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夺嫡的热门人选,为何最后豪格会被多尔衮清算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小时候看《孝庄秘史》,一度认为里面的多尔衮有勇有谋,重情重义,简直是大众情人的典范,但历史上真正的多尔衮不仅是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而且贪权好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争夺皇位,还下手杀死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毕竟是个皇子,多尔衮又是怎么置他于死地的呢?那就从多尔衮开始说起吧。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大妃阿巴亥所出。自小便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八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和硕额真,有权参与国事,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贝勒,十七岁的时候就跟随皇太极出征,四处征战,立下赫赫军功。
在征服蒙古察哈尔部时,多尔衮因为战功显赫,被赐号“墨尔根戴青”,这是一种殊荣,在满州受到这个封号的人,其他人必须喊他的封号,如果有人违反了,男的就要当众摘掉佩戴的刀剑,女的就要当众脱掉裙子,以示惩罚。此后几年,多尔衮又率兵收降了蒙古的额哲,并拿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次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多尔衮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皇太极论功行赏,年仅二十四岁的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六王之中,位列第三。崇德三年,多尔衮奉皇太极之命南征明朝,大败明军,一年之间,攻陷了三十六座城池,招降了六座,俘获人畜26万,其骁勇善战,可见一斑。
多尔衮多年英勇征战,功绩卓越,深得皇太极的器重,皇太极便将吏部交给了多尔衮管理,此外文臣武将的调令升迁,各部的官员的任命都要经过多尔衮的审批,此时的多尔衮,在清廷中的影响力已经不可小觑。
在打理朝政的过程中,多尔衮也日益感受到了权力带来的美妙之处,野心也更加膨胀,想要独揽大权,毕竟到手的肉谁想分出去一半呢?这也是他后来杀掉豪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皇太极死后,豪格最有机会继承皇位,为何最后却失之交臂?
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也是多尔衮的侄子。少年时就十分聪颖,而且善于骑射,武艺不凡。少年时期就跟随父亲皇太极征讨多个蒙古部落,因其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随后几年更是四处征战,攻克香河、讨伐察哈尔部、击败明军,为大清开疆扩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豪格这个人一直不太受皇太极的喜欢,主要是因为豪格管不住自己那张嘴,说了皇太极的坏话,还常常口出怨言。
皇太极称帝后,豪格作为皇长子被加封为和硕肃亲王,掌管户部的事务。豪格受命讨伐明朝残余的兵力,在崇德七年,豪格带兵,趁夜偷袭,攻破松山,又和济尔哈朗一起攻下了塔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豪格也因此受到了奖赏。
但此时的皇太极已经是缠绵病榻,命不久矣。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有留下遗诏。而皇长子豪格和皇弟多尔衮就成为了夺嫡的两大阵营,豪格多年征战,战功赫赫,作为皇长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但多尔衮掌管朝政,势力庞大,支持者众多,以皇太极生前没有立豪格的意愿为借口,反对豪格继位。
两人相持不下,动用武力也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僵持着,但国不能一日无君,经过多次协商,双方意见达成一致:由当时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为摄政大臣,辅佐新帝。不得不说一句,福临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六岁就当了皇帝,但却受多尔衮钳制多年。
豪格和多尔衮其实想法都差不多,只要不是对方继位,其他的都可以。但终究还是多尔衮棋高一着,豪格这一放手,与皇位基本无缘了。
多尔衮是如何设计除掉豪格的?
在军事实力上多尔衮与豪格可谓是旗鼓相当,而豪格却有一个多尔衮望尘莫及的优势,就是他是皇太极的长子,福临的兄长,是两黄旗眼中可以继承皇位的人,而且豪格政治与军事能力双优,正所谓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多尔衮与豪格之间必有一战,不死不休。
不久之后,多尔衮就以“纵容部下冒领军功,又任用罪人子弟”为由,将豪格逮捕关押,两个月之后,豪格死于狱中,死因不明。局面到了这个份上,到底是不是多尔衮下的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时人与后人都会把这笔账算在他头上,这个锅一定是他的!
