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和冯太后吵了一跤,最后竟然选择出家了

众妙之门 2023-06-28 05:06:11

他和冯太后吵了一跤,最后竟然选择出家了

献文帝为什么要出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献文帝不管不顾杀了冯太后的情人李奕,哪怕是亲生母亲,这冯太后能轻易原谅了他吗?当然不能,从此之后,献文帝和冯太后之间的感情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裂痕,这不仅影响着二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皇帝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那就是出家、禅位。献文帝真的想皈依佛门吗,他打算禅位给谁?这个决定跟他与冯太后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关系?答案是,有。公元471年,年方十八岁的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提出,说因为自己笃信佛教,对朝政事务不感兴趣,一心图个清静,不想当皇帝了,决定禅位于皇叔京兆王拓跋子推。

信佛教竟然信到连皇帝都不想当了?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说:拓跋弘聪明睿智,少年老成,性格刚毅果断,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和佛教,经常找一些文人学士跟和尚来,一起谈论佛理和玄学。他还不喜欢富贵,常常流露出想要脱离尘事甚至出家的念头。魏晋时期,一些文人把黄老之学和儒学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玄学,其中有些人偏重黄老之学,有些人则偏重儒学或者佛学。献文帝拓跋弘显然是黄老、玄学、佛学都喜欢,更加偏爱佛学一些。拓跋弘要是光跟文人雅士以及和尚们谈谈玄学佛学也就罢了,问题是他已经远远不止于一般人的清谈、玄谈,而是彻底付诸实践,索性连皇帝都不想当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是真心的吗?

佛教在三国两晋时期得到了迅速传播。它在北魏有特别大的发展,就和皇室成员的笃信有密切关系。大名鼎鼎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著名的龙门石窟就是分别在北魏前期和后期开凿的,里面的精美石雕佛像,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拓跋弘当皇帝之后,信得更加虔诚。京师平城本来已经有许多大庙,为了庆贺皇长子拓跋宏,就是后来的孝文帝诞生,拓跋弘下令在平城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永宁寺,造了一座底座非常宽大,高三百多尺相当于现在七十多米的七层宝塔,时称天下第一高塔。又在天宫寺建造了一座相当于现在十米高的释迦牟尼像,“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佛教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个“浮屠”也作“浮图”,就是宝塔。由于建造高层建筑技术难度大的关系,不少七级浮屠只是外观七层,实际上里面是五层。不过这永宁寺确确实实是七层。七十多米相当于现在一座二十层楼,在没有起重、提升机械之设备的古代,其难度之巨大可以想见。

拓跋弘也没有白信佛教,他确实比较善良。就在杀害李奕兄弟之前的一年,正月里一些州发生饥荒,他降诏“开仓赈恤”。他在此前的公元470年三月降诏说,百姓因病而苦,常常死于非命,使他痛心疾首,夜不能眠。献文帝要求各地广泛召集好医生,想尽办法多采好药,救护众多患病的老百姓。可以向全国宣布,老百姓凡是有病的,当地官府要派医生到家诊治,该用什么药,一律供给。不但免费看病吃药,官府还要派医生出诊,只要病情需要,用多少药统统公费!这种医疗保障的广泛性和彻底性已经超过了今天,在当时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不论北魏各地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做到多少,至少献文帝这个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小编相信一定有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执行了。

皇帝笃信佛教到了甚至不想当皇帝的地步的古怪事,历史上也不是完全没有。比拓跋弘晚四五十年的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就信得不得了。拓跋弘还只是想想而已,后来并没有坚持实行。即使实行了,不当皇帝,也不至于真的出家当和尚,估计是弄个什么闲散的“王”,在宫里成天跟文人雅士和尚们谈玄论佛而已。梁武帝可是来真的了,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那是真正付诸实践了。他曾经于公元527、529、546、547年四次到寺庙舍身,说是非要当和尚不可。其实他知道肯定有大臣和太监会千方百计把他从庙里弄回宫里来,一天都不会耽误。他也知道,宗室里、大臣中不会有哪个敢趁皇帝舍身到庙里当和尚的时候出来争夺皇位,那是找死。谁都明白六十三岁的皇帝闹出家是为了向佛爷表明自己的虔诚心迹,再有就是皇帝年事已高,希望佛爷多赐给若干年阳寿。皇帝是顶层集团的总头目,许多贵族、大臣、太监以及各色人等都是缠绕在皇帝这棵参天大树上的藤蔓,或者大树庇荫下的小草。所以这棵大树万万不能倒,否则他们的利益都会受到严重损害。

