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蒙古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接了班,也就是建文帝。不过建文帝的屁股还没有坐热,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造了反。
这一打就是四年时间,最终,建文帝在大好形势下,被朱棣打进了南京,把皇位也给丢了。不过期间,蒙古人却非常老实,并没有趁着大明内乱南下。等到大明稳定,朱棣继位后,曾希望与蒙古人交好,可是蒙古人丝毫不理睬,斩杀使臣作为回应。愤怒的永乐皇帝当即决定出兵进行讨伐。
那么靖难之役时,蒙古人在干嘛,为什么不趁机南下呢?
朱元璋赶跑了蒙古人,建立了大明,不过并没有彻底消灭这个隐患。元朝皇室退居漠北,仍然在苟延残喘,甚至与大明对峙。不过随着朱元璋的几次北伐,可以说将元朝的残余势力打残了,回归到部族状态,再也无力大规模南下。
这还不算,黄金家族在不断地打击下,早已没有了曾经的辉煌,越来越力不从心,根本控制不了局势。
1387年,朱元璋派蓝玉进攻北元,双方爆发了捕鱼儿海之役,结果北元大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蒙古内部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当中。
阿里不哥的后裔孛儿只斤·也速迭儿趁着蒙古捕鱼儿海之役惨败,发动了政变,诛杀了蒙古皇帝,自立为汗。以阿里不哥家族为代表的卫拉特部正式与蒙古本部分裂,双方为争夺蒙古高原的统治权进行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也就开始了。
建文元年(1399年),蒙古汗国第十九任大汗额勒伯克命太师绰罗斯·猛可帖木儿的下属绰罗斯·马哈木管理卫拉特(瓦剌)各部,此事激起了原统辖卫拉特的绰罗斯·猛可帖木儿的不满,他于是起兵杀了额勒伯克。
卫拉特(瓦剌)乘机摆脱元朝皇帝的统治。卫拉特部是定居在森林中的蒙古人,也称林中百姓。在成吉思汗时期卫拉特贵族就与元朝皇室世代通婚,男尚公主,女适皇胃,可谓“世联戚畹”,权势显赫。
此时,蒙古已明显分裂为两大主要部分,即西部蒙古的瓦剌和东部蒙古的蒙古本部(鞑靼)。东部蒙古的蒙古本部鬼力赤在额勒伯克死后发动政变立坤帖木儿为傀儡大汗。
1402年(明建文四年),布里牙特·乌格齐不再满足于此,杀了这个傀儡,自立。布里牙特·乌格齐成为蒙古“黄金家族”以外即大汗位的第一人,尊号“兀雷帖木儿汗”。
所以从时间上看,靖难之役期间,恰好是蒙古内乱最为严重的时候,本身蒙古经过朱元璋的数次北伐,就已经无力抵抗了,结果还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虽然大明也内乱了,但相比蒙古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在靖难之役期间,蒙古人实在是有心无力,什么也做不了。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永保江山,在建国以后实行了分封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朱元璋的盘算是只有自己的亲人才会保卫自己的国家,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后台是否能够镇的住这些藩王,果然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建文帝采取了昏招,先削弱小的藩王,结果打草惊蛇,惊动了当时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导致朱棣有所提防。
果然就在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建文帝也有点发昏,当时燕王朱棣要进京奔丧,你抓住他就完了,非要命令他返回封地,结果后来想抓抓不住了,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在姚广孝的怂恿下于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网络配图
建文帝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以北平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朱棣的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燕王军队作战骁勇之外,建文帝也帮了不少忙,首先由于朱元璋把武将清理的太干净了,导致建文帝无将可用,还有在关键时刻,除了天祝朱棣,建文帝也昏招频出,每每在朱棣快要被抓住的时候,调走军队,导致朱棣胜利。此外,朱棣之所以能够靖难比较顺利,还是得到了当时的“坦克部队”朵颜三卫。