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进京赶考的人基本都是穷书生,他们身上的盘缠到底是怎么来的

众妙之门 2023-06-28 05:21:58

古代进京赶考的人基本都是穷书生,他们身上的盘缠到底是怎么来的

还不知道:古代穷书生进京赶考他们的盘缠是怎么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俗话说,十年寒窗苦,对于古代学子来说,唯一逆袭的方法就是科举考试。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鱼跃龙门,无数的寒门学子刻苦读书,只为博得一个进京参加殿试的机会。然而,进京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但要时时刻刻提防沿途发生危险,还要凑够进京所需要的大量盘缠,可是对于那些平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令我们意外的是,当时的朝廷对此早有政策,而且待遇好到让人羡慕。

明朝的会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一般都定在八月乡试的次年二月。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来自南方的学子,尤其是更远的闽粤学子,往往在乡试刚考完之后,便匆匆踏上进京旅程。而北方的学子由于路途较近,就不用出发那么早,他们通常在年后才会上路,在一月中下旬的时候抵达京城,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整个京城的会试氛围才是最浓厚的。

对于那些来自南方的学子来说,为了进京参加会试,不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承担赶考所需的巨额费用,很多不知朝廷政策的百姓都会砸锅卖铁,给孩子凑够路上用的盘缠,而那些赶考的学子,往往也会省吃俭用,把自己的身体搞得一塌糊涂。因此在考试前夕,很多学子都因病弃考,缺乏的经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考生的发挥。

对此,朝廷为了给人才们一个公平的起点,就实施了一项举措,他们会给路途较远的学子发放路费补贴。在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的考生,会得到五两银子的补助;在稍远一些的云南、贵州、广东等地的考生则会得到十两银子;后来经过朝廷调整,广东、海南等地的补贴,由十两提升为三十两,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据《科举的鼎盛与末路·入仕之途》记载,用于赶考补贴的款项,考生可直接找当地布政使领取,在领取补贴的同时,还会被赠与一个火牌,考生可以凭火牌在沿路驿站领取马车一驾,马车上还插有“礼部会试”黄旗,在当时被称为“公车”,沿途的关卡守卫或者盗匪,看到黄旗都会毕恭毕敬,绝不敢多加阻挠,赶考学子的待遇可以说是十分让人羡慕了。

最后,那些来到京城的考生,还要面临住宿和吃饭的问题,而据明朝的沈德符记载: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在寒冷的冬天,京城的官员或者商贾们便会集资购置房产,建立供学子休息吃饭的“会馆”,既解决了学子们的住宿问题,有加大了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为自己的“善行”取得好名声的同时,也可以趁机拉拢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为自己所用,实在是一箭四雕之计。进京赶考,的确是寒门学子的春天。

进京赶考的穷书生,衣食住行都是如何解决的呢?

科举考试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对官位的垄断和世袭,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了古代读书人的人生理想。科举制是农耕文明所有文官选拔制度中最具公平性的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曾高度赞扬过科举制度。古代的读书人如果想通过科举制进入仕途,就要通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用一个不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来说,就好像是现代的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和公务员考试。



其中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分别相当于在今天的县、市和省里参加考试,总的来说离家不算太远。通过了院试的读书人就成为了秀才,一只脚踏入了士大夫阶层,也获得了许多特权,比如:免除徭役、见县官不跪、不可随便施刑等。通过了童试的秀才就有资格参加更高级的乡试了,考试地点在各地方上的州、府之中。因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所以也称“秋闱”。秋闱的主考官,就已经是由皇帝钦派的了。通过了乡试的读书人就成了举人,初步具备了选官的资格,同时也有资格参加次年在帝都举行的会试。



古代交通不发达,并且许多封建王朝大多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考生都前往帝都参加考试,一路上必定要耗费许多时日。这段时间内的衣食住行都要花费不少盘缠,出身寒门的“田舍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以离我们较近的明清两代为例,帝都位于北京,河北等周边地区的考生还相对较近,湖北、甘肃甚至广东、海南的考生,那可真的是隔了“十万八千里”了。毫无疑问,离北京越远的考生,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就越多,所需要的盘缠也就更多。



封建王朝的社会阶级的划分很明确:士、农、工、商,朝廷非常重视对士的保护。举人是还没有官职的士,所以他们也可以享受到许多来自朝廷的福利。对于他们的盘缠问题,朝廷基本上是“报销”的。比如清廷,会根据各省到北京的距离不同,对举人们发放不同数额的路费。直隶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算是离北京最近的省了,每位举人可以拿到大约4两白银。再远一点的比如安徽省,举人可以拿到20两,而更远的海南则可以达到30两!



除了真金白银,清廷还为举人们提供了另一个很实在的福利:专车送达。近代史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公车上书,这里的“公车”不是如今意义上的公交车,而是朝廷分派给每一位举人的专用马车。只要是中了举人,学子就可以在当地官府申请公车。为了区别于其他的马车,公车会插上一面写着“礼部会试”的小黄旗。一旦有了这面小黄旗,别说城门关卡不敢拦,就是土匪见了也不敢抢。抢了公车、伤了举人,当地的县太爷必然要来处理,否则自己也要受牵连。所以有点眼力见的土匪,基本上不愿意抢公车。



