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以史为鉴 2023-06-27 20:39:36

揭秘,"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揭秘:"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随着夷陵之战(或叫猇亭之战)刘备的惨败,三方均元气大伤,谁也奈何不了谁,三国博弈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正史上,官渡之战爆发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在这之前的199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袁绍兼并公孙瓒,得了幽、冀、青、并四州,雄踞河北,意欲南向以争天下。斯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序幕由此拉开。

次年正月,双方在官渡一带展开了长达八九个月你死我活的大会战。结果,曹操以区区两万疲惫之师(一说三万)力克袁绍,“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将北方之地尽收囊中,完成了地区统一。

就《三国演义》的叙述而言,官渡之战这个桥段并不如赤壁之战写得精彩,但其中的胜败原因,特别是双方主要领导人的驭臣之术及其产生的迥异后果,足以让我们不必亲历刀光剑影,也能从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尽管当时后世学人多有总结,唯其“多有总结”,才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那么,袁绍为何会输?他到底输在哪儿?

不懂因时乘势,错失良机。

在权术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环境因素,也只有这样,权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这个不难理解吧?好比百姓深受洪涝之苦,政府乘机启动水利项目,民众自然不会反对。这就叫因时乘势。

袁绍的败因,正始于不懂得这一点。

官渡之战前,曹操兵发徐州攻刘备,田丰建议袁绍偷袭许昌(“举军而袭其后”),这无疑是个非常正确的策略,但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加以拒绝。等曹操回师,奇袭许都的时机已失,袁绍却开始兴师动众讨伐曹操了。田丰通过分析双方兵力部署优劣,认为曹军粮食不足,建议用持久战跟曹操拼消耗,袁绍又不予采纳,还把田丰关了起来。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总感觉袁绍不是个正常人,用现在的时髦词儿来形容,属“自愿精神病”。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曾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个评价太客气了。诸葛所谓的“人谋”,当指战略、智慧而言。袁绍手下不缺智囊,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田丰、沮授等,都是有名的智士。可是外脑再多又有何用?领导不懂变通,一意孤行,跟神经病似的,焉能不惨败?

回到现实中,如今各地城管几成众矢之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领导该如何因时乘势的运用权术?窃以为不外乎两点:一是切实妥善的改变执法作风,用事实左右舆论,而不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二是要在扭转形象上多下功夫,许多危机公关的成功案例,都是因时乘势的结果。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地方城管执法部门已经在这么做,希望坚持下去。

轻忽作用目标,输于沟通。

权术的作用目标是人,正确的沟通方式是第一位的。

当袁绍南下,曹操曾聚集文武商议对策,孔融和荀彧之间的一段论辩特别引人注目。孔融:“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荀彧曰:“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孔融:“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荀彧笑曰:“……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纵有百万,何足道哉!”孔融默然。

荀彧原来就是从袁绍阵营投奔过来的,对袁营的情况最了解。其后袁绍阵营发生的一连串内讧,果然验证了他的判断:田丰在大战前因直言忠谏被下狱,最终受逢纪谗言而死;审配在军情紧急之际,将许攸子侄收捕下狱,逼许攸临阵叛逃曹营;郭图用谗言逼走了袁绍手下大将张郃与高览。

实际上,战事相持到十月,曹营已经绝粮,必须向后方的许昌紧急求援。但许攸一反叛,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整个战局随之翻盘,急转直下。

这是官渡之战胜败的关键所在。

推原论始,袁绍的军事失败,显然是权术的作用目标出错了,人事上出了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性格、喜好、弱点、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区别是天上地下的。因而从组织运作的观点来看,作为领导人在权术的设计使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每个作用目标的特征和特点,采取合适的沟通方式加以团结捆绑,才能使团队运作不至于失灵。曹操的头号智囊郭嘉说袁绍“外宽内忌、多谋少决”、“听谗惑乱、是非混淆”。可谓一针见血。

拿曹操与袁绍在沟通方式上做个比较。

曹操会将一个议题透过众议的方式让大家相互讨论辩解、分享智慧,以便得到最周详的思考。也就是能沉住气、静下心、深藏于心,反复掂量与权衡。此外,曹操颇有容人的雅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容纳“刚而犯上”的人才。所以,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满宠、刘晔、吕虔、毛玠等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从无相互谗害。

袁绍的沟通模式是随机性的个别征询,而不是众议。在这种模式的暗示下,部属只会个别向他反映意见,类似于打小报告,使得部属之间少有坦诚的横向沟通。而袁绍本人既是个“有选择的倾听者”(只听他喜欢听的),又是个容易混淆是非,用一时结果来加罪于人的冲动型领导。

这种权术风格和沟通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非常坏。使得部属产生了“我只向老板负责”、“只要老板满意就行,别人无所谓”的意识和心理契约。

久而久之,由于资源的排挤效应,大家都要想办法逢迎老板,以便得到赏识和信用的机会。当意见被采纳,就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意见(而非团体的决策)成功,或谎报成功。万一失败,就想法子嫁祸于人。如果老板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便千方百计暗中阻挠,等着看别人出洋相。如此陈陈相因、恶性循环,自然形成了袁氏虚矫不实的政治生态,以至败局无可挽救。

