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308年,秦军隆隆开动,目标韩国宜阳。
甘茂为主将,向寿为副将,二个楚国人统领十二万秦国健儿,浩浩荡荡向东进发,经过函谷关,进入韩国境内。
甘茂当初在楚国军中效力,后来楚国公主芈八子在秦惠文王跟前受宠,被楚怀王派到秦国来任职,他是芈八子的拥护者。
向寿是芈八子的亲属,与芈八子的同母弟魏冉一样,跟随芈八子到秦国,得到重用。
此时秦武王刚即位,而芈八子的长子(后来的秦昭襄王)曾和秦武王争夺王位,被送到燕国做质子去了。秦武王不计前嫌,起用芈八子的人,令人刮目相看。
韩国宜阳军区,是以旧都宜阳为核心的区域,是韩国的西大门,驻军约十万。
甘茂进击的韩国宜阳军区,对韩国来说至关重要,韩国若是丢了宜阳,西部门户大开,洛阳盆地将不保。韩国人当然明白这个利害关系,早在几年前,蓝田之战结束后,韩襄王就派如日中天的将军暴鸢,抵达宜阳军区进行布防。
宜阳城是韩国旧都,堆金积玉,富可敌国。加上暴鸢这几年的苦心经营,城方八里的宜阳,包括附近的卫星城,有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可供消耗。
甘茂领兵十二万,到达宜阳城附近,他急于表现,决定放弃宜阳卫星城不攻,集中兵力攻克宜阳。只要宜阳城破,周边的卫星城将不攻自破。
秦军前部以盾牌兵、弩兵为主,配备云梯、楼车等攻城的必备工具。在投石车的掩护下,秦军开始第一波攻势。
十几万秦军一齐发喊助威,战马狂嘶,宜阳城外风云变色。
韩军在城头上利用投石车反击,由于城头上面积不大,在城墙的后面街道上,也密密麻麻地摆了许多投石车,大大增加了韩军的抵御力度。操纵投石车的军士,根据城头上的令旗,调节着投石车的射程,一时间石如冰雹急旋而下,甘茂等秦军将领觉得石头多的有点不可思议。
随后的几个月,甘茂挥师猛攻,宜阳城多处城墙被攻破,随即又被韩军收复,城里的韩军,绝对做好了城在人在的打算。
久攻不克,伤亡过大,不满的情绪在军中蔓延。甘茂一味求快,反而欲速则不达,给秦军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
秦武王令自己的三员虎将,孟说、乌获、任鄙,统兵五万,由孟说为主帅,前往宜阳援助甘茂。
孟说,齐国人,天下第一勇士。曾经有两头野牛角斗,孟说将两个牛头按在地上,一头牛服输,另一头牛还在反抗。孟说一怒之下,将这头牛的牛角生生拔出,生猛野牛就这样拔角而亡。
乌获,是擅长养马的乌氏族人,不仅骑射好,且力大无穷,别人驾车用四匹马,他能一人驾驭八匹骏马。乌氏家族是秦国的大家族,在秦国西北部养马,骏马专供秦国军队,因此乌氏家族在秦国很有实力。
任鄙,楚国贵族,祖上的任不齐,是孔子的弟子。任鄙出身不错,力气大到能把牛按在地上。
宜阳城下,甘茂得了生力军,再度挥师猛攻。孟说等人毫不吝惜帐下的秦国将士,下令拼死力战。
不过谁也没料到,暴鸢指挥的宜阳守军,韧性如此之强,很多次秦军登上城头,被韩国守军抱着腰摔下城墙,同归于尽。
一日,宜阳城下,鼓声响起,十来万秦军却置若罔闻,都不肯前进,以此表达对这几个外来主将的不满。接着两次击鼓和三次击鼓,秦军将士就是纹丝不动,宜阳城就像一座坟墓,谁也不愿去送死。
甘茂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收兵之后,当夜把众将招来,许诺将自己与向寿的家产全部拿出来犒劳将士。
