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为什么要杀死自己两个儿子?孙权把诸葛绰交给诸葛恪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到诸葛恪其实他在历史上也十分的著名,他这个人也不简单,但是有一件事情小编不理解,那就是他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这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孙权晚年在封了儿子孙和为太子之后,又封了儿子孙霸为鲁王,大臣的儿子们选边站队,分别投入到两宫之中,很快就引起了吴国朝廷的派系对立。孙权杀了孙霸,废了太子,对于参与其中的大臣也是毫不留情地加以处置。诸葛恪的儿子也参与了其中,孙权把他交给了诸葛恪让其处置,而诸葛恪却把自己的儿子处死了。那么,诸葛恪为什么要处死自己的儿子呢?
事情要从孙权立太子说起。
长子孙登死后,孙权立了第三个儿子孙和为太子,但与此同时,孙权又立了第四个儿子孙霸为鲁王。刚开始的时候,孙权给予孙霸的待遇和太子一样,相互之间的君臣关系也并没有区别开来。朝廷上的大臣都议论说,太子和封国国王应该是君臣关系,所使用的仪仗、享受的待遇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孙权给他们分开居住,也给他们不同的僚属,但这也同时开启了祸端。两宫各自任用了幕僚,同时也蓄养了宾客,而他们之间形成了党派,相互仇视猜疑,一直波及到了朝中大臣。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人认为太子是正宗,因而站在太子一边;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则拥戴鲁王孙霸。这就形成了朝廷内外的全国的大臣选边站队。由于孙和的母亲和孙权的大女儿全公主不和睦,全公主就在孙权面前搬弄是非,孙权非常生气,以至于孙和的母亲忧惧而死。母亲死了,孙和的宠爱也受到了折损,常常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被废黜。这时候的鲁王见有机可乘,更是觊觎太子之位一天甚于一天。大臣们更是在孙权面前争论不休,相互的对立更是越来越严重。孙权这时候已经有病,担心将来他的儿子们也会和袁绍的儿子们一样,相互攻杀,从而被他人各个击破,于是采取了措施,废了太子,赐死鲁王。因为孙权开始就有废太子之意,所以开始对维护太子的一派大臣先予以处罚,陆逊的外甥顾谭等人被流放,太子太傅吴粲下狱后死。诸葛恪的长子诸葛绰,当时任骑都尉,因为和鲁王的事有牵连,孙权把他交给诸葛恪,让诸葛恪教育他。诸葛恪的处置方法是:用药酒毒死了他。
诸葛恪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儿子呢?
孙权把诸葛绰交给诸葛恪时,《三国志》的原文是:“令更教诲”。也就是让他教育,最多也就是训斥,根本就没有杀他的意思,可诸葛恪还是将儿子杀了。虽然儿子诸葛绰依附的是鲁王,和父亲支持的不是同一个人,但这绝对不是诸葛恪杀他的原因。根本原因就是诸葛恪要讨好取悦孙权,用此种行为向孙权表忠心,以便稳固孙权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两宫之争,孙权族诛、处死、流放官员数十人,连丞相陆逊都被孙权斥责忧愤而死,面对这种情况,诸葛恪会怎么想?一个昏聩几近于狂乱的孙权,不知道还要做出什么事情来。对诸葛恪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但也许他认为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此他才会将儿子毒杀,从而让孙权放心。事情的发展也正是顺着这个轨迹在走,公元250年废了太子,处死了鲁王,十一月就重新立了太子。第二年的十一月,孙权感到病重,马上派人召回了诸葛恪,让他担任了太子太傅。反过来看,如果诸葛恪不杀自己的这个儿子,会不会像是身边留有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都说是虎毒不食子,可诸葛恪为了表忠心,连自己的儿子都要杀,那想想还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出来?父亲诸葛瑾曾经说到过他恐怕对家门不利,就是这样一个狠角色,也难怪他会落下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吴大帝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孙权的长子,那位被寄予厚望的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被朝廷追谥为宣太子。孙权的次子孙虑早亡,孙登知道父亲宠爱琅琊王夫人,自己跟王夫人所生的三弟孙和交好,孙登在去世前上表,向父亲推荐孙和为太子。
