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肃宗身为太子时为什么斗不过李林甫李林甫为什么与太子死磕

以史为鉴 2023-06-28 13:03:56

唐肃宗身为太子时为什么斗不过李林甫李林甫为什么与太子死磕

唐肃宗身为太子时为什么斗不过李林甫?李林甫为什么与太子死磕?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一般而言,在人们眼中, 皇帝、太子这样的人物,身边总是跟着一群大臣,大臣听命于皇帝和太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太子毕竟是储君,未来的皇帝。然而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太子,唐肃宗李亨,当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明明地位很高,但是却处处都斗不过身为宰相的李林甫,反而被李林甫压在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传统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贬义的,比如指责他口蜜腹剑,蔽塞言路,排挤贤才,败坏纲纪等等。甚至有人认为唐朝之所以险些在唐玄宗时期亡国,就是因为李林甫重用胡将所致。关于这些负面评价,有些确有其事,有些则是言过其实。

历史上的李林甫确实是一个善于搞阴谋权术的人,但如果说他毫无能力,仅靠口蜜腹剑而身居高位,那就很不客观了。事实上,李林甫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唐玄宗统治时期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制度设计与改革,都是在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完成的。当时唐玄宗已越来越疏于政务,大部分国家大事都是在李林甫的主持下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林甫才是当时大唐帝国的真正操盘者。

当时唐朝除了皇帝外,李林甫无疑就是最有权势的人。不过他这个“二把手”却与另一位“二把手”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人便是皇太子李亨。从李亨被册封为皇太子之日起,李林甫与他的明争暗斗都没有停止过。按理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帝,李林甫出于长远利益考虑,即便不投靠到太子门下,至少也要与之和平共处,他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与太子死磕到底呢?其实李林甫与太子的矛盾,正是从李亨被钦定为皇位继承人开始的。

众所周知,唐玄宗晚年最宠爱的女人是杨贵妃。但在杨贵妃之前,唐玄宗还有个挚爱的女人,她便是武惠妃。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形容唐玄宗对杨贵妃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如果把这句话套在武惠妃身上,其实也同样适用。

和当时唐朝宫廷的许多宠妃一样,武惠妃背后也有一群朝廷上的支持者,其中最显赫的当属李林甫。武惠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太子,于是她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终于成功唆使唐玄宗废黜掉了太子李瑛。然而武惠妃的野心却最终没有得逞,就在废太子李瑛被赐死后不久,武惠妃自己也因病去世。作为武惠妃的支持者,李林甫极力向皇帝建议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皇太子。但此时的李林甫对皇帝的影响力还没有后期那么大,唐玄宗最后采纳了宦官高力士的意见,立皇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因此,在经历过储位之争后,李林甫和李亨就已经站到个彼此的对立面了。

在天宝(唐玄宗年号,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朝廷大权基本都掌握在李林甫和他的追随者牛仙客手中,朝局基本还算稳定。太子李亨在这一时期非常低调,因为他虽身为储君,但从实力而言,与李林甫相差太远,没法与之抗衡。而李林甫也没能抓住太子的什么把柄,所以两人虽然立场对立,但也都没爆发矛盾。

有人认为李林甫和太子李亨同为唐朝的“二把手”,两人就必须要保持对立面。假如他们两人关系走得很近,反而会引起皇帝的担忧。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从后来李林甫和太子你死我活的斗争看来,两人之间的矛盾就不仅仅像是在“演戏”,而是真刀真枪的对决了。

742年,宰相牛仙客去世,皇帝任命李适之接任宰相之职,与李林甫搭班,朝局很快就因这一人事变动发生了剧烈变化。李适之是唐太宗的曾孙,若论血缘关系,远比李林甫这个皇室远亲要近得多。更重要的是,李适之还是太子李亨的支持者。而且太子这个新形成的集团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比如掌管朝廷财政和运输大权的韦坚(太子的内兄),户部尚书裴宽,刑部尚书裴敦复,陇右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太子的密友)。

