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人狂没好事,够狂挨砖头。人失意时不要气馁,得意时不要张狂。今天,我们来说说汉武帝时期红得发紫的主父偃。
主父偃绝对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大咖级人物。但是为了能够建立功名,他费了九牛二虎啊之力,终于权倾朝野,不可一世。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常常会伤人又伤己。主父偃任性行事,搅得别人不安宁,最后也搭上了自己和家族的性命。
主父偃为什么会由权力顶峰跌落下来?又该怎样评价他的功过呢?
作为姓氏,百家姓没有收录“主父”一姓,但现在山东等地还有这个姓氏。像所有姓氏一样,主父一姓也是源远流长。《元和姓纂》记载,“主父”姓起源于春秋时期。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主父”,从此这个姓氏就流传了开来,并从当时的赵国传到齐国。主父偃就是齐国临淄人。
年轻时候,主父偃家境非常贫寒,中年的主父偃依然过得十分窘迫,他虽胸怀大志,但却四处碰壁不得志,这为他最后的结局埋下了很深的伏笔。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先是投到卫青门下,希望卫青向汉武帝举荐自己,卫青也很给面子,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可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视。主父偃后来又四处找关系,都没有收获成效,最后孤注一掷,直接给汉武帝上书,说了“九件事”,这才受到汉武帝赏识。从此主父偃平步青云,很快达到人生的巅峰,但这时的主父偃年纪已经年近六旬,距离去世只有八年时间了。
主父偃对西汉王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推恩令”,推恩令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汉朝初年封了很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权势日渐增大必然会影响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刘邦以铁血手段清除了异姓王,但留下来的同姓王的数量和权势依然很大。主父偃的“推恩令”就是让这些大诸侯国王施行“推恩”,把封国分成若干小王国,分给自己的子弟。这个举动一方面符合大多数刘姓贵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使得这些分出来的小王国完全失去对中央的威胁。
这个计策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漂亮至极,除此之外主父偃对地方豪强也没有手软,借茂陵初立之名,让地方豪强都迁到天子脚下来。这些豪强背井离乡肯定实力大减,到了天子脚下更是翻不起什么浪花了。主父偃解开汉武帝的心头大患,最后下场怎么会是灭族呢?
“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这是主父偃的一句名言,主父偃利用自己的权势,大肆受贿,而且毫不收敛。主父偃的逻辑是这样的,我年轻的时候奋斗过,受尽了屈辱,所以我现在有了权势就应该肆意而为,我年纪也大了时日无多,我就是要抓紧时间满足欲望,和道德常规对着干!主父偃的生辰虽不详,但按照他自己说的游学四十余年推算,他入仕已经60多岁了。
阴阳其脸让主父偃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了打通和齐国的关系,他希望将女儿嫁入齐国后宫。齐王的母亲纪太后非常讲究世家,瞧不起主父偃,就没答应这门亲事。主父偃得知以后就直接开始了报复,主父偃的手段大概有这么几点,首先用齐国的富庶打动汉武帝的聚敛之心;然后挑拨离间齐王疏远朝廷的意思,激发汉武帝的离弃之意;最后点出齐国的不轨历史和现任齐王的淫乱,煽动汉武帝戒备和厌恶齐王。
汉武帝听了主父偃的话,随即拜主父偃为齐相,令他去纠察齐王府。就这样主父偃成功得到了一雪前耻的机会,主父偃到了齐国,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乃急治王后宫宦者为王通于姊翁主所者,令其辞证皆引王”。最终“王年少,惧大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绝无后。”
“推恩令”客观上得罪了很多国王,加上主父偃对齐王,燕王等等毫不留情,其他国王坐不住了。趁着主父偃去齐国当国相的机会,赵王就把主父偃给告了,罪状两条,我们前面刚好都提过,一是受贿,二是谋害齐王。
最后,这两件事再加上两个人送给了主父偃一场“灭族”之祸。先是赵王指使人告发主父偃贪赃受贿,而主父偃又逼得齐王自杀,最后触怒了汉武帝。主父偃被捕下狱后,其政敌公孙弘落井下石,和汉武帝说“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巧的是经办此案的又是以“微文深诋,杀者甚众”而著称的酷吏咸宁,最后主父偃被判“灭族”
主父偃的功绩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汉朝统治者的角度,主父偃无疑是大功臣。说到底,主父偃的“日暮逆施”逻辑肯定是不可取的,他倒行暴施,自取其祸的结局也值得深思的。
主父偃在汉武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提出了推恩令,刘邦时期,吸取了秦朝因为只有郡县制,而没有分封制最后被灭亡的教训(当然这个不是主因),刘邦在大封列侯后,铲除了各个异姓王,就开始分封同姓的诸侯王。
汉文帝时期,就面临着诸侯王势力过大的局面,比如发生了淮南王和济北王造反的事情,贾谊提出了应该再多分封一些诸侯王以达到削弱诸侯王的目的,但是情况没有得到解决。
汉景帝继位之后,汉景帝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削藩,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虽然依靠周亚夫平定了这次七国之乱,但还是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强大。
在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就上书,让诸侯可以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列侯,而之前只能由诸侯王的嫡子来继承,这个表面上看,是对诸侯王的恩惠,诸侯王的非嫡子也十分愿意这样做,因为按之前的继承制,他们是没份的。
推恩令相比晁错的直接削藩,显然要缓和得多,也比较让诸侯王得以接受,因为之前的削藩,是被朝廷收走,而推恩令是分给自己的儿子们,正因为如此,诸侯国的封地,分得人多了,就越来越小了。
之前一个诸侯国相当于一个郡,而后面的诸侯国就仅相当于几个县而已,就完全解决了之前因为诸侯国过于强大而威胁到朝廷的局面了,由此可见,主父偃功不可没,那主父偃因何而死呢?
