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雍正为什么要杀宠臣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雍正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最务实,最勤劳的一位皇帝,但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皇帝。雍正的继位伴随着各种谜团,这些谜团可以说伴随了雍正一生。不过现在更多人还是说雍正心狠手辣。其实雍正在杀那些功臣的时候应该是很无奈的,雍正也不想这样做,谁让那些所谓的功臣太令人失望了。那些所谓的功臣一个个都是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吃相还那么难看,一点点权利就让他们飘飘然了,雍正不收拾他们收拾谁呢!就像李卫老老实实的干自己该干的人家不就好好的么!这件事情在我看来还真的怪不到雍正的身上。
就像年羹尧,雍正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他是无比的信任,雍正刚登基就封他为大将军,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雍正当时只是为了让年羹尧看住老十四)但是后来年羹尧因为狂妄自大,结党营私最后被朝中百官联名弹劾,最后被定罪九十多项,雍正为了给其留一分情面悲痛下旨赐死,令其自尽。
还有隆科多,隆科多是满人,是康熙的小舅子,雍正还得叫他一声舅舅。隆科多一直把持这京城的所有的禁卫军,也是因为他的存在八爷才不敢乱来,可以说如果没有隆科多控制京城的兵力,雍正想要顺利登基是不可能的。不过隆科多的结局在我看来是活该,这个人在八爷党和满族八位铁帽子王爷拉拢下,一起逼宫雍正,失败后被圈禁致死。
再说说,田文镜,田文镜在雍正当政事情可以说是一个模范的官员,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还是过得一贫如洗的清苦生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田文镜是个什么样的人,只不过田文镜出事只是雍正的无奈之举。当时田文镜被封为河南封疆大吏,推行新政,期间他积极实施雍正策略,使的吏治财政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同样得罪了一大批人,为了平息人们不满,雍正只得批评他办事不利有负圣恩,无奈之下,田文镜只好解下所有职务告老还乡。
不过,还有李卫平安不是吗!李卫其实是一个富二代,一开始只是花钱买了个小官,后来因为不惧权贵被还是王爷的雍正看中,从此就一直跟在雍正的身边。李卫的情商可以说不是一般的高只是比较低调,在雍正登基后任两江总督,为雍正推行新政贡献很大。李卫平安经历了康雍乾三代后病逝,被乾隆厚葬。
年羹尧临死才明白自己不过是别人的一颗棋子而不是下棋的人,隆科多因为最后站错了队伍落得身败名裂,田文镜最后只不过是雍正推行新政的替罪羊,然而只有李卫最后幸运的度过了余生。
虽然,他们同样身为雍正宠臣,最后的境遇却不尽相同。
帝王心术是一种谋略,可分为阴谋与阳谋,作为帝王,一定是两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里面,到处都能看见帝王心术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比如雍正杀李绂,他是真的要杀吗?很明显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胤祉与弘历为李绂求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雍正赦免的诏书并不是临时下达的,而是是提前准备好的。如果雍正真的要置李绂于死地,也就不会准备什么诏书,即使看在儿子兄弟的面子上,临时改变主意,那也应该是当场口谕或草诏。所谓雍正杀李绂,只是一场半真半假的君臣博弈,借此实现自己的目的。
一、李绂不识时务,需要敲打
当初,科场舞弊案,李绂与雍正都是为天下读书人着想,在立场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合作愉快,李绂也升官了。如今,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士绅的利益,将自己摆到了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但李绂还是当初那个李绂,他选择站队士绅。
在湖北巡抚任上,李绂就对?新政?颇有微词,没有贯彻到底。对此,雍正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将他提拔为直隶总督。可这个李绂有点不知好歹,用胤祉的话说就是?官还没有做通?。
路过河南时,李绂原本想跟田文镜叙叙旧,不料发现田文镜将河南的读书人得罪光了。李绂站在读书人的立场好言相劝,田文镜就是不给面子。因此,李绂弹劾田文镜,号称是要给天下读书人争口气。
田文镜何许人也?雍正潜邸时的故旧,?新政?的代言人。李绂弹劾田文镜,就是明摆着反对?新政?,就是与雍正过不去。
李绂不止一次弹劾,而是接二连三地弹劾,雍正没办法,让弘历到河南区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他不依不挠,甚至拉帮结派,准备硬扛到底。
在这个过程中,李绂犯了三个错,一是没有搞明白亲不间疏的道理,他与雍正仅仅是君臣关系,而田文镜是雍正的嫡系,关系上差了一层,何况还隔着一个省;二是拉帮结派,搞起了朋党,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调,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二、以杀李绂为名,打击他背后的势力
