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皇帝贵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可以无限享受帝国的一切资源。因此,无论哪个朝代,皇帝的生活都是极尽奢华,而且天下人都认为皇帝就应该过这么奢华的生活,皇帝本人也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天下人的供奉。然而,在清朝却有一位特立独行的皇帝,他吃饭穿衣样样追求节俭,甚至被称之为史上“最抠门”皇帝,他就是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抠门”?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他用百姓的标准来过日子。
比方说,在穿衣问题上,历代皇帝都是有专门的机构为其制作衣服,一件衣服基本穿一两次也就扔掉了,但是道光皇帝不仅坚持洗洗还穿,而且就是穿破了打上补丁还接着穿,据说内务府打个补丁要5两银子,道光皇帝嫌贵,干脆让后宫之人都学做针线活,衣服破了直接让他们补,而且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还要求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比如说,在住的问题上,皇帝的寝宫大多是富丽堂皇,以彰显皇家威严,但是道光皇帝则不然,基本家中的东西能省则省,去了先辈遗居观看一番,有感于先辈创业之艰难,回来就把家里面仅剩的几件家具给搬了出去,可怜的皇后好不容易母仪天下了,却又陪着道光皇帝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再比如说,在吃饭的问题上,在他之前的历代皇帝那基本顿顿都是山珍海味,且清朝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满汉两族的佳肴他们都可以随意吃。然而,道光皇帝感觉这样太浪费了,干脆回归普通家庭的四菜一汤,后来听说红烧猪脑味美价廉,干脆就要求只吃着这一个菜。据说有次道光破例宴请大臣,结果每桌只有五六个小菜,连大臣都感觉不可思议。
道光皇帝如此节俭,却为何要耗费巨资两修陵墓呢?
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一直厉行节俭,但有一件事却十分例外,那就是在陵墓的修建上,整个事情可以概括为“两修一拆”。
“两修”指的是,他先后为自己修建了东西两个陵墓,第一个陵墓选址在清东陵,花费数年时光建成,但是尚未等到正式启用,就发现这个陵墓竟然有渗水的现象。据说,已经葬入其中的皇后曾经托梦道光,说自己被淹了,希望赶快就她。此神话故事真实性难以考证,但是皇陵漏水确实是不妥,风水上很不好,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刚刚入土就浸泡在水里。于是道光皇帝又在清西陵重新选择了一个地址,重新建设了自己的第二个陵墓。
“一拆”指的是,他拆除了刚刚建好的西陵建筑,回填了地宫。
无论道光皇帝怎么节俭,这“两修一拆”确实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毕竟工程量比建设一个陵墓大的多,首先,劳役至少要翻一倍吧,不管是拆还是建,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其次,所需要的原材料也是直线增加,从东陵到西陵很多东西都是运不过去的,只能重新再生产。
那么,道光为什么执意要重修陵墓,真的一定要重修吗?小编感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堂堂皇家陵园,刚刚修好就发生了渗水现象,这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是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古人最重风水,发生这样的事故,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于国于家都不能忽视。
道光皇帝算是伪节俭吗?他省吃俭用是作秀吗?
鉴于道光皇帝在日常生活与修建陵墓上表现的巨大差异,很多人认为道光皇帝的节俭只是一种作秀,是他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对于这种观点小编不敢苟同。
首先,重建陵墓是特例,他的节俭行为确实贯穿始终的。正如刚刚所说的,道光重修陵墓确实是事出有因,这不仅关乎皇家颜面,也关乎大清国运,而的节俭行为则基本伴随了他的一生,如果说能够用一生来进行一场秀,那么这场秀又何尝不值得称赞呢?
