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征讨东吴蜀国大臣都反对,为什么他还是要一意孤行?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刘备决定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的时候,蜀汉群臣大部分是反对的,比如赵云、黄权等人,都劝谏刘备暂时不要对东吴用兵。不过,蜀汉群臣的劝谏,还是没有阻止夷陵之战的爆发。所以,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法正)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决定兴兵伐吴。对于刘备的这一决定,蜀汉群臣大部分都持有反对的态度。在赵云等人看来,篡汉自立的曹丕,才是蜀汉进攻的第一目标。不过,蜀汉群臣的反对,并没有让刘备放弃伐吴的行动。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对于东吴来说,在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后,其在整体实力上已经超过蜀汉了。就蜀汉来说,因为关羽失去荆州,所以只剩下益州这一州之地了。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征讨东吴的底气是什么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之所以不顾反对去发动夷陵之战,是因为其拥有战胜东吴的信心。一方面,在夷陵之战前,刘备先是击败了益州牧刘璋,夺取了益州之地。在占据益州后,刘备又和曹操争夺汉中,并在汉中之战赢得了胜利。所以,对于蜀汉皇帝刘备,因为之前的连续胜利,自然拥有了击败东吴的底气。对此,打个比方来说,就好比一支足球队连续击败了多支强队后,不仅信心倍增,也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有所高估。而就刘备来说,在夷陵之战前也存在这一心态。
另一方面,东汉末年,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至此之后,刘备可以说是在荆州经营多年。在刘备率军进入益州后,关羽继续镇守荆州。由此,对于蜀汉势力来说,在荆州之地是拥有比较深厚的根基。与此相对应的是,吕蒙率领的东吴将士,才刚刚夺取关羽长期镇守的荆州三郡,在根基上则没有蜀汉深厚。并且,对于刘备伐吴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吕蒙这位大将去世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但是,公元220年,孙权的封爵还未颁布,吕蒙就疾病发作,并在不久之后病逝后。
最后,对于东吴来说,大将吕蒙的病逝,无疑是一大损失。在吕蒙病逝后,东吴只能让陆逊率军来抵抗蜀汉的大军。对于陆逊来说,虽然在吕蒙偷袭荆州上出谋划策,不过,整体上来说,夷陵之战前的陆逊,还是比较低调的。在此基础上,以上几个原因,构成了刘备兴兵伐吴的底气。在信心大增的背景下,刘备不顾蜀汉群臣的反对,执意亲自率军进攻东吴。不过,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却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在夷陵之战后,本来就已经非常衰弱的蜀汉,可谓存在灭亡的危险了,也即外有曹魏和东吴这两大强敌环伺,内有南中地区的叛乱。当然,诸葛亮凭借一系列的努力,终于让蜀汉化险为夷,走出了夷陵之战后的险境。
刘备伐吴,一众通读史志和演义的,大多不外从两个原因去看待,一是报丢荆州、失二弟之仇,二是霸业未成,伐吴强基,再略曹魏,一统汉业。综合当时形势背景、展开逻辑分析,没毛病。并且N个历史同好的回答,深入浅出,令人受益。
散发弄舟侃论历史事件走向的解析,向来少言外情内况,喜欢从当事人物的性格楔入。因为史上真的有很多大事,实是由决策人性格致成的发展因果。
刘备为什么一心伐吴,亦有性格作崇哦!!
通常百姓认知的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好哭的偏柔的形象,这是因为演义流传太入人心的缘故。带着这个思维,再看什么事件,也有被刘备这种性格先入为主的束缚。实则暂置刘备仁良于一边,多读史传中录载,再结合刘备一生境遇,刘备性格还应该具有的是:坚毅、自信、屡挫屡战、自带霸气、戎马一生的硬汉超刚的一面。这未必不是真史中的刘备性格写照。由他这种硬刚性格展开思维,就会得出新的结论:
刘备伐吴,是他飘了、自信升成自负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骄傲过、自负过,也是这个人首先曾经有过大本事、有过大自信的前基。
刘备有本事吗?有。
前半生东飘西荡、历经雪雨风霜,始终不低靡、不甘居于二把手,象只打不死的小强,最终拼下西川一份基业。多么刚的励志版本,此常人易做吗?