激励乏术,输在德行。

权术中的激励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句话可以动人心,让人死心塌地效命驱驰。而善于包容,则是领导权术里的德行体现(注意,并非个人德行),舍人小过,图己大业,鼓掌之中,才有南面之尊。

所谓厚德者,治道也。

在官渡之战桥段里,有几个情节值得提出来说说。

关羽杀了颜良,沮授稍加挑拨,袁绍便迁怒于刘备:“汝弟斩吾爱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待刘备一番巧言解释,袁绍反过来又责备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作为一个领导人,批评下属不该是这样的,刘备到底是个外人,怎么可以当着外人的面让下属难看?权术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其中的理智与情感因素很重要的。也难怪沮授一出来就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托疾不出议事。

等到关羽杀了文丑,郭图、审配又站出来质疑刘备的“佯推不知”,袁绍又大怒要杀刘备。当刘备为活命提出愿意让关羽来辅佐袁绍时,袁绍的表现再次让我大跌眼镜。他先喝退左右(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后又大喜曰:“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矣!”

这两句话,前者伤谋士之心,后者失将士之心,权术使用之想当然、领导德行彰显之凉薄,已然到了极致。可以说,袁绍的领导形象,此时轰然倒塌。

而曹操恰恰相反,他不光依“事功”来奖罚,且能重赏提反对意见的人。207年,曹操不理曹洪等人的劝谏,出塞远征乌桓部族。结果虽取胜,却也吃了不少苦头。回到基地后,他便赏赐曾劝阻过他的人,承认自己只是侥幸成功,不足为法,希望大家不要因意见不被采纳而不敢建言。

意见不被采纳都能得到奖赏,因此大家都能勇于提案,也不必相互妒忌。久而久之,曹营中一旦形成决议,就再没有第二种声音或阳奉阴违,而能向一致的目标去努力。

不能不承认,曹操是个能让追随者愉悦工作的领导人,靠的正是激励机制与领导德行,这是驭人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而袁绍则差得远了,假设一下,如果他能认识到这一点,稍加实践,那么官渡之战的结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可能都要改写了。

权术如用兵,兵无常势,贵在应变。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才能够成就大业。领导人对待下属或民众,要适时酌情的予以安抚,在讲明原则、制度和法律之后,不妨推己及人,多重民情,情真意切,民心必归。

不是吗?官爱民,民桓爱之。这才是维稳致胜的大计。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袁绍为何输了呢!

袁绍兵力上远胜曹操,却吃了败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战前
1、双方的实力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陈留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最终在李、郭之乱时抓住机会从而登上了权利的高峰。败张绣、破袁术、得徐州,除吕布使其势力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其中虽然有投机取巧的因素,但是却也显示了当时朝廷的暗弱,说明了曹操的谋多略广。

袁绍的家族为四世三公,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初任渤海太守时手中手握兵权,又骗韩馥,败公孙瓒等使其坐拥青州、幽州、冀州、并州四地,带甲百万,威震一方。虽然有他的对手实力不济的原因,却可以看出袁绍也是能把握一定机会的人。

2、当时各方势力

三国初期,除了袁绍和曹操,比较突出的还有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表。可是因为孙策刚亡,孙权需要进一步巩固实力,而刘表是无能无为之人,其愿望只是保守荆州之地。

袁绍自视甚高,对于孙权和刘表都是以命令的方式来要求同他们结盟。可是袁绍的实力又无法真对孙刘起到制约的作用,在夺韩馥的冀州时所用的欺骗手法也令他人所不齿,所以在寻找同盟的时候并未得到大家的支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在别人的眼中不轨之心,可是孙刘在实力上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那时他们名义上毕竟还是朝廷的官员。尚且刘表庸碌,孙策又死于刺客之手。曹操对战争的决心由犹豫转为果断。

3、战争的原因

战争的起因有很多的方面,最重要的是袁绍实力在当时是最强,可是毕竟不在天子的身边,是为了登上权力最高峰之争。

二、战时

天时:“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必有的天时者矣”。那么,袁绍进攻许昌是在最佳时机吗?

在曹操攻打徐州之时,刘备就曾请求袁绍趁许昌空虚之际进攻,可是那时的袁绍却因为自己的小儿子患疥疮为由拒绝从而错失了最好的战机。而在曹操攻下徐州,兵强将猛,意气风发,士气高沾的时候下令出兵,田丰曾经劝说,现在先罢兵,以待天时。结果被袁绍以懈怠军心的罪名囚禁。

袁绍自认是为朝廷“清君侧”,讨伐曹操这个汉朝的奸臣,是兴仁义之师。对当时的士兵心理还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在战役打响之前,曹操天时上略胜一筹。

地利

袁绍在地利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官渡靠近河北,在战争的补给和利用地形布置战术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反观曹操,因为补给线比较远,无法及时得到粮草。