其实多尔衮打击豪格是政治斗争,司空见惯也没什么好指责的,令人诟病的是,事后多尔衮还将豪格的的侧福晋、自己的侄媳妇,公然收房。于是便有人揣测,其实多尔衮早就与豪格的侧福晋有私情,嫌豪格碍事,挡着两人的路了,才下手杀了豪格。
值得一提的是,豪格是正蓝旗之主,手里有可调遣的军队,为什么会如此轻易的就被多尔衮扔进了监狱里,还死得不明不白呢?其实也简单,豪格是武将,顺治登基后,明朝残部依旧活跃,豪格要带兵出征,朝堂之上就是摄政王多尔衮一手遮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整治豪格自然也是不费力气。
多尔衮为什么要跟豪格集团对立,争夺皇位到 皇位不争是不会自己掉到头上的。
皇太极生前极力打压两红旗和镶蓝旗,阿敏死后济尔哈郎只有一小部分镶蓝的牛录,其余的牛录属于阿敏的儿子和其他兄弟。这一旗直到清末属于舒尔哈齐血脉系统,没有染指皇位的可能,只能靠投机保持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济尔哈郎倾向豪格却不明确支持的原因:还没得到明确的更多好处,谁给你卖力?代善不支持多尔衮兄弟上位是因为它欠着血债:绞死大福晋的帮凶唯一尚存的一个。但是他的儿孙阿达利和硕托分别控制了两红旗的大部分,他们是多兄弟的铁杆支持者:所以代善也不能坚决支持豪格。实际上双方实力是多尔衮占优势:两白旗98牛录同仇敌忾,两红旗的大部分,两黄旗的小部分——譬如此后多尔衮的死党何洛会等,其实力大约占五旗,130多个牛录,而豪格只有自己的正蓝旗是基本实力,42牛录。但是他本人占有武力优势——也就是在选举大会会场上打架动刀子他占优势,多尔衮和多铎计谋见长,动手还未必是豪格的对手,代善和吉尔哈郎岁数大了。若投票,7个王爷,多尔衮已经占了四票,稳胜了,打架却还差口气。 代善是两红旗领袖,爱新觉罗皇族族长,地位,声望极高。没有代善的支持,阿达利和硕托不可能实际控制两红旗。而且代善随时都有可能倒向豪格。豪格亲掌正蓝,外有两黄旗支持,在军事实力上是不输给多尔衮的。多尔衮实际能掌控的军力也就是两白旗,当然啦,不得不说两白旗的实力在当时八旗中最强的,这也是多尔衮可以强势的资本。多尔衮之所以退让帝位就是考虑到了代善的因素,不过就算两红旗中立,豪格凭借手中的三旗和多尔衮还是有的打的,并不像老兄你说的多尔衮稳胜。 何洛会是正黄旗都统,索尼是什么?二人地位谁高?你的观点是把一旗当成一个铁板,但是八旗的分封制度否定了这个望文生义的结论。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强,在于老努死掉之前把两黄旗都给了三兄弟平分,最初一人15牛录,后来多铎变成35牛录,而其他的旗主也么有一人这么多的牛录,老努死掉后仅算个人实力,除了阿敏,多尔衮的个人牛录数差不多就是和阿及格并列第三,多躲第一,阿敏第二。代善的牛录已经大部分分给岳托硕托和萨哈连,这也是多尔衮自傲的原因,要知道搭背了莽古尔泰正蓝旗不过21牛录,还是莽古而泰,得格类,昂阿拉,费扬古和莽古济共分的。多尔衮的舅舅对他说两黄旗的相当部分倾向多尔衮,那是在夺权前夜,你乱说要影响形势判断的,历史记载简略,但当时它必然是把反对豪格的牛录给外甥说清楚地。多尔衮敢于单身赴会,而不是带兵来,就是觉得自己胜卷在握实力强大,没想到豪格及其死党来个动武。事后索尼鳌拜等人并非死忠豪格,而是叛向多尔衮,以致豪格痛骂它们背叛:伊等率两黄旗去附睿亲王。 为什么顺治在多尔衮死后为豪格 *** ,然后一百年后乾隆也为多尔衮 *** ? 个人推测:顺治是有多尔衮扶植上台的皇帝,也是多尔衮替他打下江山携他入主中原的,他这个皇帝当的实在是有些气短,还有多尔衮与自己母亲之间的私情,他实际上对多尔衮是极度不满但又没有办法的,所以在多尔衮死后马上就被抄家灭族,他大权在握之后,当然是凡事多尔衮决定的事都要反过天来,才能彰显自己的权威。再者,豪格与自己是兄弟,而他与多尔衮是叔侄,这血缘又远了一截,所以给豪格 *** 了。而乾隆为多尔衮 *** 都百年以后的事了,他作为一代明君,也不是当时利益有关者,从后人的角度看历史更清楚和中肯,多尔衮是满清入主中原最大的功臣和奠基者,这是没有办法抹杀掉的事实,也许还有当时各种政治上的考虑,所以给多尔衮 *** 了
多尔衮为什么被鞭尸 多尔衮对拥立顺治贡献极大,但一次次对顺治的加强控制让顺治忍无可忍,更不用说民间他和自己母亲孝庄的传说,所以在多尔衮死后对其掘坟鞭尸。
请问豪格为什么不当皇帝 清朝当时的立储制度是 八王议政
是需要得到大部分亲王贵族的认可才可以继位的 而且,最后选择福临 就是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豪格虽然是多尔衮的侄子,但是他比多尔衮大四岁 而且从军也比他早 手上也有不弱的实力 多尔衮肯定不可能同意让他继位 而豪格也不能让多尔衮继位 双方僵持之下 就立下协议 立新皇帝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 而且必须未成年 这是双方妥协的一个结果 豪格为什么没当上皇帝 豪格广有战功,因其功勋卓著而不断进封。
但豪格又素与睿亲王多尔衮不合。皇太极驾崩后,因未指定继承人,引起了多尔衮和豪格对于帝位的争夺。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又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略优于有正白、镶白两旗以及多铎支持的多尔衮。但是,豪格在关键时刻未能果断行事,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备继位资格并要求其继位的时候表示自己不行,被多尔衮顺水推舟从而未能入承大统。最终由其弟,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辅政。 此后,豪格虽仍颇多战功,但受多尔衮打压。顺治五年,因其隐瞒其部将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当年三月死去,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 豪格心里当然是一万个不愿意多尔衮当摄政王阿,但是他从实力上说不如多尔衮,从辅政经验上也不如多尔滚,甚至在大臣们的支持上,也觉得多尔衮辅政这大清前景会更有盼头…
当然吧,从豪格的心里肯定是觉着,那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双摄政王行不行,也不是没人站在豪格的这一边,只是那会大清刚入关,民心未稳政局未定,那会的大臣都是以这江山社稷为先的。看这豪格跟多尔衮在之前争夺那位置上就已经是面红耳赤势成水火,都是恨不得把对方掐死的样子了,那在政见上搞不好带着自己的私心为了灭对方的威风而提出或者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那我们拼死拼活打下来的江山不能就为了这两人的私心争斗而白白断送在这吧。
