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个怎么样的人宋濂为什么会惨遭横祸

以史为鉴 2023-06-28 00:17:41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个怎么样的人宋濂为什么会惨遭横祸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个怎么样的人?宋濂为什么会惨遭横祸?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宋濂被誉为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宋濂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多病,好在他勤奋好学,还因此获得“神童”称号。元顺帝曾招宋濂为翰林编修,但宋濂婉言拒绝。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宋濂才决定入仕为太子讲经。不过宋濂晚年过得并不顺利,差点是被朱元璋给处死,好在朱标为宋濂求情才免得一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宋濂这个人物,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宋濂是明初时期的文坛翘楚,在当时的文学圈中鲜有文人能与其比肩。

与其他同时期的读书人相同,宋濂终生以延续儒学道统为目标,提出“宗经”、“师古”等理论,倡导时人效仿唐、宋。宋濂一生留下著作无数,开国皇帝朱元璋赞其为“开国文臣第一人”,刘伯温更是赋予宋濂“当今文章第一”的美誉。

朱元璋平定江山后,曾打算提拔宋濂,让他参与到实际的政务中。不过,宋濂却婉拒了皇帝的美意:“臣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学会治国之策,只懂得一些文墨之道。今天圣上已命臣执掌翰林院,这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宋濂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接过治国的重任,想要继续留在翰林院主持文学工作。朱元璋十分赏识宋濂,他尊重了宋濂的想法。

虽说,宋濂无意跻身政坛,但是,朱元璋却时常向其讨教治国之道。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多次召宋濂入宫,两人共同用膳。朱元璋时常向宋濂探讨当下的典章礼法,并参考宋濂的意见对典章进行了数次修改。两人每次都相谈甚欢,往往会持续到深更半夜。据说,当时的所有祭祀事项、宴会规格、礼制的制定,均有宋濂的参与。

朱元璋出身寒门,在成为皇帝后不忘节俭躬行,朝中政务力求亲力亲为。

据记载,朱元璋每天要处理奏章数百件,每天堆在案几上的奏章就像小山一样。或许,上天格外眷顾这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洪武五年天降甘霖,各地丰收。朱元璋大喜之下,召见宋濂,二人围坐在鼎旁,朱元璋亲自用勺子煮甘露汤,与宋濂分享。

朱元璋对宋濂说道:“这碗是由天下和气凝结而成的甘露,可以治疗病痛,益寿延年,朕愿与你分享。”至于甘露究竟是何物,古往今来有许多种说法。根据李时珍给出的解释来看,甘露其实就是晨露。古人科学知识有限,晨露通常会被视作至洁之物,是上天给予世人的恩赐。

由于,皇室采的晨露均出自花朵,所以,晨露中往往会有花粉,尝起来会有些许甘甜之味,故晨露又被称作“甘露”。

既然,朱元璋愿意将甘露与宋濂共享,说明在他心目中宋濂的地位极高。

洪武八年,朱元璋命大臣尹程以江河为题,作了一首《秋水赋》。尹程写好后,朱元璋认为这篇文章读起来不尽人意,于是,便邀请翰林院群臣,让他们各写一篇《秋水赋》。群臣写罢后,朱元璋逐个点评,并安排酒宴款待大臣。

宴会上,朱元璋见宋濂只吃菜不饮酒,便问宋濂为何不喝酒。宋濂答道:“臣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但臣害怕在圣上面前失礼,辜负了圣上对臣的恩宠。”朱元璋说:“无妨,爱卿不妨喝一杯。”宋濂喝下一杯后,放下酒杯继续吃菜。

见此,朱元璋又说道:“爱卿不妨再喝一杯,两杯酒总不会让你喝醉。”此时的宋濂已年过花甲,酒量早已不可与早年同日而语。此时虽已一杯下肚,但宋濂的神志已经出现了些许的不清醒,宋濂将酒杯放在嘴唇边,犹豫着要不要喝下去。

朱元璋指着宋濂笑道:“男人就应该慷慨豪迈!”宋濂答道:“圣上的威严就在咫尺,臣不敢僭越。”说罢将杯中酒吞下肚。朱元璋见宋濂痛快地喝酒,龙颜大悦。两杯酒下肚,宋濂已醉得不成样子。

朱元璋见宋濂脸色通红,连坐都坐不稳,就像置身云中一样,顿时想与宋濂开个玩笑。朱元璋调侃道:“爱卿现在可否给朕作诗一首?朕也给你写一首醉歌。”听闻朱元璋要挥毫泼墨,左近的小太监立即端来文房四宝,只见朱元璋提笔挥毫,只片刻功夫就写好了一首《楚辞》:

