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灭楚为什么要60万大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当年秦王在大殿之上问道有什么办法可以拿下但楚国啊?年轻的李信说到,大王,给我二十万大军即可。但是老将王翦则不统一,非要六十万人才行。秦王觉得这王翦还不仅是老了,而且还怂了,于是派李信和蒙武二人带着二十万的不贵讨伐楚国。
李信固然还是有些军事才能的,但是过于冒进,顾头不顾尾,没有全局概念,后方叛乱,又被项燕断了后路,被杀的大败而归啊。秦王嬴政不得已只好又是请老将王翦出马,但是王翦还是依然要求六十万的人马,嬴政一咬牙一跺脚,给你,这六十万人可算是秦国的家底了,秦王还特地去灞上送行。那王翦为什么一定要六十万的人呢?其实还是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
第一,楚国还是十分有实力的。虽然这个时候的的秦朝已经是最强国了啊,但是人家楚国的国土面积大啊,而且军事力量还是很强的,况且本来楚国人就是擅长作战。如果还只是带着一点点的人马去攻打这样一个大国,那只会和李信一样的结果,这个嬴政还能在接受一次打败吗?
第二点,这守城难啊。前期通过李信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攻入到楚国的境内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之前李信和蒙武还是分别带兵攻打的呢,所以说这攻下城池不是什么难事,关键要如何守住城和抵抗楚军的反击,楚国这么大,无论在进攻,防御还是在粮道保护上都是需要人手的。
第三点,如今刚打了一场胜仗,此时士气正盛,如果秦军在阵势上无法压制,那么很容易再一次失败。手握60万大军的王翦没有急于找楚军决战,而是安营扎寨拒不出兵,避免与此时的楚军正面交锋。不论楚军如何挑衅,就是不打。最后耗到楚军粮草用完了,不得不撤退。王翦抓紧机会,立刻出兵,很快就打败了楚国。
结合楚国自身的情况,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楚国的大部分疆土都是森林水域,地广人稀,再加上旧贵族力量根深蒂固、整个国家一盘散沙,导致战国以来屡屡吃败仗,尤其是楚怀王时期开始,接连被秦军痛击,这也给了天下一种假象,楚国实力不过如此。
但换一个角度而言,楚国的实力却又深不可测。其疆域是七大战国中最广阔的,几乎是其余六国的总和,人口密度虽然低,绝对数量却并不少。
分封势力之前各自为战,秦国之前能对楚国屡屡得手,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楚国贵族们的麻木之上,但当他们第一次意识到灭顶之灾即将到来时,应激反应下,势必会在短时间内团结起来,从而形成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强大合力。
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白起王贲等人的伐楚都能取得胜利、李信的灭楚却惨败、王翦的灭楚又最终取得胜利:白起王贲的战法以歼灭和破坏为主,仅仅是“攻破”楚国,即便能多次取得胜利,楚国依旧百足不僵。
惯性思维之下,李信同样遵循着这种作战方式,但他的战略意图却是“灭亡”楚国,尽管作战方略没有问题(以进兵路线为例,王翦灭楚和他是同样的路线),但秦军除了歼敌,还要驻守城邑、防备叛乱等,需要兵力的地方更多,二十万人远远不足以吞灭楚国。
楚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七大战国中楚国的面积最大,可以说其他六国加起来面积也只有楚国大。楚国境内多高山,多河流,部族林立,击败楚国王室军队容易,全面剿灭楚国各大世家难。因此王翦认为灭楚需要60万大军,小部分用于攻击楚军,大部分用于守卫已占领的楚地。另外王翦不想跟楚国打游击战,他想用绝对的兵力优势诱使楚军全面集结,然后毕其功于一役全歼楚军。事实上王翦率大军跟楚军对峙了一年有余,等楚军松动后,发起了雷霆一击,彻底将楚军歼灭,让楚国再无法翻身。
楚国的领土面积太大,仅仅是攻灭楚国的都城,无法确保楚国就此亡国了。历史上楚国的都城多次被外敌攻占,楚王逃奔他地,在各地楚军的支持下,楚国依然存在。一个王之所以是王,那在于他有军队,没有军队的王还是王吗?春秋晚期,吴国大军攻破了楚国国都,楚昭王逃亡他国,各地楚军纷纷勤王,秦国又派出大军协助楚国,于是吴军大败而归,楚国避免了亡国之危。战国中期秦国战神白起攻占楚国都城,楚王迁都陈城,再次建立楚国,继续跟秦国对抗。
楚国鼎盛时期,灭国五十余个,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有县三百余个。李信率二十万秦军入楚,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深入楚国腹地,这时楚军在项燕的率领下反击秦军,一时之间秦军陷入楚军的层层包围之中,李信拼死突围而出。二十万秦军伐楚,丧军七万有余,楚国趁势收复部分失地。根据楚国地大人众的特点,王翦才用了稳步退进的策略,让楚国集中全部兵力跟秦军决战,然后用时间消耗楚国的粮草与士气,进而让楚军阵脚出现松动,然后一举消灭楚军。
