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唐朝皇帝为何会扶持宦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则唐之衰亡,岂止方镇之患。——《新唐书》
在中国古代王朝史中,宦官始终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所以特殊在于,宦官在更多时候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皇帝的内务官。但就是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内务官职,却每每在皇权衰微的时候抢夺皇权。这样的情况,在汉、唐、明三个强盛的朝代均有出现,而这中间独属唐朝的宦官之乱最为严重。之所以说唐朝的宦官之乱最严重,其根本在于唐朝宦官乱政的情况,存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得到根治,而在根治之后不久唐王朝也彻底灭亡。
中晚唐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之中,以唐肃宗为起点到唐昭宗,近乎所有的皇帝都有宦官所拥立。而在这中间,如唐宪宗这样的明主,更是直接死于宦官之手。在这段历史中,宦官肆意篡改遗诏,拥立自己心仪的皇子则成为了家常便饭。其中如李辅国、仇士良等等宦官,于所在的时期则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存在。由此可见,对于唐王朝来说,“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宦官势力始终都蛰伏于朝野之中。
历史总是如此,宦官势力的崛起对于唐王朝的最终灭亡起到了一个催化的作用。可当我们细挖唐朝的历史,便会发现这样的一个情况。那就是,唐朝历史上宦官势力的崛起,实际上是唐朝皇帝有意扶持的结果。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宦官所以会祸乱唐王朝朝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对宦官势力的扶持。以至于,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宦官势力最终彻底摆脱皇权的掣肘而尾大不掉。那么,唐朝皇帝为何会有意扶持宦官,难道不怕尾大不掉?
唐朝历史上,皇帝对于宦官势力的有意扶持,主要是在唐肃宗李亨与唐德宗李适时期。前者有意将宦官引入到了朝政之中,并让其参与军国决策,而后者则索性将天子的禁军交予宦官。正是在这两位君主的有意扶持之下,宦官势力最终摆脱了皇权的限制,并反过头来抢夺本属于皇帝的权力。可见,皇帝本身对于宦官权势的膨胀有着推动性的作用,而出现这种原因则主要在于中晚唐时局的艰难。
唐肃宗与唐德宗所处在的历史时期,整个唐王朝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尤其是唐肃宗时期,唐朝更是处于同安史叛军鏖战的过程中。如果细细回顾当时的历史,则能发现,唐肃宗扶持宦官也是无奈之举。当时,在灵武登上帝位的唐肃宗,背后所以靠的是朔方军为主的军事集团,这个时期皇帝如果不有意识的扶持宦官,那么唐王朝极有可能会被武人反噬。因此,在征讨的军队中安排宦官进行监军,并于朝堂上将拉宦官拉入决策层成为了唐肃宗应对武人权重的手段。同样在唐德宗时期也是如此,“奉天之难”发生时唐朝同样也处于皇权衰微的尴尬境地。
可见,唐朝皇帝扶持宦官势力,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维持皇权,限制武人权重。当然,唐朝皇帝有意识地扶持宦官,还有着较为深层次的原因。这一层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唐朝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对于宦官势力的膨胀有着助推的作用。因为,唐朝之前的朝代危害皇权、把持朝政的主要是世家大族以及外戚,而这些到了中晚唐时期近乎完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骄兵悍将。