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国与楚国关系好了几百年,后来是怎么翻脸的

众妙之门 2023-06-27 22:31:36

秦国与楚国关系好了几百年,后来是怎么翻脸的

秦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秤不离砣,整个春秋时代和战国初年,秦楚都是称兄道弟,楚国为兄长,秦国为其弟。秦楚之好保持了几百年,拥有共同的敌人晋国和魏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公元前611年,楚国入侵庸国,当时楚国邀请秦国和巴国一起出兵。

公元前505年,秦国出兵帮楚国复国,赶走吴国人,楚国用商於之地作为报答。

秦楚不仅军事合作频繁,还不断地和亲,秦惠文王宠爱上一个美女十几年,她便是楚国公主芈八子。

战国中期,随着秦国的崛起,秦楚之间的友好关系还能一如既往地维持吗?答案是否定的。

过去秦楚保持同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秦楚并没有领土上的冲突。秦楚之间的领土,只有商於之地存在一定的争议,这块地本属楚国,春秋末年秦国帮楚国复国,楚国将商於之地献给秦国。

秦国获得商於之地,在其东侧修筑武关,楚国也对应地修筑方城(南阳长城),双方各自威胁不到对方,又达成一种战略平衡。

随着秦国拿下汉中和四川盆地,我们来看看两国漫长而相邻的国境线上,三块重要的矛盾冲突地域:

“秦楚冲突地域1”,这里是丹水上游,秦国的商於之地与楚国南阳的交界地。

商於之地本属于楚国,春秋末年秦国帮助楚国复国之后,楚国将这里送给秦国。重新强大起来的楚国人,不甘心商於之地被秦国控制,楚怀王对这里也是垂涎三尺,这一点后来被张仪所利用。

秦国对于楚国的威胁,也做了充足的准备,在这里修筑了武关要塞,防止楚国来夺取故地。到了秦惠文王晚期,秦国国力非常强大,秦国考虑的不应该只是防御楚国,而是以攻为守,进入楚国的南阳。

楚国对应修筑南阳长城,号称方城,不仅防御西部的秦国,也防御北部的韩国。

“秦楚冲突地域2”,这里是汉水上游,秦国占据汉中(西汉中)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占据上庸(东汉中),两国在这一地区的地缘矛盾逐渐形成。

虽然东汉中和西汉中之间隔着一些山脉,但流淌着同一条河汉水,秦国控制的西汉中与楚国控制的东汉中,属于同一板块,如今都划归陕西省管辖。两个地块在地缘上有着统一的诉求,因此秦楚在这里的矛盾比较突出。

“秦楚冲突地域3”,地处四川盆地长江上游与中游结合部,在秦国南下巴蜀之后,巴国旧都江州(今重庆)为秦国所占,另一个旧都枳(涪陵)早前为楚国所占。

从地缘上看,重庆和涪陵属于同一个板块,秦楚在这里存在激烈的冲突。只是秦国还在消化巴蜀两国,四川盆地的叛乱还要持续好几十年,秦楚在这一地区的冲突,要到叛乱平息之后才会演化为战争。

三个地缘冲突地点,有两个共同特点,特点一,都有河流,分别是丹水、汉水、长江,而且都是从西往东走向。特点二,秦国都在上游,楚国都在下游。

这两个特点意味着在秦楚的地缘冲突中,秦国占得地理优势,楚国则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在这种局面下,楚国必须通过一些方式,来扭转不利的地缘矛盾,否则时间长了,楚国总会输在地利上。这就引发了后来的秦楚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双方合计阵亡数十万。

楚国和秦国的关系,是敌还是友

齐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两国结成同盟,对付秦国的“连横”。这成了秦惠文王的一块心病,他千方百计想破坏齐、楚两国的关系,以便使秦国渔翁得利。 秦惠文王派张仪到楚国去实施离间计划。以方圆六百里土地的商于做为诱饵,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 而当楚国使臣逢侯丑向秦国索要土地时,张仪翻脸不认账,拒绝出让土地。 楚怀王听了逢侯丑的报告,气得差点吐血,大骂张仪是反复无常的...

