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尔哈朗家族为什么能够世袭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代王朝都有王爷这个爵位,而且亲王级别的王爷是十分尊贵的。在明朝,皇帝的兄弟们都会被封为王爷,而且如果不犯什么大错,一般都能世袭罔替的代代相传。而到了清朝,亲王并不是随便封的,就算皇帝的兄弟受封亲王,大部分也只是一代,后代就不是亲王了。但是清朝也有八个亲王是世袭的,这其中就有郑亲王这一族。郑亲王这一脉做所以能够世袭,还要从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说起。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他的父亲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因此济尔哈朗小时候就很受努尔哈赤的喜爱,亲自将他召进宫里抚养,所以小时候的济尔哈朗就和皇太极等人的关系很好。长大成人之后,济尔哈朗就随着努尔哈赤一起南征北战,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年纪轻轻就被封为了贝勒。
在和明朝的作战中,济尔哈朗更是英勇无比,从天聪元年开始,济尔哈朗连续8年对明作战,做英勇的时候身负重伤,自己是简单的包扎了一下,就又继续上战场杀敌,他的英勇表现也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皇帝看在眼里。皇太极即位以后,念在济尔哈朗的战功卓著,皇太极就下令将他晋封为和硕郑亲王。伺候的济尔哈朗更是越战越勇,和明朝作战9次,9次全获得了胜利,成为了皇太极手下的心腹大将。
这些都不是他能将王位世袭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拥立之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两大势力争位,刚刚建立的清朝一下子就变的岌岌可危了。豪格的背后是皇太极掌管的两黄旗,而多尔衮和他的势力掌握着两白旗,其他的各位旗主也都保持中立,清朝内讧眼看就要爆发了。这时候济尔哈朗的作用是十分重要了,他掌握着镶蓝旗,他加入到那一边,那一边的势力就会强大,所以朝廷之上很多人都在盯着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非常忠心于皇太极的,所以他本来是想支持豪格即位的,但是多尔衮的势力非常强大,无论到最后谁即位了,另一个一定不服气,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济尔哈朗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两人谁都不立,立皇太极的另一个孩子福临为帝。
福临即位之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两人同为辅政叔王,后来多尔衮成为“皇父”那么辅政叔王也就只剩下济尔哈朗一个人了,这两个人也是清朝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叔王。多尔衮暴毙之后,济尔哈朗联合其他三位亲王,将多尔衮的罪状公布,终于结束了皇太极时候清朝皇室的内斗。
这也是济尔哈朗最大的功绩,顺治皇帝感念他的功劳曾经曾经亲自去他的病床前探望,还哭着说为什么叔父不能长寿。济尔哈朗死后,自然就没了郑亲王的爵位,他的儿子被封为了简亲王,一直到了乾隆时期,乾隆重新制定了亲王的封号,简亲王这一支就恢复成了郑亲王。
而乾隆还规定没有犯错误被降级的亲王,都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成正式成型。后来清朝虽然又册封了四个永久爵位的王爷,也只有怡亲王这一支传的久一点,其他的都是晚清时期册立的,并不长久。
礼亲王代善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顺治五年(1648)去世。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 睿亲王多尔衮 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二年,他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此后接管了原由皇太极控制的正蓝旗。其弟多铎死后,又控制了镶白旗。顺治七年(1650)病逝后,因罪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评价几位开国元勋的功过时,多尔衮备受褒扬,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复,并谥号“忠”,命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多尔衮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府位于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东。 豫亲王多铎 太祖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初为正黄(后改正白)旗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为豫亲王,掌管礼部,并辅佐皇帝对明廷、朝鲜、蒙古进行过多次战役。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豫亲王。清入关后率大军平定江南,居功至伟。顺治六年(1649)病故后,受多尔衮案牵连降爵为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豫亲王爵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旧时沈阳俗称“十王府”,据清末民初地图标示及现存遗址,应在四平街之北偏西,隔通天街与睿王府相望。自清代末年至近年,其所在地称“十王府胡同”。 郑亲王济尔哈朗 清太祖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12岁丧父后,由其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原封贝勒,与其兄二贝勒阿敏同掌镶蓝旗。崇德元年封为和硕郑亲王,并掌管刑部。皇太极去世后,他被推举为辅政王,与多尔衮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但屡受排挤,直到多尔衮去世后才略为得志。顺治十二年(1655)去世。他虽为努尔哈赤之侄,但却是清开国时期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孙世袭。后曾一度改王号为“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复郑亲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其王府位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路西、怀远(大西)门内大街路南。于民国年间为一德姓满族人居住,俗称“德家大院”。 肃亲王豪格 太宗皇太极长子。早年便以军功著名。初为镶白(后改镶黄、正蓝)旗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肃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在承继王位的斗争中,与多尔衮结怨。顺治初年,受到多尔衮排挤含冤入狱,顺治五年(1648)死于狱中。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原有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位于怀远(大西)门内大街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交叉路口西北,与沈阳故宫西红墙南端隔路(鼓楼南大街)相望。 庄亲王硕塞 皇太极第五子,天聪二年(1628)生,顺治元年(1644)十月清迁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为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八年(1651)晋和硕承泽亲王。因硕塞生前立有很多战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世袭,并改王号为和硕庄亲王。到康熙年间,硕塞后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将自己第十六子允禄过继到硕塞支系承袭王爵。此后直至清末的庄亲王就变成允禄后人。清入关前建府时,硕塞年龄尚小(至皇太极去世时他仅16岁),并未封王爵,庄亲王府原位于沈阳故宫宫殿西墙外街东,约在后来的沈阳故宫文溯阁处。但在允禄成为庄亲王后,又在沈阳重建了一座王府,位于抚近(大东)门内路北,民国以后虽然王府易主,但其所在地仍沿用庄王府胡同、庄王府后胡同的地名。 克勤郡王岳托 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早年即因战功封为镶红旗贝勒,老汗王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拥戴皇太极继位,并受到重用。崇德元年封和硕成亲王,后因与皇帝政敌有瓜葛受责降为郡王,崇德四年(1639)病故于军中,追封为多罗克勤郡王。其袭爵者称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克勤郡王号,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早期称“成亲王府”,位于抚近门(大东门)内大街路北临街。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礼亲王代善之孙。他的父亲萨哈廉因与长兄岳托共同拥戴皇太极继位而受器重,晋封贝勒,并于后来掌管礼部事务,在当时诸王中以聪颖智慧著称,但其命运不济,崇德元年(1636)五月,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勒克德浑袭爵后,改降王号为多罗顺承郡王,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初称“颖亲王府”。位于内治(小东)门内大街路南。 恩封四大铁帽子王 除了以上讲到的这八位,清朝还有四位“铁帽子王”,这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着特殊亲密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他们都是谁呢? 怡亲王允祥 允祥是圣祖玄烨第十三子。雍亲王胤 真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赐死 恭亲王奕忻 奕忻为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言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 醇亲王奕儇 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奕匡 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匡奏请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视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1、礼亲王:代善;
2、郑亲王:济尔哈朗;
3、睿亲王:多尔衮;
4、豫亲王:多铎;
5、肃亲王:豪格;
6、庄亲王:硕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其中,代善,多尔衮,多铎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豪格,硕塞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济尔哈朗为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岳托为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为礼亲王代善之子萨哈林的儿子。
八大铁帽子王为清代分封的最高赏赐,其王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说,这些王的子孙每一代都有一个人袭封为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8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