①、从战功上来说,多尔衮的战功卓越,那豪格的战功都几乎是在多尔衮的帐下所立下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真本事。
②、多尔衮那边即使不谈外援那身后的双白旗实力就比豪格正蓝旗双黄旗什么的加起来都要强;
③、多尔衮在皇太极在世期间就一直有协助皇太极处理政务,经验比豪格老道,现在初入关正是需要早日稳定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时间给豪格熟悉上手;
④、豪格背后的支援者更多的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儿子这个身份,甚至大部分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中立的话也不想要与多尔衮那边产生正面的冲突。
于是大臣们经过深思熟虑以及权力争斗之后,还是决定只把多尔衮推上摄政王的位置,所以豪格心里再不情愿吧,也于事无补。
多尔衮为什么不篡位啊 多尔衮既是顺治的恩人,又是顺治的仇人,说多尔衮是顺治的恩人,因为顺治继承皇位,多尔衮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极是八月初九病故,过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讨论皇位继承,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四位亲王,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有遗诏,就是皇位决定的时候,要满洲贵族来讨论。七个人里面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他再拉一票就过半数了。
当时这七个人争夺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个人,第一个豪格,第二是多尔衮,豪格的有利条件是皇太极的长子,年35岁,屡立军功,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时候,喜欢他,年龄32,战功卓著,有两白旗支持。会前多尔衮找索尼探口风,索尼说,说先帝有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尔衮不是皇子,八月十四,开会讨论皇位问题的时候,两黄旗的清兵持枪,带着弓箭,环卫宫殿,会上索尼先发言,他建议立皇子,多尔衮说,说你这个资格不够,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说,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很明确,就是豪格继位。豪格这时候自己觉得有两黄旗,两红旗支持他,觉得比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谦辞了一下。他说福少德薄,非堪当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气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这时候多尔衮弟弟就说了,说既然你推辞,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做皇帝。多尔衮赶紧就说,说这个事情还得再讨论。于是多铎又提出来了,既然多尔衮谦辞的话,那就请代善来继位,代善说我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辞,这样继位的事情变成一个僵局了。济尔哈朗因为是属于侄子辈,皇太极的堂兄弟,他没有继承皇位这种可能,就在中间协调。多尔衮考虑了,他如果强行登极的话,势必遭到两黄旗,两红旗和一个蓝旗的反对,就是五个旗的反对,那让豪格继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过来报复,最后就折衷了。多尔衮说我赞成黄旗的意见,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又小,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我们俩辅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顺治继位,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就做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第一,多尔衮是居功骄傲,独擅威权,顺治不满意了。第二,就是多尔衮把豪格给杀了,这个豪格带兵打仗,为清朝立下了功劳,下西安,战陕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张献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豪格死了,怎么死的?《清史稿 为什么多尔衮不自立 你好
关于多尔衮为何不自立的问题,从当时第一次争夺皇位失败,到最后不得已推福临继位,2次与皇帝位失之交臂,多尔衮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痛苦和无奈的。 第一次继位失败就不多讲了(有史书说,努尔哈赤死前已将帝位传于多尔衮)究其原因是因为多尔衮方面当时自身实力不足,年纪尚小,没有军功。且竞争对手过于强大,皇太极当时40岁左右,正是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最鼎盛的时期,且皇太极当时威信颇高,且有军功在手。 第二次皇位争夺战来说,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已经是实际上的满清最高军事决策人,当时能和他叫板的仅有三人,皇太极长子豪格,大贝勒代善,以及蓝旗的吉尔哈朗。其中吉尔哈朗是舒尔哈气的儿子(舒尔哈气就是被努尔哈赤杀掉的,但是因为怜惜其子故留在身边效力)从血统上讲吉尔哈朗就不可能继位,因为他不姓爱新觉罗。所以此人率先被淘汰。第二位:大贝勒代善,他在第一次争夺战中,知道实力不如皇太极,故自动退出,转而支持皇太极。事隔十余年后,代善的精力和能力以不及当年,试问他又有什么自信能战胜如日中天的多尔衮呢,要知道如果争位失败,等待他的将是多尔衮接踵而来的打击与报复,所以倒不如安心作稳他现在的位置,做个老好人,两不相帮。