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分封之后,得了封地就能当王看这个时代,得了封地很可能被秒杀

众妙之门 2023-06-28 09:09:03

分封之后,得了封地就能当王看这个时代,得了封地很可能被秒杀

分封之后,得了封地就能当王?看这个时代,得了封地很可能被秒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周武王打败了殷纣王,周替代殷成为了天下共主。他将原来诸侯国安顿下来以后,就开始分封功臣谋士了。这些受封的人也就是诸侯,他们受封后要建立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封建”。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不过,这些诸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并不是说,到了地方,再办一个上位仪式,然后就成了一方之主那么简单。受封的土地要想真正属于自己,还得靠自己再去夺取。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协助周武王打败殷纣王的那些个老诸侯们,原本属于他们的封地依然归属于他们。总没有人家帮你打了天下,地盘还被你收去了的道理,所以,属于周朝自己的就只有新夺来的殷商的土地。

而中原地区这里土地好,人杰地灵,生产力比较发达,周武王就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如此一来,老功臣的地方不能动,周武王又自己占了最好的地方,所以,新分封给功臣的土地,大多都就在中原的边儿上了:和戎狄蛮夷临界。就是这种封给诸侯们的穷乡僻壤,也不能说是给了你就是你的了,各位诸侯们还得自己去和蛮夷们开战,最终,夺来属于自己的封地。

要不,为什么说,这“封建”就是把诸侯当做“藩篱”以“屏蔽周室”呢?这就是,把诸侯封了一圈,让他们的领地围绕在周王室领地的外部,好帮周王室挡住蛮夷的进攻啊!

周朝第一个受封的功臣,便是姜子牙。姜子牙封地营丘,国号“齐”,被称齐太公,又因其先祖被封在吕,所以又叫吕尚。他最初辅佐的是西周伯或者说是周文王,后来又去辅佐周武王,被武王称为“师尚父”。也就是说,武王认他为老师的同时,也在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姜子牙在西周,治国和灭殷商这两项事情上都算是功臣,自然,他的封爵也是一等的——公。

他的封地营丘,临近东夷地区,而恰巧,在齐国的旁边便有一个蔡国属于夷族。姜子牙在前往自己封地的途中走走停停,走得很慢。某次,客舍中有人说:“我听说时机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这个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前去就任的吧!”姜子牙听到了这番话后,便立刻起床,连夜赶路,在黎明时机赶到了齐国。

这时候,正赶上蔡国军队前来攻打。蔡侯这时候赶来,就是想趁着周和殷刚交战结束,还没有能力平定远方的时候,争夺营丘。齐太公到了齐国之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大力发展生产,发挥地区优势,使得当时的齐过壮大了不少,最终,成了东方大国,周边的许多部落都纷纷归附。直到周成王执政时期,管蔡之乱发生,淮河流域的夷族也发生了叛乱。

此时,周成王便命令齐太公征伐:“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此间五等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一直到后来,后世的齐桓公讨伐楚国,也在用这个理由。这足以说明,在这个命令下发的同时,这一地区根本就没有安定。周朝天子分给诸侯的封地,能不能属于该诸侯还很难拿说。

周公旦,鲁国国君,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他也是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的重要功臣。武王即位后,他辅佐武王处理政务,到了成王时期他又代替成王行使王权。那么,这样一个能和天子如此亲密的大臣,他的封地会怎么样?结果是:武王把他封在了古代东夷族部落首领少昊氏的古国曲阜。然而,即使是这样一块有过文化渗透的地方,也有着同样的问题:不能立国。

当时的周公旦,由于有要务需要在朝廷处理,没有前去上任,所以,派了他的儿子伯禽前去接受封国。伯禽即位之后,淮夷、徐戎趁着管蔡之乱凑热闹兴兵造反。于是,伯禽便下了命令:让人民备好战事,前往讨伐徐戎。最终,才安定下鲁国。

