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帝王开疆辟土做出了巨大贡献,却被中国人骂了3000多年?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倘若说起商纣王,看过《封神演义》的人一定会脱口而出“昏君”、“好色之徒”、“荒淫无度”等词语来形容于他。然而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商纣王时期其实是商代武功最盛的时期,东平东夷,北伐鬼方,可以说他为中国开疆辟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帝辛,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帝辛是个天资聪颖之人,不但闻见甚敏,而且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也因此,帝辛等到了父皇帝乙的喜爱,最终传位于他。
帝辛即位之后,也不负其父皇的厚爱,十分重视开疆辟土之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可以说,如今的东南版图能够归入中国,乃是帝辛的功劳。同时,帝辛还向四海八方传播中华文化。在河南北部的淇县(即商朝首都朝歌)至今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帝辛的江山,铁桶一般。”
然而,为何帝辛在后世之中会留下如此的骂名呢?商朝又为何在帝辛手中走向了灭亡的道路呢?而这在很大程度之上归功于周文王的宣传,为了能够推翻商朝的统治,周文王不断渲染帝辛的残暴之事,在百姓心目中将树立起一个昏君的形象。再加上,历史是属于胜者的,为了使得自己篡位得以名正言顺,周朝时期,为帝辛增加了许多的罪名。
据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曾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不难看出,子贡说出了真相,纣王虽然不是一个善良之人,但也并未如史书中那么残暴。
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指出:“帝辛大造宫殿,建造酒池肉林,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良等罪恶,与夏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纣的罪恶,桀纣不分,这些都是出于模仿。”可以说,帝辛的罪名乃是集多人之恶行为一体,自然在后世之人眼中是一个罪无可赦之人。
不过,最终将商纣王的名声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当属我们现在看到《封神演义》,为了渲染周文王、周武王的美德,作者不惜余力地对商纣王进行丑化,这才有了我们眼中的暴君形象。
历史之中,或许商纣王的残暴有一部分是事实,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其功绩,毕竟中国的国土有很多是靠其打下的。就如同秦始皇一般,即使他是个暴君,但我们不可否认,商纣王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皇帝,也给中国后世留下了许多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
宋朝在我国 历史 上占有重要的角色的朝代,那时候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历经了十八位帝王。重教育、重科学,经济发展飞速,官员政治立场明确,没有很严重的滥权的情况, 在诸多的帝王当中其中有一位帝王,文韬武略、才学算不上太顶尖,但是他谦逊有礼,让天下有才之人愿意追随着他,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他就是宋仁宗赵祯, 坊间对他的传闻有很多,“狸猫换太子”的典故,也是出自于这位主角的,至今人们都用这段典故比喻一些人和事。
宋朝年间非常的重视文化素养,尤其是在北宋时代,出现的有名的文人非常的多,这也是因为当时的国家推崇教育, 使得很多的有志之士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北宋的仁宗皇帝就是一个把文化教育看的很重的人,仁宗皇帝赵祯原名叫赵受益,那时候他还不是帝王的人选,只是一个王爷, 因为当时的皇后刘氏膝下无子,才将赵受益接到身边过继给自己当儿子,皇后的儿子即为嫡子,理当继承大统,所以很自然的他就成为了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赵祯在十三岁的时候继承帝王,因为年纪尚小空有帝王的虚名和头衔,实权却是控制在自己的母亲刘氏手里,自己就算有很多的抱负理想,也只能埋在心中,直到明道二年,刘太后去世,自己才正式的开始亲政,仁宗皇帝生性温和,平易近人,不会摆帝王的架子,积极接纳大臣们的意见。
有一次自己的宠妃张氏,想让自己的亲戚求个官职,正在大殿上准备宣布此事时,却遭到了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位大臣,包拯 ,包拯的铁面无私,不畏强权的种种事迹到现在都广为流传, 一听赵祯要任命贵妃的叔父张氏为节度使,立马联合其他言官一起阻挠,赵祯不解,他认为节度使并非多大的官,为何反对的如此激烈,包拯即说:“节度使,在当时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都有做过,乃重要职位,不能随便任之” ,包拯说时情绪激动,甚至唾沫飞星,都溅到了赵祯的脸上,赵祯都没有生气,依然的接受了包拯等人的谏言。
