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代官员每年在交通的花费有多少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代官僚群体中,最穷的应该是京城中那些中下级的官员,别看十年寒窗好不容易换来了一个顶戴,其实大部分京官的日子并不好过。我们知道,京官俸禄不高,也没有养廉银,更无外官们的那些名目繁多的灰色收入,因此生活大多比较拮据。
京官的开支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住房、应酬和交通。前面两个可以理解,为了维持官员的体面,不得不到处借钱。可不能忽视的是,交通费用仍然是京官们的一大负担。清代时,京城的道路都是土路和石子路,交通不便,特别是下雨天和刮风天,常难以行走。加上衙门离住处又有一段距离,所以官员们都选择乘轿、骑马或者坐车出行。
清代为保持满人尚武的传统,规定满族官员上朝、出行需骑马,王公、贝勒、贝子和六十岁以上的官员方可坐轿,而汉人官员不论年纪品级皆可乘轿。当然,官轿也是要根据职位高低有明确的区分的,如尚书、侍郎、督抚一类三品以上官员,可以乘坐绿呢大轿,以下乘坐蓝呢大轿。
不过,据学者的考证,京城的绿呢蓝呢,其实要求并不那么严格:“王公大臣许坐四人肩舆,或蓝呢,或绿呢,无甚区别,非如外官,必三品坐绿呢轿也。”
比较而言,做轿显然是比坐车或骑马要气派和舒服。但是大部分京官还是选择坐车,这倒不是说他们不喜欢排场,而是开销太大,不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般都负担不起。买轿子和雇轿夫可不是普通官员所能承受的,如一个高级官员一年坐轿,就要花费银八百两,因为必须雇有两班轿夫,还需要引马,后有车辆。以此算,一个普通官员十余年的年俸才够乘轿一年的费用。
《春明梦录》对此也有记载:“缘坐轿,则轿夫四个人必备两班三班替换,尚有大板车跟随于后,且前有引车,后有跟骡,计一年所费,至省非八百金不办”。
曾宝慈的记述则更直观。他说曾广汉作户部侍郎时,“均须值日,至颐和园路程很远,骡车跸路上走颠簸,时间不短,因此侍郎以上,多乘四人大轿,大学士则乘八人大轿,即绿呢轿,下有红拖泥。轿夫都是久经训练的壮丁,上身不动,两腿迅速而步子极小,既快又稳。每轿两班,四人一班,每个人的工资月银一两,轿夫约走百公尺即换班,行走如飞。换下来的轿夫叫跳上二套车休息”。如此算来,轿夫八人,每人每月一两,则全年的开销便是九十六两。
因此,京中那些高级大臣也有许多是选择坐车的。雍、乾以后,很多京官都改乘骡车,至同治时期,在京三品以下无乘轿者,光绪、宣统时期,贵人皆乘车马。
从经济角度出发,坐车比做轿的成本最少要降低一半:“若坐车,则一车之外,前一马,后或三马足矣,计一年所费,至奢不过四百金。相差一倍,京官量入为出,不能不斤斤计较也。”当然,也有强撑体面的官员,才花钱去轿行雇轿夫来临时抬轿。
坐车也分两种情况,有雇车与自备车之分。大部分中下级京官连车都买不起,只能是经常雇车。曾在京任职的何刚德说:“余初到京,皆雇车而坐。数年后,始以二十四金买一骡,雇一仆月需六金。后因公事较忙,添买一跟骡,月亦只费十金而已,然在同官汉员中,已算特色。盖当日京官之俭,实由于俸给之薄也。”最穷困的京官是极少雇车的,而是选择步行,因此不要以为当了官就威风了,其中还是有很多人连交通费都应付不了的。
再来说一说曾国藩的情况。如果了解曾国藩的大抵都知道他家的经济情况还算可以,至少是富农、小地主这个档次。可他在京为官期间,日子过得也是紧巴。置办轿子是不现实的,买车也不允许,他也只能是隔三差五雇车,就这,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
曾国藩升为翰林院侍讲后,开始自养马车,他在家信中说:“寓中已养车马,每年须费百金”。也就是说,曾国藩每年需花费在交通上的费用,至少是一百两银子。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京官来说,步行上班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古以来我国就拥有幅员辽阔的疆域,古代各级官员到不同地方去赴任,从南到北几千里的距离光靠双脚走路,估计要走上一年半载。因此交通工具的产生也是一种必然性,是为了方便出行而创造出来的快捷的交通方法。
古代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创造出了很多交通工具。“客路青山下,舟行绿水前” 里所写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只,如果通过陆路比较绕远可以直接水路出行;“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在大雪封山的崎岖路段,用“马”这种交通工具出行,相对来说起码速度比较快,在古代骑马出行比较普遍。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是一种通过坐马车出行的方式,对于较远的路段坐马车比较舒适,马车宽敞里面可以放被褥或者日常用品,有的人外出的时候可能需要在路上耽搁十天半个月,对于古人而言慢悠悠的马车或者牛车比较合适。
中国古代常见的交通工具
人类之所以比动物更高级,主要是人类比较擅于动脑。从古至今人类善于使用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特别是交通工具的产生让人类的双腿,从千里之行中得到最大解放。并且千百年来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有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快捷的交通工具。
1.“车”的起源和发展
