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最终结局是什么?最聪明的将领王翦的一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秦国虎狼之师在诸侯中脱颖而出,问鼎中原。离不开秦国历代君王和大臣们的不懈努力,然伴君如伴虎,英雄们的结局大多不是很好,而有一位却功劳卓著位极人臣,鸟尽弓藏终得善终,他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今天就来简单看看王翦的简史。
那么王翦是何许人也,又有哪些故事为后人所称道?
史记记载到: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富平东北人,是秦国名将。
他少而好兵,事秦始皇。为大秦帝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最大的光荣史是攻打赵、燕、魏、楚,树立了一代威名。王翦一生战绩傲人,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七字概括:“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史记》)七个字中涵盖了六个国家的命运,王翦之功可见一斑。
功劳卓著位极人臣
一、攻赵。
当嬴政统一战争的号角吹响时,此时的韩赵魏虽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铜墙铁壁,但其中的赵国余威犹在。对于秦的统一大业,赵国着实是根头疼的刺。
巧的是,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大旱,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秦国乘机派大兵伐赵,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陉。
当然,赵国也不敢掉以轻心。遥望当年,白起败赵括灭数十万赵国降卒,让可是血淋淋的教训,因此这次绝对不敢掉以轻心。最终派大将李牧、司马尚迎战。
众人皆知,这两位也不是省油的灯,尤其大名鼎鼎的将星李牧,这让一向威风凛凛的秦军也苦不堪言。
尽管王翦老辣,秦军与赵将李牧周旋良久,但不管秦军如何彪悍,在李牧面前也很难占到便宜。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际,王翦脑洞大开用起了反间计:那根可以压倒李牧的稻草是谁? ――女人。
当然,这个女人可不能是一般的女人,必须是和李牧有仇,并且能够吹动赵王枕边风的女人。于是秦国的卧底,就把关系发展到了赵悼襄王的王后那里。
这位王后为什么如此愿意效劳呢?《史记》里说,这个女人曾经嫁过人,而嫁人后因为生活不检点惹起了宗族的内乱,成了寡妇后又沦落为倡女。只是运气可能太好了,不知怎么竟被悼襄王给看上了,还要带回宫。
这样不合乎礼的事儿,大臣们怎能苟且同意,其中反对最激烈的代表就是李牧。
说来这个女人幸运的很,不久就给赵王生了个儿子――赵迁,她也母凭子贵,顺理成章地成了王后。
她原本就对李牧怀恨在心,又收了郭开转送的秦国珠宝,自然要时不时找机会给赵王说李牧坏话,劝赵王早日除掉这个眼中钉。
但赵王即使再昏庸,对李牧再不满,也知道李牧对赵国重要性,终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嬴政十一年秦军攻打赵国,一口气拿下了阏与,邺等九城。赵悼襄王本卧病在床,听到此消息一个激动一命呜呼了,而被改立的太子迁顺利即位,那位王后也成功荣升为太后,只是,这个女人依旧不忘报李牧当年差点毁了自己前途之仇。
嬴政十六年,赵国发生了大地震。在天灾,外敌的双重夹击下,百姓惶惶不安,全国上下如履薄冰。
在赵国如此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它的统治者们却显得很白痴。王太后和郭开先是散布出了李牧要卖国的谣言,并进一步制造诬陷李牧的计谋。
嬴政十八年,王翦和李牧进入了相持阶段。此时,王翦给李牧书信一封,在表达了对李牧的欣赏外,透露出了想要和解之意。李牧虽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或许是对战争的厌倦,希望谈和,又或是出于对同是英雄的心心相惜,也回信一封表明自己心迹。却不知自己正在一步一步陷入秦国和赵国太后设下的圈套。而赵王迁以为李牧要投敌卖国。在惊恐之余便立刻下了一道渝旨:撤去李牧、司马尚将军职务,由赵葱和颜聚接替。
