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出自明朝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爱好明朝历史的人,大都听过这样一句形容明朝的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完整的说应该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在一些网站和书籍上,有人将这句话说成是明朝祖训,小编查了很多资料,包括《明实录》、《明史》等,都没有看到这句话,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它是朱元璋或朱棣留下的祖训。
在网络时代之前,好像还没有这个说法,虽然当时人们也知道明朝皇帝大都刚烈。这句话应该是在网络时代,爱好明朝历史的网友们自发总结归纳出来的,其出处应该是三处。
第一处来自明成祖朱棣。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句话其实是相当于为明朝定下了国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第二处的出处最让人意外,“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
“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丰皇帝铸成了历史之大错、特错!”
第三处的出处是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虽然不是见诸史书,而是由后人总结而成的,但有明一代276年,明朝确实是做到了。
虽然历史上对明朝的总体评价不是很好。但如果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却并不是历史中最大的谎言,因为永乐和崇祯两位君王确实做到了。毕竟作为一国之君,是需要有气节和担当的!
后人在评价明朝历史的时候,总是添油加醋的更改一些细节。虽然明朝有一些君王不是暴君就是昏君。要么不听忠言,乱杀忠臣,要么游山玩水,不顾朝政。但毕竟明朝是朱元璋创立的,他也不想江山葬送在后人的手中,只不过他也没有办法可以阻止未来发生的事情。
在历史的各朝各代中,所有君王对于祖训都是非常慎重的。而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也并不例外。但如果说朱元璋遵循“天子守国门”的祖训,这确实有些牵强。因为所谓的国门,一般都指的是京城。而朱元璋却把南京作为都城,所以谈不上守国门一说。要说 “君王死社稷”,那也不可能是朱元璋要遵守的古训。毕竟也没有人敢在朱元璋面前提及社稷,不然项上人头恐怕就要搬家了!
明成祖朱棣迁都回到京城,这就代表他这个天子是准备回京扎根驻守的。从这一点来说,朱棣确实做到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而明思宗朱由检,因为治理不善,最终导致朝廷没落,最终连钱都拿不出来。他却没有逃跑,而是跑到宫殿后面的煤山自尽。这种勇气在崇祯的身上体现出来了。而他的做法也确实印证了“君王死社稷”一说!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最早是一个明粉眼中的糟老头子用这句话,吹捧崇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话被放到从朱棣以后的每一名明朝皇帝的身上,让明朝皇帝形象瞬间爆棚,不只是高,大,全,就是放眼中华5000年文明,所有的皇帝加起来也不如明朝皇帝,明朝皇帝简直是历代皇帝的楷模,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呀。
今天就再和各位探讨一下这句话。
第一、明朝特殊的历史地位
明朝之前是元朝之后是清朝,而这两个朝代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也就是说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这就让很多有着汉民族情结的人对明朝情不自禁的偏爱,有意识地去美化、回避他的缺点,无限放大他的优点。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怎么看待?
实际上明朝如同我国其他朝代一样都是一脉相承,别无二致。他也和其他王朝一样有光辉伟大的一面,为我国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有郑和的无敌舰队,有于少保的精忠报国,有南戚北李的将坛双星,有知行合一的王守仁,有尝遍百草的李时珍,有理政谋国的张居正等一大批英雄豪杰,这也是很多人喜欢明朝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可否认明朝同样也有他黑暗,无能一面。
如果说清朝入关剃发易服,大肆屠戮是永远无法抹去的黑暗面的话那么明朝300年,东厂锦衣卫的特务统治和宦官专权,终明一朝从未断绝,蒙古多次深入内地,直逼北京城下,也是明朝无法掩盖的黑暗历史。
明朝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太祖、成祖、宣宗,明初这70余年,从明英宗开始,尤其是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无论从武备还是国力都有了大幅衰弱,最明显的就是内部由于土木堡一站明朝精英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文官势力极速抬头,导致皇权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对武将进行打压,导致明初那种,开疆扩土,建功立业的精神荡然无存。
对于蒙古部落入侵,大量领土丢失最终导致明朝的国土有鼎盛时期的900万,收缩至只包含两京十三省在内的350万。可以说明朝200年间一直在被迫或主动地放弃原有领土,明朝积极研发火器,其主原因也是由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士兵的战斗力迅速下降从而难敌蒙古骑兵,必须研发火器,才有制衡蒙古骑兵的武器。
第二、文化宣传导致的盲目跟从
其实明朝热主要是近几年随着一部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历史通俗读物的推出,才变得火爆异常,在此以前,明朝几乎都快被黑得体无完肤了,简直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没有之一。
在这个时候明朝的那些事儿打着为明朝正名的口号推出了,小编也通篇看过,确实写得很不错,足见作者功底及耗费的心力。但是,书中有些部分确实对明朝有美化之嫌,比如萨尔浒大战真实的历史明明是清朝将帅一心,布置得当,明朝内部将帅内斗屡次贻误战机,各自为战,导致了被清军大败的结果,作者却巧妙地回避了这一事实,让人觉得明朝失败事出有因,令人惋惜。由于一部书明朝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很多都是盲从心理在作怪。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上文提到的那个很坏的糟老头子,提出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不赔款、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正是当年主讲明亡清兴60年的的清史专家阎崇年提出的,怎么样没有想到吧?
小编认为无论、元朝、明朝、清朝,都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历史贡献,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固然豪迈,但是有些时候不是光豪迈就能解决问题。我国历史上的汉唐都有过和亲、称臣纳贡的历史,但是他们完成了漂亮的反击,赢得了自己的尊严。相反如果看重的不是骨气而是面子的话那么恐怕就会像明朝崇祯一样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这句话是后来网友们自己编撰的,出自朱棣在北伐战役成功时对大臣们说的话。
原文是“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明代的多个历史事件的概括。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被形容为天子守国门。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国难临头的时候未曾丢弃皇都仓皇逃跑,被后世称为君王死社稷。
扩展资料:
公元1409年,明王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尔干都司,派驻官员以进一步强化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山海关以外乃非中原地区,仍属化外之地。
且关外主要是以满族为主的部落聚居社会,所以山海关就成了中原与东北关外的一道边关重镇。靖难之役后朱棣由北平进入南京登基称帝。
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且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
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没有特别的出处,是现在人对明史的总述,如果说出处的话,《二十四史.明史篇》、《二十五史》里都有说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明代的多个历史事件的概括。太祖朱元璋时,国家定都南京,后来成祖朱棣迁都至北京(原因很多,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而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的实质目的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是说明朝,明英宗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国难临头的时候未曾丢弃皇都仓皇逃跑,说明了明朝“君王死社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0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