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汉朝宦官的权势是怎么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他的长子刘辩继位登基,是为汉少帝。由于少帝年幼,其生母何太后开始临朝听政,在这样的情况下,外戚与宦官之争开始严重起来。要知道当时宦官的权力非常大,在汉灵帝时期,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和宋典这十二个宦官将汉灵帝玩弄于鼓掌之间,以至于灵帝说出“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这样的话。不仅如此,这些宦官还横征暴敛,卖官鬻爵,而且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当时郎中张钧曾进言称黄巾起义就是因为这些宦官专权导致的,正因为这些宦官的亲属被放任到各州郡,从而独占财物,侵夺百姓,使得百姓的冤屈无处申诉,因此迫于无奈之下,这些百姓才聚积成为盗贼,可见当时宦官的权势之大。为什么汉朝宦官的权势如此之大?
在汉朝中央朝廷有三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即外戚、宦官与士大夫。由于汉朝时期,母权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因受此影响,外戚一直都是汉代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在东汉时期,外戚大多来自于豪强士族,正因如此,他们势力庞大,盘根错节,以至于对皇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帝王为了能遏制外戚势力,他们不得不扶持一支属于自己的势力,以抗衡这些外戚,在这样的情况下,宦官就出现了。
而这样的恶政是由汉宣帝刘询开始的,刘询认为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他们便只能依附于帝王,毕竟宦官既可以遏制外戚,又不会威胁到皇权,是最佳的扶持人选,正因如此,汉宣帝极大的扶持宦官势力以抵抗外戚。然而在汉宣帝去世之后,宦官弘恭、石显就和外戚史高、许章勾结,他们合谋害死了士大夫的代表萧望之,从这一刻起,汉宣帝的贤臣时代终结,而士大夫阶层则一直被外戚和宦官势力所压制。
而东汉时期从汉和帝开始,就进入了外戚和宦官交替的时代。当时的外戚窦氏、邓氏、阎氏虽然霸道贪婪,但这些人还有底线可言,而在梁冀擅政期间,他不仅贪赃枉法,圈占土地,压榨良民,更是做出了弑君、杀诸侯、诛大臣等恶劣行为,直到汉桓帝借助宦官的力量,兵行险着才除掉了梁冀。虽然朝堂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平静,但也就此给了官宦更大的权力,至此,宦官终于能够压倒外戚一头。正因为宦官势力的愈发增大,这才导致了在汉灵帝去世后,逐渐强大的外戚与宦官之间斗争,从而出现了十常侍之乱这样的事情。
不过即便是在宦官权力最强大的时期,宦官的实力依然是有限的。毕竟宦官始终依附皇权,一旦皇权对宦官不够信任,宦官就会被铲除,比如宦官蔡伦就被汉安帝逼迫至死。而且宦官一直受到外戚和士大夫的制约,因此宦官的实力始终有一定的限度。最为关键的是,即便宦官有一定的权力,但由于宦官人数众多,派系林立,内部也相互制约,比如汉顺帝的孙程十九侯就和亲阎氏外戚的江京李闰有尖锐的矛盾,最后两派火并,而亲近刘协的蹇硕和亲刘辩的十常侍就有内斗。
笔者认为,汉朝宦官的权势如此之大,其实主要还是与外戚有关,毕竟宦官能扰乱朝堂的主要原因在于帝王的信任,而帝王之所以要信任并重用他们,其实还是因为外戚势力的增大。
东汉是历史上外戚、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时期。从公元25年刘秀建国,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立国195年。但从东汉中期,即公元89年汉和帝即位起,至公元189年汉献帝即位,一百年间历殇帝、安帝、前少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共十一位皇帝,都是年幼主少。皇帝年少,依靠母后家族执政,形成外戚掌权局面;皇帝长大后想夺回权利,就依靠宦官清除外戚,又形成宦官专权局面。