王翦率六十万秦军,项燕率五十余万楚军,两对对峙于平舆城,秦楚两国百万大军会战,实在是惊天动地!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项燕大军刚刚撤离,王翦便发动雷霆攻势,全面攻击楚军,一战消灭楚国全部精锐。楚国主力大军被灭,秦军长驱直入楚境,俘虏楚王及其宗室,楚国正式灭亡。楚国大地被秦国划分为南阳郡、九江郡、长河郡、会稽郡共四郡。
伐楚的同年,即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任命王贲,围攻魏都大梁(河南开封)。此时的魏国和韩国一样,被秦国吞并的只剩下都城附近屈指可数的几个城邑了,但大梁城却固若金汤,不易攻下。王贲乃引大梁城附近的惠济河水,淹城三个月,城破,王贲杀魏王假,魏国灭亡,秦在魏地设立东郡。
王翦进攻燕国时,秦军中有一个年轻勇敢的将领叫李信,曾率千人追击逃走辽东的燕王喜及太子丹,在辽阳的衍水抓住了太子丹。秦王非常高兴,亲自慰问李信,对他说:“这次攻灭楚国,你觉得得用多少兵力?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最多二十万。”秦王又问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兵力?”王翦说:“最少六十万。”秦王说:“人老胆小,王将军老了。李信年轻勇敢有为。”于是,任命李信为将,和蒙括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伐楚。王翦心中不快,便称病回频阳(陕西富平)老家静养。
李信﹑蒙恬兵分两路伐楚。李信军攻平舆(河南平舆县),克之。蒙恬军攻寝丘(河南沈丘)亦克之。李信乘胜率军转而破鄢﹑郢,胜利后引兵西下,准备前往城父(安徽亳州东南)与蒙恬军会合,而后合力攻楚都寿春。不料楚大将项燕率军紧随其后,追击秦军三天三夜,至平旷开阔处,大败李信军。连破秦军两堡垒,杀死七个都尉,秦军损失惨重,遂退出楚国境。
秦王得知李信军大败而回,非常愤怒,便亲自乘坐马车去频阳请王翦,对他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曰:“ 为听将军计耳。”
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奉命率六十万大军东进伐楚,到达河南许昌﹑驻马店一带后,王翦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在此构筑堡垒坚守,王翦让士兵好吃﹑好喝﹑好睡,他自己也同士兵一起吃饭﹑聊天。楚将项燕率军在寿春北的淮河北岸地区驻扎,等待秦军来攻。结果不见秦军前来,项燕便派一支队伍前去诱秦军出战,秦军无动于衷,两军相持数月之久。沉不住气的楚王负刍以为项燕惧怕秦军,多次派人命项燕率主力出战。
项燕迫不得已,只好率主力军西进,攻打几百公里外的秦军壁垒。秦军壁垒坚固,久攻不下,秦军又坚守不出。楚军遂向东而去,王翦乃命全军疾驰追击,大败楚军于涡河之南,杀死项燕,楚军落荒而逃。秦军攻占寿春周边城邑。次年,楚都城寿春被秦军攻破,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秦军随即南下,降百越之君,在楚地设立九江﹑鄣﹑会稽三郡。
第一种可能,王翦在试探秦王。在古代作为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并不容易,将军会害怕皇帝不信任自己,从而惹祸上身。而皇帝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交给这些大将,万一他们造反可怎么办啊。彼此间的不信任,是很多大将出征失败的原因。王翦向秦王要六十万大军,就是在试探秦王,看看他信不信任自己。
第二种可能,王翦害怕兵力不足不能战胜楚国。当时秦国和楚国的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秦国久攻不下,才会想要王翦出山。王翦为了保证这次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有充足的兵力,万一兵力不足导致失败,这个责任他可承担不起。
第三种可能,王翦在使诈。孙子兵法中说道,兵不厌诈。古代将领出征,一般都会虚报自己的兵力,以此来震慑对方。王翦向秦王要六十万大军,这个消息会传到出国,从而达到震慑楚国人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4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沈氏为什么会消失唐朝最传奇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