楚国的开国诸侯叫熊绎,周成王的时候,他要举用文王武王的后代,熊绎的祖上曾侍奉过周文王,便把熊绎封在了楚。楚最早的都城是丹阳,现在,一般认为当初的丹阳,就是现在河南的淅川县。这个地区靠近南蛮,大致属于所谓的开化发达地区的边缘,纯属于周南部的“藩屏”。也就是说,从周成王时期开始到周夷王时期,楚国就进入了熊渠执政时期。

这个时期,熊渠不但自己称了王,同时还给自己的儿子们封了王,并扩大了自己的地域范围。不用多说,我们肯定能想到,这些土地完完全全是楚国自己争夺来的。时间再次推移,到了周厉王时期,熊渠担心这位暴躁的周厉王来攻打楚,于是,就取消了自己的王号。这些种种事情正说明了诸侯们扩大自己的封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那所谓的爵位封号不能擅自抬高。

秦国先祖西迁之后,长年居住在和西戎,和戎族部落进行着长期不断的争斗,可谓是历经磨难。在周孝王时期,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周孝王便封给他秦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并让他接管嬴氏的祭祀,称为秦赢。

从那开始,秦人便开始了一边给周养马一边对抗西戎的日子。

秦非子的曾孙叫秦仲,秦仲即位三年之时,周厉王无道,诸侯背叛。西戎部落也趁机进攻周王朝,灭了另一只支秦人大骆的全族。周宣王即位之后,任用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结果,被反杀。于是,秦仲的儿子们被召见,周宣王将七千兵卒交给他们命他们讨伐西戎,最终,取得了胜利。

周宣王十分高兴,便再一次赏赐秦仲的子孙,任命他们为西垂大夫,并把包括大骆的封地都赏给了他们。

周王朝分封了许多国家,直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互相征伐,许多国家逐渐被吞并了,从而,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场面。而在这七个国家中,后来,逐渐强盛的反而是最开始地理位置不够优越,环境也不好的四个老牌的国家:齐、楚、燕、秦。

这四个国家,最初,处于和蛮夷的接壤地区,而且,地理环境条件并不是很好,那么,为什么最后反而是他们得以强盛呢?或许,齐太公和秦国的历代国君已经给出了答案。

姜太公曾在受封五个月后,向周公汇报自己当地的情况。周公十分诧异,问道:“你的治理如此迅速,你是怎么做到的?”太公回答说:“我简化当地礼仪,入乡随俗,为政亲民,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同时,外敌的存在,使人民团结一致且擅于作战。”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诗经》中看到这种协作战斗的场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如此场面能出自秦国,自然,绝非偶然。

秦王政后来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废弃分封诸侯制度,而把天下分为郡、县,由朝廷任官治理。

刘邦分封,为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危机之下的大汉王朝如何自救?

王朝争霸,最终的胜利者往往会煞费苦心地制定一套政治制度,来维持自己所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便是如此,秦始皇嬴政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为了让王朝的权力,在自己的子孙后世中,永远的延续下去,便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名为 “郡县制” 的制度。郡县制的建立一改战国时期的乱象。战国时期,诸侯并起,各自为战。试问各路诸侯,谁不想做天下的王,于是便有了各诸侯国间战火不断。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为了让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便在全国范围推广起了郡县制。

不过好景不长,因为国家法律的严峻,致使全国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压迫,自然就有反抗。天下间的有志之士纷纷揭竿而起,要推翻秦朝的暴政。在起义的军队中,要数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声势最是浩大,经过长年累月的争斗,终于是起于微末的刘邦,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

一代王朝的建立,自然也是要确立一套国家治理制度。刘邦以为,秦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没有了诸侯国的存在,在天下人揭竿而起的时候,没有其他军队前往镇压,以至于秦军独木难支,最终走向了灭亡的下场。新的王朝建立,自然会吸取其他王朝的经验教训,不过,由于汉朝建立之前只有秦朝这一个大一统王朝,经验也是少得可怜,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更何况刘邦身边的人,大都是为了博取功名才跟着他,若是打下来天下之后未能封侯拜相,那底下人还不是要闹翻了天。所以在汉朝初期,国家疆土上的诸侯国也不在少数,这也为后来汉朝乱象埋下了伏笔。