整个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彼此争斗残杀,交替专权擅政,形成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为严重的争权“怪圈”,史称“戚宦之争”。近百年间,东汉外戚、宦官两大集团共进行了六个回合的争权较量,最后两败俱伤,直接把东汉送上了穷途末路。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第一回合:和帝时期,郑众除窦氏家族,开宦官专权先河
汉和帝即位时只有九岁,其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父亲早亡,就将其哥哥窦宪提升为大将军、侍中,掌管朝廷兵权和机密;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家侍卫;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侍,朝政全部把持在窦氏家族手中,他们在朝廷大肆安插党羽,独断专横,结党营私,强取豪夺,为所欲为。史载“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朝臣上下莫不附之,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后汉书·窦宪传)。
窦宪不仅到处掠夺百姓的田产,连汉章帝妹妹沁水公主的田产都敢侵夺,沁水公主惧怕窦宪,只好忍气吞声。和帝有一次召见窦宪,一些攀附窦氏家族的朝臣甚至公开议论要称窦宪为“万岁”,幸亏尚书韩棱大声斥责才制止住。
窦宪
窦氏家族的骄横跋扈搞得民怨沸腾,正直朝臣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据统计,仅不到五年时间内,朝臣们就上书十五六次。终于引导起了和帝警觉。但朝臣大多依附于窦氏,于是他想到了与他日夜相处的宦官郑众,密谋诛除窦氏外戚。
郑众“为人谨敏有心机”——谨慎机敏有心计,深受和帝刘肇信任。他秘密联系了为人正直、平时不肯与窦氏为伍的司空任隗和司徒丁鸿。趁窦宪外出征战之机,提拔丁鸿任太尉兼卫尉,负责军队调动和皇宫保卫。窦宪回来后,丁鸿趁其不备,将窦氏家族一网打尽,或诛杀,或迫其自杀,窦氏外戚集团彻底清除。
郑众开东汉宦官专权先河
郑众因“受谋”之功被封为鄛乡侯,并从此开始辅佐和帝处理政务,成为东汉第一个参与朝政大事的宦官。不过,郑众并无专权野心,他辅佐和帝,主要是想帮助和帝成为一代明君。“中官用权,自(郑)众始焉”“由是常与议事” “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后汉书·郑众传》)。郑众为人比较廉洁,朝廷封他好多官职,他都主动拒绝,只领受了大长秋一职。
第二回合:安帝时期,宦官李闰、江京诛邓氏,宦官得势
公元106年,汉和帝病逝。和帝皇后邓绥是个很有才能,又嗜权如命的人。为了能达到临朝目的,邓绥立出生仅百天的殇帝刘隆即位,尊邓绥为皇太后。不到一年,殇帝病亡,素有政治野心和执政能力的邓太后不顾非议,又立13岁的安帝继位,自己继续临朝称制,并重用邓氏宗亲辅政,开始了新一轮的外戚专权。
邓绥是一代政治家
邓太后执政期间,邓氏家族权势日隆,她的哥哥邓骘任大将军,其他兄弟皆任要职,把持朝政。安帝成年后,嗜权如命的邓氏久不归政。郎中杜根上书劝谏,邓绥大怒,下令将杜根捉到宫殿,装在袋子里当众杖杀。幸亏执法者故意轻打,才偷偷保全其性命。还有一名叫成翊的官吏,也是因为上书劝邓绥归政,被投入监狱。
邓氏专权早就引起安帝的忿恨,无奈邓氏权势太盛,安帝只好忍耐。公元121年,执政近20年的邓绥病亡。被压制已久、27岁的安帝终于亲政,很快就联合李闰、江京等宦官,以谋反罪名先后逼令邓绥家族七名为官者自杀。李闰、江京、樊丰等宦官因诛除外戚有功,均被晋升,宦官集团又走上了专权前台,并和新的外戚集团相互勾结,共同参与朝政,形成短暂的戚宦合作,共同把持朝政,“扇动内外,竞为侈虐”(《后汉书》)。
