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投六主,敢于直谏的魏征是如何安生立命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提起魏征小编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他那个带有玄幻色彩的梦中斩龙的故事,事实上的历史里魏征斩没斩过龙小编不知道,但他一生投靠过六个主人,性质和忠心程度就跟改嫁似的对每一个主子都尽忠职守,良心可鉴,所以可以说魏征是个十分就事论事,爱岗敬业,谁给出粮便对谁都苦口婆心尽责规劝并为他谋划的这样一个存在人物。
魏征又名魏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因其服务对象含有隋朝人士,所以他可以说是隋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由于他直言进谏的事迹以及辅助唐太宗一同打造和实现贞观之治的伟大业绩,继而后人们都尊称他为一代名相。
魏征自幼便是个孤儿,不喜经营世道资产,一肚子墨水的他满腹经纶心怀大志,当时正值乱世,他便打扮成了一个道士游历天下。第一个雇他的老板是当时武阳的群丞元宝藏,隋末大乱期间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魏征替他写了许多秘密书信来往,李密见魏征是个人才,便将他纳为己用。
魏征秉着为第二任老板竭诚服务并扩展业务的热枕,多次献上壮大瓦岗的计策。李密无视就算了,旁人还得掺和一脚说魏征的奇谋深策是老生常谈,魏征无奈的同时也只好等着下家接纳自己的老板会是谁了,果然李密被自己打赢了几次的手下败将王世充击败,魏征辗转为李渊所用。
到了李渊这的魏征还是发挥所长,卖力展现自我价值。他当时规劝李密那个手握重兵不知何去何从的大将李勣归顺李唐,但是时局紊乱战争难测,很快窦建德的兵马打过来不说,要把魏征和李勣俘虏了,命魏征做他窦建德的起居舍人。
后来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魏征又再次回到了李唐的怀抱,这次接纳魏征的是他第五个老板,李建成。尽管当时魏征在李建成那只是个洗马的,但本着为老板谋福利就是为自己谋福利为宗旨,他劝说过李建成要对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然而玄武门一事直接把魏征送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手里,这是魏征服务的最后一个大老板,也是将魏征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老板。
当时的李世民问过魏征为什么要离间他和李建成的兄弟之情,耿直真诚的魏征说如果当时他的老板是你李世民,他同样也会这样竭诚服务的。李世民心想这般直爽又好不做作的实在男子很对胃口,于是便赦免了魏征的罪更是重用起他来。
然而魏征还是你魏征,他并没有因为李世民是皇帝就放弃自己的真实和倔强,他依旧是那个实事求是敢于直谏的魏征。如若不是李世民知晓他的为人,真的是十个头都不够砍。魏征就好像李世民肚子里的蛔虫,总能掐中他的心事不说业务能力更是一级的,所以李世民才会把魏征比作成他的镜子。
所以大唐盛世贞观之治有他魏征功苦参半的劳力这一说不假,魏征在病逝后李世民更是为他休假建坟,追公封爵,但有的人吧在魏征去世后还要在晚年性情变得多疑的李世民面前抹黑他一把,于是李世民气得推到了魏征的坟后不久又挂记起魏征的好,继而再给魏征把坟给修好了,小编不知魏征要是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小编觉得魏征的一生为了讨生活和体现自我价值也是可以说十分的随波逐流了,要知道他老是换老板也是为势所迫并非他三心二意好高骛远。毕竟他可是做个马夫都心系主子前程的人,打份工打到像他这样不慕名利不求钱财的也真的是个实在人了,但是你也不能说他换了哪个主人就对哪个主人忠心是背叛的一种表现,他这样的千里马也得要伯乐呀,即便是没伯乐也得过日子呀。
小编认为魏征可谓是有道德且有担当的就业者一枚,他热爱自己的岗位,不管高低倾尽所有的去付出,对待每一任主子都做到了尽忠职守问心无愧的地步,李世民正是知晓他这一点,才会与他好似相见恨晚般的谋和朝政,治理国家,一同打造大唐盛世江山。所以说好老板真的很重要,不然身为臣子的魏征再怎么有价值都不得以被挖掘彰显。
魏征简介
魏征(580─643),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少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密败,投唐主李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后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任职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治颇有贡献,为一代名臣。曾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撰《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
魏征生平
魏徵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太子洗马官。太宗即位后,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公元626年,即“玄武门之变”那一年,李渊主动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李世民当上皇帝,即唐太宗,改元贞观,次年为贞观元年。从此,唐朝开始了兴旺发达的历史。
唐太宗虽然出身于大贵族家庭,但是他亲自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亲眼看到强大的隋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经过。他总结隋亡的原因是因为隋炀帝荒淫无度,违背君道。所以,他当了皇帝,总是不忘隋朝灭亡的教训。这些教训,他都铭刻于心。他经常对他的儿子说:“一个皇帝,要是按正道办事,百姓就拥护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这实在可怕!”他又说:“百姓好比水,皇帝好比是船。水能载船,也能翻船。”
建国之初,唐太宗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古时候,把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唐太宗很注意纳谏。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征,君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
公元626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派人把魏征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18岁,其实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已发布诏书,你为什么扣住?”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道理,可还是不服气。魏征接着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能算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征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征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了。
贞观四年,唐太宗准备到洛阳巡游,于是下令修洛阳乾元殿。大臣张玄素上书反对,他说:“因巡游东部,先修宫室,这不是当前的急务。关中是全国的要地,应千方百计设法使其保持稳定。当年平定王世充时,凡隋朝宏大奢侈的宫殿都拆毁了,取得了人民的拥护。现在还不到10年,又建豪华的宫殿,为什么以前的坏事,又去学它呢?”唐太宗接受了张玄素的建议,说:“这是我考虑的不周。既然如此,就停建吧!”