赵祯即位后也是对现有的体系有很多的不满,一直励志于改革,经过几番的考察和商讨,终于确定了改革的方案,自己也励志一定要改革成功 ,庆历三年的时候,他任命范仲淹为参事,提拔了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为四大谏官,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的改革举措颁布全国各地, 但是这一举动因为侵犯了很多皇室贵族的利益,所以很快一系列针对他们的举措也进行着,各项新政也慢慢的逐个被废,这也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有经验的伏笔。
仁宗皇帝对自己要求甚高,一直都是低调节俭从事,也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对文人是极其的尊重,对文化事业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 ,赵祯在位时期,图书库房内藏书并不多,却非常的杂乱不全, 于是赵祯下令让人重修馆内藏书,并且要对藏书进行编号、整理清楚,还颁布旨意,发动官员、民间文人的力量,找寻有价值的书籍并献上,这一举动在许多有才之士的人中传开 , 以当时有名的就有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等人,纷纷的响应献书 。一时间馆内的藏书变得丰富有序起来。 赵祯后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1卷。
重视文化的同时,赵祯还很重视军事力量,那时候对北宋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于西夏国,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不顾当时的和谈协议,执意要想要与北宋开战,经过多次的战役,虽然西夏是多次连胜,但也国力不支,于是赵祯派人前去和谈 ,希望百姓再不受战乱之苦,历经多次的和谈商讨, 最终在1044年十月签订了和平的协议,史称“庆历合议”,让北宋享受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于是在编撰书籍的时候, 赵祯还下令让人撰写兵书,这是一部规模巨大,内容广阔又细致的一本兵书,很详细的记载着宋朝以前的武器的制作工艺,兵法运用,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价值 ,对之后的战事也很有帮助。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赵祯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基础,在和平年间,颁布了多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让那个时期的经济飞速的发展,为了方便携带, 1023年天圣元年,设置了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交子,也就是纸币。 不仅如此, 赵祯还对新发明很感兴趣,有古书记载了赵祯时期发现了当时发明的莲花漏也就是现在的计时器,还有方向距离指示记录本 ,记录方向和车辆驶过的距离。
一个国家的兴衰,它的医疗也是很重要的。 仁宗赵祯在对待医疗方面,是非常的重视,那时候的医者繁多,技法有高有低,针灸在那个年代很流行,不管是轻疾还是重疾,都会用到针灸, 但是人体的穴位之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人命,前人记录的针灸技法描述不清,于是赵祯命人将针灸技艺规范,以免误导后世, 后就有了王惟为主指导的针灸铜人为例,详细的标注了人体的穴位,同时王惟还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铜人相匹配,更令人易懂,也对人们后来的医疗做了重大的贡献。
在仁宗的治理下,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这一切都是仁宗赵祯的功绩 ,但他也并非完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只是我们经常说到功大于过,如果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帝王,在老百姓的心中,那就是好帝王,功与过,后人的自有评说, 做好自己觉得对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他就是赵祯,心心念念都是为了百姓的赵祯,就是让宋朝辉煌了四十年的赵祯。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皇帝,可以说,正是在这些皇帝的推动之下,中国的历史才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由于皇权是封建社会体制内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滥用权力的皇帝。可以说,纵观整个封建社会,我们是很难找到一位十全十美的皇帝,毕竟在权力的诱惑之下,没有人能够很好地把控自己。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曾经做过错事。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皇帝,他是千年以来唯一没有被骂过的皇帝,许多史书上对这位皇帝也是称赞有加,时至今日,这位皇帝的香火仍然在继续延续。那么,这位特殊的皇帝究竟是谁?在他在位期间,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这位特殊的皇帝就是柴荣,他出生于921年,当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然而,这种财富却并没能一直继续下去。在家道中落之后,柴荣就投奔到了他的姑母身旁,在柴荣很小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自己性格中善于管理的一面,当时,在来到姑母家中后,柴荣曾帮助姑父郭威处理了很多家庭事务,因此,他也深受姑父郭威的喜爱。