战国初期,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是如何翻身的?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齐国原来的主人姜氏也被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大夫田氏给替代了。春秋时期称霸诸侯的几个霸主中,齐国和晋国消散在了历史的云烟之中,楚国的吴起变法也随着楚悼王的逝世而被停止,踩在吴国尸体上称霸的越国在攻打楚国中兵败,一下子分崩离析,那么,秦国能否难逃厄运呢?

自三家分晋后,堵在秦国家门口的魏国在魏文侯和李悝的治理下,一跃成为了强国。后来,吴起创建的魏武卒逐渐吞噬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在阴晋之战中,更是以五万武卒击败了五十万秦军,秦国似乎也即将步越国的后尘。

魏武卒

历史,总是充满着巧合。随着魏文侯的逝去,吴起也在不断的中伤中远赴楚国。魏武侯调转枪口,对准了赵国和齐国,给了秦国一个喘息的机会。著名的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就出于这个时期,庞涓和孙膑这对冤家以及齐威王和田忌这对基友的事情就不细说了。如果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以详说。

哲学上说过,事物的变化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外部坏境给了秦国一个机会,同时,重要的内部因素也得到了改变,这个改变,就是秦国的庶长废掉了秦惠公的儿子,将秦献公拥立为君。这一年,是公元前385年。为什么呢?

大秦帝国·秦献公

秦国自穆公之后,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到了春秋末期,国家大事都由庶长说了算。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死后,他的叔祖父继位为秦简公,原太子秦献公随即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逃亡生涯。

简公的儿子惠公死后,他两岁的儿子出子继位,国政由母亲和宦官把持。出子的母亲为了巩固权力,用起自己人来毫无节制,恨不得整个朝堂都是自家人。同时,为了笼络其他官员,不停地给予赏赐。人心的贪欲就像是无底洞,给的越多,这个洞就越大。国库日渐空虚怎么办?加税!这下,不仅公族不满,就连下层人民也不满了,于是,庶长菌改果断干掉出子和他的母亲,将流亡魏国的秦献公接了回来。

献公即位后,首要目标就是要夺回被魏国抢走的河西之地。如果不能解决国内的矛盾,那么适当的将矛盾引出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毕竟,河西之地是所有亲人一直想要夺回的地方。公元前384年,秦国在石门打败三晋,斩首六万。周天子听后,特地给秦献公送来了一件豪华礼服。

献公的作用,对于秦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重要不是他血战三晋,夺回河西,而是生了一个好儿子——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嬴渠梁继位为秦国新君。然而,一向以蛮夷自居的楚国看秦国都像看夷狄,更不用说中原的各诸侯国了。于是,秦孝公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秦国走上了发愤图强的道路。而秦孝公必然不会想到,他的六世孙嬴政会统一六国,毕竟他的愿望只是恢复穆公之业,得到其他诸侯的认可罢了。不信,我们可以看看他发布的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开头第一句就是回忆穆公时期的秦国,东平晋乱,(秦穆公送晋惠公和晋文公回国即位),西霸戎狄(用由余之计灭了西戎七十余国),以至于周天子都送来贺礼。然后又检讨了一下秦国之所以会没落的原因,以至于诸侯卑秦。

所以,秦孝公表示:我即位后,就要继承我老爸的遗志,但是,我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有人能帮我恢复穆公时期的大业,我愿意把秦国分他一半。

秦孝公和商鞅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和吴起一个国家的卫国人公孙鞅得到了秦孝公的肯定。那么,这个公孙鞅为何要入秦呢?他又如何得到秦孝公的赏识,以至于秦孝公力排众议,死心塌地的执行他的规划呢?他最后又为何成了秦国的通缉犯,最后和吴起一样惨遭车裂呢?请听下回分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8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