这个令人生畏的新集团很快就让李林甫感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于是李林甫就开始用自己娴熟的权谋之术来打击政治对手。746年,李林甫安排自己的亲信杨慎矜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太子与韦坚、皇甫惟明等人正在一起策划发动政变。关于这次事件的真相现在是无据可查了,但唐玄宗对此事的处理却颇耐人寻味。在没有找出政变实证的情况下,皇帝仍把韦坚、皇甫惟明外放到地方担任刺史。李适之则主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改授太子少保的闲职。太子李亨本人没有受到事件的影响,但他的集团却遭受重创,元气大伤。

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人物,李林甫深谙权谋之道。他明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于是就继续指控韦坚、李适之等人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后来他又指控太子涉及一场所谓的阴谋之中。这次李林甫的指控没有完全得逞,但皇帝还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处决了支持太子的一批重要人物,其中就包括韦坚、皇甫惟明,李适之则在惶恐不安中服毒自尽了。李林甫与李亨的这场权力对决,最终以李林甫全面胜出告终。

李亨身为太子,为什么会斗不过李林甫这个当朝宰相呢?除了李林甫本身位高权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玄宗在里面拉偏架。因为从当时的权力结构来看,李林甫已经位极人臣,他要想维持住自己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皇帝死心塌地。可太子李亨却仍有上升空间,那就是登上皇帝宝座。所以,这场宰相与太子的权力对决背后是唐玄宗借李林甫之手来打压李亨,因此李亨处处落败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玄宗年间李林甫是如何陷害太子忠王的?

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唐玄宗下诏:“立忠王(后又改名绍、亨)为太子。他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林甫的阴谋遭到了挫折,但他并没有便旗息鼓,便开始陷害太子。要想危及深居宫内的太子,并下那么容易,李林甫便从太子身边较亲密的人着手。韦坚,京兆万年县人,其妹为太子玛的妃于;其姊为薛王李隆业妃,薛王李隆业为唐玄宗之弟。由于姊妹的关系,韦坚很早就步人仕途,加上本人也极有才于,深得唐玄宗的赏识。韦坚在任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时,经常向朝廷贡奉一些奇珍异玩,唐玄宗很是高兴,日益得宠,并兼任了御史中丞,封爵韦城县男。韦坚见唐玄宗十分重用自己,也就使出全身本领向权力的巅峰爬去。韦坚的妻子是李林甫舅父姜皎的女儿,在韦坚未被玄宗宠信之前,二人的关系甚为亲密,随着韦坚的日益见宠,李林甫害怕危及自己的宰相地位,对其非常厌恶。李林甫准备构陷太子,便拿韦坚开刀,作为实现自己阴谋的第一个步骤。韦坚素与左相李适之交好,李林甫在打击李适之的同时,乘机剥夺了韦坚的话使之职,授之以刑部尚书,使韦坚再也无法以奇珍异玩取悦皇帝。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引起韦坚不满,二人互为仇敌。这时,皇甫惟明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太子为忠王时与之非常友善,因太子妃的关系,韦坚与皇甫推明成为好友。皇甫椎明掌握兵权,不畏李林甫,每次回京,都要在唐玄宗面前历数李林甫的劣迹,称赞韦坚的才干,此事李林市素有所闻。在一个正月十五的夜晚,韦坚与回京的皇甫惟明召集宾客,举行宴会,此事被李林甫得知,他喜出望外地说:‘真乃天助我也!”便急急忙忙向皇宫走去。李林甫走进后宫,忙向玄宗进言:“启奏陛下,大事不综,外成韦坚与边将皇甫惟明私下举行宴会,图谋不轨,打p谋生太子继承皇位。”’唐玄宗听后,勃然大怒,未加思索,便下诏将他们二人区捕入狱。事后,唐玄宗也感到极为不解,便将二人吸出朝匡。韦坚的几个弟弟向唐玄宗上奏:g“陛下,兄长为奸人陷害,实在冤枉,望陛下明察。”「唐玄宗大怒,将他们赶了出去。韦坚被贬,太子十分恐民,为避免遭李林甫的毒手,只好上表与太子妃断绝关系,民其幽禁宫中。区在这一回合的争斗中,李林甫虽然铲除了韦坚等人,但;子的不得已之举,使野心勃勃的李林甫一时受挫。李林区—计不成,又生一计,使大唐太子整日里生活在恐惧之中。太子良棵杜氏,其父杜有邻与另一个女儿的丈夫柳严,产生了矛盾,积怨很深。柳怦为人浮浪阴险,他便利用李林甫来陷害岳父一家,这对于李林市来说,实在是天赐良机。在李林甫的指使下,柳伊诬告杜有邻谋反。就这样,杜有邻被自己的女婿送上了断头台。身为东宫主人,太子档无计可施,他深知一切都是为了对付他,是杀鸡做猴。苦闷的太子,内心非常痛苦,一个是妻兄韦坚,一个岳丈杜有邻,先后都因他而遭人暗算。作为太子,连申辩都不敢,还要装腔作势幽禁自己的妃子,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太子马的心头在滴血。这一次,面对泪流满面的良梯还能说些什么呢?自己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苍天啊!公道何在?你睁开眼睛看看,奸人当道,朝廷不幸,何时得了?!