公车有着“运钞车”的安全性,也自然会发挥“运钞车”的作用。一些地方上的商贾,非常愿意支付给举人一笔报酬,委托其为自己携带一些限制甚至禁止流通的货物前往北京。换言之,古代的某些举人,可以利用特殊的身份,将自己进京赶考的行程变现。毕竟一旦考不上,手里头多一点银子也是好的。除了可以赚外快,读书人还可能因为自己的举人身份,吸引来一些地方豪绅的青睐。商贾虽然富有,但在官方的认可中,也只排第四等级。如果能够将女儿嫁给举人,自己的子孙飞黄腾达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一来,一旦某地出现尚未婚配的举人,地方豪绅肯定是争相巴结欲招为乘龙快婿的。如果接受好意,那即便会试失利,也能够抱得美人归并且一夜暴富。如果不接受,也能够得到一笔资助,毕竟“买卖不成仁义在”。对地方豪绅而言,今天的一笔小小的投资,来日肯定是稳赚不赔的。所以古代的小说话本中,经常有在京城出入青楼酒肆、瓦舍勾栏的书生。只要是能够考中举人进京赶考的,不管是出身寒门还是豪门,都是不差钱的。出入这种高消费的地方都有财力,何况进京赶考的区区盘缠呢?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对读书人的待遇虽然好,但能够有资格进京赶考的却人少之又少。仅以清代为例,童生录取率为2%。这是什么概念呢?2018年,我国有17个省的985院校录取率,连2%都不到!这么看来,古代的童试难度就已经堪比今天的考985了。1898年12月18日,17岁的鲁迅先生与堂叔周伯文、周仲翔、弟弟周作人一起参加了会稽县试,结果名落孙山。童试中的区区一个县试就如此困难,乡试自然是难上加难了。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极乐生悲疯掉?刺激到他的可不仅仅是封建礼教。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都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

因为山贼们并不是什么人都抢,考生一般都是比较穷酸的,没有什么银两,抢了也没几个钱。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大费周章的去抢一个穷书生都盘缠,况且山贼总体来说他们还是会讲一些江湖道义的,一般都是抢那些有钱人的,不会随便动那些穷考生的,他们既然在江湖上混,就必须讲究一些江湖道义,不然很难在江湖上行走。

在古代,山贼其实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古时候百姓的生活比较疾苦,赋税很重,劳作到死得不到几个钱,生活穷困潦倒,所以很多都落草为寇,甚至有的是白天劳作,晚上去当山贼。而我们去看一些历史资料跟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些靠抢劫的山贼似乎很少对进京赶考的学生下手,并没有抢他们的盘缠,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进京赶考的考生太穷一般来讲,那些进京赶考的考生,独自一人行走的考生,都是家庭比较穷的,自己寒窗苦读,靠着家里的一点点盘缠进京赶考,但是这些人太穷了,山贼即便是去抢夺他们,得到的基本就是几本破书,几个馒头干粮之类的,不会有什么钱财的,所以他们没必要去费这个功夫。而那些比较有钱的考生,肯定会有随从,保镖护送着,山贼想要动手,并没有那么简单,有可能损失了兄弟都抢不到什么钱两。

2.江湖道义其实山贼很多都是半路上去做山贼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山贼,所以他们知道百姓们的疾苦,对于穷书生来讲,他们是不能够下手的,毕竟江湖上可以允许你劫富济贫,但是你要是向穷考生下手,就会违背江湖道义,今后就很难在江湖上行走了。

由此可见,山贼是不会对进京赶考的考生的盘缠下手的。

古代的山贼为什么不打劫身上带着盘缠的古代书生?

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选官制度,科举考试有着一套繁琐的机制,考生们必须在当地进行初次的笔试,成绩合格的人才能进首都参加复试。尽管落榜者人数众多,但是一旦考上了,便是飞黄腾达,登上琼宫玉阙,因此不少人仍然趋之若鹜。

但是当时的中国交通是十分不便的,考生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往往要三四个月路程,远的话要走上半年,途中既要路过城市乡镇,也要经过荒郊野岭,不但要经历风霜雨打,还要担心蛇豹毒虫。是十分辛苦的。

但是当时为什么很少有听到书生被山贼打劫的事情呢?要知道在古代,山贼是非常多的,《三国演义》里面张辽,周仓就是山贼出身,而《水浒传》里面更不用提,总结起来就是“山贼108人的故事”。

这是因为古代粮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有的人土地又少,如果在加上饥荒年代,凭着一亩三分地很难养活自己,不得不落草为寇,也有一些人是为了更舒服安逸的享受,而不想凭借自己的劳动收获。

书生如果取得进京赶考的名额,唐宋明清都会提供巨额的补助,因为路上三四个月,路途遥远,肯定是一笔大的盘缠开销。而且不排除因为水土不服,多多耽搁的情况,书生要准备大量的盘缠,他们在山贼强盗眼里,应当是香饽饽才是。

却几乎没听说过有读书人被山贼打劫的传闻。


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中国古代人十分敬佩神明,而中榜的人,是天上的文曲星,详情可以看《范进中举》,胡屠户对中举的范进十分敬重。山贼也是这个道理,他们认为,如果打劫了文曲星,是一件十分损阴德的事情。

同样他们害怕如果抢劫了赶考人的银子,到时候他们金榜题名,到时候肯定会加大力度报复,山贼的下场很难想象。,而且即便是山林间的强盗,多少对于读书的正气之人,还是有一点的敬重。

最为关键的一点,这些读书人经过了当地的初试,实际上他们已经被纳入了政府编制,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预备役官员,政府对于这帮人,是会大力进行保护的。

在明清时期,官府会赠送给这些赶考人一面“奉旨会试”的牌子,赶考生们把这面旗子别再腰间,以证身份。山贼如果看见这一面旗子,他心里肯定清楚,如果杀了国家明令保护的人,自己肯定没有容身之地。政府自然会派官兵来清缴。

当然了,如果人在穷凶极恶的状态之下,是不会跟你说这么多大道理的,所以书生赶考的时候会沿着国家建设的官道上行走,不会闲的没事干动不动就往深山老林去跑的。山贼打劫的大多是走小路图快的商人,或者是见不得人的走私贩子。

平常时候,由于当山贼的人太多,政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没触及自己的底线,也就囫囵着过去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