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为什么要天子守国门而不是虽远必诛呢,为什么朱元璋会不同于汉武帝的政策呢

众妙之门 2023-06-28 07:39:55

明朝为什么要天子守国门而不是虽远必诛呢,为什么朱元璋会不同于汉武帝的政策呢

还不知道:明朝为什么要天子守国门而不是虽远必诛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刚硬的王朝。大明近三百年期间,始终奉行“不议和、不和亲、天子守国门”的国策。而此较为内敛的国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影响。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派使臣下国书至日本,希望日本来朝以及解决倭寇侵犯海疆之事。可是,日本甚是无礼,并斩杀使者。朱元璋甚是恼怒,扬言要远征日本,可最终还是强忍怒火,不但未出征日本,还在其制定的《皇明祖训》中,将日本列为15个永不征讨的国家之一。

而与之相应的,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大一统朝代的汉朝,其对外政策就要张扬外放的多,大汉屡屡对外用兵。汉元帝时,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矫诏出兵攻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之后,上书朝廷,就在信中为自己的行为而辩解道:..(此乃)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尤其是在“天朝”地位还仍待恢复的今天,陈汤这句话听起来就特别令人鸡血沸腾。

陈汤之事,虽是发生在汉元帝时期。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用在汉武帝身上却要更贴切。作为历史上比较公认的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与朱元璋,为何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对外主张。朱元璋乃开国皇帝,汉武帝乃守成之君,按理说,朱元璋於乱世中取得天下,应该更热衷於征伐。但事实却正相反,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后,便不愿再对外用兵,而汉武帝却对外征伐不息。

为何朱元璋的对外政策不同於汉武帝呢?

其一,天下初定,而需要时间恢复。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经十几年全国战乱,才得以建立大明。其时,田地荒僻,人口大减,国力甚是疲弱,更需要休养生息。再对外无止境的用兵,很容易让新生的国家再度奔溃。

其二,朱元璋是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其出身贫寒,又久经战乱之苦,更明白战争的破坏作用,也就更加懂得民间疾苦。故而,朱元璋对和平稳定比较向往,而从心底厌恶战争。而汉武帝相对而言,则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其三,无利可求。日本对大明无礼,朱元璋说了一番话,“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便放弃了对日本的征讨。朱元璋看出征讨日本的结果,不过是徒耗钱粮、徒流将士鲜血而已。我国在历史上是农业国,而从宜耕地区来看,大明的疆域在当时已达到一种极限。再对外开拓,也难以经营,而以当时的开发条件,那些“化外之地”纯属是无用之地。故而,朱元璋制定了较为收敛的对外政策。

可以说,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之下,朱元璋的政策更为实际。秦皇汉武的功绩,在今人看来,或令人振奋,但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这背后的惨痛。

在汉武帝即位之前,大汉王朝处於“文景之治”的鼎盛时期,据《汉书·食货志》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此即成语“贯朽粟陈”的由来,而文景之治也是我国帝制时代的第一个盛世。而到汉武帝在位后期,却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惨象。

汉武帝不但花光了大汉王朝靠六、七十年休养生息而积累起来的的财富,还让百姓们流离失所,陷於生活无着的境地。而继汉武帝之后的昭、宣二帝,也堪称为贤君,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安定民生的措施,才使一度陷入崩溃边缘的西汉王朝又再度兴盛了起来,史称“昭宣中兴”。

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中间经历了一个汉武帝,这就是汉武霸业背后的惨痛。司马光因此评价道:“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但是,“昭宣中兴”也还是没有能扭转汉朝衰落的颓势,皆是汉武帝用力太猛之过。有人会认为汉武帝大破匈奴,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从短期看,可以这么认为,但从长期来看,却并非如此。北方游牧民族之患,从匈奴到鲜卑、柔然再到突厥、回鹘再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始终伴随着华夏王朝。以当时的条件来看,既然不能居其地,就不能彻底根除其患。故而,从成本上来看,显然防御要更划算。而汉大破匈奴之后,却又将匈奴南迁。其后,魏晋皆沿袭此胡人内迁政策,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之事亦与此大有关联。

而对百姓而言,也显然更愿意生活在朱元璋时代。而不愿生活在秦皇汉武时代,秦皇汉武的时代,虽其“功绩”令人心血澎湃,但实则上却会令人恨不欲生,若是谁穿越到那时代?多半就如戏文《孟姜女》中的范杞良下场一般。

参考史籍:《汉书》、《明实录》等等

明朝“天子守国门”,可谓利弊皆有

说起明朝,很多网民总会想起这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事实上,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所以,他的死社稷,事实上是自绝于人民,属于“畏罪自杀”,而天子守国门,事实上也是利弊皆有的一个举措。

明朝朱元璋在世期间,蒙古人主导的北元朝廷以及掌握长城以北大片土地,并且北元朝廷的实力依旧强悍。因此,朱元璋此时还不敢掉以轻心。所以,朱元璋面对北元朝廷客观存在的事实,采取了两套措施来对付北元。

第一套就是派遣明军不断进攻北元朝廷。甚至蓝玉大将还在捕鱼儿海重创北元朝廷,北元皇帝也险些在这场大战中被俘。不过,虽然明朝军队能够重创北元,但却难以彻底消灭北元的势力。而频繁出塞扫荡北元残余势力,无疑对明朝来说是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这个模式注定不能长久。

第二套就是给边将巨大权限,让边将可以充分调用边疆的财政和民力,对付北元(蒙古)军队。事实上,给边将巨大权限,还让边将能调动边将的财政和民力,这一切,本质上都是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翻版。

唐朝就是被节度使推翻的。所以朱元璋不可能照搬节度使制度。朱元璋认为,朱家人去当节度使,大明天下不管咋折腾,都在朱家手里。于是朱元璋册封了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并让其发挥节度使的作用。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承朱元璋的皇位。建文帝登基后,对藩王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最终逼迫朱棣起来造反。而建文帝在平定朱棣造反的过程中失误不断,最终,建文帝被推翻,朱棣成为新的皇帝。

此时朱棣为了防止别人也如此造反,推翻自己统治,于是也开始消除藩

王的势力。但是,如果藩王不坐镇边塞,蒙古方面的势力怕是又要不断骚扰边塞。为此,朱棣想出了一个绝招:那就是把京城迁到北京。这样,天子可以兼任事实上的边塞节度使,对蒙古势力进行抵御。

当然,朱棣在世的时候,虽然迁都到了北京,但本人也曾多次讨伐蒙古各部。在明朝强势的压制下,蒙古各部确实在当时没能危害到明朝。但是,隐患却没能彻底消除。

朱棣迁都北京,这也就是很多网民津津乐道天子守国门。

不过,迁都北京,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因为不是所有的明朝皇帝都能做到武功赫赫。因此,当明英宗在位期间,明朝面对蒙古的侵扰,就不占上风。而明英宗为了清除蒙古的隐患,决定学习他的先祖,亲自带队攻打蒙古。结果,明英宗遭遇蒙古俘虏,明朝精锐部队几乎消耗殆尽,而明朝也险些灭亡。

虽然明英宗被俘,明代宗及时继位,及时扭转了当时的局势。但是之后的明朝北京,时常遭遇外敌围困。而明朝皇帝,也时常处于隐患状态中。

这些,就是天子守国门的弊端:一旦明朝出现明朝版的靖康之变,结局无疑是很可怕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0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