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身为一个太监,为什么他能够埋葬在皇陵之中呢

以史为鉴 2023-06-28 10:50:12

他身为一个太监,为什么他能够埋葬在皇陵之中呢

还不知道:王承恩为什么能葬在皇陵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老北京13陵也算是一个地标,明代的13陵是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整个大明帝国总共有13位皇帝埋骨于此,13陵占地面积非常广大,充分显示出了皇家气派,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建筑群,妥妥的世界第一。当然,在这些陵墓中,还包括了一些后妃以及皇后的陵墓,这些都能够理解。

他们毕竟是皇帝的家人,能够安葬在这里,也算情有可原,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事,在这其中,居然还有两位太监的陵墓。太监给人们印象非常不好,他们凭什么有资格葬在皇家陵园?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一看这里埋葬了哪两位太监?其中的一位是大明帝国崇祯皇帝的太监王承恩,还有一位太监至今仍未被考证出身份,我们无从知晓这个人立下了什么汗马功劳,能够埋葬在皇帝的身边。

但是说到王承恩培在崇祯皇帝的身边,这让人无可辩驳。王承恩这个人天性比较聪明,因为聪明能干,深得崇祯皇帝的喜爱,很快就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这可是司礼监中的二把手的存在,仅次于内相,可以说权倾朝野。

然而,王成的做法和以往的这些大太监们不同,虽然他也不可能洁身自好,他也收受贿赂,但是他对于国家大事还算尽心职守。王承恩也能够算是一个武太监,他也曾经在外领兵打仗,史书上也留下了他率兵破敌的记录。崇祯17年,是甲申年,李自成率兵围攻北京,已经烂到根里的明朝军队,看到强大的起义军纷纷丢盔弃甲,一些一向自命清高,看不起太监的读书人们悄悄的和起义军在接洽,试图在改朝换代之后,站一个好位置。

只有这个太监王承恩仍然在顽强抵抗。随着城中软骨头的叛变,打开了北京城的城门,闯王的军队如同潮水一般涌入了四九城,王承恩明知不可为,但依然殊死抵抗。崇祯皇帝这个历史上最像明君的昏君,这个时候也非常的有气节。

在安排三个儿子出宫之后,崇祯皇帝和王承恩最后看了一眼紫禁城,最后眺望了一眼北京城,两人相约自杀,崇祯皇帝吊死在了煤山的歪脖子树上,王承恩随后也选择了自杀,主仆二人至死不离不弃。作为一个太监,作为被那些读书人名门正派所看不起的宦官,他的行为狠狠的抽了那些饱读诗书,满嘴忠义道德的人的嘴巴!他用至死相随,不离不弃的举动像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忠诚。

他不是没有机会逃跑,反而是他有的是机会逃跑,但是他的气节不允许他这样抛弃自己的君王,可以说,一个人的气节不在于读过多少本书,出自于人的内心!王承恩如此忠义,感动了满清皇帝顺治,他下令将王成恩埋葬在雇故崇祯帝的身边,让他永远陪伴着故主,并且命令大臣根据他的旨意为王承恩题写碑文,能够让后世的皇帝景仰,这是何等的荣耀,王承恩这个太监做到了,王承恩受之无愧。

在明十三陵之中,为何有一座是属于太监的?

明十三陵,是在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开始的,然后明朝的各个皇帝(除了明代宗朱祁钰)皆葬在这里,这里因为一共埋葬了十三位明朝的帝王,所以被人们命名为明朝十三陵。一般十三陵中埋葬的大多是帝王,妃子以及继承了大统的直系皇室成员,所以说一些旁门偏支的皇族压根是进不去的。然而,在这样一个帝王级陵墓群中有一座太监的陵墓,这名太监,就是陪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王承恩。而这个太监墓属于朱由检身边的心腹太监王承恩。一般,能进入皇陵陪葬的都是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那么,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才被葬在了崇祯身边呢?

王承恩于明朝万历年间进宫,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出生的时候就被派到身边照顾,陪伴着朱由检一路成长。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后,王承恩也是魏忠贤势力的一分子,但在魏忠贤要迫害朱由检的时候,王承恩选择帮助朱由检,最后在朱由检登基过程中立了大功。王承恩侍奉了崇祯皇帝朱由检大半辈子,任司礼监太监,但是从来不弄权,一心帮崇祯做事,是对皇帝最忠诚的人。

王承恩一步步走上高位,心狠手辣,心机颇深,但他一直忠于朱由检,凡事以朱由检为先。如果是在和平年代,王承恩或许会有个安逸舒服的晚年,但朱由检和王承恩的时代,偏偏没有那么顺利。

朱由检登基后,勤勉政务,其勤奋程度可以和开国皇帝朱元璋相媲美。他继位之初,即下决心清除阉党,一步步剪除魏忠贤的党羽,然后向魏忠贤下手,魏忠贤死后,前后近三百名阉党被处理。然后平反冤狱,贤臣良将再次被启用,其中就包括袁崇焕。风雨飘摇的大明似乎有了新的希望。