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只能通过扶持宦官来压制这些骄兵悍将。因为,对付这些骄兵悍将,依靠中书省、门下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历史上唐朝时期的宦官之乱,对于唐朝的历史来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唐朝宦官势力的尾大不掉,其根本主要还是在于唐朝皇帝的有意扶持。只不过让唐肃宗、德宗两位皇帝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有意扶持却将唐王朝彻底推入了毁灭。
关键两个字:兵权。而且是最重要的禁军兵权。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皇帝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父子。
重用宦官,就是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在李隆基之前的唐朝,基本连一个能被人记住名字的宦官都没有,但是到了玄宗中后期,宦官地位显著提高。李隆基随意任命身边宦官为三品将军。不要小看三品,唐朝一二品高官基本上只授予皇族成员,或者功臣养老,要不就是死后追授的,连宰相都只是三品官。而最信任的宦官如高力士,更是可以随意左右官员的升降,但凡他推荐的官员玄宗都会充分信任。
这还不要紧,关键是玄宗破天荒的选择宦官担任监军。所谓监军,说好听点是特派员,难听点就是特务,监视这些武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自古就有监军,但用宦官做监军却是李隆基开创。这些宦官本来在宫中,哪里会指挥。最后只能是形势一好就贪功冒进,一不好就撒腿就跑,然后把责任推给武将。其中,宦官监军边令诚就在名将高仙芝、封常清与安禄山叛军交战失利退守潼关后为了洗脱自己的责任,说高、封二人畏敌不前心存不轨等等。最终李隆基听信谣言,斩杀二将,加上后来接替高仙芝的哥舒翰又因为杨国忠的谗言不得不出兵战败被擒,潼关失守,以致长安无险可守,玄宗仓皇出逃。
李隆基重用宦官导致的悲剧,儿子李亨根本没有吸取教训。比如当后来唐军逐步恢复实力,九大节度使率领六十万大军围剿史思明,肃宗李亨因为担心某个节度使做主帅手握重兵太危险,就设置了一个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的官职,让宦官鱼朝恩担任,负责调度各路部队。结果指挥失当,军队一团乱麻,最后六十万大军溃散。
为什么李亨不吸取教训,因为一个宦官给他深刻的影响,那就是第一个权侵朝野把持废立皇帝的宦官李辅国。李辅国“大器晚成”,五十几岁才进入东宫服侍当时的太子李亨。李亨做太子时非常不得意。最初,玄宗第一任太子为李瑛,因为玄宗宠信武惠妃,武惠妃与奸相李林甫联合,希望自己儿子寿王李瑁做太子,于是诬告太子谋反,最终玄宗杀李瑛和其他二子,但却以年长立了第三子李亨。而李林甫已经得罪了他,所以不遗余力一条道走到黑,极力攻击太子,后来李林甫的继任者杨国忠也继续与太子为敌。李亨整天提心吊胆。结果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禁军在马嵬驿杀了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玉环。离开马嵬驿,父老遮留,李隆基留李亨处理,李辅国与李亨的两个儿子坚持要李亨脱离李隆基的掌控,独立组织力量收复失地。于是,就在李辅国和两个儿子的策划下,李亨前往朔方灵武,一个月后在那里登基,开始组织唐军反攻安禄山。
李辅国就这样有了对李亨的拥立之功。安史之乱中,各路节度使手握重兵,李亨担心他们会成为新的安禄山、史思明,于是,对李辅国这样的宦官更为倚重。李亨封李辅国元帅府行军司马。这是战时临时职务,自然会权力大很多。天下兵马大元帅由皇子担任(挂虚衔),所以很多事务其实都是李辅国把控,对军政都有决定性意见,加上安史之乱终肃宗一朝都没平定,他的特权也就一直保存着。就这样,李辅国野心膨胀,他利用肃宗的信任,彻底掌握了朝政。之后,他又捏造陈玄礼等原禁军将领试图拥立玄宗复辟的谣言,逼李隆基从兴庆宫迁走,强令陈玄礼致仕,流放高力士。也一举将禁军将士全部收揽,从此,禁军彻底成为他自己的势力。李辅国甚至要求李亨封自己为兵部尚书,进而是宰相。看到禁军全部忠于李辅国,李亨那时已经没有能力反对了,只能随他愿。