太子妇又面临一次生离死别,眼睁睁地把自己最为亲近的人推向深渊。杜良梯看着夫君痛苦的样子,完全绝望了,一个无辜的女子,就这样不得不去扮演替罪羊的角色。痛苦之余,太子玛上表朝廷,将杜良梯废为庶人,太子这才化险为夷。

做了十九年宰相的李林甫,最后为何会成为棋子?

《长安》中,盛世的繁华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在盛世的众多缔造者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右相林九郎(李林甫)的大老板唐玄宗,而李林甫虽然做了19年宰相,却始终只是唐玄宗的一枚棋子。



唐玄宗用李林甫最初对付的是张九龄。那时候的唐玄宗偏重文治,而张九龄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事务型干部李林甫读书少,自然要位居张九龄之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宗与张九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资治通鉴》记载,开元二十四年十月,唐玄宗在洛阳。本来已经计划好了第二年二月返回长安,可偏偏洛阳宫里发生了怪异事件,这让唐玄宗想尽快离开。为此,他召集宰相商量。张九龄说,现在农民收割还没有全部完成,如果此时返回长安,仪仗队可能会践踏沿途农田,造成农民损失。



张九龄说的有道理,李林甫却看出了门道。会议结束后,他单独留下来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就好像陛下的两个家,你想什么时候回自己家还要选择时间吗?至于说妨碍农民收割,所过之处免除租税就行了。

李林甫一句话解决了两个问题,就让唐玄宗觉得很受用,第二天带领百官回长安了。

接下来,在废除太子李瑛事件上,张九龄与唐玄宗又意见不一致,张九龄甚至说,“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而李林甫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让唐玄宗看到支持。



至此,他厌倦了与宰相无休止的争吵,而后来的严挺之前妻事件,让唐玄宗下定决心罢免张九龄。李林甫当上了心仪很久的第一宰相,唐玄宗也耳根清净了,这可真是双赢。

接下来,唐玄宗用李林甫制约太子势力。李瑛被废八个月后,唐玄宗任命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为太子。因为李林甫当时推荐的不是忠王,他和太子之间天然地就形成对立局面。唐玄宗利用这种局面,让李林甫和太子互相制约,预防两者中任何一个做大。



天宝五载,李林甫指使御史中丞上书,弹劾太子的大舅子韦坚与外将皇甫惟明勾结,试图谋立太子。为了表清白,李亨不得不与韦氏离婚。

同年冬天太子的连襟因对丈人家族不满,诬陷岳丈杜有林。李林甫又生拉硬拽地与太子扯上关系。太子又被迫与杜良娣离婚。一年之内被迫两次离婚,太子似乎很无奈。

天宝六载,王忠嗣因军事失利被问罪,李林甫趁机又把太子扯上,说王忠嗣拥护太子。王忠嗣是地方节度使,拥有兵权,如果他和太子联手,唐玄宗的皇位能否坐稳很难说。李林甫这一招够狠,但唐玄宗此时也终于表态,“我儿居深宫,安得与外人同谋,此必妄言。”(《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太子是否有谋反之心,李林甫哪些事是诬陷,唐玄宗心里很清楚,但他需要李林甫的诬陷,防止太子做大,防止自己被架空。