西风飒飒兮金张,会儒臣兮举觞。

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

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浮琼斝兮银浆。

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

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这时的宋濂已酩酊大醉,连话都说不清楚。朱元璋并未怪罪宋濂的失礼,只是叫文官重新编撰自己的《楚辞》,并将此文交到宋濂手中,对其说道:“爱卿一定要好好珍藏这首辞,作为你我君臣道合的见证,以后拿给你的儿孙看,让后人都知道朕有多宠爱卿。”

宋濂与朱元璋之间发生过许多有趣的轶事,这些故事不但为我们展现了朱元璋和蔼的一面,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明初第一文臣宋濂。

洪武十年,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亲自饯行,并命宋濂之孙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头叩地辞谢,并约定说:“陛下,臣没死之前,请允许臣每年来宫内觐见陛下一次。”回乡之后,宋濂每年乘着帝庆节的机会如约进京陛见。但却到了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之中,导致宋濂一家惨遭横祸,不久,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而死。

朱元璋想处死宋濂,最终,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他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明代名臣宋濂简介 宋濂传揭秘宋濂一生

宋濂简介

宋濂,明初的政治家、军事家,祖籍是金华潜溪,字景濂,世人给宋濂起了许多别号如玄真道士、玄真子。属于文人墨客的这一类,虽然没有和朱元璋一同在战场上厮杀,不是那种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勇猛之人,但丝毫不影响太祖对其极高的评价,“开国文臣之首”的荣誉不是白给的,想来明朝初期,哪来的什么文学家思想家,光顾着打仗都来不及,如何静下心来,分析明朝政权,洞悉民生,研究思想,著书开课,传播言论。没错这种宣扬思想的文人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适合明初这种动荡的政治局势的。

宋学士文集

宋濂对于佛教、道教两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提出理天下,认为万物的运行是有一定规矩的,这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确是一种极大的突破,一种对旧观念极大的颠覆。对宋明心学的继承,加之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宋濂开始发布自己的著作。时下正是明初开国盛世,这也造就了宋濂的文章风格醇厚飘逸,宋濂的作品被统一收录在《宋学士文集》中,文章中大篇幅的宣传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为后人研究明初政治局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为明初的开国文臣,宋濂特别喜爱收藏书籍,元末战乱,宋濂还在老家浦江的时候,就开始从事有关书籍收藏的工作,因为战乱,许多官私藏书都遭到了严重损毁,然而宋濂早已坐拥书城。真可谓“的卷是藏书之富,应首推宋濂”。

宋濂心思缜密,从不让宫中小人抓住把柄,时刻保持谦逊之心是宋濂一生受用的法宝,朱元璋的询问,就算是军事,宋濂也一一作答,毫无半点掩藏。这份诚实和忠勤给朱元璋在处理政务、或是解决国家问题都提供了帮助。不愧为明朝第一文官。

宋濂传

《宋濂传》从多个方面将宋濂的童年生活,官场生活和与辅佐太祖朱元璋的的一系列从政生涯做了介绍。

宋濂传

文中介绍宋濂因为文学方面的造诣较高,被朱元璋赏识,并被朱元璋招为顾问,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朱元璋也时常问问宋濂的想法。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宋濂也常常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不能统一,纵使有万贯金银,仍旧无济于事,人民不会感激皇帝,只有从民心考虑,才能真正巩固国家政权,避免小范围暴乱,安定民心。

随后的几年,宋濂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院士,从事书籍整理工作,和教授太子学习,由于拥有丰富的学识,宋濂教起书来也是游刃有余,太子的言行,宋濂都用礼的道理来劝说太子,让太子不被小人的谄媚之词蒙蔽了双眼,太子明白老师的好,对宋濂的建议虚心接受,称宋濂为师父。宋濂升官至侍讲学士后,专心负责起草诰文,成为皇帝的传话筒,因为宋濂自身廉洁,一心报效国家,所以明皇帝出示的诰文均经过宋濂之手,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决策的果断性,更是增加了民众的信服度,整个大明王朝一派其乐融融。宋濂在爵位,功劳上或许比不过其他明朝功臣,但在礼乐制作上,绝对是最有说话权的一位,宋濂七十二岁的时候被下葬在莲花山下,后来明宪宗追封谥号文宪给宋濂,以表彰和纪念这位帮助明朝学术界做了杰出贡献的忠臣。