梁武帝第一次待了四天就被接回宫来,这次朝廷没花钱。从第二次起,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估计庙里还没有人拥有如今已经普及了的商业头脑—都是朝廷花大价钱把梁武帝从庙里赎出来的。当然哪个庙也不会说,你们拿钱来,我们才能把皇帝放了。谁敢说这话他有几个脑袋?当然都是大臣、太监们自觉自愿恭恭敬敬送上去的。钱还不能花少了,要不然皇上面子不好看。皇帝值多少钱?那是无价的!少了拿不出手,连太监也脸上无光。反正花的又不是他们自己的钱。样子总要做得好看点,越真诚越好。做样子有时候也挺要紧的,也算得上是一门学问或者艺术,因为有助于树立皇帝的光辉形象。庙里也不能马上就收钱。佛门清净之地,即使真心想要,也总要摆摆圣洁的样子,等大臣、太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最后才勉为其难地收下。皇帝也不会大臣拿钱一赎就出来,说不定还要训斥太监几句,多少还要再待几天表示诚心诚意。最后实在是被大臣、太监劝得没法子了,为江山社稷、天下苍生计,只好回去继续当皇帝。

第四次出家时间最长,当了三十七天和尚。这后三次的赎金总计花了四万万个钱,就是修个巨大的金菩萨像也足够了。萧衍第四次重新回到皇帝宝座之后就不再闹腾出家的把戏了。大概由于当时已经八十三岁在庙里当和尚身子骨有点吃不消,反正意思也到了。世上许多事情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究竟那是什么意思,那就看当事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当然旁人其实也明白这究竟他是什么意思。反正大家都心照不宣就是,这也是一种意思到了的意思。

可拓跋弘确实是真想禅位。他虽然不是非要出家当和尚,可是真的不想当皇帝了。信佛教怎么会弄到真的不想当皇帝了?拓跋弘可才只有十八岁呢。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和冯太后有关系吗?虽然史书上没一丁点明确的记载,连暗示、传闻都没有丝毫提及,但是从后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的生活逻辑来看,应该与冯太后有关。

献文帝拓跋弘杀李奕之后和母后之间感情出现裂痕,他这个笃信佛教的人内心肯定会感到十分痛苦。因为他打小就以为她就是自己的亲娘,感情十分融洽。从《魏书·皇后传》拓跋弘之母李氏“后谥曰元皇后”等文字来看,拓跋弘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应该是长大了以后的事。他明白杀李奕对不起把自己像亲儿子一样带大的冯太后,他也肯定会看出来表面上只是“不得已”的母后其实心中压抑着巨大的悲愤。拓跋弘在处理朝政时虽然一言九鼎,但是他仍然能够看到太后在朝臣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处于种种矛盾之中的拓跋弘既想摆脱这种无尽的烦恼,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和清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自己不再当皇帝了,要禅位。他打算将皇位禅让给皇叔拓跋子推。

冯太后因一男宠竟将北魏皇帝拓跋弘给毒死了

北朝指的是三国之后中国历史上一连串统治北中国的政权,主要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中除北齐外,都是由鲜卑族建立。北朝与南朝分立的局面,被合称为南北朝。在北朝的中后期,大概100多年之中,竟然有文明皇太后冯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恭帝皇后、文皇后乙弗氏、宣武灵皇后胡氏等魏、齐、周等国的皇太后、皇后17人出家为尼,实在是世所罕见。这成为了我国佛教史和北朝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高高在上、享受荣华富贵的帝后成为孤独寂寞、陪伴青灯古卷的尼姑呢?

