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病逝之后,临终受托的张昭、周瑜等人,全力辅助孙权,使他很快将工作步入了正轨。在此期间,曹操还假借天子的名义,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并驻守吴郡。这也算是得到了朝廷的正式任命,名正言顺地成了东吴之主。正当一切都在井然有序进行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孙权始料未及的事情。
根据《江表传》中的记载:“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下书责权质任子。”这里“质子”其实就是“人质”的意思,是从春秋时期延留下来的一种管理制度。众所周知的秦始皇嬴政,幼年时期就是在赵国当过质子;而三国里的曹操,少年时也在朝廷中当过质子。质子政策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一种上级对下级的管理行为。
遣送质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便朝廷对地方大员的管理,以防止拥兵自重、叛乱等行为的发生;二是地方大员遣送质子,也是向朝廷表示忠心和臣服的一种体现。孙权面对“遣送质子”的事情,感觉非常棘手,所以就招来了群臣商议对策。不过在商议对策的过程中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张昭等人为首的“投诚派”;一种是以周瑜等人为首的“反对派”。
根据《江表传》中的记载:“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为什么犹豫不能决呢?张昭作为东吴重臣,统领文官体系,怎么可能在这种事情上拿不出主意呢?所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曹操下书遣送质子的“投诚”行为。
其实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们赞成遣送质子的行为,也很好理解。文官谋事,以文治安邦为主,最忌刀兵相见,安详平和、兴盛繁荣是他们最大的追求。而当时的情况是:“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这也说明曹操当时刚打完胜仗,军队的士气比较旺盛,文官们就害怕曹操会以此事为借口出兵讨伐东吴,万一东吴的将士不敌,先前的一切努力就全部白费了。不过,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呢,文官们对于名节是非常珍视的,他们非常重视“正名”。关于这一点可以这样理解: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接受朝廷的委任,以讨虏将军的身份驻守吴郡。这对于文官们来说,就是被朝廷认可的“正名”。所以,现在按照朝廷的惯例遣送质子也是很合理的行为。如果不送的话,那就违背了朝廷的意愿和制度,说明有不诚之心,成了想要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
以周瑜为首的武将体系反对遣送质子,这就更好理解了。武将谋国,靠的就是兵锐将猛、战场杀敌。虽然在战场上也会使用权谋诡计,但主要还是用刀兵强弱来说话,武力定国安邦是他们最大的追求。这和文官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江表传》的记载中,虽然周瑜在陈策的时候,细数了一大堆东吴现存的优势,比如“境内富饶,人不思乱,兵精粮多,所向无敌”等等。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安抚孙权和众文官大臣们的场面话。他真实反对的依据是在哪里呢?《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的记载中说得很明白,孙策在兼并江东的时候,曹操就意欲出兵征伐孙策了。为什么最后没有出兵呢?“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这就是原因:袁超势力强盛,而孙策的军事也不弱,曹操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和军力。
现在虽然袁绍兵败,忧愤而死,但是实力并没有伤及根本。根据《三国志袁绍传》中的记载: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占据着重要的郡县并且还手握重兵,依然是曹操的头等大敌。再加上江东平定多年,通过孙策的治理,现如今的军事实力,也远比当时更强,所以,周瑜是坚决反对向朝廷遣送质子的。