当年刘邦打败项羽军队,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天下只是初步安定。要知道,打败项羽可不是靠着刘邦自己的人马,而是借助于当时的各路诸侯与自己一道,共同灭了项羽。汉朝建立后分封诸王,当年出兵的各路诸侯都在其中。同时为了拉拢人心,刘邦也不得不封了一些朝中有功大臣为异姓王。起初还好,天下共尊刘邦为主,以臣子自居。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诸侯都是手握重兵,即使没有谋反之心,也始终让宫中的刘邦心里压着一块石头。为了解除压在大汉王朝上的巨石,也为了后世不会出现诸侯并起的局面,刘邦还是决定除去异姓王侯,为刘氏王朝的长治久安铺路。

在高祖刘邦的亲自征讨下,各路异姓王侯一个接一个被拔除。一些王侯本就有造反之心,被除去了也是名正言顺。可有一些,却是面对着王侯一个接一个被除,心生不安,在无奈之下才造起反来。平定了各路异姓王之后,刘邦是又重新封了一大批自家姓刘的王侯。在刘邦看来,自家人肯定要比外人靠得住。第一代人比较亲这可以理解,随着后世子孙的到来,这批亲信们,还会像他们的父辈那般效忠皇帝吗。

其实啊,在刘家自己一家子内斗之前,还有一个插曲,就是吕后把持朝政的那段时期。要知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在刘邦去世后的那段时期,吕后是将自己家的亲戚给封了个遍。完全破坏了刘邦与大臣们的约定,非刘氏者不得为王。好在吕后去世之后,各路诸侯和朝中大臣反乱拨正,使国家又回到了刘氏一族手中。

在汉景帝刘启继承皇位之后,各路的刘姓诸侯的势力是越来越大,为了保障皇权不旁落,景帝刘启在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进行削藩。在汉景帝削藩政策的推行之中,诸侯也渐渐开始有了危机感,害怕自己的封地减少甚至直接罢免自己这个王侯。在削藩削到吴王刘濞的时候,诸王开始坐不住了,于是由吴王刘濞牵头发起的一场清君侧开始了。

刘濞先是联络了各路诸侯,而后相约一起发兵,七国之乱就此爆发。由于各路诸侯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出兵的,汉景帝希望通过自己杀掉御史大夫晁错,来结束掉这场叛乱。只是没想到,腰斩晁错之后依然不能熄灭各路诸侯的怒火,只得派出大将周亚夫出兵镇压。在周亚夫的率领下,各路诸侯是接连溃败,七国之主全部被杀,就连七国也亡了六个。

七国之乱过去之后,诸侯国的势力被大大削减。汉景帝也是趁着这次机会,大改法令,让剩余的诸侯国以后只得收租,不得进行管理,所有的管理权,都被景帝给收到了朝堂之上。皇帝的权利,又一次得到了加强。

要说真正解决掉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还要从汉武帝刘彻说起。虽说在汉景帝时期,镇压了七国之乱,使各路诸侯的势力被大大削减了,可这个问题依然存在着。再加上当时,内有诸侯拥兵自重,外有匈奴虎视眈眈。汉武帝不得不开始着手解决诸侯国的问题,好腾出手来对付匈奴。

在主父偃的上书下,汉武帝刘彻采纳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开始采取“推恩令”。在往日里,诸侯国的王位也都是世袭的,一般是由长子来继承。而王国之主的其他孩子,是分不到任何土地的。在推恩令颁布之后,这一现象就大为改观。以前的国家由长子继承,改为了由长子、二子和三子共同继承,这样国家就被分成了三份。而且这个政策并非是一代就完了,是世世代代都要如此。如此一来,各王国的土地是越分越少,甚至在后期,一个王国的土地只有几个县那么大。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有些东西,在当下看着是很好的,却并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比如说汉朝当年的分封制。起初刘邦为了安定天下而定下此等策略。甚至在后来不放心异姓王的存在,都改为了同姓王。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他亲自定下的国策,竟酿成了七国之乱。甚至在后世之中,也一直影响着自己子孙后世的统治。

