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孙权后悔放走的蜀国大臣是谁?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三国开国帝王,他们的行事风格和执政理念尽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渴望得到人才。为了得到人才,他们甚至不惜降尊纡贵,反复多次地去聘请一个人,就像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一样。当然就像是战场上的争夺一样,三国在人才的争夺上也是明里暗里地不停地进行着。蜀国有个大臣,他被叛乱者送给东吴,一直流落了好几年,既不被东吴孙权所知,也不能返回蜀国。孙权也非常重视人才,但他开始并不知道有这个人,后来蜀汉国来了一个使者向他索要,见过后,方知道这是个有才之人。孙权想留下此人,但是晚了一步,因为此人演绎了一出管仲歌而忘倦的同样大戏。
那么,这个人他是谁呢?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年轻时被刘璋推举为孝廉,任鱼复县长,回州后代理州从事,并兼帐下司马。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蜀,刘璋交给张裔一支部队,让他在德阳陌下抗击张飞,结果兵败撤回成都。刘备围攻成都,刘璋派张裔前去见刘备,刘备答应他一定尊敬刘璋并善待刘璋的部下,张裔返回,刘璋这才开城投降。刘备任命张裔为巴郡太守,回成都后又担任司金中郎将,负责监造兵器农具。在此以前,益州世家大族雍闿不服从刘备管辖,还杀了太守正昂,同时还和东吴孙权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雍闿拥有军队,在南方一带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还没有公开反叛,刘备就任命张裔为益州太守,直接前往该郡。雍闿仍然徘徊犹豫不肯归服,假扮鬼传话说:“张府君就像葫芦一样。外表虽然光亮而里面却很粗糙,不值得杀他,命你们把他绑起来送往吴国。”于是就把张裔送给了东吴。
刘备去世,刘禅继位,蜀吴两国再续盟约,诸葛亮就派邓芝出使吴国。诸葛亮叮嘱邓芝,在谈完正事后记得求请孙权放回张裔。张裔到吴国几年一直过着东躲西藏流离失所的生活,孙权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所以答应邓芝放还张裔。张裔临走前,孙权召他见面,问他说:“蜀国卓氏的寡妇,竟和司马相如私奔,贵国的风俗怎么是这个样子呢?”张裔回答说:“我个人认为卓氏的寡妇,还是比朱买臣的妻子贤慧。”孙权又问张裔:“你回去后,必然要为蜀国效力,终究不会像种田人那样呆在小巷里,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张裔又回答说:“我负罪而回,将由有关部门处置我的命运。如能侥幸保住脑袋,那么我五十八岁以前的生命是我父母给的,而从今以后则是大王您赏赐的生命。”孙权谈笑风生,神色间有器重张裔的表示。张裔出了孙权宫门,十分懊悔没能假装愚笨,当下火速上船,兼程加速离去。
孙权果然派人追他,张裔已经进入永安界几十里了,追的人已经望尘莫及。
司马相如的故事大多人知道,他和卓文君相互爱慕,因家庭的反对而私奔,过着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代。尽管那时候婚姻不像后世那般禁锢,但门当户对、父母之命还是需要遵从的。司马相如是成都人,卓文君是临邛人,都是三国时蜀汉国管辖之地。孙权在这儿有借古人讽刺张裔以及整个蜀汉国的意思。
朱买臣也是主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差不多和司马相如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吧。朱买臣当官之前穷困潦倒,妻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逼他离婚,朱买臣劝说不听,只好给了他一纸休书。朱买臣后来当了有权势的太守,而所任之地恰恰是前妻和他离婚再嫁的会稽郡。朱买臣上任后,前妻羞愧不已并不堪受辱而自杀。朱买臣和前妻都是吴县人,属于孙权管辖的地盘。作为一个妻子来说,卓文君显然要比朱买臣之妻好的不只一点。张裔借用朱买臣之事回答孙权的诘难,在不温不火当中,显然也是给了孙权一个有力的回击。
回到蜀国后,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参军,代行府事,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诸葛亮出兵驻扎汉中,张裔以射声校尉身份兼任留府长史,对诸葛亮的赏罚分明十分的敬佩。张裔勤劳用事却不慕虚名,有一年他北上去向诸葛亮汇报和询问有关事务,送他的人数以百计,车马都堵满了路,张裔回来后写信给自己的亲人说:“近来远道跋涉,日夜接待宾客,得不到安闲休息的机会,人们敬重的自是丞相长史这个官衔,男儿张君嗣又附着在这个官衔上,所以累得要死。”张裔还重情重义,年轻时与犍为郡人杨恭关系很好,杨恭早年去世,身后的孩子还没有几岁,张裔就把杨恭的家属接到自己家中,分出房子供他们居住,侍奉杨恭的母亲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等到杨恭的儿子长大,他又替他们娶妻子,买田宅产业,让他们自立门户。抚恤故交老友,赈济救助衰落的同宗,躬行仁义可以说是无所不至。张裔最后加官辅汉将军,仍然兼任长史。建兴八年去世。