汉安帝剧照
第三回合:顺帝时期,“孙程暴动”除阎氏,宦官先败后胜
安帝亲政后,安帝氏家族逐渐得势。阎皇后的兄弟阎显、阎景等,“并为卿校,典禁兵”(《后汉书》)。阎皇后骄奢横暴,贪婪权势,为了长期专权,唆使安帝将太子废为济阴王。不久安帝死于出巡途中,“欲久专国政”的阎皇后,和其兄弟及宦官江京、樊丰等人密谋,秘不发丧,赶回洛阳后才发布消息,并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拥立年幼的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 “前少帝”。任命哥哥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掌握军政大权。
新帝即位后,阎氏集团为了独揽朝政,开始排挤宦官势力,先后处死了权阉樊丰等人,江京等宦官势力太弱,只好暂时依附于阎氏外戚集团,但戚、宦矛盾并没有消除,因为废太子、立少帝不得人心,外戚、宦官集团都在私下里密谋择立新君。
汉顺帝
少帝即位不到一年就病亡。以孙程为首的十九名宦官欲迎立废太子刘保,他们截断单衣为誓,先下手为强,少帝死后第八天,就带兵冲入内廷,将阎氏兄弟及依附于阎氏的江京等人全部诛杀,迎立汉顺帝刘保即位,史称“孙程暴动”,宦官终又得势,因拥立之功,十九名宦官全被封侯,宦官集团再度把持朝政。
第四回合:桓帝时期,宦官单超等“五侯”诛梁氏,开始长期专权
汉顺帝成年后,立梁妠为皇后,其父梁商、兄梁冀先后封为大将军,梁氏外戚势力又开始急剧膨胀,开始把持朝政。顺帝死后,冲帝、质帝、桓帝均为梁氏操纵。桓帝刘志即位后,梁冀又将另一个妹妹立为桓帝皇后,梁氏姐妹二人分别成为皇太后和皇后,梁氏家族的权力达到了顶峰,朝政全部落在梁冀手中。
史载:“(梁氏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梁冀飞扬跋扈,骄横狂妄,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亲属党羽布满朝廷内外,百官升迁皆出其口,梁冀还强迫几千人为自己的奴啤,称为“自卖人”。 群臣朝会时,单独设座,位在三公之上。即使这样,梁冀都不满意。桓帝心怀怨恨,却无可奈何。
159年,梁氏二后先后去世,桓帝认为除去梁氏的时机已到,趁如厕之机,偷偷与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名宦官啮臂出血为盟,决定诛除梁氏及其党羽。经过精心谋划,宦官率禁卫军突然包围了梁冀府第,梁冀畏罪自杀。家族亲信及党羽全部被诛。梁氏“中外宗亲送诏狱,无长少皆弃市”“其他所连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 (《后汉书·梁冀传》)。
铲除梁氏外戚集团后,单超、徐璜等五名宦官同日封侯,史称“五侯”。其他八名宦官封为乡侯。“五侯”等宦官集团从此得势,权势日盛,恃宠放纵,其亲属党羽也鸡犬升天,狐假虎威,单超后来甚至升为车骑将军,宦官势力取代外戚,擅权贪腐,东汉自此进入宦官长期专政时期。
单超等五宦官同时封侯
史载“自是权归宦官,朝政日乱矣”“五侯宗族宾客虐变天下,民不堪命”(《后汉书》),祸乱朝政比外戚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五回合:灵帝时期,宦官曹节、王甫诛窦氏,“十常侍”登上专权前台
桓帝死后,因其无子,皇后窦妙和父亲商议后立12岁的灵帝刘宏即位,窦太后和父亲大将军窦武主掌朝政。鉴于宦官势力猖厥,祸乱朝政,窦武“既辅朝政,诛翦宦官之意”计划“斥罢宦官”“悉诛废,以清朝廷”(《后汉书·窦武传》)。
于是,窦武在窦太后的支持下,联合太傅陈蕃等正直朝臣,首先诛除了“颇具才略,专制省内”的宦官管霸和苏康,之后打算继续诛除宦官头目曹节、王甫。不料消息走漏,宦官集团抢先下手,劫持了灵帝和窦太后,然后假传诏令,捕杀窦武、陈蕃等朝臣。陈蕃被处死,窦武兵败自杀。外戚窦氏及参与谋除宦官行动的朝宦“皆夷其族”。
窦妙皇后
