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慈禧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随着朝代的发展,君主专制也发生着变化,宰相的权力不断地被削弱,皇帝的权力不断地加强,从而,形成了皇权高度集中的局面。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皇室子孙争夺的对象,不管是皇子还是公主,不管是王爷还是太后,不管是外戚还是权臣,他们对于皇位,都有着非常强大的欲望,以至于,为了皇位争得是你死我活。但不管是谁,在继承皇位之后,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不然就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
清朝虽然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皇子们对于皇位的渴望,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位,虽然,雍正皇帝最终继承了皇位,但是,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史实,却有着很多的疑问。正是如此,雍正皇帝才创建了“秘密建储”的制度。而乾隆皇帝,就是在此制度下,顺利继承了皇位。
然而,世事难料,虽然雍正皇帝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但是,也抵挡不住皇位的诱惑,总有人想趁机夺去皇位,成为高高在上的君主。
清朝后期,咸丰皇帝在位的时间不是很长,这也导致清朝的政局非常动荡。并且,在咸丰皇帝在去世之前,明确表示: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但都知道,继承咸丰皇位的同治皇帝年龄很小,根本没有能力执掌清朝的政务,而且,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能力,更何况自己这个年仅几岁的儿子呢?
此时,咸丰皇帝的弟弟,也就是恭亲王奕訢,就成了同治皇帝最大的威胁。
这个时候,如果奕訢敢推翻咸丰皇帝的意愿而继承皇位的话,那就是对正统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满族官员,还是满洲民众,都不会同意奕訢的这种做法,肯定会以祖宗的家法,以及八旗军队来制裁他。
更重要的是,如果慈禧没有掌权,那么,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掌权就会有所行动。不仅会把奕訢挡在权力之外,还会把他赶出权力的中心。即使八大臣没有权力,代表皇权的慈禧太后,以皇太后和皇帝之间的母子名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清朝大权。
除此之外,奕訢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想当初,非常有能力的奕訢,几乎成了皇位的继承人,却因为没有自己的势力,最终与皇位擦肩而过。更何况,在咸丰继承皇位之后,不仅没有重用奕訢,还把他排除在了八大臣之外。
后来,奕訢虽然被慈禧太后利用,发动了政变,但是,这次政变却是一把“双刃剑”。
政变成功之后,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他重新使用了汉族官僚,兴办洋务,打压太平天国,一时之间威风凛凛;另一方面,政变推翻了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在无形中触动了满清贵族的利益。对于奕訢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奕訢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尤其是在奕訢与慈禧太后发生矛盾的时候,奕訢更没有了自己的势力。
一次,慈禧的一个大臣,想从皇宫的正门出去办点事。在清朝,正门是皇帝进出的专用通道,而这位大臣就违反了祖先的规定,所以,卫兵不让他外出。但是,慈禧太后却非常的喜欢这位大臣,就让奕訢和刑部处死看门官,结果,被奕訢断然拒绝了。
对此,慈禧太后非常生气地说:“你是个什么东西?还敢顶撞我?”奕訢也气呼呼地说:“我是恭亲王。”慈禧太后听后,更加恼火,说:“那我就撤销了你恭亲王的职位!”奕訢被激怒了,回应说:“你虽然撤销了我的职位,但是,改变不了我是先皇儿子的身份!”
