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王爷真的只能俸禄养家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历朝历代皇帝的兄弟和儿子都会被封为王爷,而王爷有自己的封地,除了俸禄之外,王爷封地的税收也归王爷所有,供王爷花用。不过清朝入关之后,汲取了前朝藩王作乱的教训,在封王的时候,不给封地,这样王爷想要造反,没钱没人也造不成。
那么没有封地的清朝王爷只能靠俸禄养家了,在清朝,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亲王的俸禄是每年一万两白银和一万斛禄米。而郡王则是每年五千两白银和五千斛禄米。这个俸禄看起来好像不多,因为电视剧里的王爷一出手就是几万两,不过和普通官员比起来,这个工资已经很高了。
而且在当时一万两白银真的不算少了,电视剧或者是小说里的情节很多都是作者想象的,为的是增添作品的内容。当时清朝的一品官员每年的俸禄也才一百八十两白银和一百八十斛禄米,一个亲王一年的俸禄可以养55个一品大员了。
不过王爷的俸禄虽然高,但是王府里养的人也不少,王爷的妻妾子女本来就不少了,还有很多伺候的下人奴仆,除此之外还有王府的侍卫等等,一大票的人要养,有时候贵族之间的宴请和往来送礼也要花钱,这样看来这一万两白银也是不够花的。
不过清朝和前朝不同,王爷在朝廷里是可以任职的,很多清朝的王爷都在朝廷里担任要职,既然有在朝廷里任职,那么除了王爵的俸禄之外,还可以拿一份职位俸银,不过俸银不多,可以说连零头都够不上。
有些受宠或者是立下大功的王爷,就有可能受到“领双俸禄”的待遇,王爵的俸禄翻倍,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这些都是明面上的收入,不管哪朝哪代,官员们都会有一些灰色收入,王爷也不例外,会收到一些手底下官员的“孝敬”。
官员们的“孝敬”五花八门,什么冰敬、炭敬、别敬等名目,外地官员进京陛见的时候,有的为了探听圣意,以及自己的仕途前路如何,也会送银两给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希望这些人能在皇帝面前帮忙说好话。
还有一些王爷手中权力很大,也会做一些卖官鬻爵的事情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把官职明码标价卖出去,不过这种事情是犯法的,所以很多都不敢做的太明显。
明朝以前的王爷都有封地,为何清朝只称亲王,而且不能出京?古代很多的王都有自己的封地,用分封的制度,从炎黄二帝开始就已经有了。百家姓中有很多姓,就是从封地中的名字得来的。那个时候的王是有实权的,不仅有自己的封地,而且还可以训练自己的军队,甚至有自己的制度。那为什么到了清朝封王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实权呢。
刚开始是周朝分封诸侯,而各地又自立为王,不过都保持着对周天子的敬畏。后来嬴政统一六国称为秦始皇,刘邦在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之后,也延续了这种封王的制度。封王可以保证到时候造反的时候有人能够帮助皇室,但是又怕分封的王自己造反,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皇室人口比较少,朱元璋对待后代的政策比较宽松,十岁以上的亲族全部封爵,所以明朝的王族多,而且势力大。
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削藩,反而是激怒了朱棣。最后作为藩王的朱棣,把建文帝赶下了皇位。朱棣本来就是藩王出身,所以也知道给藩王太多权力,有很大的威胁。对藩王的管制也并没有放松,做出了很多限制,包括让他们交换领地,和交出对军队的控制权等。
清朝也并不完全都是没有实权的王爷,刚开始就封了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他们有自己的封地,也对自己的封地进行治理。不过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后来的三藩之乱,这也是对清朝王室的一个教训,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藩王了。
清朝有了之前的例子,对王爷的管制更加严格,不仅不给封地,只是封为亲王。而且对他们还进行监视,防止他们集结势力造反。在这种情况下,别提能够有自己的封地,并在里面培养自己的势力了,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证,生怕惹皇帝不高兴。
清朝王爷们起源
王爷这个称呼是清朝以后才有的,清朝以前,旁人对藩王(即诸侯王,清朝时候的“亲王”)的称呼称之为“殿下”,只有皇帝才能被尊称为“陛下”。
清朝会根据地位高低分为很多种,比如最高的是亲王,亲王也皇帝的兄弟和叔伯,其次是郡王,为皇帝的堂兄弟或者堂叔伯,再者封赏的才是王爷,这种人一般是以皇帝个人意志赐予某人的称号,不记宗录,只是身份上的一种认可,不过从康熙平三藩后再也没封过王。
总的来说,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取各种税收,生活条件一般都很好,但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是皇帝召唤。
清朝王爷的真实生活
据说晚清真实的食谱上有记录,清朝王爷早餐都是吃从街上买的吊炉马蹄、烧饼和油条,而且很少换样,中午饭和晚饭固定的菜是凉拌黄瓜和素拌菠菜,中午偶尔会加餐吃点烩什锦丁、鸡丝烩豌豆,唯一比普通人好点的就是每餐必有两盘熟食,比如猪头肉、小肚或者酱肉,主食几乎永远是大米饭,虽然吃的不咋地,但王爷毕竟是王爷,他们用的都是水晶盘子,要说古代的锦衣玉食,大都注重的形式是包装,并不是到底多好吃,所谓的大鱼大肉更是扯得一比。
说完吃咱再说说穿,晚清的时候有王爷上朝都穿着打补丁的朝服,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王子龙孙,明明有田产和俸禄为何日子还这么拮据?说白了,这主要得归咎于中国人的管家制度,在古代,每个大户人家和官宦之家对于财富都是不屑一提的,因为他们感觉提钱太俗了,有损身份,这些所谓的王爷们,本就好吃懒做,从不考虑钱够不够花,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他们不吃最好,就吃最贵。
再说说穿着,虽然王爷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日子还得过是吧,每逢宫里有大型活动的时候,就得穿礼服,如果不穿就得罚钱,有的王爷家里人多,穷,就会穿画的朝服,反正自己身份在大殿上很低,排不到前边去,皇帝也看不见。
清朝王爷们的俸禄
清朝官员的所有工资都是挪用明朝的规矩,各方面待遇很差,正一品每年才180两银子,7品知县一年才45两银子,就这么点钱,根本不够支持这些官员的奢靡生活,所以官员的灰色收入就开始增多,也就开始腐败了,清朝一个知县名义上是45两银子,但几乎所有知县一年银子最少也有1000多两。
清朝的亲王一年工资是1万两,是一品大员的50倍多,此外他们还有自己的财产,比如城内的各种店铺税收,一年下来弄个几百万两银子还是没问题的,郡王们每年是5000两,也是正一品的20多倍,由此看出,皇家贵族的开支简直就是流水哗啦啦。
清朝时候,普通老百姓一年10两足够正常生活了,但王爷们一万两都不够花,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十胤向户部借了25万两银子。
搞笑的是,这些王爷都贼小气,一艘铁甲舰也就几十万两银子,但清朝买不起,最后被日本买走成了日本的吉野号,面对国家的贫弱,这些清朝王爷一个比一个愤慨,当清朝这个巨轮沉没的时候,这些王爷傻眼了,辛亥革命后,这些王爷有的还吸食鸦片,没钱了就变卖田产和家产,最后连王府也该抵押出去了。
电视剧里的王爷一个个拽的二五八万,也就能在电视剧逍遥了,其实啊,他们过得也就那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2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