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170—207),字奉孝,汉族。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谋略天才。.他“少有远量”,郭嘉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这些“英隽”里面应该包括荀彧、辛评、郭图等人,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为了成就功业,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曹操本对颍川贤达怀有特殊感情,他认定“汝、颍固多奇士”,所以对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郭嘉初投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郭嘉住数十日后,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离绍而去。
起初,颍川名士戏志才为曹操谋士,曹操对他甚为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书中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与其共论天下大事,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会见后,郭嘉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时为建安元年(196年)。自此,郭嘉以多谋善断而深得曹操倚用。
同年,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解救了刘备,刘备不久便又得兵万余人,引起吕布妒恨,率兵攻打刘备。刘备逃走,归降曹操,曹操待其甚厚,让刘备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他该当如何,他说:“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曹操含笑而说:“君得之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于是给刘备增兵增粮,派其至沛(今江苏沛县),收集散兵以对付吕布。
建安二年(197年),袁绍休书与曹操,辞语骄慢。曹操大怒,对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二人回答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曹操笑着说:“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郭嘉又说:“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荀彧说:“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曹操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之争,必备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曹操于是上表封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至长安,移书写信给韩遂、马腾等,二人遂各遣子入京为人质。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讨吕布。吕布败退固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曹军久攻不克,将士疲惫,曹操想罢兵撤退。郭嘉与荀攸指出:“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点头称是,于是,曹军乃引沂水、泗水灌城。经月余,吕布更加困迫。十二月,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叛变,引曹军攻入下邳,吕布被围在白门楼,被迫投降。曹操下令诛杀吕布、陈宫、高顺等,传首许都,凯旋班师。此役,曹操歼灭了劲敌吕布,为扫灭袁绍等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郭嘉、程昱、董昭等闻后,都说:“备不可遣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后悔,立即派人去追,已然不及。后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乘曹操部署对袁绍作战之时,袭斩徐州(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刺史车胄,又击败曹操派去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军,据有徐州、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等地,背叛曹操,响应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子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欲亲自征讨刘备,部将们担心袁绍从背后攻击,都进言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则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也认为:“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曹操为剪除后患,遂亲率大军东征刘备。冀州别驾田丰劝说袁绍,乘机袭击曹操后方,袁绍却以幼子重病为由不肯出兵。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刘备部将关羽,又进击依附刘备的昌稀等,将其击破。刘备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袁绍,逐渐收集溃散的残兵败将,成为袁绍大举攻曹的力量。此战,曹操迅速击溃刘备,避免了在官渡之战中两面作战的局面。
郭嘉(170一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三国年代,英雄谋士辈出,其中郭奉孝,这位曹操帐下最年轻的智者,同时也是最诡奇的谋士。短暂的十一年从军历程,郭嘉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闪射夺目的光芒划过汉末暗红色的天际。在这个另类相比之下,许多其他高士竟也黯然许多。 颖川阳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谋士集散地,各路诸侯营中的谋略家十有六七处于此地。躬逢其声,耳濡目染,可以想见弱冠之年的郭嘉,就已养成了对世俗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癖气。他只同两三知己来往,除却亲朋和慧眼识英的高人以外很少有人了解他。以至于三国演义第十回描写郭嘉的出场亮相几乎被荀彧忘却: 曹操正在大力求贤,荀彧向曹操推荐了程昱。程昱对荀彧说:我孤陋寡闻,不值得你推荐。你老乡郭嘉奉孝,是当今的贤人你推荐他才对。荀彧猛省,大呼:吾几忘却。 曹操与郭嘉相见,郭嘉一气呵成“十胜十败”。曹操听得热血沸腾,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从此,对其言听计从,这一年,郭嘉 29 岁。 曹操攻吕布,围城。久战不下人心思退。此时可能连曹操本人仍旧对三国第一勇士怀有深深的敬仰,再加上对旧恩陈宫的敬畏,未必相信就是这一次会真的根本解决了吕布。只有郭嘉和荀攸不以为然,吕布已经是锉了锐气的莽汉,陈宫有智慧但是反应迟钝,此时正是一鼓作气的时候。郭嘉放水困了下坯,吕布一世枭雄告于段落。 被缚的吕奉先恬不知耻,一世英名晚节不保,可叹。这样的场面,郭嘉恐怕是没有兴致的。执一壶陈年的老酒,摇火红的朱雀扇早已逍遥去了。实际上,国家是最具诗人气质的三国谋士,就像愤青倪衡说的“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在这位老兄的嘴里算是最上等的评价了,哈。 这一次郭嘉仅有的直接参与临阵谋略的战例。而郭嘉的长处其实更在于对对手心里的分析判断,从而在宏观上把握战争时局,最大化地追求效率。