另外通过这件事情,也从中看出了孙权虽然少年聪慧、沉稳、有见地,但是毕竟在年龄和经验方面还是存在在很大的不足。这在《江表传》的记载中就有一个很好的体现。在张昭和周瑜他们僵持不下的时候,孙权也没了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向母亲吴国太求助。“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孙策)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有了母亲的这句话,孙权才下定了决心“遂不送质。”还有就是在《三国志董袭传》中:“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这一点也说明了孙权当时年龄和经验的不足,执政能力和水平还是很让吴国太担心的,所以亲自过问东吴的情况。
在“遣送质子”这一件事上凸显了很多问题。首先,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体系相对保守、文弱,遇事缺乏主动性,大有“小富则安”的思想在里面作祟;其次,通过这件事也彰显了周瑜纵观全局的分析能力,对当前的整个大局势看得非常透彻;最后,就是孙权毕竟由于本身性格、年龄和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统御全局、审视判断的能力,还有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汝南被曹操打败之后,逃到了荆州投靠了刘表,刘表去世后刘棕继承了荆州牧,刘棕听信舅舅母亲的话,不战而降,荆州襄阳大部分都落在曹军手里。刘备也被曹操打败逃到了江夏和刘表的长子刘琪合兵一处,关羽率领的部队没有什么损失,总兵力大约三万。
孙权得知曹操得了荆州后,知其势必南下夺取江东之地。打呢曹军佣兵百万,谋臣武将数不胜数,兵力悬殊。投呢,又不忍心父亲兄长的基业被自己拱手让人心里也是很纠结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后,又说用献出大小乔给曹操的话激怒周瑜,坚定了周瑜抵抗曹操的决心。面见孙权,陈说了曹操大军的几大要害。一是曹操大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比较长。二是曹操军队大部分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三是曹操军中内部不团结,有以前袁绍的士兵,和刚投靠的刘表的荆州兵,有的只是不得已投降的,并非真心投降。四是后方未平定,马腾的西凉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杀向长安。五是曹操军中水土不服,又刚在荆州打完仗士气低落。犯了这几条错误必败。孙权听了很高兴,心里又有了主心骨,正好周瑜鲁肃也说不能投降,鲁肃又对孙权说的别人投降了,依然是官位俸禄不变,你投降了可就再也不是吴侯了,更坚定了孙权抵抗曹操的决心。
诸葛亮之所以能说服孙权抵抗曹操,不光是因为超常人的战略眼光,而且孙权本人也是一代豪杰,父亲兄长都是战死沙场的,才换来这江东之地,大多数武将都是跟着孙坚孙策打天下的不愿意投降,要是自己轻易投降,拱手相让死了都没有脸面见父亲兄长。
公元200年正月,华北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北方的控制权,在官渡展开战略决战,史称官渡之战。 此时,曹操的后方许昌兵力空虚,给其他割据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时刘备羽翼未丰,诸葛亮也还没有出山,因此,刘备集团还不具备进攻许昌的实力。但另一位英雄,一统江东的小霸王孙策却在暗中调兵遣将,准备乘虚突袭许昌迎取汉献帝。 可惜天不遂人愿,关键时刻孙策却被刺客所害,进攻许昌的计划随之胎死腹中。
孙策遇刺身亡后,年仅十八岁(虚岁十九)的孙权接替兄位,被朝廷封为讨虏将军,掌管江东。但由于孙权资历尚浅,无法服众,导致江东人心思变。其中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 不肯事权 ”,而在李术的带头示范下,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有样学样,伺机起事。 孙策一手建立起来的江东政权,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险。
关键时刻,孙权表现出与他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及沉稳。 他冷静地对形势进行分析后, 决定先向李术下手,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随后,孙权攻打皖城(庐江郡治所),李术无奈之下只好向曹操求救。 按理来说,这本是曹操绞杀孙权的绝佳机会,但是,曹操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李术的援救请求。 孤立无援的李术最终弹尽粮绝,被孙权所灭。
那么问题来了,在有机会绞杀羽翼未丰的孙权、夺取江东之时,曹操为何会选择支持孙权,而不是除之以绝后患?
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首先从李术为什么敢于与孙权叫板说起。
公元199年,孙策用计突袭刘勋的大本营皖城,从而获取了袁术遗留下来的军资及眷属。随后, 孙策表李术为庐江太守,并给他三千人马镇守皖城。
很明显,李术在实力上根本无法与孙权抗衡,这点他也心知肚明。但是,在孙策遇刺后,李术却敢于第一个跳出来公然与孙权对抗,难道李术是吃了豹子胆?
