约十八万军士,分别到酒泉、张掖、轮台等地开展军屯。
到了汉昭帝时期,继续推行军屯制度,此时把一些罪犯、流放的罪奴也发送到边疆,参与屯田。一方面,可以让军队将士继续监管这些罪犯,另一方面还能让罪犯参与生产。汉宣帝时期,汉朝军队讨伐车师,俘获300名俘虏,汉宣帝尝试让俘虏来参与屯田。因此,《汉书·西域传》云:“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足见当时军屯制度已经发展成熟。
特别是在汉宣帝时期,军屯的规模很大,这些在西北屯田的士兵,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训练,成了抵抗外敌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减轻了中原内地的粮草压力,直接造福了汉朝百姓。
除了民屯、军屯外,到了明朝时期,又发展了“商屯”,其实质和民屯较为相似,这里不做具体介绍了。
3.屯田制度的具体生产管理
通过追溯“民屯”和“军屯”可知,西汉时期,最早开展的是民屯,后来发展了军屯,这两种屯田方式并行。民屯可以解决社会治安和生产的问题,军屯可以大大减轻内地的粮草压力。但屯田不是简单的种地,庞大的人群到达边塞,到底如何管理呢?
汉朝时期,为了管理边塞屯田,中央大司农专门在边郡设置“农都尉”一职。《汉书·昭帝纪》曰:“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农都尉是直接管理屯田的官员。农都尉以下,还设置田官、左右内史、农亭长、田长等职务,旨在指导、督促、管理屯田者。
对于民屯来说,由上述官员直接管理,但对于军屯,统属关系则有所不同。军屯的士兵,首先要听军队长官的直接指挥,包括屯田。大司农可以派遣农都尉入驻军中,协助和指导军士们耕作,但没有管理职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军屯的土地,朝廷是不收赋税的。而民屯的土地,最初按照中原地区的一半来收租,若遇到灾荒,还可以享受其他减免。从这里,能够看出汉朝对屯田百姓人性化的一面。
三、屯田制度的历史意义
不管是民屯还是军屯,屯田制度对西汉一代、对后期的封建王朝,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表现为以下五点:
第一,屯田制度增加边塞生产力,减少军粮运送消耗。
屯田制度最初的目的,是旨在解决边塞驻军的粮草消耗问题。在屯田制度以前,从中原地区向边塞运送粮草,消耗极大。屯田制度的开创,避免了大量粮草消耗在路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粮食成本和运输成本。
第二,屯田制度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西部人口的增长和民族融合。
屯田制度,尤其是民屯制度,直接促成大量的中原百姓迁徙边疆,边疆的许多荒地经过数代人的开垦和耕耘,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因此屯田制度对中国边疆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中原百姓到了西部边塞,对西部人口增长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第三,屯田制度减轻了内地土地不足的压力,缓解了内地的社会矛盾。
文景之治之后,内地人口激增,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人均土地的减少,就意味着有人要饿肚子。屯点制度把流民迁往边疆,减轻了内地土地不足的压力。同时,流民对社会治安会形成威胁,把他们迁到边疆,既可以让他们有了丰衣足食的土地,同时缓解了内地的社会矛盾。
第四,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丝绸之路的建设有重要贡献。
屯田制度促进了古代农民的交流,很多中西部互不相通的耕种方法和农产品,在这种交流中相互传播,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极大。其次,屯田制度促进了西部的发展,让更多的内地人愿意走向西部,扩展了内地通往西部的通道,为汉代的丝绸之路,做出重要贡献。
第五,对西汉以后的中国历史,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屯田制度虽然起始于西汉,但在西汉之后,不管是东汉、魏晋南北朝,还是隋唐明清,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了2000年,对西汉以后的中国历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正是因为屯田制度的诸多优势,才让这种制度一直保留着极强的生命力。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字通,汉朝第7位皇帝,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公元前87年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
中文名:?刘彻?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3月29日?
主要成就:?大一统措施,开创大汉盛世?
