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韩信是西汉名将,号称“兵仙”。他与“人屠”白起、“战神”李靖、“武圣”岳飞一起,并称为“兵家四圣”。
刘邦曾经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陛下能带10万大军。”
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见说错话了,连忙拍马屁:“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韩信情商确实不高,但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在古代名将中能排到前三。在决定楚汉命运的垓下之战中,韩信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部队,达到40多万,对项羽的10万大军形成了绝对优势。最终,韩信率军击败了雄心勃勃的项羽,并对项羽残部穷追不舍,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其实,动不动就调动数十万以至于百万大军,是秦汉隋唐时期很常见的现象。
秦朝名将王翦在灭楚之战中,出动了60万大军。秦始皇征伐岭南,派出了50万大军。秦朝末年,刘邦攻占西楚都彭城时,所率领的诸侯联军达到了56万。隋朝时期,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更是一度出动了100万之众,还不算担任后勤保障的200多万民夫。
可是,到了清朝时期,将领们能够指挥调动的兵力大幅度下降。有清一代,几乎没有一次性出动10万大军的战例,更别说数十万清军一起出现在战场上血拼了。
清朝晚期的湖南人左宗棠,以书生带兵,身经百战,跻身历代名将之列。1859年,左宗棠被曾国藩派到家乡湘阴招募军队。左宗棠当时在湖南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招募了5000余人。左宗棠将这5000余人命名为“楚军”。
在经过短暂的训练后,左宗棠率领楚军开启了一生的事业。
左宗棠打了20年仗,期间他所指挥的军队不过一两万人马。哪怕是打激烈的收复新疆之役,左宗棠号称8万人马,实际上也只有5万人。这5万人中,参与前线作战的约4万人。其中,刘锦棠率领的老湘营属于主力部队,仅有2.2万人。
秦汉时期的全国总人口,不过数千万人。清朝时期的全国总人口,达到了4亿人。清朝时期人口总量增长了10倍,生产力水平也大为增加,为什么能够征集的军队数量不升反降呢?
一方面,是因为在秦汉隋唐时期,国家没有常备武装力量。平时,青壮男丁都在家里务农,从事生产。到了战争时期,国家就临时召集他们入伍作战。这种征兵制度既解决了农业生产的问题,又解决了行军作战的问题。国家还不用负担常规部队的日常训练和后勤保障——甚至连士兵使用的武器装备,国家都不管,得由士兵自己筹备。这样一来,国家召集军队就没有多大的压力。
而到了清朝时期,国家组建了常备武装力量:八旗军和绿营。国家不但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武器装备,还得给官兵发薪水。如果军队的数量太多,将会对国家财政形成巨大的负担。所以,不光是左宗棠,就连康乾盛世时期的年羹尧、岳钟琪等人,指挥作战的部队也仅有数万人马。
另一方面,与将领的个人风格有关。韩信喜欢大兵团作战,带的兵自然越多越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左宗棠则信奉“兵在精不在多”,不愿意带更多的军队。在收复新疆之战中,左宗棠为加强战力、节饷减粮,对西征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减,从12万人裁减到5万人。结果,西征军的战斗力不降反升,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将军,把自己的清路计划告诉了陈仓。他率领大军翻越秦岭,攻打陈仓,拉开了楚汉对抗的序幕。之后,韩信平定三秦,北破赵,灭戴,东进燕国,直至在盖与楚军交战,歼灭楚军,兵临城下,所向披靡。
第一,韩信,多多益善。
刘邦建立西汉后。与韩信就军事人才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谈话。刘邦问:“我能指挥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只能统率十万兵马。”刘邦又问:“你呢?”韩信说:“我越多越好。”看似在吹牛,实则不然。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位组织严密、善于带兵的将军,也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公元前209年,陈胜、光武造反,韩信挥剑加入项梁。项梁战死沙场后,追随项羽,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做了个小官。他向项羽提了许多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离楚营,投奔刘邦。起初,他不受刘邦赏识,成了接待客人的小官。萧何与韩信多次长谈后,看重他的才能,向刘邦推荐,但没有得到刘邦的回应。这种情况让韩信很失望。一天晚上,他不辞而别。萧听后,来不及和刘邦打招呼,就趁着月夜自己去追韩信,上演了一出千古绝唱《月下萧何追韩信》。