唐太宗还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有一次,他询问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自古以来撰修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一个正直的史官,他撰写的国史一定会如实地记下君主的功过。君主看到里面记载着自己的过错,一定会发怒,所以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说:“有什么写什么,怎么会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国史上怎样写的,把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鉴戒,有什么不好呢?”房玄龄把有关高祖、太宗的两部分历史材料整理好,送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6月4日下面记载的玄武门之变有关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叙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编写国史的史官叫来,细致地讲了一遍当时的情况,并说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隐讳,因为这是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还说“史官写历史,应该去掉浮词,直书其事,这样才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只有魏征不忘过去的艰苦,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不仅能纳谏,并且主动采取措施引导大臣评论朝政,提出改进意见。太宗登基不久,上朝的态度十分严肃,弄得大臣们战战兢兢,很长时间没有人敢发表意见。唐太宗发现这个问题以后,主动改变作风,自己有意识找大臣交谈,摆出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孔,以减少大臣的畏惧情绪。对敢于批评朝政的大臣,给予赏赐。
唐太宗为了给大臣创造批评朝政的条件,建立了一种制度,即允许谏官吏官参加政事堂会议。实行这种制度以后,谏官能及时了解朝政内幕,宰相不敢谎报政绩。军国大政如果有错误,谏官有权当面指责。同时,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可以及时了解皇帝和宰相的言行,然后根据第一手材料编写起居注,对于封建统治者是一种监督。
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甚至连一个小地方官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栎(音lì)阳县丞刘仁轨是个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节出去打猎,要求改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唐太宗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提升了他的官职,表示鼓励。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以后他时常怀念魏征,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正因为唐太宗能纳谏,大臣们都敢于直言进谏,所以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作“贞观之治”。
吕布效力3人被骂三姓家奴,而他一生效力6个主子,却被说成忠臣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古代君王对臣子的不二之心,要求非常高。如果谁敢对自己的主子有恻隐之心,那么别说他不会有前途,可能连性命都不保。不过话不能说的太满,历史上就有个奇才,他一生中效力了六个主子,却被世人说为忠臣。
这人就是魏征,魏征流传百世的是他的直言不讳,敢于进谏的形象,自然这名节当中少不了忠诚二字。可是他辅佐过六个人,人家吕布仅仅跟随过三个人,就那样被扣上了不忠不义的帽子,他魏征效力六人还是忠臣一个,真让人刮目相看。
这人相比于吕布来说真是幸运。身处乱世的吕布征战南北,立功无数,可是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不会被磨灭的印记,那就是「三姓家奴。这个锅吕布背到了至今。
这也可见古代对忠孝节义节操的重视程度了。说到「三姓家奴,吕布先后辅佐了三个主子,吕布这样的行为确实不够忠义,有这样的称呼也不冤屈。但是跟随过六个主人,史册上还没有污点,这样的人要怎么解释。
魏征先后效力于元宝藏,李密,李渊,徐世积还有窦建德,李建成。下面我们选几个代表性的魏征仕途的转折来看一看。
魏征为了改变家境清贫,寒苦落破,还想要出人头地,但碍于拉不下身价,清高自负。于是将目标定于元宝藏,也就是他的第一任主子。这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果然让魏征的仕途坦荡,在魏征辅助元宝藏的过程当中,李密发现了魏征不是等闲之辈,于是挖了墙角,没想到魏征果然抛弃了元宝藏,认为李密更有前途,于是投靠了李密,李密也就成了他的第二个效力对象。
更能体现魏征不忠的是他在争取第四任主子的时候。魏征通过毛遂自荐,写了一封书信向他举荐自己。徐世积面对这样三番五次,换主人的魏征并没有心生排斥,于是收于名下。
你以为魏征在当时的动乱社会中已经臭名昭著了吗?其实不然。看一看他的第六任主子怎么来的,你就知道了。这次并不是魏征主动请殷,而是大唐的太子殿下对魏征久闻大名,将其招揽在身边做自己的谋臣。魏征顺理成章有了第六个主人。
魏征还真是幸运,作为这样两面三刀的人在历史上竟然也是流芳百世。想一想明末清初的李廷机仅仅背叛过一次,就在历史上抬不起头来,吕布辗转三次就被曹操杀头,魏征还真是有惊无险的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光辉的脚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0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邦是怎么对待西汉初年那些异姓王的
下一篇: 揭秘,大清三无皇后如懿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