李牧选择了抗命,他显然知道赵国命运现在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自己一放手,整赵国就全完了。只可惜,赵国统治者可不这么想。可怜李牧一生英雄烈士,却以叛国罪被收缴兵符。《史记》上说“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李牧不明不白地死了,秦国如愿以偿地换掉了赵国主帅。王翦便浩浩荡荡,铺天盖地的杀向赵国首都邯郸,而新换的主帅太过窝囊,完全抵挡不住,虽然赵国军队誓死抵抗,但也无济于事。不到三个月,秦军便拿下了邯郸,荡平了赵国全境。赵王迁也成了俘虏。
赵王迁的异母兄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到代,自立为代王,依附于燕国,之后秦灭燕国后,就把这个不值一提的赵国余孽代国也灭了个干净。
对于灭赵,王翦劳心劳力,费了很大的心思。许多人认为灭赵之功是因前有白起败赵括灭数十万赵国降卒,而王翦不过是捡功。但是实际上要灭赵是难度是很大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赵国民风彪悍,尚武好战;其二赵国因白起坑俘,对秦仇恨,故虽力量不足,但是誓死一战之心却有。在如此艰难之下,王翦能够大破赵国,不得不说他劳苦功高。
二、讨燕。
秦军横扫赵国的寒流滚滚而来,相邻的燕国也早已感受到了瑟瑟寒意。
就在燕国危亡时刻,燕太子丹挺身而出,他结交天下有识之士,志在破秦护国,于是,便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只可惜,这场轰轰烈烈的行刺最终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解燕国燃眉之围,还彻底激怒了秦王嬴政,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对燕国恨之入骨的秦王嬴政,立刻增兵赵国旧地,援军与在那里的王翦部落会和,集中了40万大军。跨过易水,要立刻扫灭燕国。
次年,取蓟城,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兵紧追不舍,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喜不得不杀太子丹献秦。
秦王得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级,心里虽然平衡了一些,但到底不自在。
燕王苟延残喘了五年后,秦灭了楚国,腾出手来,就派王贲去辽东,把燕王生擒了回来。名义上的燕国也彻底灭亡了。
这一仗,他打得痛快,打得实在,也更加赢得了秦王嬴政的欣赏。
三、打魏。
自古以来,便有“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说法,这王氏父子更是对这句话做了完美的诠释。这灭魏奇功,便在这小小少年王翦之子的领导下完美收关。不过今天的主角是王翦,就不细说此段王翦之子王贲痛打魏国的渊源了。
四、攻楚。
魏国被灭,眼下该集中力量对付的就是楚国。只是楚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大的一家,要打起来,还真是个大麻烦。
谁料。天公作美,楚国内部发生了内讧,新君楚哀公上台才两个月,就被自己弟弟杀负刍给杀了。现任楚王负刍不是很得民心,根基不大牢。
楚国毕竟是大国,在攻打楚国之前,嬴政专门召集文武百官开了研讨会,来征求大家意见。当时,主角是王翦和李信。
话说。这位李信也是个人才,他是王翦的副将,在灭赵,灭燕战争中,屡建奇功。尤其是在抓太子丹时,只带几千轻骑,便把燕王父子追的无处可逃,这一点很受秦王赞赏。也正因此,年少轻狂的李信也就飘飘然了。
秦王问李信:“如果攻打楚国,将军认为需要多少人?”
李信不假思索:“不超过二十万。”
嬴政又问王翦老哥,王翦回:“非六十万不可。”
在对比这一老一少后,嬴政大笑:“王将军果然老矣,竟胆怯至此!”
于是很快敲定,由李信和蒙恬带20万军队伐楚。
王翦老哥受到如此轻视,心里自然很不爽,便因病辞官,告老还乡去了。
谁知,楚军在老将项燕指挥下,尾追李信军三天三夜不停顿,使得秦军大败,又丢城池又失将,浩浩荡荡的虎狼之师以狼狈收场。
秦王嬴政得到消息,大怒之后,亲自赶到频阳,向王翦道歉,并诚心邀请老将军出山。
秦王叹息:“寡人不听将军之计,果然兵败。楚军日益西进,将军虽然有病,能忍心丢下寡人不管吗?”