最后来说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从理论上来说,皇太极死后豪格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继位人,而且豪格在军功上虽然不及他的十四叔,但是在军中也是颇有威信的。至少2个黄旗是铁了心支持豪格的。但是争夺皇位不单单是谁军功大就能赢的,豪格和多尔衮相比,最致命的就是豪格不会玩心机,其政治手腕和多尔衮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该去拉拢谁去支持自己,该去打击谁来消减多尔衮的势力,这点他完全搞不清楚,脑子里面一团浆糊。可以说豪格手里有的也仅仅是先帝爷长子和2黄旗这2个有力武器。 那么多尔衮方面呢,多尔衮自从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军功无数,且在多次战役中表现的非常成熟稳重,故皇太极也封其为睿亲王。顾名思义睿乃睿智的意思。赞其聪明,睿智之意。皇太极死后,从多方的支持率和多尔衮的出生来说继承帝位也是顺理成章。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完全过渡到之后的子承父业的传承制度。兄终弟继的制度,还普遍存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所以作为四哥小弟弟的多尔衮而言,继承帝位也本无可厚非。但是最终 多尔衮为何没能如愿以偿呢。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豪格的两个武器,威力巨大。 豪格虽然只有2个武器,但几乎都是杀手锏,其一,皇太极死的突然(脑血栓,爆血管)死前没有明确的接班人,但是 世人都知道,老子是公司大老板,死了后总想把自己的产业留给自己的嫡亲儿子,你兄弟在怎么亲都不及儿子亲。所以从现实的角度讲,豪格应该是第一继承人。 其二,豪格虽然只有得到2个黄旗的支持,但是这2个黄旗无论从战斗力上讲,还是从政治影响力来讲,毫不夸张的说抵得上4个旗的能量。因为自八旗制度建立以来,满洲人一向以黄色为尊,所以黄旗向来都是皇帝的直属部队,相当于亲卫队,禁卫军的感觉。里面个个是精英,且对皇帝忠心不二。更重要的是两黄旗的总兵力要远远超出正常的编制。如正黄旗的总兵力竟然和正蓝和镶蓝的总和差不多。直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才把自己和弟弟多铎所在的2个白旗的地位硬拉上来,压制了两黄旗。这也导致黄旗和白旗经常打架,相互仇视已久。试想如果多尔衮强行继位,那些受够了白旗欺负的黄旗将士们,一定会怂恿他们的主子豪格和多尔衮硬碰硬,可能他们不怂恿自己,豪格也一定会和多尔衮大干一场。 第二点:代善稳重,顾全大局。 前面讲到代善自身没有竞争皇位继承权的能力,故退而求其次,两不相帮。从主观上说,代善是因自身实力不行,而退出的。但是从客观上讲,代善也起到了顾全大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从代善方面是绝不愿意看到豪格干多尔衮,或者多尔衮干豪格的局面发生的。因为如果谁要强行继位,那代善的红旗势力也不是吃素的,一定会从中立方转为支持豪格或者多尔衮的一方。但是支持谁才是真正站对了阵营呢?以当时的时局来说很难判断,所以代善要不选择中立,要不选择帮助那个被欺负的一方。因此代善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让多尔衮和豪格谁都不敢主动挑事的重要原因。 第三点:多尔衮依旧不够强大。 先前已经说了多尔衮在第一次皇位争夺战中败下阵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己过于弱小,敌不过实力强劲有三大贝勒支持的皇太极一方。那么经过这十几年之后,多尔衮是否已经拥有了舍我其谁的绝对实力呢?答案是否定的,多尔衮方面依旧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原因如下,皇太极当政期间,为了加固皇权,有意识的排挤和冷落三大贝勒(代善还被整的少点),重用年轻的弟弟门,其中被皇太极期望最深的就是多尔衮。所以但凡大小战役,皇太极总把这位小弟弟带在身边,悉心教导。这也让多尔衮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多尔衮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且在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可能是皇太极晚年慢慢发现多尔衮的成长,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这对自己死后的接班人是否能够驾驭这位十四叔而感到莫名的担忧。故 皇太极之后又大力培养豪格,让他参与诸多战役,以此来提高豪格的威望与能力。可以说,多尔衮和豪格都是好样的。他们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在残酷的战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但是不得不说,多尔衮在先天上要强出豪格不少,这就是先前说到的多尔衮不但会打仗而且懂政治,能从全体的战略局面去考虑,去规划。而豪格,冲锋陷阵虽是一把好手,但其他方面却远不及多尔衮。自然这些皇太极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相信如果皇太极在晚死个3年,他一定能够消弱多尔衮方面的影响,同时继续提高豪格的能力和威信。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皇太极就这么突然死了。这也给了多尔衮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即便如此,沉稳老辣的皇太极在自己这段不算长的执政期间,依然作了许多铺垫。其中最明显的即是继续加强两黄旗在八旗中的绝对地位,而且增加其兵力,让其成为八旗中的巨无霸。豪格也正是因为有这2个巨无霸,才敢和有勇气和他聪明睿智的十四叔叫板。反观多尔衮方面,虽有三旗在手(正白是他自己的,镶白是多铎的,镶红是他哥哥阿济格的)但是在兵力上和豪格的两个黄旗相比较,却占不到什么便宜。也就是说从军事角度上说,多尔衮最多也就有60%的把握,不能在比这高了。那么从政治上讲呢,多尔衮的支持者又有多少?代善前面已经讲过,他不会主动去联系任何一方。那么多尔衮是否有主动去找过代善,表明让他支持自己的意图呢?我相信,肯定有。不单单是多尔衮找过,豪格也肯定找过他。但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代善肯定巧妙的给敷衍过去了。为什么代善不肯坚定的支持自己或者豪格呢?原因也非常简单。