刘备有自信吗?有。
马背上见识大小阵仗,刀光剑影中生存,不自信是王者,早在青铜时就废了。
曹操派兵征剿刘备,刘备言:只要不是曹操亲来,不足惧。果然胜之。可见军事上,刘备有自信,但也看出他认曹操亦是个人物,难对付。
博望坡,刘备亲力亲策击溃曹将夏候惇,并非诸葛亮计。刘备在时,真正打起仗来,军务运筹指挥还是刘备,诸葛亮多负责政务,小说演义不可足信。
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时,还在新野仰人鼻息的刘备可能会感慨,老天是没给我足够调用的兵马,要不,袁绍我亦能败之。
打败围堵的曹部杂牌时,追杀夏侯惇主力溃兵时,刘备可能又感慨,什么时候老天关顾,让我有更多的刀枪,与曹操抗衡一决,我应该不会输。
公元214年,运数来了,益州拿下了,人与粮有了。刘备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汉中之地,曹操不是亲在,只派将在,攻之,也拿下了。 曹操亲自来援,刘备携新有基业、有人马之势,方破重将夏候渊之威,对垒曹操,终于人生中有了第一次与曹操平起平座的叫板。
该守该攻,该紧该松,调度得当,刘备亲为,曹操莫可奈何,以放弃汉中为收场。刘备的人生达到巅峰。但原先的自信亦有些过度上头,那就是一时掺了自负的因素,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有点飘了。
曹操都整不了我,你一个不习陆战的东吴算什么,我水陆并进,拿下江东,我看问题不大。这,或许就是刘备一心征伐东吴的一个要因吧。
随后刘备败了,找因素,自然会用到自负类之词以评。若胜了,自会赞誉其用兵高明,这是后人评语常理,无可厚非。
那年刘备已花甲之年,看到发白的胡须,再不趁势执著努力些,霸业时不我待,何时可成,心有躁急,也是伐吴的一个次
刘备刚刚称帝变征讨孙权,他的出兵理由是为关羽报仇,但是这只不过是他的幌子罢了。对于刘备征朝孙权,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反对。但是此时刘备年事已高,还没有匡扶汉室,他的人生理想似乎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做出一些成绩,那么他可能是死不瞑目。他的远大理想之时,他一定要争讨孙权。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他早就为刘备设计了一套谋定天下的大战略,而这个战落的核心就是站领荆州,益州两州,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荆州关乎北伐事业的成败,是绝对不能丢失的据点。刘备本来拍的是大将关羽镇守荆州,没想到关羽大意失荆州,还丢失了自己的性命。从此刘备和孙权反目成仇。于是为了夺回荆州刘备发兵讨伐孙权。而且在刘备心目中,孙权居心叵测,根本不可能成为朋友。只有平定了孙权,北伐中原才能成功。
而且刘备自以为自己的军事经验远胜黄毛小儿孙权。他手下的忠臣良将也有很多,而当时东吴的力量非常薄弱,所以他很有信心能够打败孙权。再加上他觉得自己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在诸多有利条件下,让刘备觉得攻打孙权势不可待。而且有鸿鹄之志的刘备也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尽快夺回荆州,打开北伐中原的局面。换句话说,刘备征讨东吴,实际上是他野心膨胀的一次体现。当时蜀国虽然在三国中也有一席之地,但是蜀汉表面风光,实际上外强中干,稍有差距就万劫不复。文武百官正是认清了这一点,所以极力反对攻打孙权,但是挡不住刘备光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最后这场战争也以惨败而告终,刘备不久也病死了。
如果刘备不如此的急功近利,或者这次战争他能够取得胜利,那么刘备或许最后就不会郁闷得病。蜀国也可能不会这么快的衰败下去。但是历史不能重演。所有的人生搏击都必须愿赌服输。作为三国中的一位君主,刘备最终也没有逃脱含恨陨落的命运。
当时诸葛亮和刘备就攻打东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刘备决定去攻打东吴,但是大臣们甚至包括诸葛亮都坚决的劝阻他,但是刘备一意孤行坚决要去攻打东吴,最后果然失败了。而诸葛亮这些大臣反对的因素就是外在的客观条件不充足,但是刘备已经60岁了内心确实十分的着急。
当时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刘备作为汉室后代,虽然他的实力并不强大,但因为他能够礼贤下士,许多有能力的人都追随于他,和他打下了一大片江山。刘备依仗的就是这些有能力的将领,但发动夷陵之战这个想法,最主要的就是刘备已经60岁了,在古代真算是老年了,刘备不确定自己能否还能等到自己大获全胜的时候。因此,心有大志向的他实在是忍不了漫长的等待了,他不想在最后的人生还碌碌无为,所以决定拼一把。
而诸葛亮这些大臣们,确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事件,当时确实不是攻打东吴的最佳时机。蜀国当时兵力比不过曹魏,粮草因为时间仓促也来不及准备充足,去攻打曹魏也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如果赢了还好,输了真的是毫无翻身之力了,并且当时曹魏实力还是三家中最为强盛的一个,几乎是必败之局。我相信诸葛亮考虑到的这一切,刘备肯定都考虑到了,毕竟这个人这么的聪明。但可能刘备觉得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外在因素,兵少可以征兵,粮少可以买粮,没有理由可以创造个理由。最重要的是他内心想要有生之年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心,实在是按耐不住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3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