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丘之乱中困死赵武灵王的安平君赵成,本是赵国的大忠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赵武灵王)
公子成,是赵国身历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四朝的重臣。他是赵成侯之子、赵肃侯之弟、赵武灵王的叔父、赵惠文王的叔祖父。
虽然后来在沙丘之乱中,公子成、李兑困死赵武灵王,在后世看来有悖为臣之道,但是,历史上的公子成决不是赵国的奸臣和罪臣。不信的话,请听笔者细细道来。
一、兄弟情
赵成侯时期,作为公子的赵成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与哥哥公子语一道被父侯寄予厚望,进行重点培养。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公子成在后来处理政务和变乱应急时才显现出了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能力。
应该说,公子成与哥哥公子语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兄弟俩自幼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得后来在面对变乱时团结协作、同心同德、一致对外。
赵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赵成侯崩殂,作为太子的公子语继位为新的赵侯,是为赵肃侯。
此时,赵肃侯与公子成兄弟俩应该不会忘记,二十五年前,他们的父侯赵成侯刚刚即位时,宗室公子胜起来造反,要夺取父侯的君位,国家内部因这场变乱而分裂,乱了几个月后才被平定,影响深远。兄弟俩联合执政面临的更大困难是,赵成侯二十二年(前353)至二十四年(前351),邯郸城被魏国的军队霸占了将近二年,国都被外国军队占领,国将不国的日子才刚刚结束一年,因为战乱,赵国可谓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由此可知,赵肃侯、公子成兄弟俩从父侯手里接过的赵国,其实是一个烂摊子。复兴国家之路走得会很难。好在兄弟俩团结一致,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嘛。还有一个优势是,他们都还年轻,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
正当兄弟俩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内又出了乱子。不服赵肃侯继位的宗室公子赵緤,发动一帮人起来作乱,要夺取大位。
叛乱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邯郸城,城内准备响应者也做好了里应外合的准备。
眼看着哥哥君位不保的公子成主动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组织军队布防,对城内同情公子赵緤的民众晓以大义,将擒获的不愿投降认罪的顽固分子当众处斩,稳定了城内局势。然后,他率军主动迎战叛军,将军心不齐的叛军击溃。
公子赵緤见大势已去,赶紧逃到了韩国,申请政治避难,此去再也没能回到赵国。
赵肃侯元年(前349),赵肃侯以公子成为相邦,封安平君,兄弟俩一同主政赵国。可见,他俩确实是兄弟情深。
公子成见国家面临的安全局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主要负责军队操练,稳定国内局势。公子成确实有先见之明,因为不久一场变乱又降临到了赵国。
赵肃侯三年(前347),逃到韩国避难的公子赵緤遥控指挥国内遗留的同党公子范发动叛乱,叛军也向邯郸城发起了强势进攻,被政府军给挡在了城外。最后,公子成率军出战,将公子范擒杀,叛乱平定。
同年,公子成辞职,不再担任相邦,推荐大戊午接任,让这位赵成侯时期的相邦继续秉政。
这以后,公子成一方面主管赵国军政,一方面也对朝政发挥着重要影响,可谓赵国政坛的二把手,真正的实权派。
(赵武灵王)
二、叔侄情
赵肃侯二十四年(前326),赵肃侯崩殂。赵国政局再次面临着变数。
深受赵肃侯信任的大臣肥义、阳文君赵豹主动去请公子成出来暂时主持朝政,因为太子赵雍还在韩国做质子。
公子成往赵国朝堂上一站,那些觊觎大位的宗室们都不敢轻举妄动了,毕竟当年公子緤、公子范起来夺位失败的前事不远,足以为戒。
不久,十五岁的赵雍被韩国派军护送回来,顺利继位,是为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重用赵豹、肥义等人,以赵豹为相、肥义管军,公子成主动让权,甘居幕后。
后来,赵武灵王决意变革,进行胡服骑射,请教叔父,公子成并不热心。但是,赵武灵王多次去劝告,做叔父的思想工作,最后公子成同意了,还以身作则,亲自穿着胡衣在国中走动。之前对穿胡衣有意见的臣民,见德高望重的公子成都穿了,也就没意见了。
公子成的行为,为侄子大力推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后,赵武灵王更加尊重这位叔父,但是并不放权予他,可能是有所顾忌吧。毕竟,公子成在赵国朝野的影响力太大,他的威望早已超过了年轻的赵武灵王。作为君主,有这么一个作为大臣的叔父,想必晚上睡觉也不会安枕无忧吧。
公子成也不会想不到这一点,所以就以年老多病为由,将权力悉数上还侄子,安心在家养老,不去干预朝政,这样双方互不猜忌,你好我好大家好,是最好的关系。
逢年过节的,侄子来看看叔父,或约叔父一起吃顿饭、下下棋什么的,需要决定的国家大政方针来向叔父请教请教,既给了面子,又收买了人心,双方相安无事,保持一种看起来十分和睦的叔侄关系,不是很好吗?