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因为统治者佞佛、媚佛而造成,如《晋书·何充传》载:二郄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新唐书·侯希逸传》亦载:好畋猎,佞佛,广兴祠庐,人苦之。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先始于洛阳。汉末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得到了初步的传播,西晋十六朝时期得以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在北魏时达到鼎盛。北魏共历17帝,171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如道武帝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鲜卑族本来对佛教不大了解,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魏书·释老志》)。后来在征战过程中,接触到诸地的佛寺和僧侣,于是好黄老、览佛经。见沙门,都加敬礼,并利用佛教以收揽人心。继而任赵郡沙门法果为沙门统,令绾摄僧徒,并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塔寺。而文成帝所面对的,是太武帝毁佛的残局,他在太武帝的废佛之后大力兴佛,下诏说: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魏书·释老志》)。文成帝下令,各州、郡、县都建造佛寺一所,凡是想出家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一律听任出家。他想用佛教来化恶就善,于是,以往所毁的佛寺,又都恢复起来了,佛像经论,又得以流传,著名的云冈石窟,也在文成帝时开凿。

孝文帝于洛阳城南伊阙龙门山之断崖分刻六龛,其佛最高达130尺,全山造像142289尊。共有造像记及题刻3680品,元魏时代造像记有300品,题名为200品,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为珍贵者。宣武景明元年诏营石窟,至正光四年六月,用工802366个。

北齐是代东魏而立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历6帝28年。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洋本人也佞佛,他曾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受禅僧僧稠的影响,高洋还喜好坐禅,坐禅时整日不出。他又行素食,禁止捕杀鱼虾虫鸟。

北周是代西魏而立的政权,历5帝25年,北周对于佛教,经历了奉佛、毁佛、兴佛的过程。明帝宇文毓在位三年,大造佛像,曾为先皇帝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和菩萨像二躯,他也下诏建寺,此诏存于《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中。继位的武帝宇文邕毁佛,到宣、静二帝,又重新兴佛。

从这样的大背景来分析,北朝17位皇后出家,皆因佞佛使然。

然而,另外一些人从北朝17位皇后出家的背景出发,仔细加以比较,得出了另一种结论,认为佞佛并不是皇后出家的真正原因,以为这些皇后出家为尼的真正原因包括:一是健康的缘故,寺庵的环境清静幽雅,有利于染病在身的皇后的康复;其次是有的皇后在争宠的角逐中,由于失宠而被逐出宫为尼;再次是因皇位更迭或王朝易代而沦为牺牲品的,对这些失败的皇后来说,入尼庵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去处;第四类是幼主嗣位后两宫争权的失败者;最后则是入寺寻求政治避难的。

另外有一些人则认为应该从当时寺院经济的特殊地位来探讨分析这么多皇后出宫为尼的根本原因。北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扶持,寺院势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僧尼的人数骤增。北魏时,国都洛阳有寺1367所,江北整个地区有寺3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人。与此同时,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占有很多劳动力,他们不经营生产,通过出租或役使依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等。剥削广大的劳动人民,聚敛了大量的财富。逐渐形成了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和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范缜在《神灭论》中说:人倾尽家财去拜佛求僧,然而那些粮食却被无所事事的众僧吃掉了。大量钱财都流进了寺院,社会上到处都是坏人,但却没有人去制止,人们还都在称颂阿弥陀佛。

在这些佛寺中,有的还是由统治者出资修建的。这些皇帝修建的寺庵,大都富丽堂皇,以收容皇后为尼最多的瑶光寺为例,此寺还有大量的宫女供皇后妃役使。因此可以看出,这里名为寺院,实是皇后优游享乐的另一处别宫,被废黜的皇后只是失去了内主之尊,而在物质生活上与宫内差异不大。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朝皇后为尼与被贬入冷宫相比,是一种优待,这无疑会 *** 和吸引失败者的皇后入寺为尼。因此,这些人认为,在当时,寺院的特殊地位才是皇后出家为尼的根冯太后是北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她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她所实行的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她同时也是一个猜忌、敏感、杀人如麻的残忍女魔。