宋濂尝与客饮

有一次,宋濂和客人一起喝酒,皇上就暗中找人监视宋濂,为了考验宋濂的忠诚度,当时的皇帝重猜忌,是不是就给身边的人设个小陷阱。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皇帝就拿这个来问宋濂,有没有和宾客喝酒啊,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啊,分别有哪些门路啊之类的问题来套宋濂的话,宋濂早就吃透皇帝这一套,当然如实回答,这一回答皇帝开心了,不错不错,宋濂忠心耿耿,不会骗我。

宋濂尝与客饮

宋濂作为明初第一文官,难免被皇帝召见问话,聊聊江山社稷,民族兴亡什麽的都是常事了,这一次皇帝秘密召见宋濂,询问宋濂关于朝中大臣的看法,意在得知朝中有门有结派拉帮的存在,正所谓君子群而不党,宋濂心中早已有数,知晓皇帝内心的想法,告诉皇帝自己志合好的大臣有所结交,和不好的并不深交,所以并不了解大臣内部的真实想法,这一言论一出,皇帝立刻想到是自己过问太多,又对宋濂多了一份敬意。

还有一次茹太素上书奏章,足足有一万多字,皇帝不乐意了,心想我每天日理万机,处理国务,你难道连概括精简都做不到吗!皇帝正要大发雷霆,宋濂出面说话,告诉皇帝,大臣的奏章句句发自肺腑,句句出自真心,都是为国家社稷着想,是为国家呕心沥血之人,果不然皇帝看完之后对茹太素的话甚是认同,的确是在为国家操心和辛劳。同时对宋濂的诚实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认可。

宋濂诚实

宋濂为人诚实,这是及其高贵的品质,历史上许多官员表里不一,在皇帝面前一套,背后一套,拉帮结派不成体统,宋濂并不是这样的人。

素以诚实著称的宋濂

或许是自幼受到的教育不同,宋濂喜欢追问,向老师请教的时候不会有半点胆怯,往往能学到比别人多的东西,加上自己的刻苦研究,宋濂有自己的一套应对官场生活的办法,也就是凡事都不弄虚作假,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

宋濂的诚实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从不隐瞒自己做过的事,宋濂深知作为朝中大臣,不能经常饮酒,但是客人的邀请往往难以拒绝,在一次酒宴后,宋濂被朱元璋召去问话,在被问到昨日都做了哪些事的时候,自作聪明的一些大臣会编个谎话来搪塞过去,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朱元璋真正看中的是什么。宋濂不一样,他如实回答,自己昨日和哪些宾客一同喝酒,吃了那些菜,这一诚实的品质另朱元璋大为欣赏,原来,朱元璋早就安排了眼线在宋濂身边,就是为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这番问话也是精心设计好的。要是遇到不诚实的大臣,朱元璋表面不说,心里已经给他判了一道罪,但是因为宋濂的诚信,朱元璋虽然也不轻易表露出来,但是已经给宋濂加分,并加强对他的信任度。

朝中政事,最忌讳的是相互不坦率,有所保留你,这样不能平天下何来治国。宋濂的学识正好弥补了这一点,诚实待人,诚实侍君这是一代老臣交给后世每个人的。

宋濂不隐真情

诚实守信这是传统美德,宋濂更是将这一优秀品质发挥在官场上,都说官场如战场,很多人不敢诚信,有一种身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悲壮感,也许是因为官场出处是陷阱,处处是阴谋,稍一不留神,就会被弄得身败名裂,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试问那个人想因为说错一句话就乌纱不保,严重的可能还会掉了脑袋。所以,说话圆润,似乎成为了官员们一种相处的固有方式,每个人只要不得罪人,只要凡事逢源,就算拐弯抹角,就算词不达意,也没什么似乎大家心中都懂似的。

宋濂上朝是不隐真情

宋濂可不这么认为,或许这就是别人能成为明初第一文臣,而自己不能的原因。其实能在朝廷里干个一官半职,学识方面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不然早就被发配边疆,或者罢官免职了,宋濂从不隐藏事情的真相,往好了说这叫刻苦专研,往坏了说这叫什么,这叫不见棺材不落泪。

