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崇祯是怎么错过挽救明朝的机会,他都错过了多少次呢

众妙之门 2023-06-28 02:24:51

崇祯是怎么错过挽救明朝的机会,他都错过了多少次呢

还不知道:崇祯是怎么错过挽救明朝的机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思陵简称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回顾大明朝历代的皇帝,崇祯帝其实还是一个比较勤政的帝王,特别是与他之前的三位皇帝相比,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比如:明神宗,30年不上朝,多少朝廷高官,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没见到皇帝本尊;明光宗更是白费,当皇帝不到一个月,就在床上归西了;明熹宗更甚,爱木匠活,不爱江山,朝政都交给了魏忠贤代为办理。

所以,这么一看,崇祯帝在明朝算是非常敬业的皇帝了。他在位17年,工作认真负责,全年无休,对家人和下属也是管理甚严,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更是缩减后宫开支,就连皇后都要自己做饭织布,在历代皇室,也是堪称典范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认真工作,勤政爱民的皇帝,却在公元1644年深夜,与太监王承恩到紫禁城外的煤山,找了一条麻绳,在一棵“歪脖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太监王承恩也自缢殉主。死前,在写下的遗书中,还不忘叮嘱攻进京城的李自成,千万不要伤害民众。

数百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无不叹息、惋惜,也替崇祯鸣不平:如果,当初他能把握住那两次翻盘的机会,或许,最终也不会落得个自尽的结局。那么,到底是哪两次翻盘的机会,足以改变崇祯帝最终的命运呢?

首先,来讲第一个机会。话说在甲申年的正月,李自成带领着他的农民起义军打入山西,预计再过两个月就可以攻进北京城了。那时候的形式,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大明王朝岌岌可危。面对李自成农民军的大举进攻,如何应对,成为了迫在眉睫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崇祯在年初三,就把李明睿找来商讨对策。当时,李明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那就是:举国南迁。他建议崇祯帝效仿宋高宗南渡,向南进行战略转移,让濒临城下的局势,能够得到一些缓解,让大明王朝能够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以后还可以从长计议。

其实,李明睿的建议还是可行的,因为,大明朝之前就在南京设有陪都,所有的政治体系都非常健全,中央的人过去就可以直接办公。而且,明朝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山东和江苏等地的形式还是比较稳定的,保证皇室人员的安全根本不成问题。

所以,与其死守北京,最后鱼死网破,倒不如,提早离开,另辟蹊径,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其实,李明睿的这个建议是非常好的,如果,当时崇祯帝能果断抉择,统一南迁,或许后来也不用自杀了。但按照当时明朝法度,像迁都这样的大决定,皇帝要征得朝中各个部门的支持。

但是,此时的崇祯还有点小私心,他觉得:这种迁都、弃陵的做法,有违祖训,害怕以后会留下骂名。所以,他希望这个建议能由群臣来提出,自己可以先假意推脱,然后,再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就最好不过了。

想到这里,崇祯立马召集众大臣商讨应敌对策,并且,以御驾亲征来试探忠臣。而各部领导也表示了对大明的忠心,愿为皇帝分忧,代替出征,但就是没有人提南迁的事。眼看着李自成就要兵临城下了,崇祯又会意李明睿写个报告,把这个建议公开化。

但此时,却又遭到了时政要臣陈演的反对,并借此消息蛊惑人心,搞得人心大乱,甚至,说:“南迁是别有用心,李明睿应该被处理。”虽然,崇祯帝在李明睿和陈演二人之间不断周旋、暗示,折腾了一个来月,但是,南迁这个事儿始终没有定下来。

转眼间,李自成的大军攻下了居庸关和昌平,攻进紫禁城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儿了。这回,崇祯坐不住了,直接摊牌说:“南迁的事儿,我决定了!”但是,这个时候却已经为时已晚,李自成的农民军已兵临城下,北京城已经被团团围住,皇帝插翅都难飞,更别提迁都了。

有时候历史也像泡沫言情剧一样,总有剧情反转的时候,就在人们都觉得大明这次死定了的时候,崇祯帝的第二次机会来了。

李自成突然递来了一封求和信,再次给大明王朝和崇祯帝以喘息之机。说实在的,李自成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军事头脑,最多就是个给政府机关卖苦力的打工仔,对唾手可夺的政权并没有意识,也不知道自己一旦打入北京城后将得到什么。

所以,李自成很诚心地给崇祯帝写了一封求和信,说:“只要把西北地区给他,同时,让自己采取高度自治的管理办法,不向中央打报告;此外,还要给他100万两白银做慰问金,自己也不白拿赏钱,会帮着大明抵御西北的外敌。”

这比买卖横看竖看,大明朝都超级划算啊,再说了,现在崇祯帝也别无选择啊,既然李自成主动抛出橄榄枝,那就赶紧接啊,总比被人攻进城,灭了好吧。但是,这次机会,崇祯依旧没有把握住。众臣面对这封求和信都不敢表态,没有人愿意就割地赔款的事儿发表意见。

