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在唐朝骑驴很丢人吗为什么诗人都喜欢骑驴

众妙之门 2023-06-28 06:49:43

在唐朝骑驴很丢人吗为什么诗人都喜欢骑驴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酒鬼”何监,骑着一头白驴就进了靖安司,一出场就画风闪亮,胯下的坐骑则为他加分不少。

白驴并不常见,所以骑白驴进衙署很拉风。

事实上,在古诗里,骑白驴的不是山人就是神仙!

“山客狂来跨白驴,袖中遗却颍阳书”,这是王建《送山人二首》中的两句,诗中的山人,看上去就是何监的画风。

骑驴看似一个文人行为,但其实,在唐朝,骑不骑驴却是一个学问。

事实上,在唐朝,驴是可以有编制的,打球是能骑驴的,有驴是可以跑的士的,乱骑马不骑驴是要官司的……

在唐朝,一条驴的故事很多!

一、骑驴是一种风景

01.驴背上的N个诗人

事实上,不止是何监骑驴,在《全唐诗》里,到处都是骑驴的诗人。

孟浩然时最雅的骑驴大师,他总是人见人爱,诗人唐彦谦曾经这样回忆孟浩然:

郊外凌兢西复东,雪晴驴背兴无穷。句搜明月梨花内,趣入春风柳絮中。

事实上,孟浩然甚至认为骑驴踏雪寻梅是他灵感的来源,《韵府群玉》记载:

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

贾岛在当时也以骑驴出名,而他骑驴琢句,冲撞了韩愈仪仗,甚至意外地成为网红。“蹇驴放饱骑将出,秋卷装成寄与谁?”这两句是张籍写给的诗。

和贾岛齐名的另一个苦吟派诗人孟郊也骑驴,也许是贾岛的驴给韩愈留下了太深的印象,韩愈为孟郊写诗,特意提到他也骑驴:“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杜甫说他是老牌驴客,自嘲“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事实上,白居易没驴骑还要去借驴,“日暮独归愁未尽,泥深同出借驴骑”。

孟浩然骑驴、贾岛骑驴、孟郊骑驴、杜甫骑驴、白居易也骑驴……

这么多大师骑驴,看上去在唐朝不骑驴,都不好意说自己是诗人……

02.骑驴和骑马的本质区别

这么多著名诗人骑驴,看上去是很闪的时尚!但有没有注意,这些骑驴诗人的社会地位?

事实上,贾岛、孟郊、杜甫一生都在底层挣扎,孟浩然一生都没有混到过编制,即使是白居易,他的骑驴岁月,也是在没混好以前的往事。

突然发现,这些文学地位很高的骑驴诗人,在社会上基本上都没混到多好。换句话说,他们骑驴多半是没条件骑马坐车后的选择。

即使是《长安十二时辰》何监的原型,秘书监贺知章,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里,其实也是在骑马:“知章骑马似行船”。

《旧唐书》记载,进士冯定骑驴拜访老朋友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于頔,就被于頔的部下轻视,没有得到及时的通报:

于頔牧姑苏也,定寓焉,頔友于布衣间。后頔帅襄阳,定乘驴诣军门;吏不时白,定不留而去。

事实上,在现代,出门坐什么车代表个人地位,在唐朝,出门骑什么代表个人地位。

冯定的行为,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开着五菱去看市长同学,想想也是他自己不对!

03.骑马资格就像“驾照A照”,有钱无权都要骑驴!

事实上,在唐朝,骑驴才是接地气的人生。

这不仅是因为马价昂贵,还因为大部分人甚至是没有骑马资格的。

事实上,“万恶”的封建社会总是对土豪商人很不友好。《唐会要》里的骑马禁令,首先提到的一条,是针对商人阶层:“乾封二年二月,禁工商不得乘马”。

商人是有钱享受的一个阶层,从《唐会要》可以看出,唐朝初期他们骑马也相对普遍。但是很显然,在乾丰二年以后,他们就只能骑驴了。

除商人外,布衣百姓,普通的僧人和道士也没有取得骑马“驾照”: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最为僭越。请一切禁断,庶人准此。师僧道士,除纲维及两街大德,余并不得乘马。

所以,《西游记》里唐僧可以骑马,孙悟空们只能走路。唐僧是“两街大德”之一,孙悟空武功再高,也只能算普通“师僧道士”。

事实上,孙悟空和老百姓也不要抱怨,事实上,在晚唐以后,哪怕你是唐朝进士,如果还没有做官,也只能骑驴!