三、祖孙情
赵武灵王先后册立过俩太子,一个是公子章,一个是公子何。
公子章是赵武灵王首位夫人所生,是长子,自幼被作为大位继承人去培养,也很争气,令大家都满意。缺点是,生母死的早,失去了来自内宫的有力支持。所以,后来他的太子之位被生母吴娃深受君王宠爱的公子何给取代了。
对于改立太子这样的大事,按说赵武灵王应该征求一下叔父公子成的意见。不知道公子成是如何表态的,也许他见长大后的公子章已经不是可塑之才,就同意了,或者不同意改立太子,但是赵武灵王没有听,也或许,赵武灵王压根没有来请示叔父,毕竟此时的赵武灵王已经不是那个刚即位的十五岁少年了,而是已经主政赵国二十多年的一代雄主了。
作为叔祖的公子成,对于两个侄孙的太子位改易,多少有点力不从心了,对于赵国朝政的把控能力,他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了。既然如此,就随它去吧。
这个时候的公子成已经年高,确实到了该好好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可是,赵国并没有让他继续清闲下去。因为明眼人都看的清楚,公子章在主父的支持下,势必要与兄弟赵何一决雌雄,夺回失去的大位。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沙丘之乱爆发。公子成不忍心见父兄苦心经营多年的国家就这样被变乱给整垮了,就率领军队,指挥了他一生中第三次的平叛作战。
公子成宝刀未老、能力不减当年,很快平定了叛乱,杀掉了作乱的侄孙公子章,也将叛乱的幕后主使侄子赵雍给困死了。他为赵国平定了战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之后,侄孙赵惠文王赵何请公子成再次出山,担任赵国的相,主持朝政。公子成没有推辞,欣然应允。他给兄长当过相,这回又给孙子当相,这之间的时光,已经匆匆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只不过,这一任的相邦,他做的不久,最多也就一年吧,就去世了。也许他是忧劳成疾,也许是累坏了,毕竟年龄不饶人啊。他若能再长寿一些,再多辅助赵惠文王几年,等国君长大,后来的李兑也就失去了专擅朝政的机会。可是,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他已经无法左右身后之事了。想想,不禁让人唏嘘、惋惜、痛惜和感慨。
个人认为,公子成在沙丘之乱时果断出击,铲除了公子章反叛势力,避免了国家分裂和进一步变乱,与他前两次平叛一样,都是爱国的正义之举。后世不能因为平叛时死了公子章和赵武灵王,就对他进行指摘和非议。总体来说,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他还是有很大贡献的。盖棺论定,他的一生是应充分肯定的,他是赵国的大忠臣。
(赵惠文王)
赵肃侯是个有为之君,在位二十四年,让赵国代替衰弱的魏国扛起三晋大旗向外扩张。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等五国纷纷派出使者祭奠,但是每人都带着数万部队,明显不怀好意。
年仅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刚刚即位,就要面对这场严峻的考验,结果他却轻松化解了。
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和中山五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相互称王,对抗秦、楚、齐等大国。
其他四国都已称王,唯独年轻的赵武灵王以“君”自称,其政治头脑可见一斑。
《史记》有记载,“五国相王,赵独否。”
赵武灵王之所以被称为赵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主要是因为他推行“胡服骑射”的变法改革。
对内加强了王权,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增;对外消灭中山国,击溃林胡、楼烦二族,收获大片领土。
《史记》有记载,“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此时的赵国一跃成为超级强国,是战国后期秦国的最大对手。
令人奇怪的是,如此一位雄主,晚年时被围困在沙丘宫,断粮断水长达三个月之久,最后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原因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
一是废长立幼赵武灵王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章的母亲韩氏来自韩国王室,虽然她是原配夫人,但是两人感情不深,婚姻出自于政治利益的考虑。
幼子赵何的母亲吴娃出自于赵国贵族,她生得貌美如花,很受赵武灵王的宠信。
面对这种情况,韩氏伤心过度,最后郁郁而终,接着吴娃被封为后。
俗话说,子凭母贵,赵武灵王废黜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然后立小儿子赵何为太子。
战国时期,虽然宗法制影响已不太大,但是这种传位制度还是为赵国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二是放弃强权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东宫召开朝会,宣布了一件影响赵国历史的决定。
传位给年仅十一岁的太子赵何,而自称“主父”,退居幕后,专心研究军事。
《史记》有记载,“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
赵武灵王退位后,并非没有作为,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收服楼烦、灭中山国,甚至化装冒充使者,到秦国面见秦昭襄王。
当时赵武灵王只有四十六岁,还处于壮年时期,这时候退位并非良策。
最大一个隐患就是赵何年纪太小,无法掌控朝权,而赵武灵王退位后权力大减,这成为沙丘宫悲剧的主因之一。
三是朝令夕改废黜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后,韩氏郁郁而终,让赵武灵王心生愧疚,对赵章的感情又增加了。
可是,幼子赵何的地位已经稳固,得到许多赵国贵族的支持,特别是即位之后。