后期,唐玄宗又利用李林甫制约安禄山。安禄山作为拥有重兵的地方节度使,连唐玄宗都对他非常重视,而李林甫有办法制服他。

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时,李林甫施了一计,让权力仅次于自己的王鉷做了一次客串。当安禄山和王鉷一起去见李林甫时,王鉷非常恭敬地亦步亦趋,碎步上前跪拜,安禄山看得本来直挺挺的腰,也逐渐弯曲,神态也恭敬起来。



李林甫有一支庞大的间谍队伍,他把它用在安禄山身上,探听安禄山的情况。每次与安禄山交谈时,李林甫总能准确地说出安禄山想说的话。这让安禄山很吃惊,他觉得李林甫简直就是通神,是神仙一般的人物,对李林甫佩服的五体投地,还亲切的叫他十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记载,安禄山的使者每次从长安回来,安禄山都要问李林甫说什么了。如果得到的是美言,安禄山就高兴地鼓掌大笑;如果得到的是类似“让安禄山老实点”这样的话,安禄山会紧张地用手抓着床边叹息,哎呀,我的死期到了

安禄山、李林甫和杨国忠怎么都不喜欢太子李亨?

提起唐玄宗,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他夺得帝位之后,开创了?开元盛世?,为大唐帝国的延续建立了不朽功勋。

但到了唐玄宗晚年,他也和许多年老帝王一样,有了一个最大的心病,那就是害怕自己的儿子会抢班夺权。

由于太子李亨最终政变成功,从他老子唐玄宗手里夺得皇位,所以传统史书在写唐玄宗的时候,总会把他描绘成一个老糊涂。

谁都知道杨国忠是大奸臣,就唐玄宗不知道;谁都知道信任安禄山肯定会弄出乱子,就唐玄宗不知道;谁都知道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是帝国的柱石之臣,就唐玄宗不知道。

正因为唐玄宗一再胡折腾,所以帝国很快被他的?迷之微操?带到了生死边缘,在这个危急关头,唐肃宗力挽狂澜,把唐玄宗变成太上皇,开始了中兴大唐的使命。

其实,如果抛开这些云遮雾罩的细节,只看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我们自然会发现唐玄宗晚年的行为,都是按牌理出牌的。

我们都不用说前面几个朝代的事,单说唐朝就可以。

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是乱世中拼杀出来的枭雄,但他的三个儿子分成两派,杀得血流成河。李渊最终也没能逃脱厄运,他被儿子抢班夺权了。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文治武功样样了得,但他的太子李承乾磨刀霍霍,一直想着武力夺权,最终被李世民打败。

废承乾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咸伏诛。

唐中宗李显虽然掣肘颇多,但他复辟唐朝同样有功,而他的太子李重俊率军杀入皇宫,差点武力夺权成功。只不过在最后时刻,李显指挥军队把李重俊给灭了。

帝据槛呼多祚等所将千骑,谓曰:"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于是千骑王欢喜等倒戈,斩多祚及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于楼下,余党遂溃散。

李旦登基之后,虽然与皇太子李隆基(就是后来的唐玄宗)之间表现得父慈子孝,但有一个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是:李旦最终还是提前退休,将皇位交给了实力强大的李隆基。

八月庚子,帝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唐玄宗之前一共只有五位皇帝,却有四位大唐皇帝受到了强势太子的挑战和威胁。

在这其中,唐太宗和唐中宗打败了抢班夺权的太子;唐高祖和唐睿宗都被太子抢班夺权了。

在皇帝和太子矛盾如此尖锐的背景下,已经年迈的唐玄宗自然会牢记教训,否则他也担心自己会被太子抢班夺权。

出于这个原因,唐玄宗一直猜忌太子,从未有一日安宁。

唐玄宗立的第一个太子是李瑛,但李瑛最终被他亲手干掉了。

使中官宣诏于宫中,并废为庶人,锈配流,俄赐死于城东驿。

李瑛倒台之后,李亨成为第二任太子,但唐玄宗依然像防贼一样防着他。

唐玄宗重用安禄山,只是为了防止太子抢班夺权,因为安禄山存在,太子就不敢随便抢班夺权。

而如果安禄山的力量用于造反,自然也是不足的,但在关键时刻,安禄山作为守护大唐皇帝的一股力量,显然是足够的,这一点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分析过,不再赘述。