李绂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连雍正的嫡系李卫都高山仰止。这种人就是清朝的大V,一言一行都能左右大清舆论。如果合作,或者为新政说几句好话,最少也能相安无事;如果刻意抹黑田文镜或?新政?,那雍正必须对其下手,也能借此提醒其他读书人谨言慎行,树立君威。
在朝堂上,李绂是清流的领袖,他的对新政的看法,代表着整个清流。整部剧中,清流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这帮人还往往比较团结,之前就一致弹劾年羹尧,这次又一致弹劾田文镜。
清流同步行动,会给雍正制造很大的压力,也会威胁君权。所以,雍正擒贼先擒王,把清流领袖李绂拿下,告诫他们,搞朋党是有风险的。
李绂的背后,还站着胤祉,这两人很早就在一起合作编书。如果说李绂是清流门面,那胤祉就是隐藏在清流水底的化事人。胤祉年轻时深受康熙赏识,参与过九子夺嫡,与雍正是竞争对手。雍正打击李绂,就相当于拿掉了胤祉的?喉舌?。
三、雍正做坏人,让弘历做好人
等到惩治李绂的目的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就要开始刹车。当时为李绂求情的人,主要是胤祉带领的清流。雍正杀李绂就是为了针对他们,所以赦免李绂的人情绝不可能给他们。
一直到弘历出面,雍正才点头,相当于让自己的儿子收买了清流的人心。因为弘历在雍正元年就被内定为储君,将来治国理政需要支持力量。雍正自己担骂名,美名就留给后继之君。
雍正杀李绂是假,敲打他以及反对?新政?的清流才是真;放过李绂是虚,实际上是给弘历铺路。
这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的康熙传位诏书
这是个近照,能够清楚的看到康熙皇帝的亲笔所写,并不是像人们传言的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雍正当年在皇位竞争中是最弱的,但是这个最弱的人能够成功继承皇位,自然而然要招来很多人的非议,这也是雍正为什么要杀掉众多兄弟的原因,因为很多人的不服气,是政局不稳的因素!
雍正并没有要杀死自己的儿子弘时只是因弘时年少不懂事将他的宗籍削除,最后弘时因为心中烦闷而郁郁而终,虽然不是雍正亲手杀死但弘时确实是因为雍正才过早离世。不过那些说雍正要杀死亲生儿子的人就编造故事了,虎毒还不食子更何况是血浓于水的父子。
一、影视剧中弘时是怎么离世的?
关于弘时的部分我只在《甄嬛传》中看过,其中弘时因为想要救出被禁足的皇额娘而向雍正求情,但他却不止是为皇后求情而是带上了被雍正幽禁的兄弟,这让雍正非常震怒他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断然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所以就将弘时赶去做八爷的儿子。所以说影视剧中弘时犯了错雍正并没有要杀他而是将他也一并幽禁了。
二、真实历史中弘时是怎么离世的?
在历史上雍正最偏爱的皇子就是弘时曾两次带他去宗庙祭拜列祖列宗,但按照祖制这应该是皇长子陪同皇帝前往,虽然雍正的皇长子离世但按照顺序来说在世的皇长子就是弘时但雍正却没有让他一同前往这让弘时心中有些不满,经过几次这样的事情后弘时与雍正父子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而弘时也开始偏向八爷党,雍正极为震怒将其消除宗籍幽禁最后弘时抑郁而终。
三、为什么会出现雍正杀弘时的言语?
其实这与弘时之死的谜团有关,在现代流传的关于雍正时期的记载来看,很多部分都刻意地抹去了关于弘时的记载,也就是说应该是有人强行删除了关于弘时的一切信息,那为什么这样做呢?关于这个疑问他们就开始怀疑到了弘时的死因,毕竟弘时是皇子谁敢杀?再加上雍正上位的铁血手腕,所以他们就开始编造雍正杀弘时的故事。
但故事终究是故事不能当作历史来看,各位看客看看就好可别当真。
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使清军入关开始,就正式奠定了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在对于国家统治方面,清朝与之前的朝代都不一样,虽然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是他们依然重用汉族官员,李卫就是众多汉族官员中尤其受到皇帝重要的那一个,他为什么会受重用呢?因为他为人正直,不怕权惧贵,敢于正面劝阻亲王的不端行为、李卫虽然学识不深,但是很有实干才能,政绩颇为显著,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继位后与康熙的执政理念颇为不同,李卫自然免不了受打击,被拆除铜像。
雍正继位之后,他也是听闻了李卫的行事作风,想大力整顿吏治的他直接启用李卫,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中途又改任为云南盐驿道,开始一步一步走上官场之路,受到皇帝重用。
不过他虽然学识不精,但颇有实干才能,他在担任盐驿道时,刚上任立马就加大缉私力度,对当地的盐枭进行了大力的打击,稳定了盐税收入,此外,他还十分重视民生工程,修筑海塘工程,防止海潮侵袭。
在后来乾隆南巡时候,见到西湖花神庙里面都立有李卫的铜像,还号称什么湖山神位,乾隆便直接下谕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娇纵,除非公正纯臣,托名为庙,甚为可异”于是派人烧毁了他的铜像。总之,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只是被拆铜像,相比那些被抄家之人,算是万幸中的万幸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1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