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南明军队人数众多,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2 03:02:57

南明军队人数众多,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南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1644年,对于大明来说已经不能用多事之秋来看待了。这一年李自成打进了北京,逼得崇祯上吊自杀,大明宣告灭亡。

由于明朝的特殊的分封制度以及两京制,使得明朝另一个被废弃已久的都城南京被迅速激活了,藩王开始轮番扛起大旗,抵抗八旗铁骑。

而明朝虽然长期以来饱受农民起义以及关外满清的困扰,但南方却很少有波及。所以南明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拥有上百万的军队。其中光是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一部,就拥兵八十万之众。“江北四镇”中,每镇都有数十万的兵力。此外,在福建、湖广等地的明军数量也相当可观。

纵使南明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上百万军队,耗也能耗死几十万八旗兵吧,就算反攻不成,起码划江而治应该没什么问题吧?那么为什么还是被消灭了呢?

我们经常拿南明百万军队和大清十几万八旗兵最对比,其实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别说南明了,就是原来的大明,从牌面上看,也不是关外的后金可比,然而就是在这么多次战争中,让人家上演了数次的以弱胜强的好戏,自己被消耗殆尽。

可以说南明起初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唯一差点的就是崇祯皇帝自缢,皇子们也没有存活下来。所以如果和南宋比的话,要差不少。

虽然赵构也不是一个什么明主,甚至是个懦弱胆小之辈,但他毕竟是宋微宗的亲儿子,如假包换,而且也是唯一的儿子了,所以他完全可以振臂一呼。

而南明却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各路藩王在各种势力的支持下,纷纷登场了。

不过不得不说,这些藩王一跃登天,便忘记了当务之急是什么,花天酒地不说,朝野上下又一次开始延续了多年的党争,搞权谋啥的根本不在话下,就是不想上前线和清军干仗。

这还不算,关键是内斗越来越严重。这些内讧严重损耗了南明的实力。常常是清军还没打来,自己人却先打了个你死我活。

表面上我南明有一百多万军队,但说实在的,这些部队并不听命于一个朝廷。可以说南明上下并没有把抗清放在头等大事看待。

从明末我们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明军将领投降了满清。

满清刚入关的时候,即便加上吴三桂的军队,可用于南下的部队也不多,然而随着李自成兵败如山倒,一切都变了。

由于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派遣大部分军队去各地接收政权,因此,使得北方尤其是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对于农民军非常不满。

这一时期,满清宣称“倡先投顺者”给以高官厚爵,并为崇祯帝发丧,替汉人“报君父之仇”,又宣布废除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加派,这对汉族地主都很有利,自然纷纷归顺。

再加上清军一路收拢的农民军,可以说满清的势力也在一步步提升,在面对南明时,绝非几万八旗兵了。

当然了,一场战争的胜败和一个政权的覆灭,其实原因还不尽相同。不过值得一说的是,这也是综合实力的比拼,而并非单纯的人数。

南明的军队表现确实堪忧,然而江南百姓自发组织的反清斗争,却给清朝沉重一击。如果说,南明朝野上下能够忘记党争,众志成城,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只不过南明数个政府都只是崇祯朝的延续而已,失败是迟早的事。

拥有百万雄师的南明为什么打不过只有十万军队的清朝

一、南明政权坐视北方的变局,军阀割据的情况再次出现

崇祯在北京去世以后,明朝的历史并没有就此终结。当时明朝还控制淮河以南的大片国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这就是南明弘光政权。此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清军控制了河北地区,李自成退守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河南、山东地区成了权力真空区。清军的主要精力是追击李自成,此时南明最好的战略就是北上收复山东、河南。在黄河建立第一道防线,可南明方面的态度让人寒心。南明内部正在争权夺利,阉党和所谓的东林党反复死磕。为了稳住满清,南明方面主动派遣使臣示好。就这样,清军追击李自成的几个月时间里,南明政权就这么静静的看着。直到清军占领了西北地区之后,南明方面也没有任何的反应,清军即将大举南下。