代表作品:?《秋风辞》,《天马歌》,《悼李夫人赋》,《柏梁台诗》?
庙号:?世宗?
谥号:?孝武皇帝?
在位:?前141年—前87年二月?
小名:?刘彘?
生肖:
人物生平?威强睿德
《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主父偃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数次大规模出击匈奴,使得“漠南无王庭”。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详细介绍】
【大一统措施】
汉武帝出巡图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
军事: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俘虏的大月氏人,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等地的通道。
经济:在经济方面,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对外关系】
?发动对匈奴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谋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扩充疆土
汉武帝画像?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后果?
汉武帝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对匈奴的打击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政府相对抗,保证了北方边郡乃至全国的安全。
【名臣名将】
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霍光
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
丞相: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太尉:田蚡?
御史大夫:庄青翟?韩安国?公孙弘?张汤?石庆?卜式?儿宽?杜周?桑弘羊?
列将军:?霍去病?金日磾(mì)(di)?上官桀?
奉常太常:王臧?孔臧?韩延年?
郎中令:?王臧?李广?李敢?
卫尉:?李广?韩安国?张骞?路博得?
太仆:?灌夫?公孙贺?公孙敬声?
廷尉:?张汤?赵禹?杜周?郭居?
太行令大鸿胪:?王恢?李息?张骞?田千秋?
宗正大农令:韩安国?郑当时?刘受?颜异?桑弘羊?
中尉少府执金吾:韩安国?赵禹?李息?王温舒?尹齐?颜异?桑弘羊?
都尉:?汲黯?朱买臣?江充?
内史:石庆?郑当时?公孙弘?汲黯?儿宽?减宣?
还有东方朔?主父偃?司马迁?苏武?董仲舒?司马相如
【晚年生活】
?汉武帝晚年杀戮太过,颇思悔悟。李广利伐匈奴不利,全军覆没,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蛊之祸造成父子相残、太子刘据自杀,种种打击使武帝心灰意懒,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后,武帝在轮台宫殿(并非新疆轮台)里下《罪己诏》:《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史书《罪己诏》记载:「朕自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找借口处死了她。公元前87年二月丁卯,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三月甲申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武帝生年考】
《史记·外戚世家》明确[1]记载:男方在身时,王美人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也有人认为出生在前156年,如《汉书》上面写: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景帝崩于公元前141年的3月,以此推算,汉武帝应该生于公元前156年(古人算虚岁)。《集解徐广》曰:武帝崩年正七十,昭帝年八岁耳。《汉武故事》云: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月日生於猗兰殿,这也证明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但有些人却认为,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是不可能的。因为汉文帝死于公元前157年的7月,汉武帝于第2年8月出生,难道刘彻在娘胎里呆了400天?实际上是这些对历史常识的误解。皇帝即位当年事不改元的,次年才是其本人的元年。
但是既然《史记》和《汉书》两大最权威的著作,尤其是汉武帝本人的传记,都记载汉武帝是汉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出生,十六岁即位,我们就该肯定《史记》和《汉书》的记载。
所以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是可以肯定的。除非能够找出比《史记》、《汉书》更权威
【关于幼名彘】
汉武帝曾以彘(彘即猪)为名的说法出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史记·孝景本纪》和《汉书·孝景纪第五》已经明确写明刘彻被立为胶东王前,名字已经是彻了,根本没有使过彘字。即使是后世的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也没有采信《汉武故事》的说法,由此,幼名彘是以讹传讹。
[编辑本段]【历史贡献?千古一帝】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推行儒学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梳理百家,推行儒学”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于是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
五、盐铁官营
,为桑弘羊所提出。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胡萝卜?葡萄?汗血马?核桃?天马等?历史意义重大
七、开疆拓土