由于郭威无子,因此,在后来的日子中,柴荣就成为他的养子。在那个年代中,郭威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因此,柴荣在很小的时候就肩负起了补贴家用的工作重任。当时,他曾往来各地,与很多地方的商人进行着茶货生意的往来,在后来的日子中,他也学习了一些骑射和历史上的知识。而在柴荣成年后,他也决定弃商从戎开始来到军队中打拼。
在天福十二年时,随着后汉政权的建立,郭威就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被任命为了枢密副使,而此时的柴荣也被任命成了左肩门卫大将军。此后,柴荣又因立下了种种功劳,而被封为了天雄牙内指挥使,在后来的日子中,由于后汉皇帝对郭威产生了一定的猜忌,因此他就将郭威和柴荣留在开封等地的亲属全部进行诛杀,此时,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郭威就开始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向开封,在这这种情况之下,柴荣则留守在了邺都地区。
到了第二年时,随着郭威的胜利,后周得以建立了起来,此事,柴荣就以皇子的身份留任到了澶州地区,由于在柴荣为官清廉,因此,当地的百姓和官员也纷纷对这样一位管理者表示信任和赞赏。在这一期间内,凡是柴荣管理的地方,百姓们都能过上很好的生活。
而在公元954年左右的时候,郭威病重,此时的柴荣就被封为了开府仪同三司,开始对国家事务进行一定的主持,而在郭威去世之后,柴荣也按照郭威的遗诏,登上了皇位,此后,柴荣也成为了周世宗。可以说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皇帝的更迭是非常频繁的,但是,在柴荣上位之后,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了他的帝王才能。
在柴荣刚刚上位仅十天左右的时候,他就经历到了战争的考验,在那个时候,柴荣手下的大臣们都希望柴荣能够先行求和,以保存自身的实力,但在面对着其他国家的侵略时,柴荣却选择了御驾亲征。此时正值国丧之际,大家皆以为新皇上位,当以稳定为重。而柴荣本人年富力强,富有雄心,全然不惧。
两军对阵之际,大战之初,柴荣所率部队遭到重创,致使军心不稳。但是在河阳节度使率军配合下,柴荣不惧安危,与之合力,破北汉、逼走刘崇。这场战役,柴荣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神话。在经过了这次战争之后,很多人都对这个年轻的皇帝心服口服。
高平之战,使得柴进的地位更加牢靠。在大战之后,悬赏惩罚一并后,柴荣班师回朝。初始即位的柴荣,大有励精图治、干出一番大事业之心。他向精通术数的左谏议大夫王朴询问其能当得了几年皇上,王朴以二十年回之。故才有柴荣一句"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流传天下。
除了军事战场上的锐意进取,在日常统治的过程中,柴荣也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明君。当时,他不仅废除了很多官员特权的条款,还对五代时期的严刑峻法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在柴荣的努力之下,后周的统治也达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当时虽然他在位仅仅六年,却对民间百姓造成了巨大影响,正因柴荣这种种明智的举措,因此他才成为了百姓们心中最优秀的君王。
除了战争和法律上的修改之外,在柴荣站在位期间,他还对国家的人才进行了无条件的选拔,可以说,当时很多社底层的贤能才子也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除此之外,对于民间百姓的农业经济发展,他也是非常重视的,不仅对天赋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更改,而且还扩建了开封地区,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在开封得到扩建之后,他们也拥有了更加自由的生活空间。
然而,就在他上位六年之后,他却突然因病离开了人世,而此时的柴荣也才仅仅三十九岁,对于后周百姓来说,柴荣的离去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如果说柴荣能够多活一些时间的话,那么,后周统一北方也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
说及柴荣去世,还有一则典故。当柴荣亲征之际,路过一处,骤问辽军退去,认定大事将成,十分高兴。于是登高台,打算犒赏三军。然当询问这处高台为何处,乡亲说这是"病龙台"。这让柴荣十分不喜,他身为皇帝,本就是真龙天子,若这是病龙台,岂不是说自己将要生病?于是率军离去。谁承想离去当夜,柴荣就开始生病。不久后,病逝于皇宫。
这事且不论真假,但就说柴荣本人,的确值得后世称赞。在我国历史上,虽然说皇帝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但是像柴荣这种在位六年,却做出很巨大成就,而且在后世也从未被人批判过的皇帝,也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见,柴荣虽然说在位时间较短,但他为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结语