王翦说:“臣年老糊涂,大王还是另择良将吧!”
秦王嬴政说了很多,但见王翦还是沉默,于是问道:“将军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用臣,非要六十万兵不可。”
秦王手一挥:“没问题。”这件事就这样谈成了。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万大军出咸阳,秦王政亲自到灞桥饯行。酒酣之际,王翦请求朝廷赐给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园池。
秦王政不解地问:“将军出征,还担心贫穷干什么?”
王翦说:“在大王手下为将,有多大战功他不予封侯。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时,请赐这些作为儿孙的产业。”
秦王政大笑。
王翦出关之前还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赐给良田。
手下的将领们都困惑不解,王翦这才吐露心迹,说:“大王骄矜,而不相信人。如今将全国的甲兵都交给我指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让他认为我胸无大志,岂不是让他怀疑我吗?”它的将士们听后,不得不更加感叹老将军的机智了。
王翦在带领浩浩荡荡的60万大军来到楚国边境后,楚人由项燕率领前来迎战,出动全部军队,看上去那叫一个威风凛凛,士气高涨。只是王翦并没有没有激动或者惊恐的意思,只命令部队构筑坚固的垒壁防守,不与楚军交战。楚军多次挑战无效,只得向东撤退。就在这时候,王翦挥动了战旗,秦军一拥而上,而可怜的楚军就好比惊弓之鸟,在惨不忍睹的战亡后,楚王负刍投降了。一向骄傲的楚国就这样被这位老将军给拿下了。大战归来,秦王政数里相迎,亲自给老哥接风洗尘。
王翦在此次攻楚之战中的巧计,可是说是“以逸待劳”的典型了。他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一直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直到大获全胜。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带兵打仗奇才。
鸟尽弓藏终得善终。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在秦统一六国的大战中,除了韩国外,其他六国都是在王氏父子的的领导下完成的。相比于蒙氏家族,秦王心里更打结的是王翦。
王翦又岂不知秦王政的心思,前辈白起的沉痛教训至今还历历在目。他清醒地知道,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他,的确不该贪慕这身后名了。
老哥回想起自己的大半生。竟然都是在驰骋沙场中度过的。这些年,他一直争强好胜,出生入死,但又有谁是永久不败的呢!想着想着,门前的一片树叶落在了自己的头上,他突然想要回家了,于是,铺盖一卷,说走就走。
历史的风沙还在峰回路转,迷煞路人。只是人们不知道,在日暮迟迟之际,频阳南山脚下多了一位健硕的农夫。
总结:王翦是一位实打实的沙场英雄,更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智者。在战争中,他懂得灵活变通,在战争结束后,悄然循隐。正因为他张弛有度,不但明哲保身,还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一度成为后世之人为官学习的榜样。
史上: 在我国历代王朝的创业史中,诸多 「无以善终」的结局一直是常为人们所议论的话题。放眼历史,既有无上功勋,又得安享余年的开国功臣实在为数不多, 名将 便是这不多的例外之一。所谓「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陪在生性残暴的秦始皇身边!扫灭五国、功高望重的 ,在秦始皇终成大业之后得以在险境中保全其身,他是如何做到的?王翦在 众将中以「智」著称,他的「智」较之于一般的军事智谋,有何特别之处?「王翦请田」的典故中露出了他的「贪婪」,对于老将此时表现出的「贪」,又该怎样去看待?> 王翦是战国末期的著名秦将,他一生事秦,战功无数。对于秦朝的统一大业,史书认为「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王翦,生卒年不详,姬姓,王氏,名翦,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人。他是 继白起之后的又一位名将,是秦国著名的军事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在秦始皇平定六国期间,王翦与儿子王贲一起辅助秦始皇消灭了除韩以外的其他五国,为秦朝统一全国立下奇功。> 王翦自幼便熟读兵书,谈起孙子、司马的兵法如数家珍。平日里,他最喜欢舞刀弄枪,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在众多兵器中,他最喜爱的是一柄开山大刀。尽管这把刀是木制的,可份量很重,相当于现在二十多斤重的东西。如此重的刀,成人挥在手中都是很吃力,何况那时只有八岁的王翦。王翦与其他孩子玩耍时,只要把大刀抡上一圈,便足以震慑众人。王翦的力量很大,九岁时就可以拉开五十石的弓了。