李辅国更是要为自己挣一个“定策之功”。早年,他和张皇后联手逼死了反对他们的李亨第三子建宁王李倓。之后二人闹翻,肃宗死后,张皇后意图废太子,拥立肃宗次子越王,李辅国得知,抢先动手,劫持太子李豫,杀张皇后和越王一党,从此成了拥立肃宗、代宗两代帝王的绝世功臣,一时朝野无敌。
虽然后来代宗忍受不了李辅国的欺压,除掉了他,但靠的还是新崛起的掌握禁军的宦官程元振,又用鱼朝恩除掉程元振,不过是一个宦官取代另一个,并且他们始终手握禁军兵权。到了德宗李适登基,曾一度巧妙施为,在宰相的帮助下用文臣白志贞掌控了禁军。但是后来,泾原兵变爆发了。当时为了镇压藩镇叛乱,朝廷征召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本部兵马入京参与平叛。结果五千泾原士兵因为没有获得期望中的赏赐发生哗变,攻入宫中。原本应该保卫京师的神策军人影都不见。因为白志贞选的兵都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平时只领钱粮,根本不到军营。德宗无奈逃走,又是只有宦官护驾。从此,唐朝丧失了剥夺宦官兵权的最后希望。德宗回朝后再次给予宦官禁军兵权。
宦官是历代皇室中的服务人员,但是在东汉、唐朝和明朝三朝中为患深重。宦官获得权力都源于帝王的偷懒懈怠甚至是出于对相关利益集团的致悦:唐玄宗、汉宣宗启用宦官是出于偷懒,而东汉和帝刘肇启用宦官是独抗外戚夺回皇权。总之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些启用宦官的帝王都以为皇权足以压制宦官,但是不是后世所有帝王都有雄才伟略啊。启用宦官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宦官势力一发不可收拾。汉唐明历史上基本最强盛的三大王朝灭亡都和宦官有很大的关系。下文我们详细阐述汉、唐和明朝宦官专权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们的异同。
东汉宦官专权是皇帝扶植起来对抗同样专权的外戚的工具汉朝的宦官主要指的是东汉,东汉有两大痹症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王朝幼年继位的皇帝比比皆是,小皇帝和太后为了巩固皇权肯定要启用大量的外戚。外戚与宦官专权两大痹症贯穿东汉王朝始终,最后由大将军何进引入西凉董卓入京诛杀十常侍结束东汉濒临灭亡。
东汉光武帝刘秀深知外戚参政的弊端,因为西汉政权就是一位外戚王莽篡位结束的。所以刘秀开创东汉后规定“外戚不得封侯干政”,这条规矩在光武帝刘秀和汉和帝刘庄时期得到了彻底贯彻。但是到了汉章帝刘炟时发生了变化,刘炟册封皇后窦氏的家人窦固等人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务。从此外戚势力在东汉一朝开启专权的传统,而继位的汉和帝刘肇继位后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更加飞扬跋扈。
当膨胀的窦宪甚至打算效仿王莽篡位谋害汉和帝时忠臣良将都不在身边,14岁的小皇帝只能通过身边的宦官赋予权力串联大臣剪除叛乱。自此以后东汉小皇帝层出不穷,必然带来的结果就是外戚专权(皇太后大量启用娘家人)。汉安帝时期为了夺回邓太后家族把持的权力再次启用宦官,成功后大量宦官被封侯已经成为一股无法控制的力量。
东汉王朝后期的皇帝几乎没有正常继位的,无不是在外戚和宦官的左右影响下继位。然后重复着继位、政变夺权、早亡、小皇帝继位等一个又一个的循环。直到汉少帝刘辩时期大将军何进为了对抗十常侍引野心家董卓进京结束,无论是宦官还是外戚都被董卓驱逐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废汉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东汉进入倒计时。
