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孙策为什么跟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为何如此自信

以史为鉴 2023-06-27 21:47:41

孙策为什么跟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为何如此自信

孙策为什么跟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为何如此自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00年,孙策死于伤患,饮恨而终,时年二十六岁,一位年轻将领,没有战死沙场,却死于宵小之手,实在令人惋惜。

此刻的周瑜的内心是悲痛的,说好的建功立业,说好的名流百世,你却弃我先行,死去的那个人,不仅是他的主君,更是他的朋友、兄弟、亲人,你放心走吧,我将继承你的遗志,完成我们的伟业,这是两个男子汉之间的情义。

人在享受荣耀的时候,都期盼自己的亲人、朋友、兄弟在身边,为自己的成就自豪,可以说没有孙策,周瑜失去了一个可以生死追随的重要伙伴。

然而还有一个人更悲痛,江东孙家父子三人皆是英杰,孙坚、孙策,另一个就是孙权,历史上诸多名人都对孙权有过评价,最出名的莫过于同时代的曹操,和宋代的辛弃疾作的评价。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孙策死了,孙权悲痛那是自然的,但是为什么说他更悲痛呢,江东的基业是孙权父兄,也就是孙坚、孙策两代主君拼杀下来的,眼见就要拱手送人,孙权岂能不悲。

当时的孙权,虽然已经体现出英明君主的品质,然而一无军功,二无政绩,都怨孙策命短,儿子也没长成,孙权成了孙家唯一勘当重担的人,孙权悲伤的是自己挑不起担子,没有军功,没有威信,面对的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和久经宦海的文臣,放在今天,还是个半大孩子,如何统御江东文武。

在新版三国电视剧中有这样一段,周瑜从鄱阳湖赶回奔丧,孙权以印玺相赠,实则是把江东基业交给周瑜,周瑜宁死不受,整装率领众将入见孙权,宣誓效忠,悲壮之声让人不禁流泪又热血上涌,江东有君臣如此,何愁大业不成。

周瑜与孙权

这是英雄士的气节,乱世中面对名利、权势、江山的诱惑,董卓舍弃了,吕布舍弃了,曹操舍弃了,然而周瑜坚守了,这样的一个人是何等胸襟,还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周瑜吗?

且不说这段的真假,还是他们君臣之间的权谋试探,我偏向相信那一刻他们都是真诚的,因为相互猜忌的君臣,无法共同面对曹操的大军,在重压之下,人心是容易崩溃的,曹操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主张投降的臣子就为数不少,听完周瑜的剖析后,才下定决心,可见周瑜在孙权心中的重要性,只有君臣一心才能抵挡得住强敌,孙权对周瑜的器重与依赖,周瑜一生为孙家尽忠尽义都是不争的事实。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是孙策在临终前对孙权忠告,可见孙策对此二人是非常信任的,也从侧面表现了周瑜在军中的地位之高,仅次于当时的孙策。

手持羽扇的周瑜

正是因为这句话,在面对曹操大军压境时,是战是降,孙权迟迟未曾表态,直等到周瑜回来详细剖析当前局势,陈述利弊,几番开释方下定决心,与曹操一争雌雄,否则孙权南面称“孤”早已化作泡影。

此时的孙权,对以张昭为首的文臣是失望的,也正是听从鲁肃与周瑜之言,才有后来天下三分。碰巧鲁肃也是受周瑜举荐来辅佐孙权。

孙权的勇气有一半是周瑜赋予的,那么面对曹操八十万之众,江东不过数万兵马,周瑜的勇气又是从何而来。

有的人天生就具备勇气,多数人却是后天逐渐磨砺,在磨砺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强大起来,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勇气的人是成不了事的。

周瑜的勇气来自于他的才学,自信,拥有的军队,还有英明的主君,和对战局的正确分析。

周瑜谙熟兵法,又兼统兵多时,早已印证胸中所学,自是相信自己的统兵之道,外加亲手训练的军队,虽少却精,他们的战力周瑜再熟悉不过。

江左周郎

一个多才,事业有成,又长得好的人想不自信都很难,可以肯定的是周瑜自来是个自信的人。

没有英明的主君,面对如此强敌如何敢于与之一战,又岂会如此信任臣下,放任臣下放手去做。当年宋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君臣猜忌,最后成为阶下囚徒,就是最好的反例。

周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正确剖析曹氏集团的军事实力,人数虽众却有诸多弊端。

知己知彼,岂能不胜。

在这里我看到的周瑜是一个忠义、勇敢、坦诚、有见识、有气节的英雄士。

内事不决问张昭 外事不决问周瑜是谁说的?

孙策是想告诉孙权,这两个人一个是内政方面的人才,一个是处理外事的人才,依据当然是这两个人表现出来的能力,让孙策信任。

孙权接任孙策的班,那个时候孙权还挺年轻,对治理国家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孙策对他说的话他也做到了,遇到外面的事情有所犹豫就问周瑜,遇到内政上有所犹豫的事情就问张昭,在这两个人的辅佐之下,东吴也慢慢步入正轨。

张昭和周瑜两个人,一个是天资聪慧的领兵大将,另外一个是老谋深算的内政大臣,所以孙策才会说出那句话。

少年统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而去世,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孙权当年虚岁十九岁,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孙策刚刚统一江东没有多久,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因此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其部众三万余人;阻止宗室动乱;又灭山越六千,收编万余。他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

请问下 三国里 江东一句话 叫“内事不问张昭、外事不问周瑜”?是什么意思

你记错了,不是“内事不问张昭、外事不问周瑜”,原文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是在孙策临终的时候,他嘱咐孙权外事处理不了就向周瑜求教,内事处理不了就问张昭,也就是让孙权要在以后倚重这两个大臣,后来被世人皆知。

孙策对孙权说的这句是什么意思?简略而拣重点来讲

楼主问的应该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典故是 孙策死前将江东集团交予孙权,另留下这句话,告诉孙权,如果内政之事不能决定就请教张昭,外交打丈之事不能决定就请教周瑜,孙策令此二人辅佐孙权,可见对他俩评价之高,周瑜张昭也在之后的江东集团发展上,立下汗马功劳。完全手打,谢谢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张昭乃是平平之辈,孙策何出此言?

首先,张昭并不能说是平平之辈,可以说是一个诤臣,是一个正直有原则的大臣。经常为了坚持己见和孙权闹得不愉快,孙权还得反过来给他说好话。

其次,张昭背后的势力不容小觑,东汉末年门阀世族已经显现,张昭作为东吴的一个世家大族的领袖,在东吴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说话也是一言九鼎的,所以内事不决问张昭是很正常的而且很有必要的。?

扩展资料: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1]? 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

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撰定朝仪。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

张昭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在孙权初即位、四方叛乱迭起之时,张昭与江东诸将尽力辅佐孙权,使得局势趋于安定。在吴夫人担忧孙权年幼,江东不稳时,董袭就说过:“讨虏(孙权)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董)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 张昭亦曾向孙权举荐严畯、吕蒙等人,后来都成为吴国的名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7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