西北: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收复河套和河西走廊,张骞出塞以及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的先后和亲乌孙,前赴后继的努力西域首次与中国联系紧密,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
西南:使者军队的接连出现使西南边陲第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北方:卫青霍去病的出击使北疆长时间稳定,保护了京师的稳定。
由此汉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并列的千古一帝,后人常用“秦皇汉武”并称。
[编辑本段]【武帝年表】
景帝前元元年年(前156年)六月丁未日出生,汉景帝中子。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汉景帝立庶长子、栗姬子刘荣为太子,史称“栗太子”;同日,封刘彻为胶东王,刘彻时年四岁。
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四月,汉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王夫人封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以王皇后唯一的嫡子身份立为储君。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临江王刘荣“坐侵庙壖垣为宫”(侵占宗庙外空地扩建宫室而犯罪)入狱,不久自杀;九月,梁王刘武刺杀袁盎等十余人。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汉景帝驾崩,十六岁的刘彻即位。
武帝建元元年(前139年)用赵绾、王臧开始新政,由于侵犯了宗室利益,赵绾王臧下狱自杀新政挫败,刘彻开始韬光养晦。
武帝建元二年(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武帝建元三年(前137年)?扩修上林苑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病死,二十二岁的刘彻正式执政。
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六月,马邑之围未能伏击匈奴而失利;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车骑将军卫青大破龙城,取得了自汉朝开国以来对匈战役的首次胜利,从此,进入对匈战争的转折点。
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汉武帝长子刘据;三月,封卫子夫为皇后;武帝时年二十九岁。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不久正式实行;同年,卫青收复河朔之地,走白羊、楼烦王,筑朔方城,从此彻底解决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历时十三年。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击败匈奴右贤王,得右贤稗王十余人,畜数千百万,天子于军中拜其为大将军,诸军皆从大将军号令。
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霍去病始战,封冠军侯。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夏之际,大将军卫青大战匈奴于漠北,伊稚斜单于逃走;霍去病的东路军击败左贤王,左贤王败逃而去,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从此“漠南无王庭”。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薨。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得宝鼎于汾水上。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泰山封禅,始有年号“元封”。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薨。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正朔,易太初历,以正月为首(原以十月为首)。
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秋,李陵战败于浚稽山而投降;汉武帝杀李陵一家,腐司马迁。
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被丞相公孙贺缉捕的通缉犯朱世安诬告贺之子公孙敬声以巫蛊咒武帝,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七月,太子刘据因“巫蛊案”被陷害不能自明,杀江充,被迫起兵,皇后卫子夫自杀;八月,太子自杀,其妻妾子女皆被害,唯襁褓之中的孙子刘病已幸免,后为汉宣帝。
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为巫蛊之祸中被陷害致死的太子平反,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建“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以寄托哀思,天下闻而悲之;发布《轮台罪己诏》,反省自己的过错。
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汉武帝驾崩,终年七十岁,在位共五十四年,葬于茂陵,庙号世宗;遗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辅佐幼子刘弗陵(时年八岁)即位,为汉昭帝。
[编辑本段]【年号列表】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宫闱生活?后妃子女】
皇后
陈皇后,无子,骄悍,与楚服“女而男淫”,行巫蛊之术,大逆无道,被废黜。皇后卫子夫
卫皇后?卫子夫,征和二年,因被奸人诬陷“巫蛊”,被武帝诏收玺绶,因不能自明而自杀。汉宣帝即位后,追封为孝武卫思后,生刘据、卫长公主、石邑公主、诸邑公主。
妃嫔
李夫人,由霍光追封为孝武皇后,李延年的妹妹,生刘髆。?
赵婕妤(钩弋夫人),生汉昭帝刘弗陵。?
王夫人?生齐怀王刘闳。?
尹夫人?尹婕妤?
邢夫人?邢娙娥?
李姬?生盖长公主、刘旦、刘胥。
某氏?生夷安公主。
儿
长子?戾太子刘据?母皇后卫子夫?
次子?齐怀王刘闳?母王夫人?元狩六年立,18岁驾薨
三子?燕剌王刘旦?母李姬?