然而,朱由检刚愎自用又做事犹豫不决,多疑又决断不力,一次次做了错误的决定。

1628年开始,旱灾、蝗灾、鼠疫接踵而至,而百姓的赋税并未减轻,一时间,各地民变不断。1628年,朱由检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精简驿站,于是李自成成了失业人员,之后一系列的事件把李自成推到了明王朝的对立面。

在十三个皇帝陵墓中,为什么却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一般我们都知道,像那些皇宫里面而且是那些帝王的陵寝里面埋葬的,至少都要是类似于皇帝生前十分宠爱的那些妃子,或者是皇亲国戚而且是那种血脉比较纯正的。明十三陵更是这样,但是为什么明十三陵里面,会有一个宦官的坟墓呢。

这个宦官的名字叫王承恩。其实很多的人认为宦官就是太监,太监就是宦官,其实不是这样的,宦官也分为很多种,只有那种相对而言权力比较大,官比较大的那些人才能够叫太监。所以叫太监的话,那是属于大宦官。当时王承恩是崇祯皇帝时候的太监。王承恩非常的效忠他的这位主子也就是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是明朝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个皇帝其实在为人和做皇帝这方面都是不错的,他这个人为人比较勤俭,不会过分的铺张浪费,也没有过分的压榨百姓,对于百姓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没有办法,当时的明朝,权力已经比较微弱,而且当时经过长时间的反击明朝已经几乎政权危在旦夕了。所以最后崇祯皇帝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国家,就那么的灭亡,而且最后周围也没有什么值得他信任的人,他除了王成文以外几乎就是一个孤家寡人了,于是就上吊自杀了。

王承恩看到自己侍奉多人的主子,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生命,他觉得自己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也跟随着崇祯皇帝一起也自杀了。所以后人为了称赞王承恩对于崇祯皇帝的忠心,所以在明十三陵里面也建立了一个他的墓穴。

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寝,自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建长陵始,至明末崇祯入思陵止。因明朝十六帝中有十三位皇帝葬于此,后世称其为“十三陵”。它坐落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占地面积达四十平方公里,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陵建筑群。诺大的皇陵如果只有这十三位皇帝未免也太凄凉了,所以皇后与一些妃嫔死后也会葬于此。除此,十三陵中还有两位太子与两位太监。

或许其他人葬在这皇陵都顺理成章,但是太监凭啥埋在这?他们到底是谁?

根据史料记载,这两位太监一位名叫王承恩,他是崇祯皇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另一位至今不知姓甚名谁,更不知为何有此殊荣被葬于帝王之陵。但王承恩陪葬在崇祯帝旁边确实另世人信服。

王承恩给我们演绎什么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承恩初入皇宫时,寄名在总管大太监曹化淳名下,后来因其机灵能干,深受崇祯喜爱,很快就被任为秉笔太监。即使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但他并没有恃宠而骄,而是尽忠职守。崇祯四年(1631)七月,洪承畴巡抚延绥(今陕西榆林)时,山贼盛行,王承恩率兵破之。崇祯十一年,“谈雄破安塞,掳其城,王承恩等前来解围,谈雄最终被诛。”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

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皇城里的军官守卫见敌方气焰高涨纷纷丢盔弃甲,但王承恩仍顽强抵抗。崇祯派大太监曹化淳上前迎敌,没想到曹化淳非但没有作战反倒将城门打开。紫禁城大乱,宫中文武百官大多各自奔命潜逃,宫女们或仓皇逃离或投河自尽,可王承恩仍带领人马与敌人拼死作战。

崇祯自知大势已去,但“士可杀不可辱”。他先命皇后自缢,接着亲自杀了自己的女儿和妃子,并将太子与其他两名皇子安排出宫。然后在王承恩的陪同下,他换装成太监准备逃出紫禁城到成国公朱纯臣府邸躲藏。可世态炎凉,无论王承恩如何声泪俱下,慷慨淋漓的求朱纯臣收留,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拒绝。主仆二人心中愤然,但也力不从心。无处可藏的崇祯万念俱灰,最终选择了自缢。而王承恩到死仍对主子不离不弃,待崇祯上吊断气之后在不远处也自杀了。

这是何等的忠心!饱读诗书的朝堂大臣们大难临头各自飞,只有王承恩与君王相随。他不是没有机会逃,只不过他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李自成将崇祯葬在了田贵妃的墓里,取名“思陵”。后来清军入关,得知王承恩的事迹,顺治帝深受感动,便将王承恩葬在崇祯的旁边,还让朝中大臣秉承他的旨意,为王承恩撰写碑记,碑中写道:“顾见陵侧有邱岿然,为明故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墓,盖殉崇祯帝于万岁山者也。”

一直以来太监的名声都不太好,明朝更不堪。黄宗羲曾说“阉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然而矛盾具有特殊性,有些太监不为邪风所染,讲究忠义。王承恩就是其中一员,所以最终他能被葬在十三陵,陪在崇祯身边乃合乎情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4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