萧何认为韩信有大将之才。他建议刘邦要想得天下,就要重用韩信。在萧何的坚持下,刘邦选择了一个吉日,在广场上竖起了高高的祭坛,正式祭拜韩信。然后,刘邦问韩信,决定国家和建立和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韩信在分析了世界形势后,提出了先定关中,后画项羽的战略方针。据说刘邦喜出望外,相见恨晚,百依百顺。
公元前206年5月,韩信派人大张旗鼓地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以迷惑驻守关中的王汉。他率领军队沿着南郑悄悄爬上秦岭,然后从东边的陈仓出去。他打败了张寒的军队,一举拿下关中地区,不仅赢得了与项羽的首战,也给了刘邦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公元前205年,投降刘邦的魏背叛刘邦,投奔项羽,前后威胁刘邦。刘邦劝降失败后,决定武力征服。八月,韩信被任命为左,率领军队征服魏国。王维坚持这一方针,在黄河东岸集结大量兵力守卫黄河,并在临晋关封锁河道。韩信继续战斗,集中大量兵力在此渡河,但主力却埋伏在临晋上游的夏阳。乘临晋之机,偷偷带着木瓮过河,绕到魏军后方,攻打魏国都城安邑,活捉了魏。灭魏之战不仅解除了刘邦对自己的威胁,也为汉军东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204年9月,刘邦和韩信领兵攻打赵国。王燮与赵军统帅陈郁在太行山井陉关集结二十万大军,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一方面,韩信派出两千轻骑,各持一面红旗,连夜从小路出发,埋伏在赵大营前后。并告诉他们乘赵追击汉军之机,进入赵背后,彻底拔掉赵的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另一方面,派一万人出井陉关,设防河。赵看到汉军的穷乡僻壤阵,忍不住回头嘲笑韩信不懂兵法。战斗一开始,汉军假装战败,将军旗、战鼓等行军物资扔了一地。镇守大营的赵兵经不起分赃的诱惑,出去追杀,劫取财物。这时,事先埋伏好的2000青骑趁机闯入赵军的空营,插上了汉军的红旗。汉军退至江边,无路可退英勇无比,与众人决一死战。赵军一时不能取胜,打算退守大营。但是,我看到营地里到处都是汉军的红旗。我大吃一惊,以为汉军已将王昭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于是大乱,四处逃窜。韩信奋起反击,全歼赵,击毙赵司令,活捉赵王燮,大获全胜。这一次,在最后一战中,韩信用“死后活命”的方法激励将士做到了十之八九。此外,他还运用换旗策略,以少胜多,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公元前203年11月,韩信大举进攻,攻破齐国都城临淄。楚龙骑马救驾二十万,在高密与大败的齐军会师。然后通过潍坊柴油水与汉军对峙。黑夜中,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在潍坊上游阻水。天亮后,派一部分兵力渡河,从侧面和后面攻击楚军,然后佯攻失败,撤兵。祁龙真的上当了。商兴说:“我知道韩信胆小。”于是主力通过卫水来攻。当储君到达中游时,韩信命令士兵清除阻挡上游水流的沙袋。河水倾泻而下,储君大部分地区被淹。汉军趁机进攻,龙彻被杀。在渡水之前,齐楚联军四处逃窜。韩信追击逃跑的敌人,活捉了齐国的田,并吞了齐国所有的土地。
公元前202年12月,楚汉两军在盖决战。以刘为主的信,统一指挥四十万大军。韩信采取了十面埋伏的战略战术,将十万楚军围在中间。晚上,韩信让汉军士兵围着楚军唱楚民歌,最终让楚军士兵失去了斗志。除项羽等少数逃脱外,其余均被汉军消灭。项羽突破后,见大势已去,在反对派中上吊自杀。五年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得天下而告终。
有人曾说:“汉朝能得天下。主要是因为韩信的贡献。”刘邦也很佩服韩信“打胜仗、攻胜仗”的军事能力,感叹不已。
其次,忍受双腿的屈辱,成为一个好名字。