对于不到十岁的孩童来讲,五十石的重量非同小可,王翦算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翦又逐渐学会了骑射等技艺。他射箭很准,有时仅凭那搭弓欲射的姿态和气势,便把人折服了。此时的王翦,年龄虽然不大,却已初具将帅之才了。>>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勇多谋,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王翦父子便辅助秦始皇平定了五国,可谓是秦朝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 公元前236年,王翦率领军中精锐部队,攻打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他一举攻下九座城池,占领了赵国的漳河流域地区。公元前229年,王翦与杨端和军联合,再次攻赵,欲彻底消灭赵国。而这次他的对手是赵国的名将李牧,二人实力不相上下,结果此战耗时一年,王翦仍不能得手。于是,他便用反间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令郭开暗中挑拨,使赵王对李牧生疑,进而除掉了对手。李牧死后,赵国人心大乱,公元前228年,王翦趁机向赵国发起总攻,攻陷赵都,并俘获了赵王,从此,赵国沦为秦国之郡。> 公元前235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结果「图穷匕首见」,荆轲失败了。秦王于是派王翦领兵攻燕。秦军在易水歼灭燕军主力,燕王与太子丹逃到了辽东(今辽宁辽阳市)。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以王翦之子王贲为将,率军伐魏。魏国在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内外城下都挖有深沟,魏国人层层戒备。因城高沟深,王贲大军难以进攻。关键时刻,王贲引黄河之水灌城,终破大梁,随着魏王的投降,魏国也宣告了灭亡。> 公元前225年,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进军至平舆(今届河南),大败楚军。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了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同期,王贲与李信一起统兵,火速歼灭了辽东燕军,并俘虏燕王。他们于回师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县)俘获赵国余部代王嘉,然后由燕地乘虚直逼齐国。公元前221年,王贲军队攻入齐都临淄,虏获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被消灭了,秦统一了中国。> 王翦一生不仅战功显赫,足智多谋,更重要的是他颇懂为臣之道,能够保全自己。联系历史上的诸多功臣名将,能有几人可以如王翦这般于功成名就之下,安享富贵而终老呢?那么,他的保身之方是什么呢?> 王翦善揣人心,也是靠著对人心的了解,他才得以在残暴多疑的秦始皇身边存活。想想白起、商鞅、吕不韦、蒙恬等人,与秦朝多位功臣相比,王翦的结局实在难得。当然,他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也许是使他能够全身而退的方法。> 从他稳健的作战风格可看出,王翦为人谨慎多谋,低调老成。他虽为建朝元老,却很少言语,也从不争功夺名,人缘又好,朝中大臣都对他十分尊重。他一辈子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也从来不会做一点出格的事。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的,力求稳妥,事情做成之前绝不透露想法。在伐楚之事上,他作为一员老将,应该能够评估出敌军的实力。可是,当秦始皇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时,他并无气愤,未加多言,甚至都没有为自己申辩一下,只是告病而归。他自言多年事秦而「不得封侯」,可见其屡立战功却从未主动向秦始皇讨封过。单就这一点,王翦就不是一般的将领。> 王翦的低调集中表现在他总是称自己「老」。对于武将而言,最忌讳的便是「老」。可是,王翦却总将身老多病挂在嘴边。在秦始皇用李信为将时,他便以年老体病回归故里。在他成功征楚之后,又向始皇上表告老还乡。也许他深知自己快要功高盖主了,而秦始皇为人好大喜功,所以赶紧激流勇退,在恰当的时候离开。至于总表现自己的「老」,也是为了让秦始皇对他放心,表明自己不具有威胁性,从而得以保全其身。> 王翦一生建立军功无数,却总能在辉煌的战绩前保持清醒,将谨慎稳健贯其一世,这恐怕是他得以善终的最大原因。>
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事连连,混乱不堪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英雄倍出时期,出现了很多风云人物,其中白起,王翦,李牧和廉颇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人物,那么有这四大名将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呢?