甘茂和向寿到秦国时间都不短了,又身居高位,家产不少。这种散尽家财的做法,特别激励秦军将士,老秦人也都是性情中人,决定抛开成见,第二日不顾生死为甘茂和向寿二人卖命。
这是日月无光的一天,是震动天下的一天。这一天,宜阳城破,宜阳之战终于在残酷的屠杀中结束。
战后清点伤亡,韩军前后总计阵亡五万五千,秦军的损失也不相上下,是一场惨胜。
秦军增援的三虎将之一,乌获竟然阵亡,可见战况之惨烈。
可惜韩军统帅暴鸢在侍卫的保护下逃离战场,一条大鱼没有网到。
宜阳之战却还没有结束,甘茂好不容易拿下宜阳,自然要利用机会建立功勋。甘茂功过相抵,急于扩大战果。此刻宜阳以北,韩国有一个战略要点武遂。
武遂在黄河以北,秦国如果占据这里,魏国的河东郡与韩国三川郡之间将失去联系。
武遂如此重要的地方,能够对魏国河东造成致命打击,防御的一方又不是魏国人,绝对是秦国夺取武遂的好时机。
甘茂迅速组织一支秦军,北渡黄河,攻击黄河以北韩国的武遂。
武遂小城的规模远不如宜阳,守军数量也只有五千,根本抵挡不住秦军的虎狼攻势,很快就落入秦人手中。
至此,宜阳之战惨烈结束,韩军被斩首六万,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公元前230年,秦国大将乃氏腾奉命突然率军南下,渡黄河攻打韩国。韩国猝不及防,无力抵抗。秦军征服了南韩首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并占领了汪涵。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
可以看出,秦国与赵国、魏国、韩国和楚国接壤。秦始皇为什么首先拿韩国做吞并六国之战?
秦始皇为什么要把邻国韩国作为吞并六国战争的第一刀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韩国的地理位置太微妙,不偏不倚,就在秦国的汉沽关前面。这就尴尬了,相当于在秦国门口堵了一块大石头。秦军要想出去友好访问六国,得先搬这块大石头。
其实早在秦惠文在位时,秦就打算直接灭韩。但当时并没有毁灭国家的先例,会导致六国进攻。秦虽然强大,却也无力同时对抗六国。因此,秦放弃了灭韩的计划。
到了秦始皇的时候,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了,他不再害怕六国的共同努力。拿下韩国成为第一步。
其次,以韩国为例,可以获得宝贵的战略资源。
战国七雄中,韩国疆域最小,实力最弱,但却拥有举世闻名的铁矿。韩国依靠丰富的铁矿石,加上精湛的制造技术,制造出高质量的武器,受到各国的好评。
韩国制造的武器是强弓弩,以至于有“天下强弓弩皆出自韩国”之说,能射800米之外,“远者遮穴胸,近者妒心”。二是剑,韩式剑,“地断牛马,水断雁”,“敌断铁幕”,相当厉害。秦攻下韩国后,可以利用韩国的战略资源发动下一次统一战争。
再者,是出于结交国外朋友,近距离进攻的战略考虑。
秦早就有吞并六国的野心,但说到操作,都是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提到战略高度。直到顾问范雎向秦昭提出了一个计划。
劝秦昭王放弃攻打遥远的齐国的计划,改攻邻国魏国和韩国。这就是所谓的“远触近攻”。那么,秦为什么不进攻同样是邻居的赵呢?