公元前295年,群臣来邯郸朝拜,赵武灵王看到一身英武的赵章给年轻的赵何行大礼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突发奇想,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赵何继续当赵王,赵章则做代王。
《史记》有记载,“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虽然最后被群臣劝阻没有实施,却让长子赵章又萌发了野心,沙丘宫之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但是人无完人,也做以上三件错事。
为此,他要为自己种下的苦果买单,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沙丘宫被活活饿死,年仅50岁。
如果能再活20年,秦国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因为赵武灵王已经打算进攻秦国,而秦昭襄王还很年轻。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赵武灵王的意外去世,中止了赵国的崛起之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历史对秦国的又一次眷顾。
赵武灵王是饿死的。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背后是赵武灵王要收回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赵武灵王本以为自己代公子章讨封必成,不想被肥义拒绝。肥义拒绝则赵王何更会拒绝。
于是,赵武灵王将讨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意在激公子章与赵王何争斗,自己好以调和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公子章与田不礼果然十分怨恨赵王何与肥义,对于父亲的默许,公子章决定采取行动。
由于赵豹对邯郸的防卫很严密,赵王何也只是听政时才得一见,公子章与田不礼无法下手。赵王何对赵武灵王的调兵也控制得很严,赵武灵王知道赵王何已对自己有所防范。这激起了赵武灵王更大的斗志。此时,赵武灵王已经不把赵王何看作自己的儿子了,而是作为自己最大的对手。
赵武灵王以在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王何随行。赵王何没有办法,只得在肥义和信期的陪同下随行。
到沙丘后,赵王何居一宫,赵武灵王与公子章居一宫。田不礼劝公子章形成杀赵王何的事实,再控制赵武灵王,既而以奉赵武灵王之命的名义称王。
于是公子章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肥义感觉不对,要赵王何与信期加强防卫,自己不归即为事变。命令准备使者,如果一旦发生变乱,立即通知公子成与李兑勤王。
肥义入主父宫后,果然觉得气氛不对。没有见到赵武灵王,却见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礼,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公子章与田不礼见以主父的名义都调不动赵王何,知道赵王何已有所准备。公子章与田不礼决定以快制胜。
在杀了肥义后,公子章与田不礼决定再遣使者调赵惠文王,如其不来,则立即进攻。李兑与信期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主父不能制止。公子成尽出主父宫人,不许主父出宫。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围不战,无人敢担刺杀主父的罪名。
主父被围在内宫里,内宫本无存粮,公子成对主父断粮断水前后达三个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饿死。公子成在确定主父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主父收尸。赵王何对主父之事一直不问,直到公子成来报主父饿死,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大朝信宫:
改革成功,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赵武灵王在信都的信宫(在今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就是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诸侯莫敢不来的,赵武灵王在信都大会诸侯的那一刻成为他人生最辉煌得意的顶峰。
因母宠子:
赵武灵王五年,他迎娶韩女为夫人。她为赵武灵王生下了长子公子章,立为太子。后来,韩夫人去世。赵武灵王十六年(前310年),赵武灵王游大陵。
一天,他梦见一个少女鼓琴而歌:美人荧荧兮,颜苕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赵武灵王对梦中少女十分留恋,在酒宴的时候就把这个梦向大家说了,还具体地描绘了少女的形象。
吴广听说后,觉得赵武灵王说的少女太象自己的女儿孟姚了。于是就把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非常宠爱孟姚,赵人称之为吴娃。赵武灵王在得到美女吴娃后,就把她立为自己新的夫人。后吴娃生下一子,名何。
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前301年),吴娃卒。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武灵王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武灵王对吴娃感到很愧疚。
吴娃最爱王子何,死前求赵武灵王立何为太子。于是,赵武灵王废掉公子章,而立何为太子。何虽年幼,但却聪明机巧,深有其母之智,赵武灵王也很爱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赵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4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