所以,他们更多的是顾左右而言他,有发表贼人言论的,有慷慨陈词准备为国捐躯的,有要跟北京同生死、共命运的等等,但就是没有人讨论李自成这份大礼到底接不接。最终,崇祯帝本想借着夜色偷逃出宫,但环顾北京城,没有一扇城门能打得开,逃得了。

最后,这个孤独无助的末路皇帝,只能只身一人登上煤山,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而更戏剧性的是,他才死了三个小时,李自成就杀入了紫禁城,捣毁了金銮殿。而那些在会上大放厥词的忠臣、领导们都在做什么呢?他们第二天就伏倒在李自成的长矛之下,俯首称臣了。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朱由检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朱由检的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时,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忠贞殉主。

参考资料:

【《明十三陵》、《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绥寇纪略》】

历史曾给明朝留下了什么生机,只可惜在“扯淡”会议中白白错过了?

历史曾给岌岌可危的明朝留下过两条生机,第一次是决定南迁,第二次是答应李自成的和谈。可惜崇祯帝朱由检被众大臣不按套路出牌给害了。

崇祯帝错失南迁良机


崇祯帝朱由检这个人虽然有心想要改善国家,但是他却没有那种能力,在他强硬的各种统治之下国家却变得风雨飘摇。

同时李自成的势力越来越大,就在李自成攻打山西之时,崇祯帝朱由检意识到事情大条了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他急匆匆的找到自己的大臣李明睿商量对策。

李明睿建议朱由检南迁,朱由检也向李明睿表示这个想法他早已经有了,当时李明睿建议崇祯帝朱由检要早下决断不要左右摇摆。

朱由检想套路大臣失败

朱由检这个人他希望大臣苦劝他南迁,他不想自己提出来。没想到他召集群臣开讨论大会的时候,大臣们根本不入他的套。

朱由检之前一番慷慨陈词誓要和明朝共存亡,结果大臣们也纷纷表态决不南迁,要和王朝共同进退。这下朱由检彻底凉凉了,还有大臣建议要杀掉李明睿。

不得不说朱由检还是具有一定的尿性,既想要里子又想要面子。这些大臣怎么可能劝他南迁呢,毕竟这些大臣的家产和自己的势力范围都在这里,去了新的地方一切都要重新洗牌,谁会愿意再从零开始。

朱由检错失李自成的和谈


在和大臣商议不下的时候,朱由检错失了第一次逃出生天的机会。本来都快凉凉了,结果上天就像跟朱由检开玩笑一样,又给他送来了一线生机。

在李自成的人马打到复兴门的时候,李自成居然在第二天给崇祯帝写信商量和谈,而且只要一部分的江山并同时帮崇祯帝处理好其他危机。

这种事情崇祯帝又拿出来开会,毕竟是割地赔款朱由检的尿性又跑出来作祟,这些臣子怎么可能会去主动呐喊割地赔款呢,于是此事良机又在讨论中被错过了。

历史曾曾经给明朝留下过生机,可惜明朝的人都太自私自利了,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大局观,也没有一个能做出决断的人。

崇祯对于朝政勤勤恳恳,为什么就没有挽救明朝呢?

崇祯其实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崇祯帝其实本来与皇位无缘,可有些事就是那么巧:他的哥就是天启帝突然死了,也没留下个什么后人。这时候的形势已经远远不如之前,想收复辽东、平建州,就得将帅一体的人才出现。懂战略、能亲临一线,能整顿军队。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人。

崇祯帝朱由检是统一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农民军和后金政权的双重打击下,他最终不得不在煤山自缢。而所谓名将辈出,那不是战争的环境所培养出来的,和平年代不是没有名将,而是名将没什么用,所以说明末名将辈出也是一个悖论,相比于战国,三国,隋唐,甚至元末明初而言,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理想,这位十七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可以说无比坚定,甚至在登基初期,当身边的大臣们把他比作唐太宗汉文帝时,都把他惹得龙颜不悦:这两个人算什么?能做到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在执政期间,诛灭了权倾一时的魏忠贤阉党,能起用文武双全的袁崇焕,崇祯末年这些所谓的名将,大致是有名之将,不等于军事超群之将。或者说,你把这群名将全部抹掉,剩下人中间也会产生出另一批名将。

崇祯也算是生不逢时,他是个心里有抱负的人。但识人不明,好大喜功,过分的信任东林党,这帮人装模作样还可以,做事蠢到自己都怕,所以崇祯勤政这个说法也自然成了笑话。虽然大家挺同情崇祯,然而他可不想“死社稷”,只想让太子“死社稷”。可惜没能跑成而已。回宫杀了皇后妃子和女儿们,换上太监的衣服是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3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