从柴荣的统治过程中就能够看出,其实,真正的明君是完全能够做到心系百姓的,虽然说他们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这些君王的眼中,如何让百姓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才是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在有了柴荣的对比之后,一些腐朽荒唐的君王也变得更加不堪了,虽然说柴荣并没有成为一统中原的唯一君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出现也为后世的很多皇帝做出了榜样。
在现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中,虽然说皇帝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柴荣统治的积极之处,对于历史,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够促使国家朝着更加正面的方向发展。
《末代皇帝》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基本上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包括他一生中重要的人和重大事件。溥仪经历过清朝末年、民国年间、抗战时期这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从皇帝到沦为阶下囚,他的一生是传奇而又动荡的。而从他个人而言,我认为溥仪始终是一个孤独的人。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命令人将溥仪从醇亲王府送入宫中养育,并下旨让溥仪当皇帝。从此,溥仪便离开了她的母亲,直到十几年后才得再次相见,跟随他进宫的只有她的养母王焦氏。
登基时的溥仪只有三岁,基本就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婴儿,面对缓缓升起黄布的和满朝的文武大臣,溥仪并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只是以婴儿的目光觉得新奇,他快步走下台阶,被大臣身上携带的蝈蝈所吸引,在那一刻的紫禁城,这只蝈蝈才是溥仪最感兴趣的东西。对于一个孩童而言,相比于物质条件的好坏,父母的陪伴无疑是更重要的,由于缺少管教和陪伴,溥仪从小就形成了自我、偏执的性格。
除了母亲以外,养母王焦氏是溥仪人生中第二个重要的人。溥仪当时十分年幼,每晚睡觉时自然会感到害怕,这时王焦氏便会陪伴他,给他讲故事,让溥仪入睡。所以溥仪从小养成了需要人陪才能入睡的这个习惯,等他长大后,先帝遗妃们对溥仪的这个习惯十分不满,并下令将王焦氏送出宫,于是溥仪伤心地说道:“她不只是养母,更是我的蝴蝶。”
只有在王焦氏身上,溥仪才能得到一丝残缺的母爱。从王焦氏出宫那一刻起,唯一陪伴在溥仪身边的亲人也离开了,自此溥仪可能再也没有在宫中品尝过亲情的关怀,他从一个孤独的儿童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少年。除了亲情的缺失,溥仪的孤独还体现在他的感情生涯中,他娶过两任妻子,却都没有与他相伴到最后。
1922年,溥仪娶了她的第一任妻子——皇后婉容。当时的婉容和溥仪一样,都接受过教育,拥有着开放的思想并支持溥仪剪掉辫子,向文明开化的时代更进一步。那时的溥仪,找到了一个与自己的思想相符的女子,也经历了爱情的甜蜜。抗战争时期,溥仪一心想要靠外来势力的帮助复辟,与婉容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婉容内心悲伤寂寞,染上了的恶习,最终一人孤独惨死。
而他的第二个妻子文绣与婉容不同,虽然也接受过新式教育,她的内心却还是一个很封闭的旧社会女子。清朝被推翻后的溥仪,和以前一样享受着奢靡挥霍的生活。但文绣慢慢接受了新式的思想,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选择了和溥仪离婚。
从此以后溥仪一生没有再娶,也没有子嗣。所谓天伦之乐也不过是和爱人、孩子相聚一堂,这是最简单的快乐,溥仪的一生也从未体验过。
西洋教师庄士敦是溥仪一生中唯一的朋友,在世人眼中,他是被迫退位的屈辱皇帝,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他只要一与外国人的人结交,就又会立马变成令人痛恨的“hanjian”。而在外国人眼中,他只是一枚棋子,溥仪是甘愿作为傀儡吗?
在影片中令他下定决心反抗的原因是慈禧太后的坟墓遭到了破坏,虽然没有过亲人陪伴,溥仪还是有很强的家族意识的。清朝虽然结束了,爱新觉罗家族依然存在,溥仪不甘心令人摆布,却把内心的抱负施展错了地方,事实上他的身份也不允许他有任何抱负。溥仪想要融入社会最好的方式便是变成一个普通人平淡的过完一生,可惜当时心高气傲的他并不懂得这一点。
后来,溥仪沦为牺牲品,接受教育。他承认了一切罪名,鲜与人交谈,只与花花草草打交道。被释放后,溥仪被改造成了一个普通的人,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他需要买票进入紫禁城。
当溥仪迈着缓慢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过曾经嬉笑玩闹过得台阶和殿堂,走过那个曾经被他称作为“家”的地方,他会想些什么呢?是会想起和王焦氏一起坐在御花园时的温存,还是那些和结发妻子婉容的快乐时光,亦或是袁某人将车队开进紫禁城那一天的屈辱,我们无从得知。我只觉得,那个苍老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无比孤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1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