北魏是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建立代国,都城在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天兴元年(398),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形成了与南朝对峙的局面。正平二年(452),中常侍宗爱谋杀拓跋焘,立南安王拓跋余,旋又杀拓跋余。殿中尚书源贺和南部尚书陆丽等人执杀宗爱,拥立拓跋焘之孙拓跋F为帝。拓跋F即是后来冯太后的夫婿,他即位时年仅13岁,由陆丽等人辅政。

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冯氏为何能在错综复杂、政乱纷争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又是如何成就一生华美乐章中的真实与厚重?恐怕和她猜忍的性格不无关系。据《魏书》卷十三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猜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性格,既有精明、顽强、执着、坚毅、敏感的性格特点,又有残忍、狡诈、多疑、自私、自负等阴暗心理因素。可见她是一个工于心计又有政治才干的女强人。

《锦绣未央》中唐嫣饰演的冯太后真的如电视剧中那样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吗?

冯太后曾前后两度垂帘听政,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女子。

自打父系社会成为时代主流,后世的奴隶、封建社会中,为官为仕者基本上以男性居多。在那个男权思想主导的时代,做女人本就不易,更何况是做个有权有势的女人,其中的艰难险阻不言而喻。

但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就曾出现过一位执掌朝野大权,一举培养两代帝王,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人生的人物——此人便是冯太后。之所以说冯太后是传奇女子,离不开以下三点因素。

一,身世遭遇。 冯太后出生于北燕,是北燕国君之孙女,所以她从一出生就有超乎常人的高贵血统。可惜生不逢时,从她出生开始,北燕就遭到其他国家的陆续攻打,不堪重负的北燕最终破败。而冯太后的幼年生活基本上也是在跟随家人逃亡中度过的,过着东奔西跑,居无定所的生活。好不容易成年,安定点了,父亲又遭到杀害。不过万幸的是冯太后幸免于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或许就在冥冥之中暗示她未来的人生必将辉煌。

二,皇后之路。 因为拥有皇族血统,冯氏气质非凡,再加上性格活泼,不久,她便成为文成帝的独宠。因为两人感情很好,所以冯氏经常陪伴文成帝处理朝政,文成帝也愿意跟冯氏讲述处理朝政的方法。时间一长,她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处理后宫政务的能力,于是文成帝迫不及待地将其册封为皇后,而此时的她也刚好是桃李年华。但纵然有着皇后的身份,似乎也不影响她掌管后宫,公平正义的冯皇后也就得到后宫众妃的一致好评。后宫三千佳丽和谐共处,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三,治国能力。 冯太后仿佛天生就有治理能力,北魏有一条规矩:下任皇帝一但被确定,为了避免干涉朝政,他的生母会被马上处死。所以拓跋弘被立为太子的时候,也就交给了养母冯氏。此时的冯太后不但要侍奉皇帝,掌管后宫,还要培养未来国君,一时间身兼三职。但随后不久,她的肩上的担子就随着文成帝去世而再度加重,迎来了垂帘听政的新时代。

听政期间,冯太后雷厉风行,帮助幼帝拓跋弘早早地铲除了具有威胁的大臣,顺利地辅助太子上位,稳定了朝局。后来长期的执政让拓跋弘无力处理朝中事务,在冯太后逼迫下让长子继承了皇位,不久便意外身亡。

而此时的孝文帝还是一个小孩子,避免朝局动荡,退出政局的冯太皇太后不得不再次垂帘听政,辅佐幼主。然而世事难料,在冯太后还没真正见识孝文帝执政能力时,就猝然与世长辞,享年49岁。

一生传奇的冯太后凭借过人的本事,在国家制度、君臣权利上进行改革。北魏在她的带领下国泰民安,由于贡献杰出,她以后人尊称的"北魏第一太后"的身份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7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