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是所有皇亲贵气中辈分最高的,谁看到他都要叫他一生大哥,或者大伯。可以说已经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除非自己作皇帝,否则无论给他安排什么新职位和他现在的待遇都差不了多少。既然如此代善又何必冒着压错宝的风险去支持多尔衮或者豪格呢。这一点代善很清楚,多尔衮和豪格其实也很明白。至于其他人如吉尔哈朗等,这帮人一样是政治的投机者,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成不了多尔衮坚定的盟友。 第四点:多尔衮,豪格顾全大局,从整体出发。 基于以上的三点,多尔衮和豪格都知道。双方都没有绝对把握以军事行动,坐上皇位。那么此时就不得不说,这些清朝的老祖宗们自身的质素和觉悟了。相比200多年后的腐败子孙们,他们的确能算得上顾全大局,出类拔萃。 要知道,多尔衮和豪格在争夺皇帝位的背景是处于满清皇朝和大明朝以及李自成决战的关键时刻。而打进关内,是整个清王朝的终极战略目标,并且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且当时局面对满清有利,他们只需要在咬一咬牙,再需要一个坚实的领路人,就能够完成百年的梦想。所以在这个当口,如果双方真的火拼起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并且会严重影响并妨碍到清王朝近百年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这么简单的道理,多尔衮也好,豪格也罢,他们不会不懂。谁都不敢也不想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去成为一个满清的罪人。所以为了大局,为了祖宗的理想。他们都放弃了。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福临也就是顺治成为了那个幸运儿。至于为什么是顺治我就不讲了。 ******第五点*******:孝庄??? 因为多尔衮和孝庄的暧昧关系?所以多尔衮推举孝庄的儿子作皇帝?小说家言尔,不能当真!因为多尔衮是政治家,不是琼瑶的粉丝。 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四点,满清王朝最终完成了他们的百年梦。成了 *** 的主人。开始了长达275年的封建统治。至于多尔衮和豪格的最终结局也都是以悲剧收场。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开始了对豪格的报复以打击,豪格最终死在狱中,而多尔衮虽然风光了几年,并且率领满清八旗入主紫荆城,凭借其非凡的才干迅速安定了社会各个阶层,以雷厉风行的手腕实行铁腕统治。顺利帮助满清 *** 完成了过渡期,可以说他的功劳是无可比拟的。而且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废立小皇帝,虽然多少有些不臣之举,但人家毕竟有那么大的功劳,而且小皇帝实在年幼。有点过分的举动也不是不能理解。可怜死后被顺治鞭尸,除去宗籍。直到乾隆时才为他 *** 昭雪。由此也能证明他确实没有废立顺治,自己做皇帝的野心。否则乾隆皇帝也不敢这样明目张胆的为他说话,帮他 *** 。以下是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我是一个字一个字打的,不是网页上复制的。可能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畅等,还请原谅哈~ 皇位(20)要跟(1)
多尔衮究竟是如何把豪格扳倒的呢?
多年后再回想起整部《孝庄秘史》,失去皇位、失去兄弟、失去爱人、失去生命,可以说一生空空如也的多尔衮,最是让人心疼......
可现实中的多尔衮,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害死侄儿不说,还娶了自己的侄儿媳妇......
拔掉眼中钉豪格,霸占其正妃。多尔衮想要独揽朝政的心昭然若揭,那么除了福临这个小皇帝外,其他皇位继承候选人就都是多尔衮的敌人,特别是皇太极的长子,福临的长兄——豪格。
顺治元年十月,清军两路出击南明和大顺军,与此同时多尔衮派豪格率军下山东,帮助平定地方,稳定漕运;
后豪格和出击南明的军队相策应,进攻镇守江北的南明将领高杰、许定国等,为清军过江作准备;
豪格顺利完成预定任务,于顺治二年奉命班师返京,却没有得到丝毫奖赏。
顺治三年正月二十一,多尔衮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征讨四川的张献忠,一同前往的将领有很多事多尔衮恨之入骨的两黄旗属人;
豪格平定了四川起义军,张献忠也在混战中阵亡,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回到北京,等待他的却不是论功行赏,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冷清。
同年三月四日,多尔衮以“谋立豪格”为中心罪名的系列大冤案出笼,济尔哈朗、两黄旗大臣、镶蓝旗大臣,均因曾议立和同情豪格获罪。
六日,多尔衮宣布了七拼八凑的豪格罪状:
征战四川已有两年,地方却并未全部平定;对随征将领冒功不予处理;屡教不改,对多尔衮的“三次戒饬,犹不引咎”......
豪格的心腹俄莫克图、扬善、伊成格、罗硕等人以“附王为乱”的罪名处死,豪格因顺治皇帝一再出面阻止才免于死罪。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多尔衮将其幽禁了起来,最后冤死于狱中,年仅40岁。
顺治六年十二月,多尔衮元妃病逝。次年正月,豪格的正妃被多尔衮娶入府中。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传六》:五年二月,师还,上御太和殿宴劳。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坐豪格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弟吉赛,系豪格於狱。三月,薨。
被多尔衮娶入府内的正妃,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赫礼台吉吉桑阿尔寨之女,也是多尔衮嫡福晋的妹妹。
虽说古人可以三妻四妾,但娶妻妹续弦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更何况还是自己侄儿的媳妇。
想来若人地下有知,多尔衮和自己的嫡福晋下方团聚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嫡福晋咬死他的心都有吧!莺莺燕燕实在太多,甚至里面还有孝庄太后......