唐朝宦官势力起于唐玄宗对于地方节度使的不信任,所以从监军开始到宦官李辅国开始掌兵权、封国公进而宦官染指枢密使、禁军唐朝的宦官不但人数庞大,而且有确定官职。唐朝除了开国皇帝李渊以外,从太宗李世民开始到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等无不适充满了军事政变。况且安史之乱开启藩镇以后,皇帝对于领兵大将信任度大大降低于是派驻宦官为监军。监军代表皇帝权力很大,所以免不了为了自己的利益上下其手。所以军队对于监军非常反感,所以很多将领被监军进谗言后得到悲惨的下场。
唐肃宗继位后懦弱无能,太监李辅国逐渐掌握当权。李辅国权倾朝野,不但地方节度使都由其一手掌控就是朝臣奏报政务都得他先过目后才能到达肃宗手里。李辅国骄横跋扈到什么程度?在拥立唐代宗李豫登基后,甚至说出“皇上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当李辅国被出师后鱼朝恩掌握了大权,最后同样因窥视皇权被处死。随后唐德宗后期宦官逐渐掌控禁军,这为以后宦官操皇帝废立埋下了隐患。
从唐玄宗李隆基提拔高力士并向军队中派驻监军开始宦官势力就一发不可收拾,进而掌控枢密使、禁军成为一股独立的势力深刻影响着唐朝中后期的朝局。虽然皇帝自以为技高一筹利用宦官来牵制地方,制造平衡来保证皇权的绝对地位。但是随着宦官势力的增长,皇帝反而成为了宦官操控的对象。所以一饮一啄皆有定数也许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当然唐朝最终宦官势力的终结也在逆贼朱温的手上,朱温篡位后终结唐朝建立后梁开启五代。
明朝宦官起初是因为明宣宗朱瞻基偷懒培养宦官处理政务,后来成为帝王制约内阁等文官集团保证皇权的手段。明朝在太祖朱元璋时期拼命加强皇权,甚至在胡惟庸案后都废除了丞相。皇权的空前集中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皇帝太累,很多政务都需要皇帝亲自处理。到明成祖朱棣时期不得不弄出一个内阁提供咨询,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感觉太累直接把提供咨询的内阁变成了权力机构。不但如此还培养宦官能够处帝王私人文件并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朱瞻基自以为宦官依附皇权而生,所以在忠诚方面是文官无法比拟的。谁知道后来发展成无法遏制的顽疾。
本来明朝在明成祖时期文武集团互相制衡,但是仁宗、宣宗时期改国防政策从扩张为保守。武勋集团逐渐衰落衰落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武勋已经无法制约文官,所以帝王不得不启用宦官势力对抗文官集团。但是在明朝宦官势力有个特点就是依附皇权,所以崇祯才会轻松解决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虽然明朝宦官掌握了披红、票拟权力甚至控制厂卫对大明形成了危害,但是始终无法对皇权形成威胁。
提到太监,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不男不女,蛮横专权,作威作福,祸国殃民。反正是,他们这类特殊人群给人们的整体印象是不太好的。从秦始皇时期的赵高,到清朝末期的李莲英,难道这些太监们都至死不渝的干着龌龊,令人厌恶的坏事吗?其实,我们对太监是有误解的,在我国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祸国殃民的。他们只是身体有缺陷,但是思想仍然是健康的向上的,比如唐玄宗的宠臣杨思勖。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太监带兵打仗的先河。
杨思勖是何许人也呢?杨思勖(公元654年-公元740年),字祐之 ,罗州石城(今广东廉江)人,本姓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随后改姓杨。他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宦官。他的军事才能在唐中宗发杨思勖虽然是太监,但是他生性刚毅果决,在军事方面非常有天赋。动神龙政变中崭露头角。当时的唐中宗生性胆小,被叛军吓得动弹不得,杨思勖首先冲到阵前砍死叛将,重振将士士气,最终打败叛军,扶持太子登基。