作为唐玄宗布局中最重要的一颗棋子,安禄山显然知道自己的使命,否则他也坐不到那个位置上。

唐玄宗与太子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他与太子存在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太子又是他最亲近、最希望培养成合格接班人的亲人。

如果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唐玄宗直接打压、甚至杀了太子都可以;如果单纯的亲近关系,唐玄宗全力培养他可以了。

问题是,当这两种关系夹杂在一起时,那就是最难处理的局面。

太子势弱皇帝会担心,太子势强皇帝会害怕,想让太子势力处于不强不弱的微妙状态,说起来不算难,但操作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历史上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唐玄宗希望太子与关中三大军区保持亲密的关系,所以太子一直在关中三大军区身兼高级职务。

但另一方面,唐玄宗又害怕太子与关中三大军区走得太近。所以每当太子与关中三大军区的高级将领关系不清不白时,军区将领就会深陷死局。

黄甫惟明因此而死,王忠嗣也是因此不得善终。

安禄山一直明白自己在这盘棋局中的地位,所以他一再公然拒绝对太子表示友好。

唐玄宗说:我百年之后,太子就是皇帝了。

安禄山说:我只知道皇帝,从来不知道还有太子,真是罪该万死。

左右让安禄山拜,安禄山才拜了太子。

禄山阳为愚不敏盖其奸,承间奏曰:?臣生蕃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天子以为诚,怜之。令见皇太子,不拜。左右擿语之,禄山曰:?臣不识朝廷仪,皇太子何官也??帝曰:?吾百岁后付以位。?谢曰:?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万死。?乃再拜。

对于这件事,史书的看法是安禄山在装傻。

我赞同这种观点,像安禄山这样的省军级大佬,怎么可能不知道太子是干什么的?

在知道了太子是什么之后,安禄山才在众人的要求下,不情不愿地重新拜见了太子。

这个内容记载得非常妙,它让我联想起《水浒传》中李逵与晁盖初次相见的情形。

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

正相聚间,只见李逵提着双斧,从廊下走出来。宋江便叫位道:?兄弟,那里去??李逵应道:?寻那庙祝,一发杀了!叵耐那厮见神见鬼,白日把鸟庙门关上!我指望拿来祭门,却寻那厮不见!?宋江道:?你且来,先和哥哥头领相见。?李逵听了,丢了双斧,望着晁盖跪了一跪,说道:?大哥,休怪铁牛粗卤。?

李逵发疯一样地砍杀百姓,晁盖让他别乱伤人,李逵理都不理他。

后来,李逵也没有拜见晁盖的意思,反而打算继续杀人。还是宋江要求他?先和哥哥头领相见?,李逵才丢掉双斧?跪了一跪?,敷衍的意思很明显,还口口声声说?休怪铁牛粗卤?。

李逵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在向宋江表白:大家都叫他晁大哥,但我心里只有你这个宋大哥!

话题回到安禄山,他的这种表现,只是公开向唐玄宗表白:什么太不太子的我不管,我只知道我永远都是你最忠诚的马仔!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禄山之于唐玄宗,又有点像李逵之于宋江。

这种局面自然是唐玄宗最希望看到的,但对于安禄山而言,这种做法显然会让他处于一种难以解脱的困境之中。

说一千道一万,太子就是帝国未来的皇帝,而且从年龄的角度来看,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已经七十岁了,太子才四十四岁,他成为未来皇帝的概率实在太大。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愿意扮演唐玄宗铁杆马仔的角色,可万一唐玄宗突然去世,太子继位之后,安禄山的前途一片暗淡啊!

虽说太子未必会对安禄山发动报复,毕竟安禄山手握重兵,但如果太子用钝刀子割肉的方式收拾安禄山,他也难受啊!

除了安禄山之外,宰相也在扮演牵制太子的角色。

李林甫与太子的矛盾一直非常激烈,后来杨国忠与太子的矛盾依然非常激烈,这为杨国忠后来的横死埋下了伏笔。

按照正常思路,宰相即使不对太子提前表忠心,也没有理由和太子死磕,因为皇帝年事已高,太子随时有可能继位。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宰相没事与太子死磕,那不是想找死吗?