《太平广记》记载,晚唐宦官专权,太监杨玄翼就很看不惯进士们骑马,他下了禁马令,结果科场中千人都换成了驴。进士们惹不起太监,于是他们只能写诗自黑: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袖长鞦满九衢。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

进士都要骑驴了,更何况那么多人还不是进士……

所以,岑参在《逢入京使》里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多么招恨的两句!

如果换成杜甫来写,他只能是写“驴上相逢无纸笔”。

二、“驴的士”、驴打球、唐朝的驴有多牛?

事实上,驴的功用从来不只是骑,常规的操作还有耕田和拉车。

但作为唐朝的驴,它们还可以成为“的士”,还可以参与打球,甚至还参加战争……

01.唐朝的共享经济:“驴的士”

事实上,即使驴是平民交通工具,但仍有很多人家没有养驴,他们需要用时,少不了雇一头驴。

于是,在唐朝兴起了租赁驴的事业,运营起来就像是今天的“的士”。

《太平广记》里记载,城市里的府门口、市场都有“驴的”等客,需要雇“驴的”的人,就到这些地方去找。

而在城外,沿路的店家都附带经营“驴的”,《通典》里记载了开元年间“驴的”的盛况: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驿驴”跑起来有多牛,《册府元龟》里说它“往来甚速,有同驿骑”,说明这种交通方式在当时还是很受欢迎的。

在唐代,甚至有长途“驴的”,顾客交了押金后,就可以长期赁驴。

在敦煌文书中发现了顾客和驴主签好的雇驴契约,契约上有:雇驴时间,驴主姓名,雇驴原因、目的地,以及驴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 并且写明驴走失或者损伤以后的解决办法。

这么完备的“驴的”运营体系,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他是唐朝共享经济。

02.打球的驴:“驴鞠”不是驴的错

事实上,在唐朝的驴,还进入了“体委”系统。

众所周知唐人爱玩,贵族们打猎、射箭,还打马球。而众多人民群众以及妇女,则打驴球。在唐朝,骑驴打球有一个专业术语,叫“驴鞠”。

历史记载,黔南观察使崔承宠“少从军,善驴鞠,豆脱杖捷如胶焉”。剑南节度使郭英乂在四川其间,大力发展女子体育运动,《旧唐书》说他:“颇恣狂荡,聚女人骑驴击球,制钿驴鞍及诸服用,皆侈靡装饰,日费数万,以为笑乐”。

事实上,二货青年欢乐多,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和观察使阶层大都出身草根阶层,热爱 “驴鞠”运动,代表了崔承宠、郭英乂们贴近大众的品位。

小皇帝唐敬宗好打马球,但也看 “驴鞠”,《新唐书》专门记载他 “观驴鞠、角牴于三殿”,以充分说明他的不务正业。

从历史记载来看,参加 “驴鞠”运动是要受“正人君子”们谴责的。

但这不代表驴的错……

三、有编制的驴怎么用?

在唐朝,驴也是可以有编制的,而且还分“军事编”和“政务编”。

01.军队的驴怎么用?

事实上,军马往往直接参加战斗,而军驴更多的是完成后勤任务。

最重要的还是运送粮草辎重,唐高祖武德年间,幽州缺粮,罗艺“乃发兵三千人、车数百乘、驴马千余匹,请粟于开道”,可见当时军队大规模运粮是驴、马并用。

而相对于马,驴的性情更加温和,行进步态更加平稳,因此它的优势更多在于运送伤员。《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曾记载过这个制度:

量病儿气力能行者,给傔一人;如重,不能行者,加给驴一头;如不能乘骑畜生,通前给驴二头,傔二人,缚轝将行。

不能行走的伤员,拨一个差役陪护,并配给一头驴骑用。重伤不能骑驴的战士,拨二人陪护,并且配给两头驴拉车运送。

战争中伤员数量庞大,所以军队养驴规模也庞大。《通典》记载,唐朝军队每50人为一队,每队配驴六头。

马和驴在这里的重要区别就是:你驮着好人向前,我驮着伤员向后,虽然驴的方向不“进步”,但驴的作用更温馨。

02.脑洞大开的李卫公

事实上,名将李靖对驴的使用,还有另外一个独到的创新。

马匹偷盗是困扰部队的一个问题,因此上,他规定了“以驴绕马放牧法”:

诸营各令作异旗一放马,每队作记旗放驴。其马中央放,驴令四面援马放,其驴马子并於驴群四面围绕驴群,知更牧放。狂贼偷马,例须奔走,驴群在外,驱趁稍难,以此防闲,亦甚允便。

李靖的方法,我们可以总结成:

马群在中间,驴群绕四边,有贼来偷马,驴多跑不开。

事实上,古代名将不是只会用计打仗,管理军队同样需要脑洞大开。

03.驿站里的那些驴

官府编制的驴,更多地用在驿站和马坊。

经常看到影视剧驿站里六百里加急的马,但事实上,驿站里有更多的驴。只是这些驴没实力参加六百里加急,所以往往被忽视。

但你不能因此不重视驿站的驴,事实上,它们有其它的任务,《唐会要》里记载了一则利用驿驴向中央呈送官府文件的案例:

州司待纳状毕,以州印印状尾,表缝相连,星夜送观察使。使司定判官一人,专使勾当都封印,差官给驿递驴送省。

注:文中出现“送省”,在唐代“省”指的是门下、中书、尚书三个中央机构。

往中央送文件,驿驴的运送作用不可谓不大。

04.为什么干活的总是驴?

事实上在唐朝,驿站里的马,往往给高官使用,以及负责完成各种加急任务。

所以,马看上去很累……

但驴也不轻松,唐朝法律规定:六品以下的官员,闲散官员,如果没有加急任务,那是不能骑马的。即使有紧急任务需要骑马,完成任务回程,也是要骑驴的。

违反这些规定都是要吃亏的,所以最后都是苦了驴……

此外,官员家属和物资需要递送,也是要拨驴使用的,《唐六典》记载:

内外百官家口应合递送者,皆给人力、车牛。(一品手力三十人,车七乘,马十匹,驴十五头;二品手力二十四人,车五乘,马六匹,驴十头;三品手力二十人,车四乘,马四匹,驴六头;四品、五品手力十二人,车二乘,马三匹,驴四头;六品、七品手力八人,车一乘,马二匹,驴三头;八品、九品手力五人,车一乘,马一匹,驴二头。若别敕给递者,三分加一。家口少者,不要满此数。无车牛处,以马、驴代。)

有没有发现马和驴的数量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驴的负担有多重!驴总总是干活的主力!

写到这里,我很想帮驴问一句:为什么干活的总是驴?

四、万水千山总是驴

耕田拉车,运送伤员,参加运动会,陪诗人作诗,还要“跑的士”……

唐朝的驴不要太忙,似乎永远不怕找不到工作。

我们如何评价一条唐朝的驴呢?

或许可以套用一句汪明荃唱的歌:万水千山总是驴!

各位元芳们,看了这么多,那么您是怎么看待一条唐朝的驴呢?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骑驴找马”,为何是对驴最大的误解?

我们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骑驴找马?的意思。简单字面理解就是,有个人骑着驴子准备去找马。那么,早我们的印象中,驴是马和骡子综合出来的产物,形体上没有马高大,速度上也没有马快。看上去,驴比马低了何止是一个档次,没有俊朗的姿态,还没有快速移动能力,有的只是难听的叫声。所以后面这个词有了引申意思,就是在没有更高大上的目标之前,先将就着用。在我国古代,驴很委屈。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对它的误解太大了。在古时候,驴的用处很大,在很多领域里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现在社会发展了,交通也便利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看到驴或者马了。众所周知的是,马在古代的最大的作用就是体现在战场上。战马冲锋陷阵,看上去威风凛凛,还有就是马车。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战马是军用的,马车是达官显贵们才能坐上的。有些富贵人家也可能养一些马匹,用作交通之用。但是我们民间更多的平民百姓呢,大家吃饱喝足尚成问题,哪来多余的钱去供养马匹呢?所以这时候,驴就开始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了。

驴是民间百姓们的日常交通工具。地大物博的国家,加上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古时候的人们很多时候要长途跋涉,只能依靠人的脚力。那是多么艰辛的一个旅程。加上有时候事情紧急,这样浪费体力又耽搁事情,效率太低了。驴就开始发挥自己的关键作用,成为了很多平民百姓出门在外的代步工具。哪怕是唐宋的经济巅峰期间,哪怕是盛名诗人李白,还是大官何监,都是骑驴代步了,成为民间趣闻。

驴除了作为交通工具外,还是当时社会一个重要的劳动力。我们电影里常见的场景就有:驴驮着粮食奔走在路上,或驴子埋头苦干于磨坊中。因为驴能干更多种类的活,但是它还比马节省口粮。我觉得正因为它这种特性,导致它在传说中的地位不高,让人们觉得它没有马的用处多,导致产生这么多的误解。

“伯乐马,浩然驴”中的“浩然驴”是什么典故出处?