事实上,在攻打朝鲜之前,秦国确实与赵国打了一场恶战。但赵的实力相对较强,即使在长平之战中被白起坑杀死40万士兵,也没有丧失战斗力。在名将李牧的率领下,赵国军队甚至在秦军的脂肪之战和吴梵之战中两次击败秦军,歼灭了15万人。
不能拿赵这块硬骨头说事,秦始皇只好“捏软柿子”,改攻韩国。
最后是韩国自杀。
再打开地图,发现韩国位于秦、楚、魏、齐之间,可谓四战之地,战乱频繁。都说要在夹缝中生存,就要夹起尾巴做人,搞好与邻居的关系。但韩国总是扮演着“两全其美”的角色,反复无常。
也就是说,秦国强大了,韩国就会倒向秦国,成为秦国的“追随者”;楚王打了胜仗,很快投入了楚王的怀抱。是的,“一切”就是韩国的意思。不仅如此,韩国还欺负比它弱小的国家。战国初期,韩国灭郑。
基于此,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人气很差,没人喜欢。所以,当秦国的将领内史腾带领虎狼突围韩国时,战国的其他五位英雄都在一旁,无人相助。
秦国灭韩赵魏燕后,曾经问李信灭楚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回答最多二十万。而王翦回答需要六十万,因此第一次灭楚战争由李信统领。那么秦王嬴政为什么用李信呢?李信当时年轻勇敢,在多次战争中立有大功,以至于秦王想要灭楚时,只想到李信和王翦可以挂帅。李信提出的二十万是一个正常的数字,因为楚国当时也可出动大约二十万,而六十万是一个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秦王以为王翦胆怯。更严重的是六十万在当时的秦国几乎是全部兵力,万一打输一夜回到解放前,秦王不敢轻易冒险,所以才起用李信。
战争的初期确实非常顺利,李信一路凯歌,在郢陈南部大破楚军,然后集合兵力准备直扑楚国国都寿春。但是上天没有给李信成此大功的机会,身在郢陈的昌平君反叛切断了秦军的后路,而楚国大将项燕带领楚国精锐一直尾随秦军背后。在李信回师攻打郢陈的时候,李信受到项燕与昌平君的夹击,大败而回,秦王嬴政大为震怒。
可以说李信的决策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随军还有蒙武、蒙恬父子,如果有过失,蒙氏父子也不会答应。问题是昌平君的反叛是特殊事件,李信恰好年轻没有太多战场应变的经验。坦白说,即使是王翦遇到这样腹背受敌的境地,估计结果也还是一样。李信的失败让王翦吸取了经验,这样在后来的灭楚战争中没有速战速决,采取了更加稳健的打法。
那么李信二十万秦军,面对稍弱小的楚军为什么不能打败楚军呢,甚至不能像李牧一样一面据守一面接战呢?李牧据守的赵国经营多年的赵国境内,还是国都邯郸附近,因此必须力战。而李信所占据的地区都是刚刚从楚国打下来的,一听说楚国打回来了又归附楚国,可以说李信的部队没有立足点,一旦兵败只能向秦国败退。尽管秦国军队很能打,但项燕时期的楚国军队已经不弱,大多江东子弟兵,加上名将项燕的指挥,楚国仍然十分强大,这也是为什么王翦坚持六十万灭楚的原因。
尽管如此,李信还是败了,没有能够续写辉煌。但是李信有一个不错的家世,或者说世家。李信的叔父就是李牧,李信的五世孙正是李广。
秦王嬴政亲政以后,用了9年的时间才确立自己绝对的统治地位!
此时的秦王朝实力雄厚,嬴政逐渐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
公元前230年起,嬴政开始布局统一天下。
时间:公元前230年
主帅: 内史腾
主战场:韩国
结果:韩国稍加抵抗,不敌强秦,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设颍川郡,秦国版图继续东扩。
内史腾,腾是他的名字,姓氏史料并未记载,因官至内史,所以被称为内史腾,他深受嬴政信赖,攻破韩国之后,他主政地方,管理有道,深受百姓爱戴,直至老死任上,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时间:公元前229年-公元前228年
主帅: 王翦
主战场:赵国
结果:秦国贿赂郭开,使用反间计,是一代名将李牧被处死,赵国无人统兵抗秦,公元前228年,王翦攻破邯郸,赵国灭亡。
李牧是赵国继廉颇、赵奢之后最重要的将领,为赵国北抗匈奴,确保赵国边境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在赵国后期,成为赵国对抗秦国的主要将领,数次让秦国铩羽而归,王翦知道,李牧在,赵国不能速胜,于是,贿赂赵王宠臣郭开,离间君臣,李牧最终被冤杀,实在是可惜!