陈寿写《三国志》有一个特点,在本传中一般不写人的缺点,除非这个人是变节或者造反。张裔当然也不两样,他的才能是没得说,否则也登不上丞相府长史这样重要的职位,但他这个人缺陷是心胸不够开阔,杨洪说了句对他不利的话他就耿耿于怀。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是人谁会没有缺点呢?管仲不也是贪财和打了败仗先逃跑吗?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人,因齐国内乱辅助公子纠出逃鲁国避乱。公子纠和另一个兄弟争夺齐国君主之位失败,鲁国人又在战争中失败,齐国新国君齐桓公逼迫鲁国人将公子纠杀死。管仲和辅佐新国君的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建议齐桓公将管仲从鲁国要回来并加以重用。齐国向鲁国要人,不过那个理由却非常特别,说是新国君恨管仲,一定要亲手将他剁成肉酱,所以,要向鲁国人要一个活着的管仲。管仲知道自己回国不会死,而鲁国人明白过来却会让他死,而鲁国人果然醒悟,派出追兵要将管仲杀死。管仲教了赶囚车的人一首歌,赶车人唱着歌不知疲倦,快马加鞭,不知不觉多走了好多路,等到鲁国追兵赶来,车子已经进入了齐国境内。管仲回到齐国,被任命为相国,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诸葛亮向孙权要人,肯定不会郑重其事地要一个平庸之辈,孙权也知道了张裔这个人的机智应变,但孙权还是放走了张裔。就像管仲时期的那个鲁庄公一样,孙权的反应能力是不是也迟钝了点儿!
这位将领就是潘濬,他在刘备的阵营里始终郁郁不得志,因此经过再三考虑之后,他决定跳槽到孙权那里去,之后他展现出强大的个人能力,因此打动了东吴,并得到了重用。可以说潘濬的经历在三国里十分的传奇,也相当的励志感人,一个人只要不放弃梦想,总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其实潘濬的亲戚也在蜀国当官,并且发展得很好,有了亲戚的帮助,相信潘濬也能在蜀国混得很不错;只不过他始终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几乎所有的蜀国官员都看不起他,甚至连关羽都将他视为是个垃圾,可以说潘濬对于蜀国来说毫无作用;所以潘濬心里很难受,才会想要尽快离开这个地方,去外面的世界寻找一个懂他的地方。
说来也巧,还真让潘濬找到了这样的地方,那就是东吴。当时潘濬驻守在江陵,在关羽被杀后他也被孙权俘虏了,不过孙权没有立即杀了他,于是与他进行了一番交流。结果孙权发现潘濬是个可用之才,而潘濬也觉得自己总算遇到个明主了,至少以后不会像在刘备那里一样备受冷落了,于是潘濬决定留下来帮助孙权一起打理好东吴。
而在彻底融入东吴这个大家庭之后,潘濬似乎得到了重生,他真正找到了可以让他施展才能的平台,事实证明他确实有着过人的才能。潘濬在军事建设方面颇有心得,他根据东吴军队的特点,设计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战术部署,大大提高了将士们的军事素养和整体实力;因为有如此出色的表现,潘濬才会得到孙权的认同和支持。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这不仅是为了关羽报仇,也是要夺回荆州。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备伐吴之前,蜀汉内部显然有反对的声音,比如赵云就明确反对刘备征讨东吴。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先讨伐曹丕,而不是孙权。”当然,刘备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不过,因为数十年的情义,刘备也没有惩罚赵云。但是,就笔者今天要说的秦宓,则没有那么好运了,因为反对刘备伐吴,秦宓差一点就丢掉性命。
首先,秦宓(?-226年),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秦宓年轻时就很有才学,州郡征召他,他总是称有病而不去。曾经上书益州牧刘焉,举荐儒士任安。
兴平元年(194年)刘璋任益州牧时,与秦宓同郡的王商为益州治中从事,他写信给秦宓说:“贫贱困苦,何时可以度完这样的人生!卞和抱玉向世人炫耀,你应该来一趟,与州牧见见面。”秦宓则回信拒绝。由此,和东汉末年的很多隐士一样,秦宓对于仕途的兴趣是比较低的。不管是刘焉还是刘璋,都没能获得秦宓这位名士的辅佐。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广汉太守夏侯纂请秦宓出任师友祭酒,兼任佐吏之首,尊其为仲父。秦宓假托有病,躺在家中,夏侯纂领着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带着酒食前往秦宓家宴饮交谈,秦宓依然躺在床上。