由此可见,奕訢在慈禧太后面前还是非常傲慢的。
慈禧太后凭借着小皇帝的皇权,一直在找借口,并利用咸丰皇帝的另一位弟弟醇亲王奕譞来打压奕訢。最终,不仅除去了奕訢所有的职务,还把奕訢一撸到底。
那么,慈禧太后和奕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就召见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大臣。随即,咸丰皇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让载垣、端华等八位大臣,全心辅佐新皇帝,管理国家的一切事务,这就是著名的“顾命八大臣”。
咸丰皇帝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就病逝了,由于,咸丰皇帝不管在生前还是去世之后,奕訢都没有被重用,这也使得奕訢感到非常的委屈。以至于,奕訢与慈禧一起发动了政变,从而,掌控了清廷的权力,不仅成为了议政王,还将军机处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虽然,奕訢与慈禧在这次政变中,成为了盟友,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都知道,慈禧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在与奕訢的相处中,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当慈禧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奕訢的时候,就想着要夺去奕訢手中的权力。
在奏折中,奕訢被弹劾,慈禧免去了他的所有的职责,但是,有大臣恳求,让奕訢保留在内院出入的权力。当奕訢与其它大臣,逼死慈禧最喜欢的太监安德海的时候,慈禧就更加厌恶他了,两人的关系也由此破裂。直到奕訢去世,这场争斗才彻底结束。
1898年,沙俄强占旅大事件发生后,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言时危,“以变法为急务”,立志改革。奕訢“默然”不答。不久,康有为上书请开制度局,定国事,奕訢也表示反对。不久,奕訢病重,至四月初十日,奕訢病逝,终年六十七岁。
俗话说,人这一辈子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纵观奕訢的一生,他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
原因有几点。第一恭亲王奕欣本就是位高权重之人,他是不会屈服于慈禧太后的统治的,换言之就是恭亲王奕欣与慈禧只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第二恭亲王奕欣在与慈禧发动政变之后,成为了议政王,权力进一步扩大,威胁了慈禧的统治。第三就是恭亲王野心勃勃,不满足于只当一个议政王,处处与慈禧太后为难。第四就是恭亲王奕欣杀害了慈禧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因此慈禧越来越讨厌恭亲王,最好恭亲王的权力被慈禧一步一步架空。慈禧是清朝时期的著名太后,是咸丰皇帝的妃子。而同治皇帝正是慈禧与咸丰皇帝的孩子。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政绩。后来咸丰去世的时候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同治皇帝继位的时候年仅六岁。虽然咸丰皇帝临终前任命端华等大臣辅佐同治,但是并没有太多的作用。因为在咸丰去世之后,慈禧太后就与恭亲王奕欣合作,发动了政变。慈禧也成功的成为了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连同治皇帝也不能拿慈禧怎么样,同样恭亲王奕欣也成为了议政王,权力很大。