这不明朝有位官员叫茹太素,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想要为国捐躯的态度已经快要溢出来了,有一次,他觉得这国家怎么就发展成这样了呢,不应该啊,于是选择奋笔疾书,因为热情似火,一下没收住,洋洋洒洒写了十几万字,这是句句掏心肺腑啊,句句都是在为社稷国家着想,恨不得自己去治国了。满怀期待的献给朱元璋看,那知着皇帝也不是好当的,整天处理公文就够烦的了,朝中大臣的关系还要时刻关注,还要为自己能在皇位上做多久担心,哪来的时间看着东西,朱元璋大怒,心想这不是给我添堵吗!立马召集了朝中大臣开会,讨论这文章的意义。自以为聪明的见到这情况准知道是皇帝火了,哪敢为茹太素说话,这下这茹太素是吃了哑巴亏了,满腔热血给浇了一盆冷水,但也是不敢开口,这时候宋濂发话了,告诉朱元璋,说皇帝啊,您身为一国之君,必然要广开言路,属下说的话必定有他的道理,您可不能因为日理万机就忽视了这点啊,况且我看茹太素这文章句句真言,句句为治国考虑,这是好文章啊,您可要看看。朱元璋也觉得说着在理啊,怎么办,看吧。完了之后大为感触啊,这就像是为我铺平了前方的道路吗,我想到的没想到的全有了。大臣们傻了,也给朱元璋狠狠骂了一顿还得笑嘻嘻的夸宋濂慧眼识珠。

正因为宋濂不隐真相,处处为国家考虑,才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为自己的官场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明朝文臣之首的宋濂为什么会被逼死?

据说宋濂是因为儿孙参与了胡惟庸谋反的案件,因此被流放而死;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宋濂没有参加朱元璋的寿宴,得罪了朱元璋,因此才被流放。这两种说法都是历史资料所记载的,前一种说法来自于《明史》,可信度更高,后一种说法来自于明朝人所编撰的《震泽纪闻》,相当于是野史。从资料的来源看,宋濂被家人牵连的说法,应该是比较接近于事实的。

当时被流放的宋濂,已经是70多岁老人了,根本承受不了流放路上的艰辛,最终在途中逝世的。虽然说不上是被逼死的,但也真的是冤枉。

古代的刑罚有连坐的规矩,也就是家族中有一人犯罪,很可能牵连到整个家族被害,甚至是远房亲戚都可能因此被处罚。宋濂很可能是因为连坐制度,才被牵连到谋反案中。朱元璋其实是很看重宋濂的,让宋濂教导自己的太子朱标,按理说宋濂不至于会被牵连才对。可是在明史的记载中,朱元璋发现宋濂的子孙参与了胡惟庸案,不止没有放过宋濂,还打算将宋濂斩首。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向朱元璋百般求情,才免去了宋濂的死刑,改为了流放。

可惜宋濂年事已高,就算改为了流放,也只不过是延后了死亡的时间。宋濂在流放的第二年,便因为流放的路途艰难,去世了。也许有人觉得朱元璋小题大做,宋濂曾经是朝中文臣之首,怎么可能会参加谋反呢?对于朱元璋来说,宋濂的家人参加了谋反,就是对他不忠,而朱元璋的那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也在觊觎自己的皇位,为了解决祸端,他宁愿杀错,也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乱臣贼子。


明朝官场的氛围一点都不轻松,朱元璋紧紧把控着朝政大事,眼中容不得沙子,会影响明朝政权的人,都被他视为了敌人。可怜宋濂曾为文臣之首,也得到过朱元璋的赏识,最终却不得善终。

宠臣宋濂为何被朱元璋处死?

金华府浦江县人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坛翘楚,据说他“六岁能为诗歌”,先后游学于吴莱、柳贯、黄溍,文名满海内。元末,当局延聘他为翰林学士、国史馆编修,他婉言谢绝,遁入仙华山当了道士,道号玄真子。

至正二十年(1360),他接受正在打天下的朱元璋邀请,出山前往金陵。他是一个纯儒,没有刘基的谋略,甚至也提不出朱升那样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见,仅仅说了一句“愿明公不嗜杀人”的建议。从此将近二十年,成为太祖高皇帝的侍从学士。

朱元璋对他赞誉有加,称为“开国文臣之首”,还说“朕自布衣为天子,卿自草莱列侍从”,这种荣誉几乎无人能及。虽然荣誉极高,但他并没有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除了为太子和诸王教授经学,为皇帝起草各种公文外,主要的工作就是主持编纂《元史》。

作为皇帝的侍从学士,随侍左右,有很多当面进言的机会,而且“直谅不务文饰”—实话实说。朱元璋很喜欢他的这种风格,对他说“卿可参大政”,希望他担任 政务官。宋濂立即顿首力辞:臣没有其他长处,只会用文墨议论服务皇上,一旦出任政务官,没有功效,恐怕辜负皇上。所以一直到洪武十年退休,他仍然是侍从学 士而已。

