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读书人上学到底有多辛苦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大家都是从小学、中学时代过来的,特别是我国现在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之后,更多的人有权利得以接受更高教育经历,这是好事。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就非常地大了,为了能在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考学就成了现代的家境比较平实的人,唯一可以睁眼看时间的一个办法。而现在的人因为竞争压力大,经常抱怨学习特别累,压力也是非常地大,很多的小学生现在都是每天背着重重的书包,昏昏沉沉的,每天做不完的作业。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最辛苦的可是皇子,古代皇子的求学历程可是要比现在的孩子们辛苦得多了,而且还得是必须学好,想想都觉得辛苦。
在清朝的时候,对皇子的基础教育要有九年,从六岁到十五岁之间,皇子都要在皇宫内定时定点去学习,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来去上课,皇帝在开早朝,皇子在上课,有的时候还需要提前好久到达教室去自习,复习前面的课程,预习新的知识,也就是说皇子都是每天四点就已经开始学习了,现在的孩子可是比不了这个的,我还记得自己上中学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上自习,真的是累得要命。
皇子的课程一般来说每天都是三节,从五点开始要学习两门外语,满语和蒙古语是必修课,有的时候还要学习藏文和维吾尔文,目的是为了方便统治西藏和新疆,七点开始学习汉文,就是现在的语文和历史,包括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和史记等历史著作。当然,作为皇子而言,一些皇帝养成记这样的书也是必读的课程,最后还要上体育课,学习骑马和射箭等体育项目。
皇子们每天除了上学的时间,除了吃饭的时间,最多只能有两次休息,一次只有一刻钟,学不好得受罚,甚至不许吃饭,并且皇子的命运决定了他不学好是不行的,毕竟皇帝不可能是文盲,文盲不一定能治国。更恐怖的是,作为皇子而言,每年只能休息几天,一只手都可以数得过来,就包括除夕的时候也只是能早点放学而已。
清朝皇帝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各位皇帝的文化素养也是非常高的,看到别人的学习历程之后还会觉得自己辛苦吗?古代的皇子可都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但是人家都那么用功,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怎么能不用功学习呢?
古代勤学苦读的例子:
一、好学的牧童
王育少年时,就成了孤儿,给人家放羊为生。他每路过小学堂,看到别的孩子在读书时,就不禁叹息,流泪。一有闲暇,就折下蒲苇做笔,在地上学习写字。有一次,他在专心练习写字时,丢失了一只羊,受羊的主人所斥责。
这事被一位善良的长者许子章,发现后,便替王育偿还了羊钱,并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读书。王育继续勤苦学习,终成大器。
二、身为学生,堪为师表
周宏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十五岁时,皇上下令破格录取他为国子生。博士到洽(人名),对周宏正的评语说:;周郎年纪不到十八岁,便能独立担当一经的讲解。虽然身为学生,实在堪为诸生的师表,所以免于考试。;
三、头悬梁,锥刺股
苏秦,洛阳人。他在夜间读书,为防止睡觉,便把头发绑在屋梁上。实在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尖刺自己的两股,以警醒自己,继续发奋读书。有时,两股肌肉被刺,血一直流到脚下。
四、点麻杆照明读书
刘峻,字孝标,中原(今河南)人。自幼勤奋好学,家中贫穷,寄住在别人屋侧的走廊下,自学读书,常常用麻秸做火炬照明,从晚上读到天亮。有时,读着读着,就昏睡过去,火焰烧灼了头发。醒来后,又继续读书,彻夜不眠。
五、囊萤映书
车胤,字武子,南平(今湖北荆州)人。车胤勤奋读书,博学多才。其家贫困,常常没有点灯之油。夏天就用白丝囊,装上数十只萤火虫,用以照明,夜以继日地读书。
六、范仲淹食粥苦读
范仲淹小时候,家中非常贫穷。他在长白山僧庙中读书时,用小米二升煮粥,然后放在一个盆中,经过一夜,粥便凝结。于是,用刀划为四块,晚上食两块,白天食两块。在粥中,放入数十条腌菜,拌在一起食用。就这样,艰苦攻读三年,终于功成名就。
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昼夜苦读,五年中,未尝解衣睡觉。有时困乏,就用冷水,洗一下脸,使自己清醒,以便继续读书。
七、偷入学堂听讲书
王冕,字元章,诸暨(今浙江绍兴)人。幼年家中贫困,不能上学。父亲让他去放牛,他在途中,偷偷进入学堂,听学生读书,天黑才回家,牛也丢失了。父亲生气地打了他一顿。不久,又偷着去学堂听课。他母亲说:;我们的孩子,既然这样迷恋读书,不如由他去吧。;王冕于是寄居在僧寺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映着长明灯读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头悬梁,锥刺股
古时候的读书人大多数都通过科举考试,有个官差才能发家致富,古时候有些人就靠着科举能改变生活,所以很多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进京赶考。不过科举制度选拔严格,如果没有超高的才能,中榜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不免 有很多人没有选拔上。
如果是管家子弟,考不上还能不愁吃喝,如果是穷苦人家孩子,考不上学就得另谋出路养活自己了。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养活自己这个要视情况而定,家中有事业的,就会继承家产,从事经商,这也算正儿八经的工作,起码不会饥寒交迫。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做教书先生,开一家私塾,教孩子诗书,虽收入微薄,但是也是从事学问方面的事情,大多数读书人还是愿意这样做的。教的出名的话还能入府专门为那些名门贵族的孩子教书,等孩子有出息了自然老师也会随之发达。
逢年过节的时候帮忙写个对联,粘个对联也是文化人所为,如果在书法上面有所造诣,也可以通过卖字画挣钱,唐伯虎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画在当时就非常值钱了。不过书法和字画这类的东西需要有人懂,在没有知识的人眼中就是一文不值,如果读书人的字画得有人赏识,卖个好价钱养活自己也不成问题。再不济,也有去一些店里当账房先生的,《武林外传》的吕秀才就是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帮一些小店算算账,也够自己吃喝的。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代皇子有什么可羡慕的呢?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飞机,没有高铁,人们享受不到生活的方便和快捷。我们应当珍惜当代,羡慕未来。
你既已生在这个年代,没有生在古代,当然也就错失了你这个想当皇子的美梦。
不要奇思怪想了,努力工作,开创自己美好人生,才是重中之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