其次,道光皇帝很多支出都是被手下人给骗了,并非他本意。比如说,为衣服打补丁的问题上,道光皇帝本意是想节约,但是皇宫一帮人一起合伙欺骗他,打个补丁竟然给报好几两银子的帐,吃个鸡蛋也是如此。道光皇帝的问题在于深居宫中不知民情,而不在于靠省吃俭用作秀。
最后,道光皇帝执政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并非沽名钓誉之辈。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整吏治、治盐政、通海运、平叛乱,确实为挽救大清作出了不少努力,虽然与他的前辈相比,只能说是资质平平,政绩也不突出,但是也应该不是沽名钓誉之辈。
汉文帝,被誉为史上最抠门的皇帝,上朝穿草鞋,龙袍都打补丁
汉文帝为什么这么节约呢?
大家都知道,皇帝是历史上最有钱的,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什么都不缺,却如此节约是为什么呢?这个除了当时的国库空虚的原因,还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后宫三千佳丽,生母薄姬并不受宠,加上没有实力背景,最下等的宫女太监都不把她放在眼里,跟着这样的母亲,刘恒从小受尽了白眼委屈,刘邦对这个儿子也很不重视,所以刘邦去世之后,吕后自然也忽略了刘恒,但就是刘恒,带领了大汉王朝走向了安定盛世。
汉文帝抠门成什么样呢?
传说汉文帝在位期间没有盖过一座宫殿,没有增添过马匹仪仗,还禁止官员上供珠宝,去世后自己的陵墓里也没有任何珍贵的珠宝,因为汗文帝在去世前就要求节俭举丧。
汉文帝对自己扣门,对百姓却很大方,是个好皇帝
历史记载,汉文帝当政期间,下令免除了老百姓的税务,废除了肉刑,还下令给八十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发米,肉,酒,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九十岁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丝绸等布料,让他们去做衣服,满足老人的衣食。这段时期是历史上难得的和平时期,人民安居乐业,汉文帝虽然没有过大的武功谋略,但大汉王朝的盛世,也是让后人铭记。
道光帝节俭新政的目的是想节流开支,这些臣子们为了迎合道光帝,也乐于表现出自己节俭的作风。但在清王朝上下腐败严重的情况下,既不能违背了上意,又不能真的节俭,于是便出现这种。帝王的一件新衣服不过几两银子,但打个补丁却要花费上千两银子,而且还有理有据,其实不过是下面办事之人在想点子捞银子。
道光帝是一生坚持节俭的作风,他是真的节俭,当然也是因为清王朝的国库收入,是一年不够一年支出,他又能力有限,不能开源,当然就想着能节俭一点是一点,所以道光帝才会红红火火开展节俭新政。不仅他要节俭,道光帝还把节俭作为考核官员的一个变相指标,道光帝就差把这个写进圣旨里,所以这些臣子们都拼命地在道光帝面前,展现出自己节俭的作风。比如道光帝自己穿补丁的衣服,他们也穿,结果这一上朝,这君与臣都一身补丁衣服,看着就让道光帝心里非常舒服。可惜他不知道,为了他这心里的舒服,这民间的补丁衣服都快比新衣服贵重,而且连打补丁这样的事,都快成为有钱人才能做得了。
当然这还算好的,就算民间打个补丁再贵,也就是比新衣服贵上几倍,但这道光帝后来打补丁的费用,居然要花费上千两,而且当时内务府办理人员,还有理有据。比如这帝王的衣服都是在江南定制的材料,既然破了要补,那自然还得从原产地采购原材料。要将这补丁补得严丝合缝,原产料那就不是一点,就得大量采购,核比布匹的纹路,选出最合适的材料,这就得消耗大量的布匹,再加上官员来回的路费,还有辛苦费,七七八八绣娘这边产生点费用,这些加在一起,千两白银还算是给道光帝打了折扣的呢。
当然至于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多原材料,还有这原材料比对过后,到底补丁要多大布料,这里面都可以有猫腻。至于什么辛苦费,绣娘这边的费用以及来回差旅费,那就更容易做文章了。结果道光帝明明为了可以节约才打的补丁,却成为天价补丁,当然最后这些多余的银子自然是进了那些办事人员之手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