一、“浩然驴”指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的典故,并且常在驴背上寻找作诗的灵感。“浩然驴” 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后又称为“踏雪寻梅”。

二、典故来源

张岱的《夜航船》里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意思是我作诗的灵感来自于灞桥风雪中的驴背上。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这也是踏雪寻梅的典故,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

扩展资料

孟浩然转喉触讳的典故

转喉触讳,指一说话或一写文章就触犯忌讳。

孟浩然,他的诗被王维看好,例如他一首诗有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维经常吟咏,还情不自禁按着节拍赞好。

王维待诏于皇朝,一天,招孟浩然来商谈风雅吟咏,忽然遇上唐玄宗来王维处所,孟浩然惊愕得藏伏于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有朋友在这儿,便奏闻玄宗,玄宗高兴地说:“我平时已听说过这个人,何惧而匿?”因此,孟浩然便被召见。

玄宗问他:“你带得诗来吗?”浩然答道:“我偶然来,未能带上。”玄宗说:“那你就吟咏一首。”孟浩然拜谢后,便念起诗作《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就是归隐之作《岁暮归南山》。玄宗听了叹息说:“我未曾弃置人才,只是你个人不来求进,奈何反有这样的诗作!”因此让人放他回南山。一生不得仕进。

从此孟浩然一生只能纵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踏雪寻梅 (汉语成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李白为何要骑驴闯县衙,写下诗后便扬长而去?

李白骑驴闯县衙只是无心的事情,由于李白喜饮酒,因此在路过华阴县衙的时候骑驴走了过去,被县令看到了,县令很不高兴,于是抓了李白,之后李白写了一首诗,县令知道李白的身份之后,就恭送李白离开了。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在当时的时候,他的诗不仅受文人的喜欢,连君王都很喜欢,并且李隆基身为君王,还曾亲自接待过李白,在古代的时候,能让君王亲自迎接的人,却并不多,而李白却是其中的一个,由此可见李白在当时是有多受人欢迎。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的绵州,是唐朝时期非常受人欢迎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大部分都是抒情的诗,并且他的诗大部分都是在游历的时候写下的诗,李白人称李太白,其号为青莲居士,他这一生过的潇洒恣意,曾去过万人向往的皇宫,也曾在江湖上四处漂泊,因此他的诗大部分写的都是十分的豪放。

李白曾因诗被唐玄宗封为了翰林,但是由于李白向往自由,并且李白发现唐玄宗对他虽然欣赏,但是并没有真的特别看重,因此李白请辞离开了皇宫,但是李白在皇宫之中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是做的出格事情却也不少,因此在外也有很大的名声。据说李白离宫之后,四处游历,有一日醉酒骑驴经过华阴县衙县衙,在那个时候人们经过县衙都是要走过去的,因此县令很生气,就让人拿下了李白。

经过一番折腾之后,李白酒差不多醒了,于是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看后大惊,立马知道了面前这位就是翰林,于是向着李白谢了罪,恭送李白离开了。

古代驯化马匹较早,为何许多隐士还是骑驴、骑牛?

古代驯化马匹虽然比较早,但是数量却不是特别的多,马匹依然是珍贵的资源,尤其是被驯化过的马匹。被驯化的马匹都用于战场的士兵和将军。所以不用上战场的那些隐士就会骑驴,骑牛,而不是骑马。在古代的时候驯化马匹是需要很强的经济能力来支撑的。有钱的人可以驯化一些马来供自己骑乘,但是没有钱的人就会选择骑驴或者骑牛。古代的隐士多是贫穷之人,不会有太多的金钱,因为过去的隐士圣人讲究的是气节,而不是金钱。接下来我带大家分析一下古代马匹的作用和古代隐士不选择马匹的理由。

一、古代马匹虽然驯化比较早,但是是珍贵的战争资源在古时候的战场上,骑兵是很重要的资源。拥有一对可以快速前进的骑兵,就可以发动一些意想不到的奇袭,对战争的胜负,是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所以在一个将马匹视为珍贵战争资源的时代,平常人想要拥有一个马是不容易的。

二、古代马匹虽然驯化比较早,但是想拥有一匹好马,也需要很大的代价在古代的时候,马匹竟常会被用到战争上面,所以民间的马匹就十分的稀少。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拥有一匹骏马,就要花费特别大的代价才能换取。所以,拥有马匹代步的都是达官显贵,富甲一方的商人或者将军之类的人。

三、古代马匹虽然驯化比较早,但不被古代隐士所喜爱因为想要拥有一匹马的代价比较高。所以,多为贫寒的隐士,是不会选择马匹的。不仅如此,想要学会骑马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古代的隐士多为书生,身体柔弱,想要骑马,怕也是力不从心的事情。所以古代的隐士就并不喜欢选择骑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9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