而以曹节为首的一大批宦官则封侯受赏,张让、赵忠等十二名宦官都进入中常侍之列,史称“十常侍”。终灵帝一朝,“十常侍”宦官集团权势熏天,完全控制了朝政,东汉政权更加昏暗腐败。
第六回合:少帝时期,外戚、宦官大决战,双方同归于尽,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汉灵帝一朝,宦官集团一直把持朝政。180年,何氏立为皇后后,其兄何进晋封大将军,何氏外戚势力开始兴起。为了牵制国舅、外戚大将军何进,汉灵帝在西园设置西园军,任命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西园军指挥权,袁绍、曹操皆在其手下任职,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指挥。此举自然引起了何进的不满,戚、宦矛盾再此产生。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重。汉灵帝与何皇后生有嫡长子刘辩,但灵帝看不上刘辩,所以一直没立太子。病亡前,他召蹇硕进宫,嘱托蹇硕以后立庶子刘协为帝。
汉灵帝刘宏
灵帝死后,蹇硕想杀掉何进,扶立刘协,就让何进进宫议事。不料被手下人泄密,何进返身离开,随即与何皇后扶立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称制,何进辅政。何进早就痛恨宦官专权乱政,加之蹇硕又图谋害他,现在大权在握,就想除掉蹇硕。袁绍虽然在蹇硕手下任职,却是何进的心腹,就建议何进借机将宦官彻底清除。
蹇硕得知消息,就偷偷联络张让、赵忠等“十常侍”宦官集团,想诛杀何进。结果又被内部泄密,何进大怒,马上捕杀了蹇硕。但他对诛除“十常侍”集团却心怀畏惧,所以一直犹豫不决,何太后也不支持。袁绍为使何进早下决心,提议密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帮助诛除宦官集团,何进这才下定决心。
正愁没有借口进京的董卓接到命令,马上以声讨宦官的名义,率兵往京城进发。张让、赵忠等宦官知道末日来临,就连忙召集几十个宦官私带武器,趁何进进宫时,假传太后诏令,将其骗至偏宫,一刀砍下了何进脑袋。
袁绍
何进被杀后,袁绍率兵关闭宫门,指挥士兵大肆捕杀宦官,看到没有胡须的就砍,皇宫内血流成河,尸体遍地,有些没有胡须的官员也被杀死,有的为了证明不是宦官,只好脱下裤子,露出下半身才幸免于难,史载:“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后汉书》)。这场大屠杀,死了二千多人。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仓皇外逃,不久被追兵赶上,张让投河自尽。
东汉王朝最后一次“戚宦之争”以双方同归于尽落幕。从凉州赶来的董卓率先挟持了刘辩与刘协,同年九月,董卓废刘辩改立汉献刘协即位,袁绍、曹操等纷纷逃离洛阳,联合讨伐董卓,诸侯并起的三国时代拉开帷幕,由刘秀一手创建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董卓
从汉和帝开始,持续百年的“戚宦之争”,导致东汉朝政腐败,政局动荡,民怨沸腾,加重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最后终于出现大规模民变,把东汉王朝推向了不归路。
东汉“戚宦之争”表面上看,只是因为皇帝年少而引发的外戚和宦官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但其实质上却是皇权与士族地主阶级间的政治斗争,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了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主的“三公”权力,使得经常担任内朝官职的外戚或宦官没有了“三公”的制衡,给外戚和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