南明方面的总兵力有70多万,具体的安排是这样的。为了南京的安全,四路军队驻扎在江淮地区,这也被成为江北四镇。除此之外,在武汉地区还有左良玉的大军。问题就出在这些军队身上,由于中央无力供给这些军队,朝廷最终同意军队将领可以在驻地征集物资。不但如此,就连地方的行政权也交给了那些将领。这就等同于藩镇割据,由于军阀拥有了自己完整的体系,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在顾及中央,而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在国家正常时期,军队依靠国家供养,军队与国家是与荣俱荣的关系。但是当这些军队成为将领的私兵之后,军镇与中央已经完全分离。无论是任何人也触动不了它们,在这一点上和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局面很相似。

二、最高层的指挥失误,统治内部的内讧

清军仅仅是击败了李自成,并没有彻底消灭他。李自成率领残部向武汉地区撤退,此时驻守武汉地区的军阀左良玉为了躲避李自成,率领自己的军队顺流而下。他与南京的朱由崧本来就有矛盾,他这么做是多方面的考虑。为了围堵左良玉,南京方面命令江淮地区的部队向西移动。这给了清军一个绝好的机会,清军趁机南下。此时南下的清军不过7、8万人,而南明方面的军阀们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打算。史可法这个人是一位高尚的忠臣,我们不会刻意抹黑史阁部。但他是一个文人,军事指挥水平相当低。他对剩余部队的一通乱指挥,造成了防御混乱。最终史可法率领为数不多的军队血战扬州,清军在扬州都干了什么,这一点尽人皆知(比日军还狠)。

三、军队的可靠性

弘光虽是由江北四镇贪功拥戴得登帝位,但这四镇都趋于独立的军阀,弘光根本指挥不动。也就是说,弘光没有可以依仗的心腹武装队伍。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相对而言,魏晋更替,晋武帝分封了二十七个藩王,地方上出现了与西汉初郡国并行制相似的行政管理模式,藩王手中都执掌着一定数量的军队,这也是西晋“八王之乱”为什么会闹得这么凶的的源头。

琅邪王司马睿,在“八王之乱”中采取了低调谨慎的方针,尽量远离争端,避免战祸,保存了实力。后来又依附上了势力雄大的东海王司马越,得封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所以说,他是有一定军事班底的。而出镇江东后,司马睿又得到了大门阀世族琅邪王氏中王导、王敦兄弟的鼎力相助,实力就不容小觑。

而赵构原本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可是汴梁围急,他因为人在城外,得哥哥宋钦宗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集结和收编河北、河东各地军队以入援东京,就靠这一道任命书,他集结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宗泽、岳飞等人就在其中。

四、民心的向与背

话说,东汉末年,烽烟四起,群雄纷争,虽说后来形成三国鼎立之局,但民众的愿望还是天下合一、四海一统。西晋武帝司马炎完成了这一事业,西晋王朝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正是这一原因,尽管西晋国祚不长(只有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它的灭亡,还是换来了无数人的泪水,所以,衣冠南渡后,政权很快稳定,民心容易收拾,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北宋末年的情况,很多书都说,宋徽宗赵佶不理朝政,大量豢养乐师歌妓,广集奇花异石,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搞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这样的政府,应该遭到民众的唾弃。可是,我们看靖康二年正月,宋钦宗赵桓赴金营议和日暮未归时,京师百姓自觉排队候驾,从皇宫到南薰门,人头攒动,一望不到边,甚至有人炙火于臂,或自烧其指,或望门侧而拜,即令风寒雨雪、泥淖没膝,也不减其志的感人场面。

而在大明朝的天启、崇祯两朝,民变剧烈,除了天灾之外的原因外,主要是社会矛盾土地兼并太过严重。而要论明朝土地兼并最为严重的区域,又当属江南无疑。原因很简单,江南土地肥沃,是官僚权贵追逐、争夺的对象。之前没有在这地区爆发大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是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产量高,佃农租种地主的地交出大量的租税后尚足以糊口;二是发达的工商业为无田农民提供了生存手段。

在这两方面情况下,江南地区的民众一时还没有跟随着西北等地揭竿起义,但却也是隐忍待发了。所以,南明政府的建立,民众的期待值并不是很高,反应比较冷淡。

而又因为江南物产富足,在明朝中后期单单以一地的赋税,就支撑起了大明帝国的70%的财政运作和开支。然而,“甲申之变”以后,即使辽东、陕西、河南等地已经沦陷或半沦陷,江南的财政仅仅用于自身,百姓的日子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

究其原因,是弘光政府为了养活数量庞大的军队。南明立国一年,就从江南赋税中征收的白银高达460万两,这还不够,财政部门还声称实际支出高达700万两,亏损240万两。江南百姓由此叫苦连天,恨不得这个政府早死,听说清军南来,有人甚至还嫌清军太慢,埋怨“清兵如蟹,曷迟其来”!

