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吴三桂起兵后,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众妙之门 2023-06-28 00:36:49

吴三桂起兵后,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吴三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导致时局动荡,内忧外患严重。

明朝内部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自成、张献忠,但是,他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明朝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则是外部的满清军队。

在山海关之外,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不断壮大,与明朝在边境上发生了许多的战争。最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选择“弃明投清”,致使满清军队得以顺利进入山海关,自此,八旗骑兵入主中原,夺去了明朝的江山。

然而,吴三桂既然已经投降了清朝,又为什么会在晚年与耿精忠、尚之信起兵反叛,造成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呢?

自古以来,权力和地位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诱惑,从小出生在官宦之家的吴三桂,不仅拥有着比别人更加优越的身份,还有着聪明、智慧的头脑,更有着一身的本事。所以,年轻气盛的吴三桂,在正值壮年的时候,就被明朝的崇祯皇帝封为了山海关总兵。

在清军进入山海关之后,由于八旗子弟的力量不足,清朝的统治者不得不依靠明朝的官员使南方得到安定。在明朝官员中,吴三桂就是最荣耀的一个,也是功劳最大的一个。在清朝统治者取得天下之后,就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让他掌管云南,对地方的行政和军队都由其控制。

与此同时,吴三桂壮大的势力,与康熙时期的清朝形成了一种势均力敌的局面。根据史料记载:生活在云南的吴三桂,拥有着足够的粮食,手下还有五十三个将军,一万二千名绿营军和一万名人丁。甚至,吴三桂的部下王辅臣和李本深,都分别担任了陕西提督和贵州提督。

除此之外,在吴三桂镇守云南的时候,清朝的统治者就允许吴三桂自己处理地方事务。云贵地区的所有政府官员,都受吴三桂的管制。而且,吴三桂对这些官员,还有任免的权力,这种权力则被称之为“西选”,吴三桂选出的官员则被称为“西选官”。

当吴三桂的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西选官”被任命到全国各地就出现了“西选之官遍天下”的说法。

除了任命官员,吴三桂还私下垄断了矿山和铸币,这也被称为“西钱”。但是,这些“西钱”并不是用于支付下属的工资。云南省每年官员的俸禄高达900万两,这都是朝廷出钱,如果,加上广东、福建和江西,每年则需要2000多万两的支出,这大约是清朝财政的一半。

如此庞大的的割据势力,已经挑战到了康熙皇帝的底线,最终,康熙皇帝决定“削藩”。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让尚可喜,从广东撤军。吴三桂听后,感到非常的不安,就连忙上奏康熙皇帝请求撤兵,以此,来刺探康熙皇帝的意图。

本来,吴三桂想着康熙可以挽留一下自己,同时,吴三桂也表示自己绝对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没想到的是,康熙皇帝竟然顺水推舟,答应了吴三桂的撤兵请求,并下旨:让吴三桂撤到山海关以外。可以说,吴三桂在接到撤兵旨意之后,完全陷入了蒙圈的状态。

但是,吴三桂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计划,他立刻暗中部署兵马,并联系自己以前的部下,然后,控制了邮路准备起事。

同年十一月的时候,吴三桂自称“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之后,他们不仅杀害了云南巡抚朱国志,还号称拥立前明的“朱三太子”兴明讨清,自此,他就联合了尚可喜等人正式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在吴三桂起义初期,许多汉人想起了前明王朝,于是,纷纷回应了“朱三太子”的旗号。此外,吴三桂通过遍布天下的旧部,一段时间之内吴三桂的军队所向无敌。短短的几个月,吴三桂就迅速拿下了云贵,进入了湖南,夺得了长江一带。

与此同时,孙延龄在广西反叛、耿精忠在福建反叛、吴之茂在四川反叛、王辅臣在宁羌反叛、甚至,台湾的郑经,也渡海西征,进入到了福建。面对如此之势,清朝的军队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就在吴三桂的军队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吴三桂却不想渡江北上。

此时,有人猜测:吴三桂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云南大本营,一旦战事有所不利,他就准备退到云南以求自保;还有人猜测:他是担心吴应熊,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亲儿子丢了生命。虽然,世人都不知道吴三桂到底是怎样想的,但是,长江已经成为了吴三桂命运的转折点。

然而,就在吴三桂迟疑的时候,康熙则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调整了战略部署。

首先,康熙集中所有的军力对抗吴三桂,对其它反叛势力则以招抚为主。最初的三藩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他们各自为政,而此时,耿精忠因为郑经的纠缠,根本没有其他兵力来对付清朝的军队。1676年,清军征服延平,耿精忠无奈之下,只能投降了。面对这种情况,广东的尚之信,决定利用自己在广东的力量,看情况再出手。

这样的结果,康熙不仅可以解决东南地区的问题,还可以一心一意地对付吴三桂。对于吴三桂,康熙则运用了自己的计谋,他先是劝降了吴三桂的部下王辅臣,然后,再进一步瓦解吴三桂的势力。其实,就算没有王辅臣的叛变,此刻的吴三桂也是非常苦恼的。吴三桂的实力有限,而与清军的战斗,却是一场长期的消耗战,他也是有苦难言。