东汉政权是在豪门士族的拥戴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皇后多是豪门士族出身,外戚势力基本上就是豪门士族的代表,士族和外戚势力的发展,势必会削弱皇权。统治者为了不使大权旁落,就不得不借助宦官势力打压外戚;宦官势力崛起,又反过来剥夺了君主和外戚的权力,一旦时机成熟,外戚势力又会卷土重来,从而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东汉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图谋不轨。和帝预知其谋,当时朝臣上下莫不附宪,唯独中常侍钩盾令(钩盾令属少府,宦官)郑众,不事豪党,遂与郑众定计诛窦宪。永元四年(92)六月,窦宪伏诛,郑众以功升迁大长秋(皇后近侍)。和帝每次策勋班赏,郑众往往辞多受少,和帝因此对之很是器重,时常同他议论国家大事,并封郑众为侯,东汉宦官用权自此开始。
安帝时,邓太后临朝,邓骘任大将军,掌握朝政。建光元年(121),邓太后病死,安帝亲政。他的乳母王圣、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合谋告发太后兄邓悝有废帝之意。邓氏一族或废为庶人,或先后被迫自杀。安帝重用宦官李闫、江京与皇后闰氏兄弟闫显、闫景、闫耀等,共同执掌朝政,开启了外戚与宦官联合专政的局面。
延光四年(125),安帝死。闫皇后及其兄弟,还有宦官江京、樊丰等人,阴谋定策另立章帝孙北乡侯刘懿为帝。刘懿年少即位,是为少帝。闫太后临朝,闫显以车骑将军执掌大权,并处死宦官樊丰、周广等人。不到一年,刘懿又病死。以孙程为首的另一伙宦官共十九人,乘机起事,拥立废太子刘保即位,是为顺帝。闫显被杀,闫氏倒台。孙程等以立帝有功,十九人均封列侯,宦官再度把持朝政,权势日盛。
桓帝时,梁冀专权跋扈,天子拱手,桓帝心虽不平,但又口不敢言。延熹二年(159),梁太后死,桓帝与中常侍单超、徐璜,黄门令具瑗,小黄门唐衡、左倌等五人密谋诛除梁冀。梁氏灭门后,单超等五人皆因诛梁有功,同日被封列侯,连小黄门刘普、赵忠等人也被破例封为乡侯。此外,以冒诛梁冀之功而封侯者,尚有侯览。宦官掌权之后,骄横跋扈,“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狐假虎威,无恶不做。他们还兼作朝官,娶姬妾,蓄养子,并得以养子传爵袭封。他们的“见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搜刮)百姓,与盗贼无异”。单超弟安官为河东太守,弟子匡为济阴太守,徐璜弟盛为河内太守,左倌弟敏为陈留太守,具瑗兄恭为沛相,无不贪污残暴,毒害地方。单超之丧,皇帝除追封他为车骑将军,又赐东周秘器、棺中玉具,赠侯将军印绶,并赐国葬。葬后,又派五营骑士、将军、侍御史护丧。其威风无可伦比。单超死后,四侯更加骄横,天下为之语日:“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两可,意为办事无准则,可恣意胡为)。”徐璜兄子宣为下邳令,暴虐尤甚。.他因向前汝南太守李暠家求婚未遂,及到任,竞发吏卒捕女至县衙,戏射杀之。东海相黄浮根据举报,经过核实,将徐宣斩首示众。徐璜向桓帝诉怨,昏愦的桓帝反将黄浮髡钳(即剃发束颈),输作左校(遣送左校劳作)。中常侍侯览之兄侯参任益州刺史,对辖区内富豪,竞诬为大逆之罪,捕杀后霸占全部家财,前后累计以亿计。其后被太尉杨秉弹劾,押送来京途中,畏罪自杀。京兆尹于旅舍检查其行装,居然还有三百多车,全是金银锦帛珍玩,多得不可胜数。侯览本人更是“倚势贪放,受纳货遗以巨万计”。他“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八十一顷”。新建府第十有六区,都是亭台楼阁,画栋雕梁。他还掠夺良家妇女,以为姬妾奴婢。督邮张俭举奏侯览罪行,反被诛杀。是非颠倒,以至于此,民不堪命,只有“起为盗贼”。桓帝延熹八年(165)冬,立窦武长女为皇后,拜窦武为特进,城门校尉。窦武为人清身嫉恶,生活俭仆,多辟名士入朝为官,对于子侄亦能严加约束,使其遵纪守法。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不少正直大臣遭到逮捕及罢黜。窦武上疏桓帝,请求贬黜宦官,信任忠良,桓帝被迫赦免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等。