不久后,唐玄宗登基,由于杨思勖帮助唐玄宗铲除韦皇后有功,所以,他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成为唐玄宗的得力干将。他被唐玄宗破格提拔为右监门卫将军。在唐玄宗皇位还没坐稳时,安南发生叛乱,唐玄宗派杨思勖率军出征,轻松平定叛乱。之后,他又平定覃行章叛乱,杨思勖因护驾有功被唐玄宗封为骠骑大将军,后又被封为虢国公。
杨思勖之所以被唐玄宗信任,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杨思勖治军有方,军事才能过人。第二,杨思勖虽然战功显赫,但他对唐玄宗一直忠心耿耿。第三,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谋权篡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心怀不轨的,杨思勖可以说是一位好宦官。
唐代宗李豫通过一系列塑造自己各种忠孝仁厚,有情有义的作秀主要为了表明,他是在安史之后的这一特殊时期要下大力气安抚人心,恢复百姓对李唐的信心,因此,李豫这个皇帝自然需要非常完美的正面形象。正如笔者一再表示,史书过多的刻画这些内容恰恰是对李唐局面的一种有力反证:安史带给李唐社稷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首先,崇礼制度的变化大大不同。由颜真卿、裴冕等世家子弟为唐朝重新编撰关于“礼”的制度。以丧礼、抚恤为重点,对皇帝和臣下的各种礼仪都进行重新拟定,从人心深处渴望树立李唐社稷的威仪,顺带希望全体臣民重拾遵从朝廷的规范,可谓用心良苦。这一方式后来德宗到顺宗都继承,还在不断完善。
其次,军事防御的变化也大大不同。经过八年战事,西部地区不断输送兵力,防备极为空虚。要知道大唐京师长安在西部,当李豫和满朝君臣正在欢天喜地庆贺史朝义被消灭的时候,吐蕃大军袭扰关中,迅速攻占凤翔。广德元年(763)十月到达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豫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陕县)避祸,京师附近居然没什么兵马可以阻挡,只能焦急等待忠心的将领前来救驾。
这时候,代宗想起那个被肃宗冷落多时的郭子仪。当时出任肃宗的山陵使,在肃宗重塑礼仪,尤其重视丧礼的情形下,这种任命山陵使的方式往往伴随“明升暗降”,说不定就让某人长期陪伴先帝(因为修皇陵工程颇大,有的需要N年才能完工,择期再进行下葬仪式),等同被闲置。
代宗遇到危机,不得不借重郭子仪的威望召集旧部收复京师。史称郭子仪派人潜回长安散布谣言,说郭子仪带十几万大军正赶来,纯靠吹牛皮就把吐蕃军队吓跑了,堪称奇迹。一个多月后,李豫回到长安,对郭子仪大加封赏,君臣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亲家,“醉打金枝”的故事流传千年。
故事当然是野史,却形象说明郭氏一家地位非同小可,结亲的确并不如想象那么美好,典型一幕是代宗打算加郭子仪尚书令头衔。广德二年里,《旧唐书》《新唐书》都大书特书多次加封笼络,郭子仪惶恐,坚决恳辞不受。代宗命五百骑兵持戟护卫催他就职,郭子仪上奏:“太宗皇帝曾任此职,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关东,才授此官,怎能偏爱我,违背重要规定。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几职,贪图升官不顾廉耻。现在叛贼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机,应从我开始。”代宗这才应允,让人将郭子仪多次辞谢的事迹记入史书,是说明他多么敬重郭子仪吗?虽不能说没有这层意思,但更重要是向后世表明,一个臣子功劳再大,也不要忘记忠心李唐皇室,郭子仪这样的都要恪守本分,他是在树立一个模范臣子的典型,也是一种形象宣传的把戏。
当然,为表示对郭子仪的恩宠,这就有年仅十四五岁的第六子郭暧尚升平公主一幕。夫妻十分年少,确实一开始很不和睦,发生“醉打金枝,绑子上殿”的故事。可后来他们夫妻关系很不错,郭暧的四个儿子全是升平公主所生。也许有人认为是公主刁蛮跋扈不让郭暧近女色,但这等豪门家庭本就女眷仆从众多,郭暧是一等权贵子弟,并非毫无背景当入赘女婿一样的受气包,如想染指女人,可以肯定看管不了。公主那是金枝玉叶,也不会时刻盯着郭暧,所以,客观上还是应该相信,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后来确实不差,否则不可能两人接连生下好几个孩子。