刘备刚刚夺取益州的时候,秦宓依然表现得比较冷淡。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从侧面体现出秦宓的名气和能力。如果不是自己本来拥有比较强的能力,秦宓显然不会获得那么多次的征召。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对于蜀汉来说,在公元263年被曹魏消灭,既是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其中,偶然主要体现在邓艾偷渡阴平,奇迹般的兵临成都,而必然则是因为在蜀汉后期,因为人才的凋零和匮乏,促使蜀国已经摇摇欲坠了。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四位大臣去世后,蜀国已经无力回天了!那么,问题来了,这四位大臣分别是谁呢?
一、诸葛亮
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刘备撤退至永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不久之后,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在刘备去世的时候,蜀汉已经来到了灭亡的边缘了。彼时,蜀汉不仅有来自东吴和曹魏的威胁,还有南中等地的叛乱需要平定。并且,因为夷陵之战的巨大损失,蜀国已经元气大伤了。但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挽救了风雨飘摇中的蜀汉,更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反而让曹魏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从而客观上延长了蜀汉的存在时间。
对于蜀汉丞相诸葛亮来说,最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54岁。在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没有设立丞相一职,这是蜀汉已经没有诸葛亮这样出将入相的人才了。一定程度上,放眼整个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这样的全面人才,无疑是屈指可数的。所以,诸葛亮的去世,自然是蜀汉的巨大损失,也导致匡扶汉室的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的可能了。当然,对于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去世之前,也为蜀汉培养了多位人才,这成为蜀汉可以在诸葛亮去世后,又坚持了30年左右的重要原因。
二、蒋琬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因其不理事务,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重获启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养,累官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蒋琬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在此基础上,蒋琬被后主刘禅拜为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执掌蜀汉大权。对于蒋琬来说,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谥号?恭?。
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上下显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过,在这个混乱时刻,蒋琬冷静沉着,确保了蜀汉内部的平稳。在蒋琬执掌大权期间,蜀汉的国力得到了恢复,并继续袭扰了曹魏。当然,因为在整体能力上依然比不上诸葛亮,再加上蜀汉和曹魏之间实力的拉大,蒋琬在位时的蜀汉,主要还是以自保为主。比如蒋琬想要从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就没有得到蜀汉朝廷的采纳。
三、董允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东汉末年,其父董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刘备册立太子刘禅,以为太子洗马,后为黄门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辅国将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担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前,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想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其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