242年,时年十九岁的孙和,被孙权册立为太子。阚泽担任太傅,薛综担任少傅,孙和效仿兄长,也培养了自己的势力随从,作为羽翼辅助他日后参政。而孙权的第四子孙霸,跟孙和相比,二人年龄相差无几,而且都是琅琊王夫人所生,但孙和成为未来储君,这让孙霸非常不满。
孙权
虽然孙权也非常疼爱孙霸,在册封孙和为太子的时候,同时封孙霸为鲁王,不仅没有厚此薄彼,而且对孙霸多有赏赐,还任命刚直不阿的大臣是仪担任鲁王傅,希望他能辅佐孙霸成才。
孙和刚被封为太子时,跟胞弟孙霸没有什么区别,二人同吃同住,不分彼此。但朝臣认为长幼有序,何况孙和是高贵的储君,而孙霸只是藩王,不应该僭越。孙权听从臣僚的建议,为二人修建宫殿,配置僚属。按规定,孙霸的待遇要低于孙和,这让孙霸对兄长越来越怨恨。
孙霸
孙霸有心取代孙和,为日后参与政事,培植自己的亲信派系,鲁王孙霸礼贤下士,结交名人,并亲临各级官署走访视察,勉励慰问优秀官吏,拉拢人心。诸葛恪之子诸葛绰,孙权舅舅吴景的孙子吴安,孙权的大女婿,之后担任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的次子全寄,孙权堂兄孙辅的孙子孙奇。少有才名,誉满江东的名士杨竺,都被孙霸拉拢,成为他的党羽。
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部属,经常因为小事,便在朝堂上互相攻击。尤其是鲁王孙霸,为了多储不折手段,连步骘、吕岱、吕据、全琮、孙弘这些朝中重臣,都转而支持孙霸。孙权听闻儿子不和,便下令禁止二人和朝中大臣往来,并警告二人不要干政,要专心治学。
孙权
但孙霸觊觎太子之位,不肯就此罢休,于是跟全琮的妻子,孙权的大女儿全公主孙鲁班联合。孙鲁班深恨孙和孙霸的母亲琅琊王夫人,又惧怕孙和即位后,会对自己和丈夫全琮不利,于是夫妻二人疯狂构陷太子。
正巧孙权有一段时间,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孙鲁班恶意中伤太子孙和,称孙和孙霸的母亲琅琊王夫人,听闻陛下一病不起,面露喜色,替自己的儿子孙和高兴。孙权听信谗言,责问王夫人,王夫人惊恐忧虑而亡。
太子孙和如坐针毡,害怕自己被父亲废黜。孙霸对母亲的去世不管不顾,听闻孙和失宠,更加丧心病狂的构陷太子和他的部下。丞相顾雍的孙子顾谭,跟全琮父子不和,顾谭在朝堂上口无遮拦,得罪孙权。鲁王孙霸的党羽奏请孙权,顾谭诽谤朝廷,按律当诛,孙权看在顾雍的面上,将顾谭、顾承流放交州。
三国演义,蒋干盗书,最为滑稽。明知道周瑜精明,怎能轻易毛遂自荐,拍胸膊要搞定周瑜,给果稀里糊涂搞到了假情报,害得曹操也不分皂白杀了水军都督,替周瑜消除了水上劲敌。
最大的糊涂虫还数三姓家奴吕布,先是为了赤兔马就杀了义父丁原,复为了一个貂蝉杀了义父董卓,为了活命求刘备丶曹操开恩。堂堂三国第一号大将,竟不念恩义,自折头号声名。贪生怕死,更毁了英雄气节。虚有头号盛名,枉为天下一哥,被人指着脊粱骨耻笑。
《三国演义》里面,糊涂虫很多,很多人都犯过糊涂,关羽关云长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东汉末年,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大家纷纷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加强关系。比如,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把侄女(就是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曹操把女儿嫁给了皇上,还是三个女儿一起嫁给了皇上。
等等,不胜枚举。
关羽驻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想和关羽套近乎,派诸葛瑾来向关羽提亲,想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这本来是个好事情,你就是不愿意,也要好好的和诸葛瑾说啊。结果,关羽不仅不同意,还把诸葛瑾大骂了一通,还说“虎女焉能嫁犬子”,如此这般看不起孙权。
你说孙权听了这话怎么能不生气?怎么会不大怒?人家好歹也是一方诸侯啊,你是英雄,人家也是英雄啊。你是虎,凭什么就认为别人是犬?怎么就配不上你家女儿?真是欺人太甚,顿时就起了杀心了。
于是派吕蒙和陆逊暗中准备偷袭关羽。而关羽还傻乎乎的一点都没有看出来。陆逊到了陆口,就给关羽写信,在信里面用谦卑的语气吹捧关羽,说自己对他非常的仰慕,是他的粉丝,并且表示绝对不会与关羽为敌的。
关羽看到信之后,非常轻视陆逊,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对东吴一点防备之心都没有。把留守后方、所有的军队都调到前线去对付曹操了。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关羽走了麦城,全军覆没,荆州也没了,父子二人在临沮被斩!