白起白起出身底层,初入部队就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庶长职务,后来秦国的丞相魏冉发现了白起的才能,在魏冉的推荐下,白起的人生才开启了辉煌的篇章,成就了他日后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之名。
白起最著名的战役是长平之战,白起诱敌深入,让赵括进入埋伏圈,最终大胜,杀害对方士兵足足有四十五万人之多,也是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势力也开始崛起与其他六国之上。
白起可以说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秦昭襄王第二次攻打赵国的时候,白起觉得没有胜算,所以拒绝出征,秦昭襄王和范雎都请不动他,最终这场战役因为没有白起的率领而吃了败仗,秦昭襄王就再一次请他,白起又加装生病,不情不愿的出发了。
这一次,秦昭襄王终于是忍受不了了,就逼白起自杀了。
王翦王翦也是秦国的一员战将,虽然没有白起名气大,但是他的结局是这四人中最好的。王翦情商很高带外出打仗时,为了让秦王对他放心,局在寄回的书信中多次要求给子孙赏赐的事情,而战胜后,王翦父子又选择隐退,彻底让秦王打消了对他们的疑虑。
李牧李牧是赵国的一位常胜将军,在边境上对抗匈奴中屡建奇功。但是他遇上了一个昏君,赵悼襄王被秦国使用了离间计迷惑,怀疑李牧有变节的嫌疑,杀死了他。秦国因为没有李牧的对抗一举攻下了赵国。
廉颇廉颇是一员武将,骁勇善战,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赵悼襄王即位之后,就不在重用廉颇,解除了他的职务,廉颇非常不满,并赶走了来接替他的人,而后便跑到了魏国,最终病死在那里。
主要因为王翦作战跟别人不同,他有一个“臭毛病”,这个“毛病”甚至让秦始皇不满,但却不得不迁就他。一开始秦始皇并不重视王翦,因为秦国的强大,主要是依法治国,来源于变法的成效,秦始皇甚至认为灭掉六国是小菜一碟。
公元前226年,秦国攻打楚国,一开始秦始皇让王翦带兵,当时楚国已经江河日下,只有20万兵力,秦始皇给王翦30万兵力,让他出征,但王翦拒绝了。王翦表示说,要让自己出征,兵力必须给足,要60万兵力他才肯出征,秦始皇听后很生气,楚国如今就差最后一击,随随便便都能搞定,哪里要60万大军?
为了节省成本,秦始皇于是没用王翦,派了李信出兵攻打楚国,尽管李信用兵也很稳,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开始时一路凯歌,可最终却败给了楚将项燕。兵败之后的秦始皇非常憋屈,于是他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王翦还是那句话,要出兵就得给60万兵力,秦始皇无奈之下,只好给了他60万兵力。
王翦率军出征,一开始猛攻一阵,项燕倍感压力大增,许多士兵战死,后来连女人孩子都快要用上了,正当项燕想办法扩军时,王翦突然停止攻击了。王翦就这样跟楚军对峙,连续几个月不动,结果楚军耗不起,项燕只好主动出击,最终中了王翦的计策,发出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便战死了,楚军惨败,跟着楚国被灭。
从这场战场可以看出,王翦的军事思想很独特,在占领绝对优势时,王翦也不主动出兵,反而等待对方出击,当年他攻打赵国时,同样占据优势,但却采用离间计。从王翦的用兵方式,可见在他的军事思想中,王翦是以己方的财力物力,换取地方的人员伤亡,尽管己方消耗了粮草,但终能击败地方,并且保证自身的有生力量。
王翦征战一生,他领军时自己的后勤从未出过问题,可见他是个非常谨慎的人,正因如此,后来王翦急流勇退,终于得了个善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1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