但是从小的方面来说,曹操的兵马囤积在官渡这个咽喉要道上,“占其地利以扼其喉”从而使袁绍的兵马无法顺利的突破这道防线。

所以在地利上袁绍略胜一筹。

人和

兵力比较:袁绍70余万,而曹操仅有7万多人。

“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曹军兵虽少,但经过千锤百炼,作战经验丰富,训练有素。

战将

曹操人才济济,张辽、许褚、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等都是忠心耿耿,英勇善战的世之名将。而袁绍处,当时河北名将文丑、颜良已死,张颌、高览忠心动摇最终投降曹操,韩猛有勇无谋,淳于琼嗜酒无度。

谋臣

从谋士上来说,曹操则有郭嘉、荀攸等都足智多谋之士;袁绍处,虽有沮授却言不听计不从,审配虽有谋略,却用之于催粮,郭图妄得虚名,许攸也投奔了曹操。

主帅

在双方交战之时,主帅往往可以左右战争的结局。

袁绍好谋而无断。

用人的失误:

田丰、沮授都是忠心耿耿,有谋有略。田丰从战争开始之时就提醒袁绍此时并不是开战的最好时机到沮授向他提出用矿日持久之战,袁绍都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从而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审配应该算是袁绍手下的最具谋略的谋士了,可是在战争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袁绍却使他去冀州催粮。

派往乌巢守粮的是淳于琼,淳于琼嗜酒无度,在乌巢根本没有多做防备。

郭图,则是一个无谋之辈,只知阿谀奉承和逃避责任。

谋略和机会的把握:

初期,袁绍兵多粮广,补给源源不断,可是曹操兵少粮微,补给线长。若此时袁绍和曹操打一场持久战,逼得曹操粮尽退军,再在其退军之时随后掩杀,历史可能会改写。

在许攸得到曹操写给荀彧信时,得知曹操军中已经没有粮草,曹操也想放弃这场的战争,于是提议袁绍分兵突袭许昌,若是这样,这场的战役的最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曹操将无法分心两顾,最终结果也就不得而知了。

到徐攸得知曹军中无粮,军心涣散,曹操自己也有退出该场战役的心思,故提议袁绍一方面在官渡拖住曹操,另一方面派兵直突袭许昌,可是袁绍却不用其谋,最终还导致许攸投降曹操。

在曹操袭击乌巢,袁绍未在第一时间派兵援助乌巢,不听张颌之计却听无谋郭图之谋,导致了张颌和高览投降曹操。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常常是仅凭自己的喜好,并未将各谋士的建议与当时的战局联系,最终导致整个战局的失败。

曹操雄才伟略,高瞻远瞩,善于把握局势和利用机会。

从用人上:

曹操充分的考虑到各将领的才能,在任何战术布局中都会派遣不同的将领,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在得知韩猛运粮的信息后果断的派兵偷袭,到初降许攸报告乌巢乃囤粮之地并成功地运用计策使曹军出奇制胜。

从谋略和机会把握上:

战争初期,袁绍军有70余万,而曹操只有7万多人,众军皆惧。荀攸以袁绍军虽多可曹军都是精锐之师,利于急战不可迁延日月。曹操听取荀攸之言,坚定了对袁绍作战的决心。

退守官渡时,采用了刘晔的计谋,将袁绍的进攻一一化解。

在双方对峙一个月之后,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也有意放弃官渡退回许昌,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正是用奇兵的时候,整个战局的成败也在此时,并且曹军兵虽少,可是钉在官渡扼住了袁绍的咽喉,使袁绍之兵不能前进,袁绍的兵势此时正是将要懈怠的时候,也是曹操用奇兵以胜之的最好机会。此时的曹操大喜,命令所有的军士努力死守。

曹操军在巡哨之时,得知韩猛运粮将到的信息,曹操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烧毁了袁绍粮草 ,使袁绍军心涣散。

许攸转投曹操是整个战局转变的最大机会,许攸告知曹操袁绍的囤粮之地,曹操果断地做出了战术部署,一举烧掉了袁绍在乌巢的囤粮,并用巧计击退了袁绍袭击曹军大营的军队,不但使得张颌、高览等大将投降还扭转了整个战局向有利于曹操的方向。

在烧乌巢囤粮成功后,曹操扬言调拨人马进攻袁绍的酸枣、邺郡、黎阳,在袁绍军出动去救这三个地方的时候,攻击袁绍军,一举将其打败。
四、战后
曹操继续的巩固官渡之战的胜绩,在仓亭大破袁绍之兵,后利用其子争夺冀州之主,力量分散之时听取郭嘉意见一鼓作气平定了冀州。 从此,曹操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势力。

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输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1、袁绍不善于用人。 这个尽起冀、青、幽、并四大州兵马,拥有七十万大军的兴兵征讨曹操的袁绍,手下本来有许多有本领、有能耐的勇将,比如张郃就是一个武艺精纯、身怀绝技,能独当一面的猛将,但他不用张郃来守屯粮的乌巢,却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上。

2、袁绍不用良才,更不采纳良谋。许攸在截获曹军情报后向袁绍献上的妙计不被采纳,反倒遭到袁绍一通大骂,后来许攸投降了曹操,给曹操带去了袁军的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情报,促成了曹军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计划,使这场战役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使曹操这一弱势军事集团转败为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6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