这是恭亲王奕欣与慈禧的一次成功合作,合作的基础是慈禧与恭亲王有共同利益。因此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欣日后能够和睦相处。毕竟在皇宫里随时充满着争斗与竞争,为了各自的利益,恭亲王奕欣与慈禧太后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越来越明显,并且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有一次,慈禧太后的宠臣不顾礼仪传统,直接从皇宫的正大门出去。要知道正大门一般都是只能皇帝才可以进出的。恰好这一幕被恭亲王奕欣看见了,于是恭亲王就阻拦了这位大臣,但是这位大臣却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认为恭亲王奕欣这样做损害了她的面子,二人之间的矛盾就由此越来越多。最后慈禧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奕欣的权力逐渐剥削,直到恭亲王奕欣去世为止。
恭亲王是慈禧的小叔子,咸丰的六弟。铲除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被称为“叔嫂合谋”,恭亲王与慈禧,在对方的一生中彼此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慈禧的几位小叔子里,关系密切的还有一位皇七弟醇亲王,是光绪的生父。但这里先讲恭亲王。
恭亲王奕欣(应该是言字旁一个“斤”)本来是很有机会当皇帝的,他在才干、体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在四哥奕宁(咸丰)之上。但是道光临终时还是立了懦弱的奕宁,让后人憾恨不已。很多人猜测如果是恭亲王来做皇帝,历史怕会重写,起码慈禧不会当道。不过被称为“铁帽子王”的奕欣在政治上还算有做为,洋务运动就是在他的一力推动下展开的。
咸丰去世时,慈禧25岁,奕欣28岁。两个野心勃勃的年青人在危急的政局中携手合作,两个月内就成功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除掉强大的政敌。本系列的主题关注的是男女关系,那么这二人究竟有没有过罗曼史呢?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一生为奴》里说有,整个电视剧就是以恭亲王和慈禧长达40年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展开的。
不过没有找到这段不伦之恋的有利佐证。说荣禄与慈禧有私倒还有些影子。另有一种说法,说恭亲王暗恋的对象其实是慈安。慈安不但是正牌皇太后,而且比慈禧还年轻两岁。慈安一向以温婉贤惠著称,比慈禧更有女人味。恭亲王经常与两宫太后见面,只怕眉眼之间真的对慈安更加温柔体贴也未可知。总之奕欣、慈禧、和慈安是个很有意思的三角关系,维持着同治一朝最高权力的微妙平衡。
从各种资料上看,奕欣与慈禧的私人关系非但没什么浪漫色彩,反而相当糟糕,双方为了权力与政治主张而明争暗斗。奕欣一生在官场几经浮沉,在慈禧时代就被罢官三次。但不管怎样,慈禧与恭亲王最初的合作相当默契,辛酉政变从政治角度看是一段蜜月佳期。能合作得这么好,主要是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大敌: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
恭亲王本来在朝廷中倍受肃顺的排挤,而慈禧与肃顺也势同水火。在后宫,慈禧一向是个不安分的妃子,常帮着咸丰处理奏折。在热河的一年,咸丰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不理政事,好多事情居然是慈禧代理的。肃顺对此很看不惯,甚至撺掇咸丰杀了慈禧,不果。
在咸丰去世之际,恭亲王悲哀地发现顾命八大臣的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同时,两宫太后及小皇帝则完全至于八大臣的掌握之中,受尽欺负。在利益驱使下,“叔嫂合谋”是水到渠成的事。当奕欣不顾肃顺的阻拦,亲自从北京到热河吊丧时,两宫太后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奕欣趁机单独谒见了两位太后。这次会面定下了政变的基调。此后太后与恭亲王密切配合,动作十分迅速,不到两个月就果断动手,彻底清除了肃顺一党,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的流放。
辛酉政变的主角是奕欣而非慈禧,可政变的结果却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恭亲王集各种大权于一身,被封为议政王,又是军机处之首,还掌管满族亲贵和内廷事务。这些还不够,恭亲王还很受洋人的赏识(“鬼子六”的绰号即由此而来)。踌躇满志的奕欣想必并没有慈禧放在心上,却料不到自己今后这一生都站不到这个女子的上风,所以一生为奴。