古代出游图永康元年(167)十二月,桓帝死,无嗣。窦太后与其父窦武商议,迎立十二岁的解渎亭侯刘宏于建宁元年(168)正月继位,是为灵帝。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武为大将军执政。太傅陈蕃与窦武谋划诛翦宦官。窦武引用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窦武兄子窦绍为步兵校尉,监羽林左骑,控制政府中枢和部分近卫部队。又征召天下名士前司隶校尉李膺、宗正刘猛、太仆杜密、庐江太守朱寓等,列于朝堂,共定计策。会五月发生日食,陈蕃谓窦武日:“蕃以八十之年,欲为将军除害,今可且因日食,斥罢宦官,以塞天变。”窦武向太后建议:宦官但当供职宫中,主管生活服务琐事,不宜干预政务,尤其不能使其子弟担任要职。目前天下议论纷纷,正因此故。应当悉数诛除宦官,以清朝廷。太后以为任用宦官,本朝早有先例,不能尽废,但当诛杀其有罪者。窦武只好先杀掉专制宫内的中常侍管霸、苏康等,然后又屡奏太后诛杀用事宦官曹节等,太后犹豫不决,故事久未发。八月,侍中刘瑜上奏太后称:太白出西方,奸人在主傍,宜急防之。同时上书窦武和陈蕃,以星辰错缪,不利大臣,宜速断大计。窦武、陈蕃得书将发,于是又安排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以控制首都及周边地方政府机构。
正当窦武、陈蕃积极布置准备尽诛宦官时,宦官曹节、王甫、朱璃等却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后,占据皇宫,并假传圣旨,收捕窦武等人。窦武拒不受诏,驰人步兵营,与窦绍共同射杀使者,召集禁军五校尉兵数千人屯洛阳都亭,准备抵抗。陈蕃闻难,亲自率领属官及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尚书门,与宦官王甫相遇,陈蕃拔剑叱甫叛逆,王甫命宫廷警卫执蕃下狱,当日遇害。王甫矫诏命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与新从边区征还京师,不知缘由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统五营士兵进攻窦武。深夜,王甫率宫中警卫虎贲、羽林、剑戟士等千余人,出屯北宫门,与张奂会合。明辰,两军在宫门外对阵。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谋反,营府禁军素来畏惧宦官,窦武部下逐渐散走归降,窦武、窦绍退走,王甫挥军追围,武、绍皆被迫自杀,窦武宗亲、宾客、姻属,、悉被诛戮、窦太后被软禁于南宫云台。自公卿以下,凡为陈蕃、窦武举奏者及门生故吏,皆免官禁锢。曹节、王甫等诛杀窦武、陈蕃后,曹节升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升为中常侍,并任黄门令如故;其余十多名宦官皆封列侯。宦官完全控制了朝政,灵帝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熹平元年(172),窦太后死。有人在朱雀门阙上书写“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于是宦官矫诏命司隶校尉刘猛急捕书写人,刘猛以诽书言直,不肯急捕,结果被贬官。中常侍王甫因向渤海王刘悝(桓帝弟)勒索五千万钱未遂,乃与曹节等诬奏刘悝谋反,迫令自杀。刘悝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傅、相以下官属皆被杀。王甫等十二人自相封赏,“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