史书在说起李林甫这样做的动机时,总说他一心拥戴惠妃之子,所以没有回头路,但这种理由显然不足以解释后来宰相杨国忠的所作所为。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皇帝在背后推动,一个人没事和太子作对,除了愚蠢之外,我实在想不到更恰当的形容词。

尤其是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面对早已年过花甲的皇帝和正值壮年的太子,杨国忠的所作所为除了有皇帝在背后推动之外,我实在想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这样来看,安禄山也好,李林甫和杨国忠也罢,他们都很清楚自己在棋局中的作用,但他们的前途到底在何方呢?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

一旦陷入了他们这样的困局,解套的机会大概只有两个。

一、皇帝年老,太子年少,皇帝一定会死在太子之前吗?未必。

换而言之,被迫与太子敌对的人,只要天天求神拜佛,祈求皇帝长命百岁就行。

比如说唐玄宗,他活了七十八岁。如果不算上安史之乱导致颠沛流离,他可能还要长寿。在那个年代,唐玄宗要熬倒大部分太子还是有机会的。

二、皇帝死后,即使太子上位,面对安禄山这种标准的实力派,他敢强行清洗吗?未必。

到了那个时候,安禄山这样的实力派就有机会重新站队。换言之,只要安禄山拥有足够多的筹码,与新皇帝和解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比如说后来的河朔三镇大佬,皇帝虽然一心想除掉他们,但大多数时候也只能与他们和解。

但是这种做法,需要建立在双方都时刻保持理性的基础之上,所以往往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我之前写过的来瑱,他认为皇帝足够理智,所以放心大胆地前往都城。结果皇帝偏偏一个想不开,来瑱当场就人头落地了。

尽管皇帝最终付出了代价,但来瑱毕竟被杀了。他等于是用自己的头颅,为手下搭了一部登天的阶梯。

何苦来哉?

对于这种局面,不但局中人看得通透,就连局外人也都洞若观火。

有一次,李林甫的儿子看到有人在做苦役,就哭着问父亲:如果哪天大祸来临,我们就算想和这些人一起干苦役,恐怕都没机会吧?

对于儿子提出的尖锐问题,李林甫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走到这一步根本就没有选择,还是努力撑下去吧!

子岫为将作监,见权势熏灼,惕然惧,常从游后园,见辇重者,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满前,一旦祸至,欲比若人可得乎??林甫不乐曰:?势已然,可奈何??

李林甫的这种无奈,其实也是安禄山和杨国忠的无奈。

形势比人强,奈何?

李林甫总针对太子,难道不怕以后被清算吗?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那个右相林九郎处处针对太子李屿,将太子时常搞得灰头土脸,这不仅让人疑惑,太子迟早是要继位的,为何臣子不去巴结,反而处处下绊子,恨不得将太子赶下台呢?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上,电视剧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还真就是一心一意要将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赶下台,而且这还是他最聪明的作法,并且还差一点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抽丝剥茧,来看看李林甫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李林甫剧照

李林甫本是唐朝宗室出身,其曾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论辈分,玄宗皇帝李隆基还得管他叫叔叔,就像当年的刘备刘皇叔一样。不过,李林甫这一支作为旁系,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混得可不怎么好,一生只做了个扬府参军,属于七品芝麻官。所以,李林甫最开始靠着皇室恩荫,只做了个小小的千牛直长,也就是宫廷侍卫官。

但是,李林甫凭着自己不学无术,善于钻营的绝技,先后搞定了皇帝的宠妃武惠妃、宦官高力士、当朝宰相韩休,最终斗倒首席宰相张九龄,坐上了宰相的宝座。而其与太子李亨的冤仇,则是在李林甫上位之中便结下了,而且这个问题基本无解,只要李亨还是太子,李林甫就必然要一心一意斗倒太子。

太子李亨剧照

最初,李林甫为了探听宫里的消息,以便在皇帝面前奏事的时候能够得到玄宗的赏识,便大力结交宫中的宦官与妃嫔,而在这过程中,李林甫敏锐地意识到,玄宗皇帝的宠妃武惠妃又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