不止古人,我们如今也要从中学习经验教训,看待事物要有发展的眼光,一成不变的东西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国家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原因不正是源于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所以一些问题,我们不要轻易去给他下结论,时间总会去证明它到底是对是错的。

参考文献: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 《史记·吴王濞列传》

项羽为什么要在分封诸侯时,把地缘最差的地盘留给自己?

我觉得在封地这一点上,大家可能对项羽有所误解,我觉得项羽给自己的封地不是当时最差的,甚至有可能是最好的。因为任谁想也觉得不可能,项羽功劳最大,而分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给自己留一块最小最贫瘠的封地,这是不可能的。

当时在乱世的时候,项羽一举击败秦军的主力,而成为击败秦军中最主要的将领,当时他想的竟然不是统一这个国家,而是将这个国家分发十八个诸侯进行管理。若不是当时项羽年龄小,没有经验,那就是项羽本人目光短浅,只会从军打仗,不会治理国家。秦朝统一了这个国家,而项羽又将这个国家分封,再次出现秦朝统一之前各诸侯国掌权的时代,由此看来时代又后退了。

当时项羽给自己的封地看似比其他人的要差,实则不然。项羽留给了自己有10个军的土地,在当时这块封地不仅不是最差的,而且是当时最好的,面积最大的。相比当时的刘邦,他得到的封地在我看来是所有人中最差的。当时刘邦的封地在巴蜀之地我们都学过,李白的《蜀道难》说的就是巴蜀地带的环境及路况。在当时巴蜀地区的路不仅是最差的,而且当时的经济也是很不发达的。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项羽不那么痛恨秦朝,也不全盘否定秦朝制度的话,没有进行十八诸侯的封赏,而是实行秦朝的郡县制度,说不定天下历史又得改写了。

明朝的皇室等级,各种详细资料:特别是关于分封的。

皇帝的嫡长子被封为太子(能不能当皇帝另说),其他的儿子会被封为王爷,通常都是一字王,如太祖分封了秦王、晋王、燕王(后来造反当了皇帝),他们被称为皇子。一般成年后受封后,去封地,无故不得离开。

这些这些王爷的嫡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王爷其他的儿子被封为郡王,也就是二字王,封地在其父亲封地里或附近。当然其中也有例外,不过大多如此。

将军因功受封后,嫡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在袭爵之前,被称为小侯爷,其父亲过世后,可以继承爵位。还有一种爵位,只限于受封者,不能够留给儿孙,不过他的儿子能够获得其他的官职,可能是军队里的某个职位。

以上如果嫡长子过世了,由该嫡长子的嫡长子或他的嫡亲的弟弟,代替他继承爵位。不过如果得罪皇帝了,你什么都木有了,不论是王爷还是什么爵位。

扩展资料:

行辈

明太祖二十六子,八子赵王早夭未封。为其余二十五子及侄孙各拟二十字。宗室命名以上一字为据,而下一字起五行偏旁,以五行相生之火、土、金、水、木为序(明太祖各子已取木字旁名)。

这是说,明太祖给每个儿子二十个排辈字(实际是一首五绝),然后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则起名。这个世系从明太祖的孙辈开始排起,而五行从儿子辈就开始算。

明太祖儿子的名字全部是木字旁的单名,孙辈则按字辈和五行取双名。比如明成祖世系为:高瞻祁见_,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按规定,明成祖的儿子必须是高字辈,木又生火,第三字便是火字旁,明成祖因此给儿子取名为高炽,朱高炽的儿子属“瞻”字辈,火又生土,需用土字旁的字,所以宣德皇帝叫瞻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宗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2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