四子?广陵厉王刘胥(与齐怀王刘闳同时立)
五子?昌邑哀王刘髆?母李夫人,天汉四年立(其子刘贺当过27天皇帝)
六子?汉昭帝刘弗陵?母钩弋夫人赵婕妤,在位十三年,21岁驾崩?
女?
由于历史记载不详,汉武帝之女未有明确排序。
卫长公主?(当利公主)是汉武帝和卫皇后的长女,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
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到处寻访方士。最著名的方士栾大,被封为五利将军、天道将军、地道将军、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汉武帝还将卫长公主嫁给了他(卫长公主原先嫁给曹寿的儿子曹襄,因为丈夫早死,再嫁栾大),后来武帝发现栾大是个骗子,怒火中烧,派人把栾大活活烧死,以泻心头之恨。从此卫长公主再无事迹见于史料。只知道她的儿子曹宗在“巫蛊之祸”中遇害身亡,汉宣帝时她的孙子曹喜恢复了列侯爵位,这个爵位一直延续到东汉。
“巫蛊之祸”的发生,首先从卫长公主的两个妹妹阳石公主、诸邑公主案拉开序幕。?
征和二年(前91),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又派人用巫术诅咒汉武帝,并且在汉武帝经常经过的甘泉宫驰道埋偶人,祝诅之言十分恶毒。于是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整个家族都被处死。数月之后,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都因为巫蛊牵连而被处死。
盖长公主?(鄂邑长公主)
石邑公主?司马贞《索引》认为石邑公主是卫子夫三个女儿之一,另外两位是卫长公主和诸邑公主。
阳石公主?(德邑公主)?唯一的记载是“巫蛊之祸”,《史记》和《汉书》只说其是帝女,并未交代其母亲身份。因为和诸邑公主同时因巫蛊罪被处死,所以现在一些注解把她当成了卫子夫的女儿。
诸邑公主?
夷安公主?嫁汉武帝姊妹隆虑公主子昭平君。
汉代只有皇后的女儿才有专门的记载,汉武帝是否有其他女儿还有待发现。
第六节晁错,另一个贾谊贾谊病逝之后,西汉另一个天才晁错又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一般来说,晁错被认为是一个儒家出身的官员,这和他后来的各种主张有关。但从其行事风格上来看,他也同样具有了很深的法家特色,这是受他的教育背景所影响,晁错最初在洛阳求学的时候学习的是申不害和韩非子的刑名之学。
晁错这个融合了儒家和法家两派特色的人,非常难得的在当时那个道家学说处于主流地位的时代脱颖而出。
儒家的经典尚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基本上被毁干净了,汉初已经失传,只有齐国的一个九十多岁的姓伏的老书生留下了一部分内容。
尚书分今文和古文两版,今文就是伏生藏着留下来的这一部分。伏生藏的尚书是用秦朝人的小篆所书写,当时汉代已经开始用隶书了,大家都看不懂,所以必须得伏生口述翻译出来别人才能知道书中具体内容。
汉廷想把这部珍贵尚书的内容保存下来,可伏生年纪太大,不方便来长安,他们就派晁错去和伏生学习,同时记录和翻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这部分尚书用隶书整理出来带回长安。因为晁错用的是当时人看得懂的隶书,所以这部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也就是我们现在都能看得到的那一版。
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期鲁共王盖房子的时候,弄坏了孔子旧居的墙壁,发现出来的用古文小篆书写的尚书,俗称孔壁中经,和今文尚书有一些内容上的出入。不过后来古文尚书再度失传,在东晋的时候才被找出来,传到了现在。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晁错修正的这部今文尚书是真的,而东晋时期被找出来的那个古文尚书是假的,真正的孔壁中经古文尚书还是失传了。