车作为古代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古代的黄帝创造了车,《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最早期的车是“战车”,就是打仗的时候所使用的一种兵车。马被人类训化了之后,人们便开始使用马拉车来指挥作战。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写的就是使用马车作战的浩大气势。在夏商时期人们就开始研制出两个轮子的车,主要的用途就是在战场上增加战斗力。所以两个轮子的马车相对比较灵活,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实际上早期战车就已经拥有了现代车的雏形。
每一辆战车都配有车架、车轴、车轮,有的需要一匹马拉车,也有的战车需要三匹马或者五匹马拉车。马车或者牛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当时的车的形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贵族妇女外出的时候就会乘坐马车,大多是一马拉一车;贵族或者统治阶级出行的时候会使用四马拉一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不仅使用起来方便而且乘坐人数也逐渐增多,“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大家外出行走的时候坐在马车里面,既舒适又能够领略不同地区的无限风光。
2.“舟”一种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出了船只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舟”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当时居住在海边的祖先以捕鱼为生,他们偶然发现木头和树叶,可以长时间在水面上漂浮。所以人们通过几百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了最早期的木筏和独木舟。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开始在独木舟上设计不同的花雕和图案,就形成了后来的龙舟。几千年来人们用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制作出各种不同的船只。从一开始简单的捕鱼和载鱼,到后来能够运输几百吨货物的大船,船只的发展和盛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最初船只是用来运输货物,随着人们对“舟”的研制和进一步的改造,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军在海上斗争占据一席之地。相传在三国时期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都体现出了“船”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舟”作为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兴尽晚回自舟,误入藕花深处”,写的就是李清照沉舟游湖的情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目送友人乘船远行,表露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古代人出行要坐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等,古人留下来的著名诗篇,都写出了“舟”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作为一项以浮力为契机的伟大发明,“舟船”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在,发挥着无比巨大的重要作用。
3.“马”是最古老的交通工具
早在4000多年前马被人类驯化之后,逐渐成为出行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古代人们出行的时候都会乘马车,但是骑马前行是更快捷的一种方式,。马的奔跑速度要比马车快得多,每天平均奔跑速度400里到600里。也有比较名贵的马叫做千里马,马在人的驱使之下一天可以跑1000里。
古代人们骑马主要用于传送信息,人们为了传送信息和货物,会每隔一个路段设置一个驿站。将士们就会通过骑马从一个驿站,奔波到另一个驿站传送军情。岑参曾写过“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的诗句。表达出了马快捷和便利的作用。
马作为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深受将士们的喜爱。特别是在冷兵器时期人们外出打仗,通过骑马可以提高移动速度。一匹好马能够带着将士冲破敌人包围,在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古代人还特意设立了骑兵营,特意培训一批骑手通过骑马来冲锋陷阵。
马在古代作为交通工具主要的目的就是快捷方便。“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写出了骑马射箭的磅礴气势;“黄金散尽博大官,骑马归来傲乡故”是一种荣归故里的骄傲,起码更显出一种独特的气势和威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代人中举时通过骑马出行来表达自己的无限喜悦之情。
古代传统出行工具“轿子”