并且,在如此不利的形势之下,吴三桂又做出了一个让世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那就是:在1678年,吴三桂竟然在衡州称帝,国号为“周”。这样一来,与他之前提出的“兴明讨虏”,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导致战争更不利于吴三桂。同年秋天,吴三桂因病去世,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撤退到云南。

1681年,昆明城破,守将胡国柱阵亡,郭壮图自杀,吴世璠自刎,妻子郭皇后投缳,残部6700余人投降。吴世璠的首级及夏国相、马宝等人被押解到北京。最终,“三藩之乱”,在历时数年之后,画上了一个血腥的句号。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历史对吴三桂的评价褒贬不一,历史上的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他是个悲剧性人物,一直都只是根据命运的轨迹在走,只是可惜,他没有慷慨就义,运气又不好,于是成为人们唾骂的对象。 补充:吴三桂犹豫是否要投降李自成,当他正想接受李自成的招降的时候,京中传来消息,李自成大将吴宗敏残酷考掠吴三桂父亲,企图占有吴家财产以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发现,李自成也非明君,投降李自成连自己的家人安危和家庭财产都保不住,那么又何必投降他呢!于是,吴三桂只得另想出路。可惜,他低估了满清的实力,没有想到,清朝廷打败李自成,统一全中国就如摧枯拉朽一样,一下子一统山河。到这个时候为止,他的错误就是身为汉人,却投靠满人,没有民族气节。本来吴三桂当了云南王,在那里安居乐业,他也满足了,于是开始享受生活。可惜,运气继续不好,碰上了英明睿智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这位皇帝当时还很年轻,已经除了鳌拜,又想除三藩,成为中央集权的皇帝。吴三桂这时候不得已,没有办法,只好再次起兵反清。这时候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而且儿子孙子都在康熙手上,他哪里想起兵呢,可是没有办法,被忘恩负义的清朝廷所辜负,没有退路,只得起兵称帝,后来因为准备不足,实力相差悬殊,所以终于兵败身死族灭。 来源:《华夏关注》

康熙为何能轻易击败占据江南半壁江山的吴三桂?



吴三桂起兵,创办吴企业。有一段时间,东南几个省成了他的分支。他觉得东南远离北京,难以给康熙迎头一击,这让他伤透了脑筋。于是,他昏花的眼睛瞄上了西北大地,玩得不亦乐乎,选了一个人做他的西北代理人。这人就是陕西太守王。


康熙知道后,在宫里挠后脑勺,到处挠头发,挠尸体,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当时,王的儿子在朝廷工作,端着铁饭碗,拿着闲散的俸禄。他的生活相当潇洒,但突然,当他听到父亲拿起枪进行革命时,他差点尿裤子。


对于王的谋反,官员们想都不敢想。回头看看王继珍,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软柿子。当时他们大怒,接连写信。他们慷慨激昂,大骂王。同时他们建议把他丫的小王灭了,免得后患无穷。


康熙摇摇头,连说“不”,下文书,请小王入宫谈话。王继珍收到文件时,吓得浑身发抖。他上朝的时候,康熙见到了他,和蔼地笑了笑,请他坐下,并安慰他:“别慌,你父亲造反了,你在京城也没有什么人脉,不然早就悄悄跑回来了。”


当王继珍听到这些时,他“咯噔”一下,好像吞下了灵丹妙药。他的汗水消失了,他觉得更安全一点。


康熙的小王安静见他平静下来,很体贴地说:“我知道你父亲很忠心,他绝不会这样做的。因为管理不善,平凉兵变逼得令尊不得不服从。”


王继珍的小鸡啄米,连连点头。


康熙叹了口气,对自己用人不当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对王的勇敢和过去的战功给予了极大的赞扬。最后他跟小王说,你爹被逼上梁山和吴三桂老男孩,不是一个性质的。如果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出深刻的书面检讨,我可以给他元首特赦。也许小王有点不相信。元首和蔼地笑了笑,在脸上写了一张赦免书,递给小王:“你应该赶快给我下命令。你父亲是无辜的,杀害卢静的罪行是每个人的责任。令尊当尽力请诸贼立功,我赦诸罪,不食言。”


王继珍当然愿意。不去不是傻子吗?他得到赦免,当天就赶到了平凉。


宫廷大臣们噘着嘴,胡须僵硬得像山羊胡。他们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在咒骂:领导,你小子太小了,嘴上没毛,办事不利索。你把这个小杂种留在你的手里,即使王想鬼混,他也会把这只老鼠弄走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聪明的康熙知道大家的想法,他解释说:“在我们手里的时候,王说的正好相反。拘留王继珍并不是这个冷血动物的诱饵。让他走可能更有用。”


