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烦的士大夫是谁?刘伯温为什么烦?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人却由此拉开距离。从士大夫的分类来讲,刘伯温是独士,是个想拥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这种读书人,与想控制一切的暴君是犯冲的。
从投奔朱元璋的年头来看,刘伯温谋士群中算是比较晚的。他是在元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来到朱元璋麾下。此时距离朱元璋一统天下不到十年,朱家军已有些成大气候之势。这年11月,朱元璋部队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这是刘伯温老家管辖地,老家都被人占了,于是刘伯温和另外三个当地名士—叶琛、宋濂、章溢,据说是被朱的兵士一路保护送到南京去见朱元璋。《明史》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场面很是温馨。
朱元璋犒劳四人,对他们毕恭毕敬,不耻下问:
“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虽然是“尧舜之君”的老套子,但名士们还是被打动了。
刘伯温从此开始了为朱元璋运筹帷幄的人生新路。
后来人们为了增添传奇色彩,给二人的合作浓墨重彩,附会了不少神秘故事。
诸如,史籍中流传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金陵(南京)有“天子气”,所以决心“辅之”。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几乎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这显然是有些过了。但总得来说,作用确实不小。
诸如把朱元璋捧上神坛,就有刘伯温的一份功劳。
公元1367年11月,朱元璋北伐大军直击元大都,胜利在望。手下劝进朱元璋登基。而这位大哥自然要谦让一番。怎么办呢?请老天说话吧。当年夏历12月22日这一天,南京阴霾密布天降大雪,这天朱元璋祭祀天神地神。朱元璋发布祭文,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现在拥有的土地有两万里广,臣僚们都让我做皇帝,我已经推让再三了,现在没有办法只能做皇帝了。日期已经确定在第二年的元月四日,一切都已经就备了。但是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另推别人,如果同意,那么新年正月初四给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而这个日子正是刘伯温帮助敲定的。刘伯温通晓天文,算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很清楚,22日南京突然降雪,再过10天恶劣天气也会过去。到了新年元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元璋再次祭拜天地。随后来到了新修好的太庙祭祖,追封祖先,上数四辈都给予皇帝的称号,再到新建成的奉天殿登基成为皇帝。为什么叫做“奉天殿”?意思就是奉天登基做皇帝的,我的一切都是按照天命做的。
从此,朱元璋发出的诏令就叫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谁跟他过不去,就是“逆天”了。
朱元璋统一天下,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得到了封赏,被授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这个级别并不怎么高,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态度是有保留的,隐约感到刘先生似乎不会轻易被驯服为忠实奴才。果然,受封后的刘伯温不为荣华富贵所惑,请朱元璋赐回家养老。回老家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名为养老,其实是对暴君的一种消极抵抗。作为具有一定独立意识的儒士,新朝的建立使刘伯温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这就是“导君于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但他却寸步难行,甚至感觉了不祥之兆。因为在朱元璋这等君主手下再想畅所欲言,形同找死,乃至赞美得不起劲,都会出大事。
于是刘伯温陪着小心,想保留士大夫最后自尊——沉默权。
但朱元璋不允许他这么做,对消极抵抗的老先生不满了。
主人不满,就该打手上场。朱元璋的刀笔吏胡惟庸出场,要击倒大明第一智囊。
洪武五年,刘伯温无意间做了一件事,让嗅觉灵敏的胡惟庸闻到味了。说刘伯温下乡回老家,发现这地方治安不太好,于是回来奏请朝廷,建议在他家乡附近一个叫谈洋弄个巡检司,加强管辖。但这件事智者千虑的刘伯温犯了大忌。
因为谈洋元末时曾被农民起义军占领,是个起兵造反的好地方。胡惟庸见此,立刻就将这个难得的机会抓住了。上书朱元璋,称谈洋一带有帝王之气,刘伯温此举别有用心。他是不是想把派出所发展成自己的武警部队,做大做强自己?
朱元璋对此事的态度值得仔细分析,“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朱元璋心“动”的是什么呢?是他相信胡惟庸所说,刘伯温真的为自己选了一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吗?
不难想见,朱元璋的“所动”根本就是装出来的,他要骗的人恰恰就是进谗言的胡惟庸。朱元璋杀刘伯温的决心已定,却不想亲自动手,免得背上骂名,眼见胡惟庸如此急不可耐地要置刘伯温于死地,正好顺水推舟,借刀杀人。
刘伯温已经不能在家呆下去了,他启程进京谢罪,“乃留京,不敢归”。朱元璋既不治刘伯温的罪,也不放他回家。处境和心情都恶劣,刘伯温的病情加重了。
当然,这还不算完。在朱元璋和胡惟庸眼里,刘伯温能掐会算,是一个永难驯服的大仙,不彻底整灭火还是不踏实,所以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不久,机会又来了。
史书记载,洪武八年,64岁的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方抓药服用后,病情不仅没有减缓,反而进一步加剧。刘伯温觉得大事不好。抱病见朱元璋,说胡大人带着御医来探病,给我开了药,我吃了之后“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好像生了一个大肿瘤。朱元璋听后反应冷淡,就像QQ里的懒人聊天一样,一个劲地“哦哦”。刘伯温见状明白大半,悻悻归故里。不久与世长辞。
刘伯温的大明时光只有七年,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眼见一个“尧舜之君”变身桀纣之君,他无能为力。最后因为赞美得不起劲,反复挨整,被下了地狱。
关于刘伯温之死,史上有诸多争议,但总之朱元璋与胡惟庸难脱干系,不能排除此系君臣二人合作的“整人成功案例”之一。两人相互利用,但还是朱元璋老奸巨猾,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比刘伯温的死因更耐人寻味的是,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前表现出来的态度。
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极尽冷落。大明文集刻成,他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刘伯温病重被赐归,朱元璋还颁发了一纸诏书,对二人君臣一场进行了一次总结,其中竟有责备刘伯温当年不早早归附的内容,并以此为据,表示自己当皇帝后,对刘伯温的安排和处置都是符合“国之大体”的。对病者刘伯温来说,得到这样一份诏书,肯定不是件愉快事,只能加重病情。
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二人,在身份认识上大概是有一些偏差的。刘伯温虽被人们看成“谋臣”,但他更自居为“儒士”,然而让他羞愧的是,朱元璋也更多愿意把他当成“术士”。在一次谁是当今大儒的讨论中,朱元璋就曾经轻蔑地说,像刘伯温这样的人哪配称“大儒”?