作为皇帝最喜爱的妃子,武惠妃所生的儿子仅排行十八位,与太子宝座是隔了十万八千里,而作为皇帝的女人,随时得担心哪天自己人老珠黄,皇帝移情别恋,而自己的儿子又不是太子,到时难免会被冷落抛弃。而作为武则天的侄孙女,虽然王皇后被废,但在大臣们的反对下,武惠妃也没能坐上皇后的宝座,但如果自己的儿子能坐上太子之位,那一生的荣华富贵便有了保障。

玄宗与武惠妃

李林甫正是看中了武惠妃的这个弱点,便及时地托人给她带了句话——”愿保护寿王“。这样一来,本来就缺乏根基的武惠妃感到了无比的欣慰与依靠,便不停地给玄宗皇帝吹枕边风,说李林甫如何公忠体国、政务能力如何无与伦比,恨不得一把将李林甫推上宰相之位。很快,李林甫便得到了回报,从吏部调到了门下省,任黄门侍郎。后来,李林甫又再接再厉搞定了高力士,在宠妃与宦官的帮助下,最终坐上了宰相宝座。


但是,武惠妃的付出是有回报的,那就是希望与李林甫联合,扳倒太子,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做太子。而李林甫呢,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当然也是不遗余力,并且在玄宗废太子之议中投出了自己关键的一票。

太子李瑛

事情其实很简单,但结果却很轰动。太子李瑛的母亲是赵丽妃,在玄宗还在当临淄王时便纳入府中,深得玄宗喜爱,但后来武惠妃的出现使得赵丽妃失宠。而太子李瑛同时也感到了威胁,因为玄宗皇帝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武惠妃与她的儿子寿王李瑁身上,于是,太子便与同时失宠的两个兄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常常在一起诉苦,抱怨。而太子偏偏又是一个毫无城府、意气用事的人,三个人在一起说的话,骂的娘很快便被武惠妃安插的线人告诉了武惠妃。而武惠妃再添油加醋地告诉了玄宗皇帝,于是,玄宗皇帝大怒,准备废掉太子。

当时的首席宰相张九龄对废太子之事极力反对,并不惜顶撞玄宗,惹得玄宗龙颜大怒,但在关键时刻,李林甫抓住机会,悄悄对玄宗说:“此乃皇上家事,何必问外人?”,虽然玄宗第一次并没有最终下定决心,但随着张九龄下台,而太子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悔改,继续我行我素,武惠妃再次指控太子三人企图谋反,而李林甫又对玄宗说:“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张九龄

失去了保护伞的太子及鄂王、光王兄弟三人在同一天被玄宗废除,并一同赐死,造成当时玄宗朝最大的冤案。

斗倒了太子,离武惠妃与李林甫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武惠妃在八个月后因被厉鬼缠身而死,而虽然李林甫一再督促玄宗立寿王为太子,但玄宗始终下不了决心,毕竟按照规矩,立长不立幼,三子李亨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个问题最终被玄宗的宠臣宦官高力士打破,他对玄宗说:“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资治通鉴》卷二一四)

于是,玄宗最终立了第三子李亨为太子。

对李林甫来说,武惠妃已死,自己最可靠的联盟没有了,而新立的太子李亨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这便意味着在储君之争中自己与太子有了深深的嫌隙,而与未来的皇帝结下梁子可不是什么好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想办法将这个太子搞下台,自己再拥立一个太子,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不至于以后新君继位后被清算。

李林甫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后来的十几年宰相生涯中,李林甫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与计谋,将太子整得死去活来。不过,玄宗皇帝倒是乐得看二人相斗,因为两派斗得越狠,他的位置便也越稳固,可以轻松地平衡两派的势力。

所以,我们便看到了在电视剧中,李林甫不停地下黑手,而太子十几过得战战兢兢,夹着尾巴做人,不过好在玄宗皇帝还是个明白人,在自己亲手赐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后,并没有再次废掉太子,而是在最后安史之乱逃亡中自己掉了链子,将皇位的合法性跑没了,而太子李亨,也终于熬到了那一天,在战乱中坐上了大唐天子的宝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5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