事实上,李术背后确实是有人撑腰,给他吃了定心丸。这个人就是曹操。
据史料记载,当孙权进攻皖城时,镇守皖城的李术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只能凭城固守,同时向曹操求援。这充分说明曹操之前肯定是给过李术承诺的, 而李术正是得到了曹操的承诺,才在明知是以卵击石的情况下,还敢于公开向孙权叫板。
曹操暗中支持李术是有目的的。 孙策遇刺后,江东的局势开始不明朗起来,不仅豫章、会稽等地山越开始骚动,就连宗室人员、庐陵太守孙辅也暗中与曹操通敌。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年幼的孙权是否能掌控局面,曹操心里是没底的, 但是,曹操需要孙权迅速稳住局面。
为了帮助孙权迅速树立威信,稳定江东局面,曹操就向李术开出空头支票,怂恿他挑战孙权的权威。 而李术果然中计,他自恃背后有曹操的支持,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充当反孙的出头鸟,直到此时,李术还不知道他只不过是曹操的一枚棋子而已。
少年老成的孙权并不傻,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曹操的意图。 于是,孙权决定拿李术开刀,以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在出兵攻打皖城(李术所在地)前,孙权特意先向曹操上书,表达了自己“ 宜速诛灭 ”李术的决心,给曹操吃了一颗定心丸。
随后,孙权围攻皖城,寡不敌众的李术只好向曹操求援。这时,曹操是不可能出兵援救他的。
最后,孙权成功歼灭李术,达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从而迅速树立起个人威信。继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其他叛乱,稳定了江东局势。
综上所述,李术在明知是以卵击石的情况下,还敢于公开向孙权叫板的原因,是因为他得到了曹操给开出的空头支票—关键时刻曹操会出兵援救。但是,曹操只是利用他给孙权树立威信而已,自然是不可能援救他的。
那么,曹操为何不趁乱出兵取江东,而是先帮助孙权树立威信,再由孙权来治理江东呢?
公元200年5月5日,小霸王孙策被刺身亡。此时,曹操虽然刚刚在白马之战中获胜,但袁绍的实力未损,仍是占有优势的一方。
随后,曹操、袁绍双方在官渡对峙,陷入僵持状态。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但一时都无法破局。在这种情况下,焦头烂额的曹操根本无暇东顾。所以, 曹操此时即使有攻取江东之心,也没有攻取江东之力。
更重要的是,曹操下一步的目标是荆州,而不是江东。
荆州战略地位扼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用武之国”。 正是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对荆州战略地位的判断上,曹操的看法与诸葛亮的看法不谋而合,他们都将荆州视为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后来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又马不停蹄地南下荆州的原因所在。
言归正传,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就已经未雨绸缪,在为拿下荆州布局。 他以“ 猘儿,谓难与争锋 ”为由,主动向孙策示弱,并与孙策结为亲家,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孙策来牵制荆州的刘表。事实上,在官渡之战时,刘表正是由于担心出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情况,才没有趁虚进攻许昌,所以说,曹操目的确实达到了。
综上所述,曹操下一步的目标是夺取战略要地荆州。而为了达到夺取荆州的目的,他需要孙权在东边牵制住刘表。所以,在拿下荆州前,他不仅不会向孙权及江东下手,相反,他还要确保孙权在江东的地位稳固。
公元199年,东汉政权大势已去,进入灭亡倒计时阶段。而此时天下群雄争霸的局面也逐渐明朗,北方的袁绍、中原的曹操、南方(荆州)的刘表三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有资格争夺天下的三股势力。 也就是说,曹操要一统天下,就必须先打败袁绍、刘表。
曹操采取先北后南的统一战略,计划先打败最强的袁绍统一北方,再南下荆州消灭刘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操就用和亲的方法来安抚、拉拢江东的孙策,其真正意图是利用孙策来牵制住荆州的刘表,这样,他才可以消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对付袁绍。
但就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之时,孙策却意外遇刺身亡。随后,十八岁的孙权接替了孙策之位, 但由于孙权年幼不能服众,导致江东人心思变,有陷入内乱的危险。
关键时刻,曹操展现出战略家的目光。他怂恿庐江太守李术公然反对孙权,却又在孙权攻打李术时保持中立,致使实力不济的李术很快就被孙权所灭。而孙权在灭李术后迅速树立了个人威信,很快就平息了内部叛乱,稳定了江东了局势。 当然,最大的赢家还是曹操,因为他成功让孙权站稳了脚跟,从而牵制了刘表,让他能专心在官渡与袁绍对决。
所以,在孙策遇刺后江东陷入危局之时,曹操选择支持孙权,是为了实施其“先北后南”的统一天下战略的需要,并不是曹操大发慈悲要放孙权一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将和文官针对戚家军的绞杀,蓟州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