朝廷当时能派晁错去做这么重要的事情,可见晁错在儒家里还是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归来之后他向文帝汇报了自己的成果,得到赏识,升官为太子家令,渐渐的走进大汉朝政治的核心。
汉朝太子的老师团,团长太子太傅是两千石的大员,在他之下还有太子少傅和太子洗马等各种官职,而太子家令也是其中一个,不过地位比较低,甚至还不一定能算的上老师,算陪读、门客或者家臣更为合适。
虽然地位不高,但毕竟是接近了汉朝政治的核心,以晁错的才能,很快就显示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几次进言让文帝对他刮目相看,而太子刘启对他甚至已经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太子府的人都叫晁错为智囊。
文帝十五年汉朝举行了一场贤良对策,大概有一百多位大臣和文帝亲自进行国家大事的对策商量。贤良对策是一种公开提拔官员的考核方式,当时只限于在官员之中,到武帝的时候才放开到一般民众的层面。
贾谊已经去世,晁错以其对朝政深刻的认识得了第一名,又一次迁为中大夫,成为了一名内廷官员,可以更为直接的和文帝讨论国家大事。
文帝时期,晁错主要提过的政治主张有三条:第一条:强军晁错建议加强军队的建设,在装备和军队的编制上进行改革,提高汉朝军队的战斗力。晁错非常强调装备的重要性,指出匈奴军队强在骑兵和马匹,而汉军强在弓弩,所以要建立起一套以弓弩为主,搭配地形的防守体系对抗匈奴。
晁错建立的这套体系成为文景时期汉军对抗匈奴的主要方法,李广和程不实正是靠这套体系成为一时的名将,尤其是李广的飞将军之名,只有这种以弓弩为主的体系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李广神箭的威力。
第二条:改变边塞的兵役制度汉初施行的兵役制度基本沿用秦朝,那就是由全国的成年男子轮流到边郡进行服役。这种方式是商鞅变法时设立的,那个时候秦国的国土较小,由成年男子自行去服役的措施实施起来比较顺畅。但随着秦朝统一六国后国土的增长,这种服役制度逐渐显现出了弊端,押送服役的成年男子到边郡变成了一项巨大的负担,因为路途实在是太远。
不但服役的路途较远,秦法中失期当斩的规定也很严格,这造成了很大的不安因素。陈胜吴广的起义还有刘邦一开始的造反都是因为押送服役之人误了期限而被逼反的。本来这些人到边郡不用服役多少时间,可他们花在路上的时间却很多而且还容易造成混乱,这样的政策无论如何已经不适用于当时了。
另外,这种轮流在边郡服役的制度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因为轮流服役,所以士兵们没有长期和匈奴对战的经验,打起仗来总是吃亏,战斗力不够。
在晁错的建议下,文帝迁徙了很多民众直接住到边郡,提供很高的福利,不但赏给爵位,还免徭役和赋税,让他们长期负责戍守和建设边郡的任务。另外,汉朝还官方出钱在边郡建设各种医疗和畜牧的设施来保障人民的生活。
最后,汉朝在边郡建立了培养战斗力的教育体系,从小联系这些边郡之民骑马射箭的本领,并且让他们从小就结成队伍,小时候一起玩耍,长大后一起打仗。
晁错的这一些列措施大大的提升了汉朝边郡守兵的战斗力,是汉朝长期和匈奴拉锯的基础。
第三条:贵粟和贵马晁错认为,粮食和战马是当时主要的两项战略资源,缺粮和缺马是影响汉军战斗力的两大原因,要解决这个两个问题就要贵粟和贵马。
晁错像个经济学家一样分析,当时一个五口之家最多可以耕种一百亩的田地,一年的收入不过就是一百石,也就相当于汉朝最低级官员一年的俸禄,如果粮食的价格不够高的话,人民很难生活的好。
有一些富人每年粮食会多余很多,他们往往不把这些粮食拿出来卖给国家,而是囤积起来靠倒卖赚钱。
晁错建议,一方面由官方出面收粮来抬高粮食的价格,破坏富人的倒买倒卖;另一方面设立一个入粟拜爵的制度,那就是如果把多余的粮食捐给国家,可以换取相应的爵位,也就是所谓卖官鬻爵中的鬻爵。
卖官鬻爵是一个贬义词,但其实汉朝却一直在采用,它也有一定的好处,文帝时期只是鬻爵,武帝时期才开始真的官方卖官。