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派遣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纳哈楚被迫投降。上述蒙古诸部失去屏障,其驻地随时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二十一年(1388),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被明将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使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只得归附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明廷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实录·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做明朝的“属夷”。
网络配图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卫治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3000名精骑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从史书上看,这个骑兵部队每次战斗总是打主攻,往往以少胜多,出其不意,以千人军队击败万人军队,真正称得上当时的坦克部队。为朱棣的靖难之役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事后论功行赏,朱棣并没有完全兑现诺言,虽然封在大宁地区,但是朱棣后来却不允许他们放牧,朵颜三卫做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虽然在朱棣时期被打败损失严重,但是依然坚持战斗,后来随着明朝军事实力下降,到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明朝长城边外驻牧。此后,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分布情况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明史》卷328)。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均属兀良哈地区。
先说为何没有“联金抗蒙”。金是愚蠢北宋请来的死神,南宋无力复靖康之仇,只得偏安,还被迫与金签订耻辱的“绍兴、隆兴、嘉定议和”,一个比一个更苛刻,最后两国居然要以叔(金)侄(南宋)相称。对这个外来强盗和世纪仇人,当蒙古人要收拾它时,南宋从情感上断无帮助它的可能。后来金不敌蒙古丢了北方,竟然“北失南补”捏软柿子掠夺南宋,加剧了彼此仇恨,失去了两国结盟的最后一丝希望。再说为何选择“联蒙灭金”。不要简单说南宋愚蠢,重蹈了北宋“联金灭辽”覆辙。南宋虽军力不强,但绝不缺韬略智慧,当然知道北宋灭亡的前车之鉴,当然也懂得唇亡齿寒道理。为何还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源于拳头弱无可赖何,也源于犹犹豫豫的纠结。1196年,南宋虽与金国旗鼓相当相安无事,但已注意到了远方蒙古的崛起,南宋君(宋宁宗)臣(左丞相余端礼、礼部侍郎卫泾)非常清醒;“蒙古强大了,可能进犯中原”,“若蒙古灭了金,南宋面临的对手更强,不值得高兴”?为此宋宁宗密谕北方边军加强戒备。1211年,成吉思汗在蹂躏西夏的同时,发起了对金战争。南宋朝议对策,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工部侍郎乔行简等),如果放任金国被灭,南宋将失去战略缓冲,直面凶恶的蒙古。现阶段应搁置宋金百年世仇,“联金抗蒙”,推迟蒙古南下步伐,让南宋赢得备战时间。尽一派认为(礼部侍郎真德秀等);宋金是世纪仇人,借用金国当篱笆为南宋阻挡蒙不靠谱。应趁金被蒙攻击,南宋“拒蒙灭金”趁火打劫,北上夺收失地,既报靖康之仇,又增加对蒙古战略防御纵深。无论两派言辞多对立激烈,但共同绝不同意“联蒙灭金”?南宋选择按兵不动,观望蒙金缠斗,但停止了向金国进贡。后来蒙古打残了金,占领了河北山东和金国首都北京,达到了战略目地,暂时罢手,挥师征服欧洲。缓过气来的金发动“北失南补”对南宋战争,打了7年,精疲力尽,两败俱伤,仇恨加深,失去了成为盟军的可能。即使这样,面对从欧洲回师的蒙古邀请,南宋并未失去理智,仍拒绝“联蒙灭金”。1230年,蒙军强行借道南宋进攻金国,南宋为了尊严尽力堵截,无果。蒙军杀入了金国腹地。1233年,金国咽气前夕,为讨好、为不冒犯和继续得罪蒙古,也为了争取获得一定地盘,南宋被迫“联蒙灭金”。虽走上了不归路,但避免了速亡。国弱不受尊敬,国弱被人欺凌。犹如棋盘上棋子,死活去留受人摆布,无法自己定夺。南宋就是这样的一颗棋子。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