时间:公元前225年
主帅: 王贲
主战场:魏国
结果:魏王想齐国求救未果,被王贲打败,魏国灭亡。
王贲是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引黄河水淹魏国都城大梁(今天的河南开封),致使魏国国运终结。王贲曾跟随嬴政东巡,可见其对秦国的贡献有多大。
时间:公元前225年-公元前223年
主帅: 王翦
主战场:楚国
结果:刚开始攻楚国的时候,主帅并不是王翦,而是李信和蒙恬,因兵力不足,被楚国大将项燕打败,后嬴政亲自去请王翦出马,率军60万,大举进攻楚国,经过几个月的鏖战,最终打败项燕,楚国随即灭亡。
王翦是秦国统一全国最重要的将领,和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功赫赫,官拜太师,封武成侯,王翦也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共同的始祖,秦国统一全国以后,王翦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时间:公元前222年
主帅:王贲
主战场:燕国
结果:王翦灭掉楚国之后,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他做了秦国大将,王贲趁势灭掉燕国,并顺势攻下赵国仅存的代城。
时间:公元前221年
主帅: 王贲
主战场:齐国
结果:齐王自认为自己离着秦国很远,只要服服帖帖的听秦国的话,秦王是不会进攻他的,然而,直到王贲的大军直扑临淄,齐王才如梦初醒,只不过为时已晚!
秦国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大大小小的战争堆积而成,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整个战国时期250多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诸侯割据,你争我斗,直到秦国统一大业完成,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韩国是秦国发动灭国之战之后首要针对的目标,也是战国末年第一个灭亡的大型诸侯国,只是韩国灭亡的比较有偶然性,如果不是因为韩王安派遣郑国的疲秦计划泄露,秦国也不会找到借口攻打韩国,而韩国本身就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国家内部四分五裂,国君的统治地位本就不高,因此秦国消灭韩国并没有像消灭楚国赵国这样的国家一样的旷世之战,韩国最终不堪忍受外部压力而投降,七大诸侯国自此七去其一。
但是,秦国灭亡韩国的容易,也为后来的韩国反叛埋下了祸根;韩国投降之后,内部势力因没有经历大的战争而没有被削弱,后来在张良的指引之下组织起来开始反抗秦国。可是,韩国叛乱之后,被派遣去镇压叛乱的大将王贲并没有直接选择通过武力去镇压叛乱而是选择了进攻楚国,并且只攻城而不占地,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是为了斩断韩乱最大的黑手。战国时代,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十分的微妙,不像秦国与赵国魏国一样有世仇,也不像秦国与齐国和燕国一样因不接壤而相安无事,这两个国家因为国家实力和地理上的关系导致关系畸形,大的直接冲突并不多,但是暗地里的勾心斗角却是数不胜数的。
战国后期秦国遇到的许多麻烦,楚国都是背后最大的黑手,就比如这次的韩乱,到处可见楚国的影子,所以王贲想要彻底解决韩乱就必须要先斩断参与韩国叛乱之人的幕后黑手。所以即便没有证据证明楚国就是韩乱的幕后支持者,王贲也选择了攻楚。
其次是为了震慑楚国,安定秦国的大后方。灭国之战开始之后秦国的全部兵力基本上都分布到了当时最重要的两个战区,王翦的燕代战区形势紧张,一不留神就会导致灭国之战的失败;蒙恬的九原战区战况严峻,稍有不慎匈奴就会趁机南下,西部戎狄也会趁机东进,就会导致整个中原文明的危机。
因此,为了防止两方祸患,避免两线作战,秦国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南部的边防相对较弱,而此时韩乱爆发,楚国作为当时山东六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难保不会威胁秦楚边境的安危。如果两个势力一旦里应外合前后夹击,秦国的处境就会变得十分的危险,所以王贲必须震慑楚国,与王翦和蒙恬一起保证南部北部西部三方面的安定,然后集中全力对抗东部韩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3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