先前的西北等地佃农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带领下,拔刀造反作乱,对各级皇族、官僚、地主分子大加杀戮,使得这些特权阶级逃的逃、亡的亡,广大耕地一下子就成为了“无主荒地”。

清朝政府入主北京,新来乍到,为了能征收到赋税,就采用了“谁耕种,谁纳税”的办法,承认了佃农对租种土地的所有权。

而且,清政府为了收取人心,根据文臣范文程的建议,赋税征收就按万历时期的较低标淮征收。另外,还实行减税,大幅减免本年度“清统区”的正赋,征收办法是清军所过之处免征粮一半,未过之处只要真心归顺,可免征粮的三分之一。除免了部分本年度的赋税外,还规定,以前年份老百姓欠崇祯朝的赋税,统统不再交纳。

综述以上,江南人民在清政府的笼络下,加深了明朝庭的怨恨,弘光政府的败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拥有天雄军、秦军和关宁铁骑等军队的明朝,最后还是灭亡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明朝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财政困难和清兵的经济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

明朝是一个军事实力相当强大的朝代和时期,即便是到了明末时期也还有几位强大的军事力量,其中的三大精锐军团更是索性披靡,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一直非常强大的军队。

不过在古代养一个骑兵军团消耗也是极为巨大的,无论是马匹、骑兵、训练、粮草、兵器、铠甲等等都是巨大消耗,而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你较多,所谓为了对抗北方游牧国家,在历史上中国也曾经出现了不少强大骑兵,关宁铁骑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末年山海关、宁远、锦州成了重要防线,辽东督师孙承宗为了对抗满清八旗,于是组建了一支骑兵,与汉武帝的重装奇兵、李世民的玄皂骑兵、岳飞的背嵬军齐名,名为关宁铁骑。后来这支骑兵军团交给了袁崇焕,再到后来袁崇焕死后,最终关宁铁骑一分为三,分别归祖大寿、吴三桂、还有一支被几个将领带领回到关内镇压反叛,发挥了巨大作用。

天雄军,明末时期,一个书生卢象升投笔从戎,并且在军种快速崛起树立了绝对的威信,这支军队优势是战斗非常强悍,人虽然不多,但于卢象升建立天雄军时利用他的人格魅力,招收的兵源都是些老乡、朋友、兄弟、家人所以极其团结厉害。

南明拥有大半个领土,为什么却严重内耗仅仅18年就亡国了?

1644年,首都被攻破,崇祯上吊,大明正是灭亡。大明虽然灭亡了清军也入主中原,但是明朝的宗室以及文武大臣大多都是逃亡到了南方。当时候他们还是很有实力的,国土有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多达1亿人。

如此雄厚的实力,即使不能够恢复大明疆土,任何政权想要灭掉南明也绝非易事,可是南明政权拿的一手好牌却打得稀巴烂,仅仅存活了18年。所有疆土全部被满清攻陷,那么多的君王死于非命,南明为什么会灭亡的如此迅速呢?

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南明的君王之争不断,始终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中央政权。自从首都沦陷之后,南京虽然有完整的官僚人员配置,但并没有能够迅速建立起获得广泛认可的政权。

第二,明朝的党争促使了南明政权的分裂,南明最为关键的是定都在南京的福王政权,而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东林党的设立中心,可是东林党与福王素有仇怨。

第三,随着历史的演变,抵抗异族的意志力也越来越弱了。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女子受到他人的非礼,该女子第1次受到非礼之时,其反抗肯定是最为激烈的。而一旦被对方得逞之后,其下次遇到非礼之时,反抗力度就会有所减弱。如果被人10次8次得逞之后,甚至就已经懒得反抗了,对于一个民族遭遇其他民族的欺负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四,清军迅速的南下,没有给南明政权稳定的机会。清军从入关到消灭南京的福王政权,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时间短没有给南明喘息的时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