朱元璋为什么不愿意承认刘伯温为“儒者”?因为他认为儒者都应该是愚忠的,奉君如神,应该做一个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家臣,而刘伯温显然不够这个标准。
据说刘伯温早已看穿了这一切,他临终前曾留下遗命,告诫子孙不得为官。显然,在现实的无情打击下,刘伯温的独立之士大梦最后终告破灭。
话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辅助下从一个要饭的放牛娃,一跃成为了大明的开国皇帝。而刘伯温也因此成为天下公认的,能够推算上下五百年的谋士。刘伯温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在元朝末年刘伯温高中进士。成为元朝的一名朝廷命官,只是此时的元朝已经腐朽没落,官场上黑暗得很,而初出茅庐,又胸怀天下的刘伯温因此就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在屡次三番受到排挤以后,心灰意冷的刘伯温选择辞官回家种田去了。
后来朱重八扛起了反元大旗以后,在李善长的极力推荐下。朱元璋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刘伯温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刚刚加入朱元璋阵营的刘伯温,又遭到了众多武将的排挤。这些武将认为刘伯温乃一介文人,只是一个耍嘴皮子的人罢了。不像自己可以上阵杀敌,所以处处排挤刘伯温。而刘伯温的倔脾气也上来了,直接留下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拂袖而去。而朱元璋为了平衡文人与武将的势力,只得央求自己的媳妇马皇后亲自出面把刘伯温给劝了回来。
而在谈到天下的形势时,刘伯温开门见山的跟朱元璋说道。老朱呀!你的方向错了,现在的元朝早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他们的残存势力已经掀不起来多大的风浪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除掉你真正的对手陈友谅才对。朱元璋在听了刘伯温的建议以后,在鄱阳湖跟陈友谅展开了生死决战。从而一举击败陈友谅,奠定了大明的基础。可以说朱元璋能够打下天下,刘伯温可谓是立下了悍马功劳。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事后轮功行赏的时候。战功赫赫的刘伯温只是被封了一个伯爵的爵位而已,这跟刘伯温的功劳比起来可以说是极不相配的。究其原因就是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人,而且后期为了稳定自己的皇权。朱元璋开始对昔日的功臣开始大肆清剿,像什么李善长,蓝玉,徐达这些人都没能幸免。而刘伯温自然也没逃过被清算的命运。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武将多是依靠淮西子弟,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而文臣当中只有李善长和刘伯温最为有名,两人对朱元璋平定天下献计献策,功劳之大无人超越。然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赏赐开国功勋之时,李善长被封了一等公爵,而刘伯温只被封了三等伯爵,地位悬殊之大,令人侧目。?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李善长的功劳确实大,而且他是淮西人,加入朱元璋阵营又是最早的文臣,在整个朱元璋的军队中威望很高;而刘伯温则不同,他本来是元朝的进士出身,而且他曾经组织乡军围剿过起义军,因此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军队中并不受到待见,始终无法与朱元璋站在一条战线上。
中书省设立之后,首任丞相就是李善长,中书省当时权力很大,上承天子,下辖六部,而刘伯温只被授予了一个御史中丞的官职,说白了就是一个言官。朱元璋如此安排也是有深刻用意的,他明白刘伯温此人不贪财不恋权,作为一个言官负责监督李善长以及淮西勋贵最为恰当,这也导致了李善长与刘伯温的矛盾。
在李善长担任丞相的期间,朱元璋越来越感觉到李善长的权利太大,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极大限制,而且李善长又与淮西武将走的太近,这让朱元璋都感到了一种压力和危机,于是朱元璋就有了罢免李善长的想法,可是一旦赶走了李善长,那么由谁来出任丞相最为合适呢?
朱元璋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将刘伯温叫来,朱元璋问刘伯温杨宪如何?刘伯温回答?杨宪具备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回答?他的气量还不如杨宪?,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回答?丞相犹如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把马车弄翻了?,很显然在刘伯温的眼中,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都不合适担任丞相。
朱元璋心中的三位合适人选都被刘伯温否定了,心中有些不悦,于是他又对刘伯温?我的丞相确实只有你最适合了?刘伯温立马磕头请罪,声称自己身体不行,性格也不行,根本不合适最丞相,朱元璋只好作罢,但内心对刘伯温明哲保身的做法颇为不满。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元璋先后让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都担任过丞相,而三人的下场都是一样的全部被处死了,尤其是胡惟庸的被处死之后,朱元璋就下令废除了丞相制度,这个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1600多年的制度,最终被朱元璋彻底废除,中国结束了丞相制,皇帝独揽大权。
也许朱元璋之所以任用了刘伯温反对的三人为丞相,就是想到达到罢免处死丞相,从而最终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
4 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9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诸葛亮所称的五害指的是什么人不可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