影视剧醉打金枝剧照
经过一番变故惊吓,代宗再没有让郭子仪去陪先帝,还是调整让郭子仪在河中府(今山西境内永济市蒲州镇,唐肃宗至德年间把原蒲州升级为河中府,控制蒲州、绛州、晋阳、虢州、同州等地)。既可防范安史所在的北方故地,又对原朔方军属下各镇起到加强号令作用,除了这两方面考量,让他因此离开长安也可算一点附加的彩头。
此外,李豫忧心的重中之重还是如何有效巩固长安及周边关中地区,那就通过对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和军队关系进行了一番大动作,改写唐朝后期历史的神策军闪亮登场。
神策军本是玄宗拓边的后期才新设立,驻扎远在河湟高原,属于一支偏远的边军。由于平定安史各种抽调兵马支援才辗转进入中原,实际这支边军人数并不多。代宗李豫出逃陕州时,通过鱼朝恩调遣及时赶来护驾,然后跟皇帝回长安一直留着,起初驻守在城北北苑,所以后来成为固定的北军(古代京师防御分南北两支军队从汉朝就开始,任何朝代的皇宫都位于京城的北部,所以北军往往比南军起到的作用更大)。由代宗李豫和李泌对神策军进行改编,到德宗李适与李泌进一步完善,最后将神策军扩编到二十万人左右。
扩编神策军也并非全是新招人手,也有把其他地方兵力划入神策军,还有结合恢复府兵制方式进行吸收世家子弟扩充的,以此希望保障兵源(府兵过去是家庭世袭方式,且兵农合一,一是适当恢复府兵构成,一是让神策军融合府兵特色,目的都是充分保障这一队伍的兵力),总之,两代皇帝共同努力,终于使神策军成为唐朝后期最庞大的一股军事力量。
后人读史,有一个非常迷惑的疑问肯定是,既然代宗、德宗包括其他皇帝都希望把神策军视为保护自己,保护京师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何不给值得信任和有本事的将领,反而要交给宦官?但凡重要的历史现象发生一定有原因和轨迹可循,这也绝不是偶然,一定有唐朝自身的独特原因。
首先,若回看唐代前期一百多年,传承非常不稳定。武后夺位,韦后跋扈,宗室有太平公主威胁,外部遇到安禄山起兵,包括肃宗张皇后危机……唐朝总体局面虽然比较兴盛繁荣,可对李唐家族而言,简直风波不断。好容易李豫坐上龙椅,同样经历动荡,自然对如何确保皇室地位稳固高度警惕,之后的德宗也依然如此。
安史在北方有不少遗留降将,首当其冲是防范各地带兵将领的祸害。皇帝需要牢牢把兵马控制,但皇帝自己又不能轻易带兵出征。经过安禄山、史思明和代宗亲历仆固怀恩,后面德宗继位后四镇风波、泾源之变等各种糟糕的变数,皇帝发现竟是谁都信不过,唯有跟从的心腹宦官才可信。宦官毕竟始终依附在皇帝身上,原则上宦官并不会当真取代皇帝,哪怕我们知道后面宦官势力大到可以废立,最低限度也还是从李家子孙里选择皇帝,这正是唐代皇帝能够长期把主力禁军交给宦官手里的根源。
其次,后人不少会觉得由宦官领军显得古怪。若了解历史发展脉络,这一点根本不古怪。同样因为宦官一来与皇帝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多是内侍身份,直属京师宫廷,不会轻易被地方人员拉拢。二来从玄宗开始,军队与宦官之间早有深厚渊源,像高力士、李辅国本就出自飞龙军,从宫廷派出监管军队的宦官一直不在少数,例如把大将高仙芝、封常清中伤害死的就是宦官边令诚;肃宗时也是鱼朝恩为军中观容使干扰统帅郭子仪导致败绩;后面宪宗时还有心腹吐突承璀负责讨伐藩镇,权势极大的王守澄也是安排在有平淮西大功的李愬身边的监军。能够出任地方的宦官往往都为天子心腹,对将领和士卒的威慑力一直就不容小觑。
李泌协助代宗德宗对神策军进行改编
所以代宗李豫时,正是宦官势力迅速壮大的重要阶段,也继续发生重要将领被监军宦官逼迫赐死的悲剧,如在河南阻挡燕军有功绩的来瑱。
燕军衰弱之际,来瑱出击斩获甚多,他比较贪恋地方,肃宗李亨已非常不满。代宗李豫登位没有对来瑱进行处置,据说程元振想让他帮忙办事,来瑱根本不搭理。宝应二年(763),与程元振关系较好的淮西节度使王仲升回朝奏事,指来瑱曾与燕军有联络,在地方收买人心导致作战失败等种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