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攻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 一针见血,羽扇纶巾,百万雄兵灰飞烟灭。何等相似何其潇洒从容! 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两个小竖子同室操斗得火热,郭嘉已经优哉游哉转回许都去了。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赢的轻松顺利。 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如果身后为刘备偷袭,到时候大本营不保,大家四无葬身之地。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又响起郭嘉朗朗的笑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这一段话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会让刘备偷袭许昌。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此成语出自郭嘉原创),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 到这里我眼中所见的郭嘉,更是个不拘一格,懂得随机应变,思路大胆甚至诡异的天才谋士,这种对对手心理状态出神入化的判断这样的高风险作战计划,古今中外,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后有了诸葛亮比不得已的空城计,比之郭嘉战略优势下的“空国计”倒显得小气许多。 正史上说,郭嘉二十一岁就出世到袁绍帐中。当时自比周公的本初声势正旺,手下更是人才济济。袁绍厚待郭嘉奉为上宾。可郭嘉却对辛评、郭图两位同乡说,智谋之士首要在于审择明主,只有那样,才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揽人才,却不予以重视;临事又好谋而不能决断。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难。对于这个毛头小伙的厥词,两个前辈想是不屑一顾的。后来辛,郭战败身死,不知对当初郭嘉的劝告又作何感想了。 之后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江东小霸王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许都。孙策骁勇的名头可是铛铛作响,这位将门虎子,艺高人胆大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将来吴国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老爹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当时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与其说这是条大胆计谋,不如说它只是个推论。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不知道,郭嘉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如何可以洞穿枭雄的人格的?如何又断定勇士的生死的?我想说郭嘉是天才恐怕不为过吧。 天才的郭嘉不屑于遵守礼法,甚至有些放荡不羁。试想郭嘉这样的性格和大多数士大夫出身的同僚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主管纪检的陈群同志不止一次的汇报郭嘉多次检举郭嘉的作风问题,并且不知悔改。"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反之也可以理解为,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所以曹操总是夸奖陈群工作认真,却并不以为然,一句话这样的逸才不应以常理来约束,以谢众忿。 入侍曹操以后,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力排众议,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是算无遗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但不见的郭嘉的政治水平不高,曹操说: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能得到雄才大略的 孟德公的首肯,想来也是不易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病重期间,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真可谓心急如焚。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以至于许多年以后,曹公大败于赤壁时还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话令手下一般文臣谋士汗颜。可见曹操对郭嘉也不是刘备摔阿斗于赵云那般惺惺。 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们只有遗憾…… 我们在看三国所展现出的一幕幕精彩绝伦的画卷时,决不应该忘记璀璨的光圈下那个神秘的青衫身影。失去他的存在,光芒将会减弱许多
民间流传的,并不是某个人说的,或者说是无从考证的。
三国是一个乱世时期,各路英豪都在争夺地盘而战,正是这样的乱世才造就出了无数的英雄好汉。他们为了各自的梦想,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为了功成名就,投奔明主。在这样的乱世中,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谋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蜀国的诸葛亮,他可谓是神人,没有他不知道的,他谋略过人,神机妙算。
但是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世人皆知。郭嘉是曹操前期帐下得很厉害的一位谋士,我们从三国里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来看,诸葛亮确实是在郭嘉死后才开始粉墨登场的。不过郭嘉确实也是一位很厉害的谋士,他的能力不在卧龙凤雏之下,所以大家还称他为鬼才。由此可见,大家对郭嘉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郭嘉本来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可是他看袁绍不会用人,而且优柔寡断,没有前途。于是他又投靠了曹操,郭嘉的到来,让曹操的势力大增,他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对旧主袁绍的那次官渡之战中,正是郭嘉的出谋划策,才使得曹操取得了大胜。
这次战役奠定了曹操的地位,也是历史上说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可见郭嘉的谋略过人,曹操对郭嘉十分信任,每次出战必定会带上郭嘉,对郭嘉的提议也是每次都很赞同。不过郭嘉也没有让曹操失望,每次都是胜利而归。
令人可惜的是,郭嘉去世的过早,要不然对曹操的统一大业肯定帮助很大。由于郭嘉去世过早,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他已经去世,所以两人没有正面交过手。他们两个到底谁更厉害还真是不好说。但是后来的功绩上来说,诸葛亮还是占点优势的,这主要原因还是郭嘉死得太早。其实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句话才是经典。这句话还牵扯到了另外一个著名的谋士。
郭嘉慧眼识主:
郭嘉出生在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建安元年(196年),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
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