多尔衮是清朝开国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很多决策直接影响了清朝的命运。明亡之际,多尔衮做出了入关夺取天下的决策。在山海关决战的关键时刻,多尔衮指挥清军一举击败李自成,顺利入关。迁都北京,追击李自成,攻灭南明,等等关键决策都出自多尔衮,可以说多尔衮开创了清朝历史的新纪元。他的权力和荣誉也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摄政王的身份掌控权力,后来又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死后,多尔衮被追封为皇帝,但仅仅过了两个月,就被剥夺封号,掘墓弃尸,遭到清算。转变之快令人瞠目,其中原因倒也不难理解。
一、顺治被长期压制是清算多尔衮的直接原因
对顺治帝福临来说,这皇帝当得太憋屈。原本皇位是轮不上到他的,皇太极死得突然,多尔衮和豪格争位,结果双方互相不服,势均力敌,就把福临抬了出来,作为折中。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福临其实就是傀儡。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利用权力排斥异己,打压政敌。豪格、济尔哈朗等人死的死,贬的贬。迁都北京后没多久,多尔衮被加封为皇父摄政王,根本就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自己一切用度都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办公也在自己府里,可以说多尔衮离皇帝不过就差了一个称呼罢了,如果不是出意外死了,多尔衮说不定会演上一出禅让大戏,就像当年王莽一样。
在多尔衮的强权之下,顺治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哥哥豪格实力那么强,被多尔衮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死得不明不白。他的母亲跟多尔衮的关系不明不白,生出了许多流言,甚至出现了太后下嫁的传言。小皇帝估计每天活得战战兢兢,说不定哪天就跟豪格一样,不明不白的死了。总之,顺治的境况跟汉献帝有得一拼。
多尔衮意外身亡,一直被他压得透不过气的顺治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需要彰显自己的权威以及报复曾经遭受的压制。而被他打压的政敌,济尔哈朗之类,也不能容忍多尔衮一派继续横行霸道,于是一场清算运动开始了。
二、阿济格的夺权行动是引发清算的导火索
多尔衮一派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分别是他的同母兄阿济格和同母弟多铎。其中多铎是仅次于多尔衮的二号人物,他是清军入关后许多关键军事行动的直接指挥者。顺治六年,多铎感染天花而死。阿济格也是战功显赫,但他头脑简单,性格粗犷,远远比不上多铎。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古北口行猎时坠马受伤,伤得很重,估计那时候医术也不行,到了十二月初,就已经不行了。阿济格虽然头脑简单,但是野心大呀,他一看三巨头只剩他了,就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应该继承多尔衮的权力和地位。多尔衮可能也想让阿济格继承摄政王之位,感觉自己不行了,曾经单独召见阿济格,密商后事。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秘不发丧,暗中调集兵马,将灵柩运往北京。不过阿济格人缘不好,多尔衮掌管的两白旗都不愿服从阿济格,而是秘密投靠了济尔哈朗,告发了阿济格。而阿济格还不知道,押送灵柩抵达北京城下后,才发现顺治皇帝和济尔哈朗等人已经严阵以待,在城外等着他了。阿济格当场就被抓了,第二年被处死。
阿济格的野心让顺治看到了威胁,如果不赶紧彻底清算多尔衮,多尔衮庞大的党羽中,难免不会再出来一个阿济格,也难保以后不会再出来一个多尔衮。
三、清朝权力体系的先天缺陷是多尔衮被清算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成也八旗,败也八旗。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在保障战斗力的同时,也分散了权力。每一次掌权者的替换,都要面临一场权力的重新分配。
努尔哈赤的兄弟儿子们分掌各旗,他活着时,还能掌控全局,死了之后,各自拥兵自重,谁也不服谁。努尔哈赤刚死的时候,没有唯一继承人,大家互相不服,最后来了个四大贝勒同受朝拜。之后皇太极费尽心思,才一步步集中了权力。但这种权力的集中,缺乏制度性的保障,纯粹是权力斗争的产物。皇太极猝死,也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大家又开始争来争去,最后福临继位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多尔衮一步步集权,但他是摄政王,架空了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其他人是不服的。他死之后,清朝最高统治层又重新开始了一场权力分配。
总之,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如果不清算多尔衮,他掌管的权力就会继续集中在两白旗,就没法重新分配权力。最后顺治亲政,皇帝的权力虽然有所加强,但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依然难以有所作为,最终陷入消极状态。康熙即位初期,又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康熙控制权力依靠的也是一种非常规方式。这种状况也影响了康熙对继承人的选择,“九龙夺嫡”的背后,本质上就是八旗分权引发的混乱,这种状况到了乾隆时期才有所改善,而此时距离清朝开国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
爱新觉罗·豪格,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长子,妥妥的政治牺牲品,没有任何意外的成为了大清第一冤死鬼。
豪格的死与多尔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尔衮就是豪格之死的直接缔造者。
他二人为叔侄关系,多尔衮为豪格十四叔。别看辈分多尔衮大一辈,实际年龄多尔衮却要比豪格小三岁。
崇德年间,皇太极本人虽然没有直接表现想要册立豪格为太子,但实际上却给了豪格正蓝旗的指挥权。
豪格履历并不是十分光鲜,他有两次被降职处分的经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众人拥簇的对象。毕竟出生长子,身份尊贵,虽然有履历污点,但本质上还是常胜将军,而且战略指挥别具一格,皇太极时常夸赞。
终于有一天,年富力强的皇太极突然驾崩,皇位空缺,群龙无首。