车、舟、马作为古代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除了代步出行之外还具有其他重要意义。最早的“车”用于两军作战和运输粮草;“舟”用于承载货物和水上战争;而“马”的用途相对来说就更为广阔了。“轿子”作为一种单纯的代步工具,广泛用于古代王公贵族的生活中。
1.轿子产生和发展渊源
轿子是一种靠人力扛着而前行的一种交通工具,早在夏朝时期就有了轿子的雏形。《尚书·益稷》中“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就是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就要坐轿子。这种轿子结构比较简单,中间有一个可坐可躺的椅子,需要一前一后两个人抬着走。
“轿子”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宋代,在宋朝以前人们称将这种交通工具称作为“肩舆”。舆在古代是车厢的意思,“肩舆”就是将车厢抬在肩膀上;唐朝时期皇帝出行的时候会有人抬着“肩舆”,上面放着一个豪华的车厢或者座椅,表现出皇帝高于他人的地位。后来皇帝的宠妃或者皇帝的子女也会乘坐肩舆出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发展变迁,到了宋朝时期“肩舆”逐渐从王公贵族,走向了平民百姓的生活,而且也有了其独特的名字——轿子。当时人们所发明的轿子和现在所看见的轿子大小差不多,有两人抬的轿子也有四个人抬和八个人抬的轿子。
宋朝时期做轿子的习惯源于,王公将相出行或者民间娶妻。婚嫁之时十里红妆、唢呐齐鸣,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坐着红花软轿。坐轿子既能表现出对新娘的重视,又能使婚礼看起来更加气派和隆重。后来结婚的时候坐轿子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清朝时期轿子的使用率更加广泛,达官贵人出行必然要坐轿子。有钱人家的子女外出的时候,也会乘坐四个人或者八个人抬的轿子。为了显示自己尊贵的地位,会将轿子装饰的十分华丽。人们将轿帘儿和轿顶装饰的金碧辉煌,百姓们会通过轿子的大小和轿子的豪华程度,来判断作轿人的身份和地位。
2.轿子的种类和作用
轿子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已经存在几千年,但是轿子也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轿子的大小不同、颜色各异也会有不同作用,当官的人乘坐轿子称作为“官轿”;深闺名媛所乘坐的轿子叫做“暖轿”,简而言之饺子不同身份也不一样。
轿子的种类不同主要和所走的路线有关,走在官道上会选择八抬大轿,抬轿的人多而且比较平稳;如果走崎岖的山路最好选择两人抬的小轿。为了节省劳动力老百姓也会使用牲口来抬轿,民间会用骡子抬轿或者使用骆驼抬轿。
轿子的设计精巧、内外通风,乘坐轿子的人会感觉非常舒适。“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说明了轿子具有遮风挡雨的效果;“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表现出了舟车轿子频繁往来的热闹场景。
3.古代乘坐轿子的规定
古代人乘轿子代步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明朝初年皇帝为了防止大臣们越来越懒惰,所以明令规定不允许文武百官坐轿子。但是到了明朝后期轿子逐渐成为,各级官员平时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清朝时期也有文武百官骑马出行的规定,后来由于文官相对来说体弱,所以只允许文官坐轿子而武官只能骑马。而抬轿子的轿夫也有一定的规定,其实抬轿子也是一个技术活,抬轿子的过程中并不单靠一股蛮力。
四个人抬轿子的时候要四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够是轿子抬的比较稳。所以抬轿子这个行业在古代也是父传子、子传孙,从这一点来看抬轿子也是一门学问。轿夫在抬轿子的时候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因为所抬之人非富即贵,一旦出现纰漏就很容易惹上大麻烦。
结 语
各种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交通工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且速度相对来说也日新月异。使用交通工具出行既能节省时间而且又舒适安全,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造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交通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乘坐交通工具外出在空间上,不仅可以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从马车到轻轨、从小船到快艇,从速度和质量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所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人的创造能力,做事情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清人以弓马得天下,清朝朝廷要维持所有满族官员的尚武精神,保持战斗力,唯恐王公大臣乘坐轿子惯了,享于安乐而荒废了骑射之术。所以在清代初期,朝廷规定在京的满族大臣不分文武一律乘马,不准坐轿。一品文官如果因为年老或疾病不能乘马的,必须经过特许才可坐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