爵位在汉代是个很好的东西,可以用来免除徭役也可以用来抵罪,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人人都想要。入粟拜爵的制度让那些富人们没有了屯粮倒卖的激励,而是把多余的粮食都用来换爵位,也变相抬高了粮食的价格,一举两得。
汉朝用晁错的办法解决了缺粮的问题,全国人民都意识到了粮食的好处,纷纷愿意更多的种植粮食,几年的时间边郡就不再缺粮。
另外,战马在汉初也极为稀缺,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前面写到白登之围的时候说了匈奴当时马匹四个方向颜色都各自一样,西方尽白,东方尽_,北方尽骊,南方尽_,极为雄壮,而汉朝则要穷酸的多。
刘邦时代,他自己的车驾都很难找到四匹差不多一样的马,而大臣和公主什么的甚至连马车都坐不了,只能做牛车,仅有的马匹全都拿去打仗了。
养一匹战马是非常昂贵的,当时汉朝的国力不足以用官方的钱饲养很多的马,所以晁错提出了鼓励民间养马的政策,被称为马复令。
马复令的具体内容是,养一匹战马的家庭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这样大大的刺激了人民养马的积极性,也很快解决了马匹的问题。
晁错在文帝时期只是一个提提意见的角色,景帝即位以后就马上位列三公,正式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当然他法家尖刻的风格也让他不容于朝廷,在迅速到达人生顶峰的同时,也迅速的跌落,成为了汉朝继贾谊之后,另一个悲剧的天才。
晁错最为关心的恰好也是诸侯王的问题,他到底是如何继承贾谊之志,解决这个问题的,到了景帝的部分我们再详谈。
晁错在这几年崭露头角,而另一个人对文帝很重要的人却在这段时间犯了事,那就是文帝的舅舅薄昭。
文帝虽说对母亲非常孝顺,对母亲家非常照顾,但他公私分明,当薄家有危害到大汉朝的可能的时候,会铁面无私的处置。
薄家人丁淡薄,薄昭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也是文帝唯一的舅舅,最初在周勃迎立自己为帝的时候文帝只随身带了六个随从,其中有一个就是薄昭。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薄昭有一回突然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按道理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可以饶恕的罪,尤其是对皇亲国戚来说。但文帝没有为了私情而废除公家的大义,他一定是要按照法律来办。
可薄昭毕竟是自己的舅舅,文帝无论是出于感情还是出于汉朝以孝治天下的口号,都不能简单的下令处死他。将残忍的刑罚加诸于母亲的弟弟是不被当时普遍接受的孝道允许的。
为此事文帝非常纠结,派了很多大臣去薄昭家和他喝酒,试图劝说薄昭自杀。
古时候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说法,有身份的人被处以刑罚是非常丢脸的,甚至比死还严重。商鞅变法之后,法家刑名之学的兴起逐渐把刑罚的范围扩大到了士大夫阶级,但是限于千百年来不变的观念,西汉的官员还是以被刑罚处死为耻辱,所以就逐渐有了一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如果皇帝想给要处死的那个人一点儿面子,就会给他留出一些时间,给他一个自己选择自杀的机会。
在汉朝人看来,自杀比被刑罚处死要体面的多,不但自己心理上更好受,对于自己的家人和子女来说,也可以留一个更好的形象。一个自杀官员的儿子和一个被刑罚处死官员的儿子在汉代天生就会被分别看待,认为他们身份有差距。
薄昭显然没有自杀的勇气和觉悟,浪费了文帝的百般提示,如果是一般官员早就被直接缉拿了,但文帝对自己的舅舅始终还是不忍,只得用了一个很奇葩的招数:文帝让大臣们直接穿上丧服去薄昭家奔丧。
这下薄昭终于明白了外甥的意思,没有再为难他,选择了自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5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