韩信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出身贫寒,在困苦中长大。然而,另一些人雄心勃勃,经常带着剑努力练习,希望有一天能有所作为。后来母亲不幸去世,他便离开了家乡,四处漂泊。由于他的放纵和不拘小节,既不能当选官员,也不能以经商为生,只好靠别人的施舍维持生计。我经常只吃最后一餐,不吃下一餐。后来我饿极了,就去河边钓鱼充饥。一个在河边洗丝绸的老婆婆看到窗台上有韩信的衣服。她看上去很憔悴,很同情他。她自告奋勇把食物给韩信吃了几天,直到洗完为止。韩信天天感动,对老太太说:“我将来一定报答你。”但是老婆婆生气地说:“这个人不能自己谋生。你不觉得难受吗?”我给你食物只是因为我同情你。要不要报答你?“韩信很惭愧,发誓要为事业努力。后来韩信做了楚王,回到楚国,专门找到了她的浮母,给了她2000金作为给她送饭的报酬(另一种说法是浮母死了,只好把2000金扔到她一直吃米的河里。但无论结果如何,都体现了韩信“永不泄露”、“以泉报恩”的心态。
当时韩信不仅穷,还被当地恶霸欺负。有一次,淮阴一群女学生当众羞辱韩信。一个人叉开双腿,挑衅地对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却喜欢背剑。其实我知道你胆小。如果你真的有本事,就用你的剑杀了我吧。如果你不敢,你可以钻我的裤子。”韩信面面相觑了半晌,知道只要有一点冲动,下手,马上就会有人来抓自己,甚至杀自己,他的一切谋略和远大抱负都将付之东流。然后,当着众多围观者的面,钻到女学生的裤子底下,若无其事地站起来,拍了拍手,走开了。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懦夫。后来人们把“忍辱负重”比喻为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成就大事。韩回到楚国,看到一个欺负自己的人,就封他为副将。他对军士说:“他竟敢侮辱我,让我杀了他。他是一个强壮的人。所以我真的杀不了他?我只想杀了他。我不会出名,所以我忍了。这就成就了我今天的成就。”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但普通人是不能容忍的。
韩信虽然在政治上缺乏远见,但在关键时刻却优柔寡断,最终发出了“狡兔死,好狗烹;“贵鸟尽力,好弓藏”的千古感叹,被吕后的设计扼杀了。但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却能够冷静运用自己的军事谋略,屡战屡败,以弱胜强,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辉煌战绩,为中国后世广为称道。
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和项羽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军事家,当时都手握重兵,决定一起推翻秦朝,但是项羽最后还是遭到了刘邦的背叛和埋伏,在乌江自刎。其实当时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时候,韩信的手上就有30万大军韩信,当时也是非常出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又有这么多军队完全可以自立为王。之所以不这么做,主要是因为韩信旁边有刘邦的亲信在监督着他,他不敢乱来。
在公元前203年这一年,正好是楚汉争霸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时候韩信率领的汉军在潍水这边打败了楚军,并且还杀死了楚军的一名大将龙且。韩信这个时候已经攻下了齐国,也被刘邦封城齐王,这个时候韩信手上有30万的兵马,如果投入到战场中的话,楚汉双方的实力就会发生今天复地的变化。刘邦这个时候特别害怕项羽的大军,但是对这30万大军会更加忌惮,然后就派人去说服韩信,想要让韩信自立为王。
但是韩信在听到之后一口回绝了这个决定,当时韩信旁边的一些模式就劝解韩信说,在历史上那些更高正主的将军都不会得以善终,当时韩信还不相信。也正因为韩信这个时候拒绝自立为王,最后的结局也是沦落到被赐死。
而且当时韩信手上虽然有30万的这种兵,但是大部分都是刘邦的,刘邦的刘邦一开始就派了一个比较信任的人去监督韩信,叫做樊哙。樊哙是非常重情重义的,如果韩信当时敢自立为王的话,说不定当时樊哙就可能直接杀了韩信。而且韩信当时充其量只是一个教练负责领兵,大部分的兵将都是刘邦的人。并且韩信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的人,非常感谢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所以是一直想要报恩的,所以直到死都不相信刘邦为什么会杀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7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如果刘备统一天下,会杀功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