满清在同治一朝,对内剿灭了太平天国,对外与列强暂时相安,故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期,与光绪朝的前十几年并称为“同光中兴”。这段时期清廷开展洋务运动,启用了一批能干的汉臣,国家颇有些新兴气象。这段中兴时期是恭亲王和两个太后共同努力的结果,三人都有功劳。以兴办洋务为例,当时一力主张向西方人学习的鬼子六奕欣是个少数派,受到朝野上下的极大压力,幸而得到两个年轻太后的坚决支持,才促成了若干实事。慈禧这人经常被骂成封建老顽固,其实只要不影响到她的权力,她对西方新鲜事务的态度是相当开放的。
恭亲王与两个太后为什么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有学者认为这说到底还是因为皇权正统思想。奕欣虽有篡位的实力,但不愿意担上篡位的恶名。有了太后垂帘听政,他就可以躲在太后名下,也就是躲在皇帝的名下,名正言顺地做他的实事。两宫太后那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必须依仗恭亲王的实力才能生存。她们开始几年对奕欣十分笼络,甚至破格封他的女儿为固伦公主--这本来是皇后生的女儿才能享有的殊荣。
虽说是和平共处,但摩擦总是有的。恭亲王可能想不到,无论是精明干练的慈禧,还是外表谦和的慈安,对权力的控制都相当严密。早在辛酉政变刚结束,太后就接连下了几道圣谕,目的就是抓权。其中一道圣旨规定太后可以直接阅览臣子的密奏,这就绕过了奕欣。奕欣这人城府并不太深,大权在握就忘乎所以。因为经常见面,奕欣面对两个女流,时不时就会有失礼的举止。据说慈禧有时候说话声音小了,他就毫不客气地要求再说一遍。慈禧对奕欣的不满以及防范之心,大约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
奕欣当上议政王不过四年,慈禧就找了个机会整了他一下。那是1865年,有个小官蔡寿祺上折子弹劾奕欣,说他权太大了,还徇私纳贿。两宫太后就借着这个折子,一下子免了奕欣的所有差使。不过因为满朝都是奕欣的亲信,更重要的是洋人也向着恭亲王,慈禧不得不让步,很快给奕欣复了职,但议政王的头衔没有再还给他。
那以后奕欣学了乖,开始对两宫太后进行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他打拢的是慈安,打击的是慈禧。“安德海被斩”就是二人合作的最大成果。安德海是慈禧身边最得宠的太监,不但言谈很得慈禧欢心,而且积极帮助慈禧在朝臣和亲贵中拉帮结派,缔结太后党,这就直接触犯了恭亲王的利益。而在后宫,安德海对慈安太后也多有不敬。后来终于有了个机会,1869年,安德海违反清宫祖制,私自出京办事,一路上还大肆招摇。恭亲王得到山东巡抚丁宝祯的密报后,第一个通知了慈安。慈安便果断做主,在圣旨上盖了大印,地方官员就凭着这个圣旨,在山东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慈禧事后闻报,竟是耐何不得。此事在慈安、慈禧之间种下深深的嫌隙。
安德海被杀没过几年,到了1873年,18岁的同治皇帝终于得以亲政。同治掌权后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这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遭到包括奕欣在内的一批大臣的极力反对。人们习惯于把重修圆明园的帐算在慈禧头上,其实同治本人也很想重修,为的是讨好慈禧。天真的同治以为把圆明园修好了,慈禧住进去享福,就不会总是干涉他做皇帝了。因此面对众位大臣的反对,同治极为震怒,准备降旨把恭亲王和另外几个大臣革职处分。这次倒是两宫太后来为奕欣说话,说如果没有恭亲王哪有我们的今天?结果同治的圣旨终究没有发出去。至于圆明园的工程,只修缮了很小一部分就停工了。同治在亲政的第二年,本人也因病而亡。
圆明园重修风波发生在辛酉政变十几年以后。这时的慈禧羽翼丰满,不但牢牢控制着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帝,而且在朝廷中拉拢了新崛起的北洋集团,在亲贵中拉拢了醇亲王和郑亲王。奕欣的实力本已大为削弱,再加上慈禧恩威并施的这一折腾,他在慈禧面前锐气尽失,只有俯首帖耳了。如果慈禧当年在私心里真的对恭亲王有过一点爱意,到这时恐怕也荡然无存了吧?以后慈禧对恭亲王就越来说狠。到了1884,这时候同治和慈安都死了,慈禧独揽大权。这年发生中法战争,开始时清军吃了败仗,结果慈禧硬把奕欣当成替罪羊,彻底罢了他的官。到这时连洋人也开始支持慈禧了--他们的支持总是跟着实权走的。