主父偃越来越受汉武帝的器重,他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但是齐王给拒绝了,主父偃自然也很生气,他就一心想除掉齐王。他对汉武帝说:齐国十分的富有,但是现在的齐王跟您的血缘又很远,如果不是您的亲儿子或者兄弟,不能去当这个齐王的。
主父偃又说现在的齐王有一些私情,如果让我去查,肯定能查出来的,汉武帝就同意了,让主父偃去做齐相,主父偃去了之后,就告诉齐王他知道的一些事情,齐王因为害怕,就自尽身亡了。
赵王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他担心主父偃会对付他,他就趁机告主父偃的状,说齐王是主父偃给逼死的,汉武帝也为这个事情恼火,因为这个事情让人觉得朝廷想要收回齐地,才对齐王下手的。
主父偃就被下狱了,汉武帝并不想杀死主父偃,毕竟主父偃是个人才,但是御史大夫公孙弘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不能向天下人交待,而主父偃得势的时候,得罪的人太多,没有人肯定为他说好话,而是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终被族灭。
俗话说得好,人太骄傲就会发生一些事情,人在失败的时候不要气馁,功成名就之后也不要太猖狂。下面来说一下汉武帝时期,特别红火的主父偃。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高等级人物,但他为了建立自己的功名也费了一番力气,最终权力在整个朝廷上特别的大。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会伤人也会伤自己。
主父偃做事情不考虑别人,总是干扰到别人,最终也把自己的性命和家人的性命搭了进去,他的姓氏在百家姓里面没有被收录,现在的山东当地还有这个姓氏。主父偃在年轻的时候,家里很贫穷,他的日子过得很窘迫,到了中年时期依旧如此。但他依然心中有自己的志向,四处碰壁,这个过程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后来主父偃投到卫青门下,卫青向汉武帝推荐了他。接着他很快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很快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这时的他已经年近6旬了,距离自己寿命的终结也只有6年时间。主父偃对王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推恩令。这个措施把大诸侯国王分封的国家分成若干个小王国,分给自己的子弟。
主父偃后来利用自己的权利,收别人的贿赂,而且丝毫不懂得收敛,他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奋斗过,受尽了那么多的屈辱,现在有了权力就应该肆意的享受,而且我年纪大了,也没有几天日子可以过了。他的策略也得罪了很多国王,赵王就把他给告了,两条罪证,一个是贪污受贿,一个是谋害齐王,最终主父偃被灭族。
权势盖过三公的主父偃,会被灭三族的原因是他贪赃枉法和他的提议损害了诸侯们的利益。
主父偃,山东人,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他的出身并不高贵,甚至可以用贫寒来形容。但是这个人从小就和别人眼界不一样,在家庭如此贫困的情况下,他还是坚持学习纵横术,立志要为汉朝的富强尽自己的一份力。由于家里实在供养不起他,逼不得已他只能选择到处游学,希望可以投靠一些达官贵人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去。独在异乡,谁会去认真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鬼谈对国政的见解呢?所以主父偃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排挤他,他不得不到处流浪。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主父偃等到了他人生的?伯乐?卫青。卫青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才华,决定向汉武帝举荐这个人。这个时候,卫青手下的长期食客就不答应了。纷纷觉得这个初出茅庐的主父偃怎么可以这么幸运的得到卫青的垂青呢?于是大家合伙排挤他,卫青在他们的阻挠下,只得将举荐他这一想法作罢。于是主父偃彻底陷入了落魄中,但是他还是不甘心,既然得不到卫青的举荐,何不自己动手向汉武帝写一道奏疏,就是这一道奏疏改变了主父偃的命运,主父偃很快地被汉武帝赏识,甚至大事不和大臣来商讨而听这个主父偃的意见。
不过主父偃也是有能力的。在他的建议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汉朝中央政权不用担心地方势力过大带来的威胁了,随着诸侯国的越分越小,主父偃动了王公贵族的?奶酪?。再加上他为官经常收受贿赂。最后汉武帝为了给宗族人一个交代把主父偃杀死了,连带着灭了三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皇太极最喜欢的人是谁大玉儿还是海兰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