然而,王继珍回去后,心情沉重,一点消息也没有。


康熙皇帝笑了笑,弹了弹手指,放在一边。他知道叛军现在处于上风,而老王这种见风使舵的家伙,不可能就这么掉下去。


接着,又派名将图海率领数万大军,“赏罚分明,申请克制”,包围平凉;汉中之贼又被斩,王一臂断。


王在平凉当兵,被包围,包括交子。康熙帝要求将枪再次转让,这是当时最尖端的武器。对着平凉城,砰的一声。平凉市的王,从她出生开始,就只知道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你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厉害的家伙?当时,他的士兵们都吓得浑身冒汗。


康熙看的差不多够了,把平凉的百姓都吓坏了。他判断了形势,立即派人去告诉图海停止进攻。他还派了一个叫周畅的人去城里为自己跑腿并传递消息:“将军坚守一座孤城,身处绝地。如果他这次不下去


王城外无援军,城内无军粮,被清军占领在城外山上,居高临下。无奈之下,它竖起白旗,同意投降。


康熙这次降服王,纯粹是打击他的心。他先还了儿子让他感恩戴德,为日后投降做了铺垫。然后,出兵打击。他知道王是个不吃亏的人。如果他不害怕,他就不会摔倒。


枪林弹雨,炮火连天,有时还不值得互相商量。坐在谈判桌上,康熙平定了西北叛乱。这比后世那些凭借国力和大棒挥舞的霸权国家高明多了。

吴三桂军师提出三条妙计安天下,都是什么计谋?

在历史上,说起吴三桂这个名字,相信大部分人印象都不会怎么好,他反复无常,两面三刀,甘愿充当清朝的马前卒,积极征缴各路抗清义军,杀害永历皇帝表明忠心,等到天下逐渐安定后,却再次掀起反清大旗,最终势单力孤,走向了灭亡。

刘玄初,四川人,最初在抗清义军刘文秀底下作为幕僚,随后归顺于吴三桂,在史料当中,他也逐渐成为了吴三桂器重的对象,出于史料的匮乏,早期刘玄初的行动不得而知,但到了后期,他的看法一针见血,证明自己的能力。刘玄初提出三条妙计安天下,吴三桂若听他的,清朝或许早灭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1.奉劝吴三桂不要上疏请求撤藩

康熙上位之后,拥有很大势力的藩王和清廷之间,对于彼此都已经十分不信任,为了安定康熙的心思,三藩其二的尚可喜和耿精忠,主动上疏请求撤销番号,而在京城作为人质的世子吴应熊,也快速写来书信,希望父亲同样上疏撤藩,安康熙之心:“朝廷久疑王,今二王皆有辞职疏,而王独无,朝廷之疑愈深。速拜疏发使来,犹可及也。”

然而刘玄初却苦苦劝诫:“上久思调王,特难启口,王疏朝上而夕调矣。彼二王辞者自辞,王永镇云南,胡为效之耶?不可。”

刘玄初看来,吴三桂一旦要求撤藩,那就是将自己立于了十分被动的地位,任人宰割。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果然顺应了刘玄初的话,康熙不按套路出牌,没有回绝吴三桂的要求,反而很快答应了撤藩的邀请,逼迫吴三桂起兵反抗,此时的他已经处在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局面,同时还落得了一个师出无名的罪名。

2.奉劝吴三桂以明作为正朔,举起抗清大旗

起兵之后,刘玄初劝诫吴三桂:“明亡未久,人心思奋,宜立明后,奉以东征,老臣宿将,无不愿为前驱矣!”然而吴三桂,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并没有听从刘玄初的的意见,反而是自立为王,号令天下。

实际上,这并没有缓解吴三桂名不正言不顺的现实,多年以来,天下已经厌倦战乱,而吴三桂又以自己为王,并没有恢复明朝的意图,支持的人少之又少,就算他再次反抗,也没有得到各地明朝宗室和反清势力的太多响应,而是将其作为篡逆之辈。

3.奉劝吴三桂直捣黄龙,不要失去先发制人的机会

吴三桂发兵之后,抵达长江的边上,却“至夷陵,驻兵松滋,三月不进”,原来此时的吴三桂,虽然已经反叛,但是害怕清廷庞大的军事力量,也有着是“分江而治,效仿东晋南宋”的意图。

再加上儿子吴应熊还在清廷的手中,吴三桂更是打算以此作为和谈的筹码,逼迫其将吴应熊放回。

而刘玄初则指出:“计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河上消摇,坐失机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为何说也...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当东南一郡...乃案兵不举,思与久持,是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也?”

在刘玄初看来,吴军无论是底蕴还是数量,都远不是清朝廷的敌手,应当趁着锐气,一鼓作气进行决战,然而除去刘玄初之外,大部分武将建议,却依然是“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这也就为康熙提供了喘息和反应的机会,最终召集各路兵马,一步步将吴三桂逼到了绝境当中,从如今来看,刘玄初所言,句句不虚,不由得让人感到叹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1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