十年后,日本人打进来了。朝廷不得已,再次启用奕欣。但这时的恭亲王已是老态龙钟,难以挽回局面。到1898年,恭亲王病逝,比慈禧早走了十年。
恭亲王奕欣没有战胜慈禧,主要是他一开始就没有把慈禧放在眼里,没想到她竟然有那么大的野心,之后了解了慈禧之后,奕欣在做事上虽然都多有准备防备慈禧势力,但是恭亲王奕欣的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做事太认真,指挥琢磨事,却不会琢磨人,这让他最后败在擅长琢磨人的慈禧上。
咸丰驾崩之前,留下遗诏命以肃顺为主的八大顾命大臣辅助新王同治帝,当时很有治国智能的恭亲王奕欣却被咸丰帝防备着而排除在外。为了能掌握更多的权利,恭亲王联手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八大顾命大臣被这场政变搞下了台。?辛酉政变?之后,奕欣手中的权利几乎达到了当时清朝的最高巅峰,但是慈禧凭着帝王的生母,掌握皇权的合法性,要求垂帘听政。奕欣那时根本没有把后宫的两个女人放在眼里,觉得她们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太后的位置能够安稳的坐着,料想不到她们权利欲望那么大还会在之后跟他争夺皇权。
那时权力滔天的恭亲王奕欣成了两位太后的心头刺,他手上有军权有重兵,慈禧一直在找奕欣的问题想要把他拉下马去。在同治帝登基4年的时候,编修蔡寿祺为了巴结太后上书弹劾恭亲王徇私枉法、结党营私、私下发展势力,这些罪名让政事慈禧想要的恭亲王罪证,慈禧大怒召集各大臣传达要重办奕欣的欲望,之后太后各个大臣就以同治帝的名义把奕欣的一切职务给革去了。从此,皇权的天平渐渐的往太后那一边倾斜。
虽然奕欣被革职了,但是他在朝堂上经营多年,自然不会这么轻易的倒下,当时恭亲王奕欣在朝廷上的心腹以及惇亲王奕惇、醇亲王奕譞都为他上书请命,要求太后从轻发落,慈禧太后顶不住压力,只要继续任用奕欣,但是他的议政王的职位被剥夺走了。在那之后,奕欣和慈禧太后一直在针锋相对又20来年,试图掌握更多话语权。
光绪帝登基之后十年因为奕欣不愿介入越南和法国的战争,导致越南大败影响中国边境安危,慈禧大怒就把奕欣的军机大臣职位给撤掉同时把他的心腹也替换掉,从此奕欣远离了朝廷。
奕欣最后都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局会是这样,其实慈禧慈安两个太后的威严至多吓唬一下底下的人,因为就凭同治光绪皇权的合理继承,就狐假虎威,因为她们知道奕欣不会再这个上面去琢磨,她们就利用了这一点,把奕欣拉下了马。
奕欣一生中经历了三次皇帝更换,看上去有很多机会做皇帝,但其实不然。第一次是道光皇帝驾崩前当着官员和亲贵亲自任命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当时不满二十岁的奕欣绝对没有挑战先皇遗命,或者说造反的能力。正统的力量不容小觑。第三次也就是同治死了换成光绪那一次。那时慈禧已经摆布了十几年了,政权已经相当牢固,而且奕欣甚至被排出了核心权利圈,没有煽动大局的实力。现实点说,当时奕欣已经四十大几,膝下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儿子,抢来皇位又怎样。所以这次奕欣是既无心也无力。值得一讨论的是第二次的辛酉政变。这时慈禧才刚成为太后,真正的实力还小,不然也不会去求助奕欣。这是奕欣力量最大,时机最成熟的一次。可以说奕欣也不是没动过这想法,但他小看了慈禧,他以为借助慈禧和同治的正统地位,加上他的实际权利,干掉八大臣后,大清实际就落到了他手里,就像多尔衮和顺治那个模式,至于当不当皇帝,可以以后再计算。结果慈禧终究不是普通女人,一旦她开始上手,就再也压不住她了,甚至在利用完奕欣后,开始削奕欣的权利。慈禧虽然人品和学识一般,在权术和谋略方面,是有天赋的。后来的奕欣基本搞不过慈禧,慈禧不仅有过硬的人脉安排,还有正统的太后和皇帝大印压人。一念之差,自己没当成皇帝不算,还使得慈禧这个外姓人残害压制爱新觉罗的子孙几十年,摆布大清江山几十年。如果奕欣在辛酉政变中自己当皇帝,大清会不会灭亡我不知道,但起码不会以这种方式。也不会使中国在灾难深重中挺那么多年,落后国外那么多,我想奕欣当皇帝应该会改善一点。但历史没有如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1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