他虽然“直谅不务文饰”,却很注意保守宫禁机密,郑晓《皇明名臣记》说:宋濂严守秘密,从不泄露和皇帝的谈话,向皇帝提交书面意见之后,马上焚毁底稿。为了防止官员向他打听皇上旨意,他在办公室悬挂“温树”二字,有人问道朝廷事宜,就指着“温树”二字,闭口不言。

如此操守,朱元璋是很欣赏的,当面表扬他:“景濂(宋濂号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宠辱不惊,始终无异。”

宋濂退休时,一向吝于奖赏的皇上,特别赏赐《御制文集》和罗绮衣料,对六十八岁的宋濂说:“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一生谨言慎行,俯仰无愧,被人们尊称为“太史公”的宋濂,从此可以安度晚年,悠游林下,消受御赐的“百岁衣”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对于洪武年间的官员来说,尤其是这样,几乎很少有人能够逃脱政治风暴的席卷,正如万斯同所说:“士大夫朝簪绂而暮累囚。”宋濂自然也不例外。洪武十三年正月春节期间,朱元璋突然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左丞相胡惟庸。

对于胡惟庸而言,可谓咎由自取。问题在于,朱元璋要除掉的并非胡惟庸一个人,而是庞大的“胡党”,因此受到牵连的“僚属党羽”成千上万。没有料到的是,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诬陷为“胡党”,一场大祸来临了。

宋濂的故事

宋濂是明初有名的大文学家,依据明史中的记载,宋濂原名宋寿,景濂是他的字,宋濂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小时候体弱多病,家境又十分贫寒,但是童年时期的宋濂十分勤奋好学,加之其特有的聪明才智,“小神童”的名号可以算是家喻户晓。宋濂一生尤爱学习,对书籍更是爱不释手,才造就了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的博学品格。
至正十九年的时候,在朱元璋的任命下,宋濂成为知府学堂的老师,这也开启了宋濂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学识影响他人路途,至正二十年,宋濂又被任命为教授,辅佐太子,教授太子朱标“五经”。洪武年间,在朱元璋的号召下,宋濂开始了他撰修《元史》的道路,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之后几年间,宋濂在撰书写作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元璋曾想要让宋濂参政议政,让其掌管中书大臣一职,被宋濂谢绝。
晚年的宋濂依旧保持着对书籍作品的高度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宋濂是开国文臣,却也难逃被猜忌的命运,儿子宋慎和次子都被处死,宋濂在马皇后的求情下,免去一死。
作为一代文臣,宋濂在学术上的造诣恐怕无人能及,对于明初的影响的不容小觑,在辅佐太子方面用礼的制度来约束太子,让太子廉政治国。虽不曾披荆斩棘打天下,却可以学富五车治国家。
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家徒四壁,连一本可以拿来读的书都买不起,但是宋濂十分好学,对读书有特别的喜爱。于是小时候就常常能看到小宋濂奔波在邻里邻外,忙着向周围的人借书,但是看一遍不过瘾怎么办,小宋濂对书籍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如把每一本书都抄写下来吧,为了赶上还书的日期,即便是大雪纷飞的日子,砚台都结了厚厚的冰,小宋濂也不敢有一丝怠慢。
小时候的宋濂在抄借来的书
成年以后,宋濂开始仰慕古代圣贤的书籍著作,但是因为担心自己不能求到有学问学富五车的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宋濂有过跑到百里外的异乡向道德高尚的老师求学的经历,在面对师长的时候,宋濂并没有保持一贯的谦卑,就算老师的门第挤满了整个屋子,宋濂还是虚心求教,要是被老师责骂了也并不胆怯,反而愈加放端正态度,等老师态度好了,继续求师。
宋代杨史程门立雪说的是重视情谊,遵守约定,而宋濂也有在大雪中求学的经历,因为生活艰苦,宋濂常常是用走着去求学的,穿着又很破旧,和同龄一同学习的比较起来,既不保暖也时常挨饿,但是宋濂觉得心中充满乐趣,在求学中掌握的知识是一些物质换不来的。
宋濂在自己获得在成功后仍不忘关照后辈,有一次马生君在大谈自己的求学之路如何刻苦,宋濂特意告知了自己过去的生活,马生君大有感悟,从此愈加虚心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1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