由皇太极直接统领的两黄旗没有任何意外的全部支持豪格,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倾向于豪格,“好好先生”礼亲王代善甚至提出了皇帝位非豪格莫属的口号。
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豪格一个人坐拥四旗,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就在绝对数量的枪杆子下,豪格竟然没有能够成为皇位继承者,原因就是那个男人站了出来。
那个男人叫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皇太极十四弟、豪格十四叔。
多尔衮与他的哥哥、弟弟占据两白旗,凭借弱势的军事力量愣是把豪格推出了皇位。
不能怪多尔衮太豪横,只能怪多尔衮太杰出。从十七岁跟着皇太极打第一仗之后,多尔衮就成为了八旗战神的代名词。其战术指挥、英勇程度、战略运筹完全是顶尖水平。如果说豪格在第一层,那么多尔衮绝对在顶峰。
除了能力加分,多尔衮也有政治优势。当时满清上层一直流传着皇太极等四大贝勒逼死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的事,原及努尔哈赤想要传位多尔衮却没来得及下诏书,所以皇太极要雪藏消息,将阿巴亥逼迫殉葬。虽然是流言,但是却反映出多尔衮的正统色彩,为多尔衮争夺皇位加了不少政治分。
眼看着八旗内部即将内乱,满清最高权力机关临时组建研究办公室,开始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好先生”代善常委策划半个月,终于作出了一个改变满清命运的决定——立福临为帝。
除了豪格,皇太极还有多个儿子,福临序齿第八,还有一个子凭母贵的十一皇子博果儿。福临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认可,其母亲庄妃,也就是孝庄皇后功不可没。
孝庄的生平事迹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作为大清国最杰出的女性统治者,她经历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抚育二帝(顺治、康熙)。大清后继统治者无一例外的都要给孝庄竖起大拇哥,晚清实际统治者慈禧也一直以孝庄太后为榜样。
她以谦逊谨慎著称,却又不乏老练狡黠。在政治暗流涌动的动荡年代,她能屈能伸,广结党羽。对福临的教育从小就是“帝王模式”,以至于福临登基成为了无人反对的定局。
多尔衮就是被孝庄深深迷惑并且大加利用的对象。 多尔衮作为皇太极之后有力的皇位竞争者,却在孝庄的运作之中成为福临的守护神。多尔衮为福临创造了登上帝位的调节,同时也成为了福临排除万难的工具。皇位落定,孝庄文皇后只需要维持多尔衮一人,便可以保护自己的儿子坐稳江山。
满清最高权力机关做出决议: 由皇八子福临继位,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出任第一摄政王,多尔衮出任第二摄政王。
最高会议的安排是计划周密的。济尔哈朗作为多尔衮的老前辈,而且是豪格的追随者,从出任第一摄政王即可以稳定豪格势力,又可以牵制多尔衮,从而达到平衡。这样的决策让豪格都没有话说。
济尔哈朗显然是让豪格失望了,或者是说,最高会议的决策将豪格送上了断头台。多尔衮出任摄政王,实际上将豪格与多尔衮的政治地位差别以国家制度的形势确定了下来,豪格沦落为了多尔衮的一杆枪。
顺治刚刚继位,大量的豪格旧部纷纷倒戈多尔衮。豪格原部下何洛会揭发豪格的悖逆言论,被多尔衮削职议罪。多尔衮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歃血为盟之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的多尔衮直接下令让豪格去攻打最难啃的骨头——四川张献忠。
这是明摆着的“借刀杀人”,但却是以皇上的名义颁布的诏书,如果拒绝就意味着背叛朝廷。豪格只能带着亲信远赴四川攻打张献忠。说起来豪格也是一员猛将,愣是用一年多的时间将张献忠给剿灭了。
咋眼一看,多尔衮的“借刀杀人”似乎失败了,但事实是这样吗?豪格征四川,亲信死伤大半,实力锐减,而且远离政治中心近两年之久,他与多尔衮的差距已经不是几里地了。
这时候,逐渐长大的顺治皇帝被多尔衮足足操控了四年之久。为了拉拢政治资本,顺治亲自为自己的哥哥接风洗尘。这个举动足以看出顺治的少年老成,帝王心思。但是他没想到这个举动竟然犯了多尔衮的忌。 接风酒竟然成了送终酒。
豪格酒宴刚罢不久,多尔衮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议罪下狱。罪名是坐实的,冒功行赏与启用罪人之弟都是实际发生的事,但是罪不至死。然而多尔衮只需要一个理由将豪格关起来,就能顺利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月,也就是豪格大胜而归一个月后,豪格在狱中离奇死去。这位从关内到关外,为大清建立赫赫战功的皇太极长子,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于政治斗争之中,享年四十岁。
因为势力被严重消耗与分化,两黄旗豪格旧部能为主子喊冤的也就索尼、鳌拜等星星点点的人物,而这些人也都顺利的成为而来顺治扳倒多尔衮势力的武器。这场由皇位之争引发的恩怨,最终在多尔衮倒台之后画上句号。
福临的皇位岿然不动,豪格多尔衮也都成了 历史 尘埃,最后的赢家,还是孝庄文皇后!
【文 / 涂舟】
为清王朝定鼎中原立有不世之功的肃亲王豪格,功成名就尚未享一点福即被处死。他的具体死因也是清初留下的谜团之一。
熟悉这段 历史 的人大多知晓,豪格完全是死于当时权势熏天的摄政王多尔衮之手。至于孝庄文皇后是“如何配合多尔衮消灭豪格的”,史料中鲜有记载。
但以清初多尔衮与孝庄的种种亲密传闻猜想,豪格之死,孝庄起码她没有反对或制止。
多尔衮和豪格本是亲叔侄关系,两人又都是皇太极攻打明朝的主力干将。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皇太极的亲弟弟。他聪明绝顶,据说4岁能辩善恶、6岁开始学习兵法。年仅8岁便被父王立为和硕额真。努尔哈赤临终时,曾拟定定多尔衮当继承人。可那时他才15岁,没有争权的本事。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强大势力,夺得了继承权。
豪格是皇太极的大儿子。早年就以征战的军功获授贝勒。后来在讨伐蒙古,进攻明朝等战争中屡建功勋,被封为和硕贝勒。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皇太极突然驾崩于沈阳清宁宫。他死的很突然,根本没来得及对身后之事作安排交代。
在随后的皇位争夺中,多尔衮、豪格叔侄开始了一场几乎死我活的博弈。因为两人势均力敌,没有胜者,最终采取了折中方案,推举皇太极仅有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
也就是因为这场争夺,多尔衮和豪格两人心里结下了疙瘩。但为了皇家大业,表面上还要携手合作。
顺治继位、移都北京后,多尔衮和豪格继续为大清征战四方。豪格屡次东征西讨,战功卓著。
而作为豪格长辈的多尔衮,在成为摄政王后,逐渐权势熏天,把持了朝野生杀大权。