曹节、王甫一伙宦官当道后,贪污残暴,胡作非为,公卿大臣堵口吞声,莫敢有言。王甫养子王吉为沛国(治相县,今安徽睢溪县西北)相,尤为残暴。凡判处死刑的人,皆陈尸车上,标明罪状,巡行所属各县示众。遇到夏季尸体腐坏,则以绳索串连尸骨,遍游国中乃止,见者,无不惊恐万状。他任沛相五年,总共杀死一万多人。当时任尚书令的阳球激愤说:“若阳球作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光和二年(179),阳球果然迁为司隶校尉。他借上朝谢恩之机,参奏王甫父子及中常侍淳于登、袁赦等罪恶。灵帝命阳球亲临考问王甫等人,五刑俱备,王甫父子皆死于杖下。于是磔王甫尸体于洛阳夏城门,于尸旁立牌大书日:“贼臣王甫。”抄没其全部家产,妻子皆流徙外地。其后,阳球与司徒刘邰计议收审曹节、张让等,却被曹节等先发,向灵帝诬奏阳球与刘合墨、少府陈球等“勾通书疏,谋议不轨”。灵帝昏庸,竞相信宦者诬告,阳球、刘邰、陈球等皆下狱诛死。曹节兼任尚书令,直接掌握政府中枢机构,宦官权势复盛。
光和四年(181),曹节死,张让、赵忠等十二人并为中常侍(宦官最高品级),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贪污纳贿,残害百姓,被称为“十常侍”。黄巾军起,郎中张钧上书乞斩“十常侍”,以谢百姓,反为张让等诬为与张角交通,被收掠死于狱中。张让、赵忠教唆灵帝聚敛天下,每亩增税十钱用来大修宫室。由于宦官从中贪污作弊,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不得不加增私调,百姓苦不堪言。贪残的灵帝还大开西邸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
县令县长,当面议价,富者交现金,贫者到任以后,加倍缴纳。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灵帝把他在各种名义下搜刮来的钱财,一部分命人带到他原来的封邑河间去买田宅,起第观;一部分则寄藏在小黄门、常侍家中。灵帝甚至宣称:“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昏愦无耻,竟至于此!宦官得到如此空前的宠遇,更加有恃无恐,为所欲为。东汉政府腐败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寿终正寝之日,已为时不远矣。
? ? ? ? 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在明汉唐等朝代,皇帝会重用宦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原因呢,我认为。首先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 ? ? ? 因为像汉代,明代,唐代等朝代,皇帝都是年幼继位,因为太小小皇帝上台时,因年幼无知国政。往往操于母后之手,那么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他们的外戚,从而造成外勤专政的一个局面。我国的宦官,从小在皇帝身边,我们的皇帝,可以通过宦官才能够掌握到较大的一个权利,平衡国权。
? ? ? ? 皇帝亲手培养的宦官,本来只是采办,久而造成专权,的确有一些权力,作威作福,宪宗时设立西厂,朱元璋设立东厂,就找了那些太监,皇帝也可以任意更换。明朝,授予他们权力与外戚抗争,但后来和锦衣卫权力就差不多了,党羽遍布,朝廷上下斗得不可开交,小皇帝需要寻找帮手,宦官趁机而入。
? ? ? ? ?唐朝,是因为后来出现牛李党争,但绝对没像东汉和唐朝那样权势滔天东汉是由于外戚专权。
? ? ? ? ?东汉外戚和士阀实力过于强、皇帝控制不了他们、就要倚重身边这些太监办差、从放权到纵容。明朝宦官专权是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文官集团势力的逐渐强大,开始与皇帝争权,皇帝需要第三方力量来对文官集团进行制衡,所以培植宦官势力,就成了皇帝眼中非常必要之举。
? ? ? ? 所以明汉唐等朝代,皇帝会重用宦官,是为了分割朝廷一官独大的局面,有效的分解权利的统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6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