顺治元年,豪格遭正黄旗将领何洛会诬陷,多尔衮借机要将其处死。年幼的顺治帝得知后,哭泣不食,表示要随哥哥豪格同死。多尔衮迫于压力将其释放,豪格躲过一劫。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率大军班师回京,顺治帝亲自到太和殿设宴慰劳,给予了极高的荣耀。
但多尔衮岂能容忍豪格以功坐下来享福。
大权在握的他,不久就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等罪名将他下狱。
但多尔衮也明白,如果简单地把功臣豪格定为死罪,小皇帝顺治必定会像上次一样干预。
这次,他对归他操纵的诸王大臣们说,杀豪格心有不忍。暗中让诸王大臣坚持请求将豪格“正法”。多尔衮虚意表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宣布剥夺豪格爵位,没收财产,幽禁起来。
一月后,忧愤的豪格冤死狱中,年仅40岁。
豪格死后,多尔衮更无耻的表现是,竟然将豪格的福晋、也就是他的侄媳妇纳为己有。
多尔衮当时在朝中做这么大一件事,作为太后的孝庄,肯定是知情的。她一定是权衡了顺治、豪格、多尔衮三方利益,为了保护幼年儿子的皇位,选择了装聋作哑,默许了多尔衮公报私仇的丑行。
对于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 历史 中的猜测和传闻多多。一则说法认为他们在皇太极死后就结了婚,属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二则说法认为,他两人不但没结婚,还恪守礼节,一直保持着正常的叔嫂关系。再一种说法,是说他们两个人没结婚,而是暗中保持着不伦的情人关系。
不过,孝庄死后,的确遗嘱康熙帝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而是葬在了与皇太极相隔四百多公里的清东陵。因其陵的地理位置在盛京皇太极昭陵之西,又称为“昭西陵”。
消灭豪格主要是多尔衮在参与,而孝庄文皇后,更多的是在将福临推向皇位的过程中,与多尔衮的联合。剩余的时间,大多也都是由多尔衮在主导。
但孝庄皇后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这也是清朝在经历了多尔衮专政之后,能够顺利转向顺治,乃至康熙时代的一个保证。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皇太极的14弟。虽然多尔衮比豪格长一辈,但豪格比多尔衮还要大3岁。
豪格和多尔衮都是依靠战功上位,但多尔衮明显要老谋深算的多。皇太极在临死之前,命令豪格、多尔衮、阿济格、济尔哈朗共同议政,在他们不能决断时,再上奏皇太极。
因此,在皇太极没有留下任何传位旨意,突然暴毙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夺位的状况。
按照努尔哈赤当年立下的规矩,皇位只能由满洲贵族共同商讨而出。而当时拥有军权和爵位的亲王,一共有7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郎、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武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
此时,有实力争夺皇位的只有豪格和多尔衮。但豪格明显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豪格自己掌管正蓝旗,加上两黄旗隶属于皇太极,他们自然也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而代善掌握的两红旗,也表明要支持豪格。
豪格心中认定自己有5张选票,一定会拿下王位。因此,豪格觉得自己有必要谦让一下,群臣就会像拥戴皇太极那样,坚持让他上位。
于是豪格就自行离开了会场,但是就在他离开会场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两黄旗表示,他们的人选可以不是肃亲王豪格,但必须是皇太极的皇子。
此时,由于女真被严重汉化,父死子继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多尔衮幻想的兄终弟及的思想,已经不大可能实现。于是,多尔衮趁豪格退出之际,指责他已经没有夺取皇位之心,多尔衮趁机推举,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
最终,众人决定由福临继位。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吉尔哈朗被封为信义辅政王叔。皇位争夺战,最终以多尔衮的胜利落下帷幕。
从这一次皇位争夺战中可以看出,豪格是有严重的性格缺陷的。整件事中,豪格表现出不善权谋,对朝政把控能力较弱的一面。
豪哥至始至终,都没有看清两黄旗对待人选的态度,这是他失败的原因。当多尔衮提出福临继位的时候,这也能够满足两黄旗的利益,再加上多尔衮的两白旗,就足以让福临占据不败之地。
这里多尔衮是牺牲了继承权,而换取摄政王权利,也得到大家认可。因此他出任摄政王,大家没有意见。
而福临就已经代表了两黄旗和正黄旗的利益,如果豪格再加入辅政行列,必然会打破皇权喝多尔衮之间的平衡,因此豪格就被排挤出来。此外还需要一个中间派,来平衡幼主福临,和多尔衮之间的矛盾。于是,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就被选出来辅政。
但是,豪格的存在对多尔衮来说,终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危险。于是,豪格就被派去镇压四川的张献忠。这本是多尔衮的一招“借刀杀人”之计,但张献忠这把“刀”已经太老了,硬是让豪格用一年多的时间给剿灭了。
但豪格也因为征战四川,死伤惨重。实力大减。而且豪格远离权力中心时间太久,他与多尔衮的差距,已经不可逾越。
在豪格回来之后。多尔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豪格下狱。一个月后,豪格猝死,年仅39岁。
多尔衮杀了豪格后,还霸占了他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接着,又将济尔哈朗降为郡王。剥夺了他的辅政政治权利。经过一番经营,多尔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
而孝庄做的更多的,是在平衡清廷内部的势力。但孝庄心中十分明白,只要清廷内部不发生内乱,福临迟早会有亲政的一天。
因此,孝庄既要拉拢众大臣,满足他们对权力的要求,同时还要防止任何一方势力过大,影响到福临的位置。为了不让多尔衮废帝自立,孝庄采取了隐忍委曲求全的策略,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以麻痹多尔衮。
从这点上看,孝庄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她通过一系列的权谋智计,成功的稳定了顺治的皇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7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