也不知道,关羽的老婆和女儿有没有被俘虏。女儿最后嫁给了谁?没有记载了。这时候,别说想嫁给孙权的儿子了,就是给孙权儿子做女婢,可能都不会要了。
关羽不仅轻视孙权,对刘备的小舅子糜芳也非常轻视。
糜芳不仅妹妹嫁给刘备,而且和哥哥糜竺一起抛家舍业,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吃尽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也属于久经考验的老同志了,关羽不仅轻视他和傅士仁,还威胁他们,说回来要治他们的罪。让他们心中恐惧不安,被引诱投降东吴。糜芳如果不是被关羽长期轻视慢待是不会投降的。应该是对关羽失望透顶了。
由于关羽的盲目自负,得罪糜芳和傅士仁、连部下与自己离心离德了还不知道。无端轻视吴主孙权,还以为不会有后果。他不仅瞧不起吕蒙,陆逊写封信拍一下他的马屁,他还更瞧不起陆逊了。他的身边已经危机四伏,却还自我感觉良好。这不是糊涂是什么呢?
由于关羽的糊涂和自负,不仅害死了自己父子,还间接害死了张飞,并使蜀国遭受重创,刘备被陆逊羞辱,火烧连营七百里,狼狈逃回白帝城,不久病亡了。刘备的恢复汉室、称霸天下的计划终究灰飞烟灭。真是英雄气短。
试想,如果关羽和孙权联姻了,女儿好歹也是个王妃,只要关羽守荆州,孙权多少有所顾忌,要给三分薄面,不会偷袭。就算发生了冲突,拿住了关羽,至少不至于斩首吧。
如果往好的方向发展,吴蜀两家真心联手攻曹,后面的形势可能就更好了。因为曹操很快就要死了,曹丕比曹操还是要差很多的。刘备的复国大业说不定还真有希望呢。所以说,关羽真是个糊涂虫。
朱元璋评价关羽:有勇无谋
毛泽东评价关羽:并不高明
糊涂虫很多。许攸、杨修看起来很聪明,其实聪明反被聪明误。你们跟曹操耍心眼,曹操是那么好糊弄的吗?你们不知道曹操疑心重吗?结果,丢了性命。蒋干盗书,想看在和周瑜同乡的份上谋取情报。周瑜何等聪明,骗你没商量。曹爽糊涂虫,无法猜透司马懿心思,以为司马懿不会害自己,主动交出兵权,也交出了性命。马谡糊涂虫,叫你守街亭,不用脑子想想周围的地势在哪里更好守护?还不听王平建议,固执己见。害得蜀军大败,诸葛亮自贬官三级,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中,可被称作糊涂虫的人确实不少,我认为最大的糊涂虫是曹操!为什么说曹操是最大的糊涂虫呢?从四件事情上可以说明,这四件事情都发生在赤壁之战的时候。
一、蒋干盗书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扫平东吴。东吴水军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大战在即,一触即发。
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周瑜设下计策,使蒋干盗得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假冒降书。蒋干献书于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
其实,这一切都是周瑜定下的反间计。因曹军中只有蔡、张二将精通水战,便设下此计,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这两个人。曹操果真上了当,斩了蔡瑁、张允。等到众人将蔡瑁、张允的头送上时,曹操才省悟过来,但已经晚了。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此为曹操糊涂之一。
二、庞统献连环计
曹操又派蒋干来东吴探听消息,周瑜与庞统将计就计,让蒋干向曹操引荐了庞统。庞统以曹操水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多生疾病为由,建议船只首尾用铁索相连,使船的稳度增大。曹操不谙水战,被庞统所骗,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并把这些船称为“连环战船”。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遭受火攻,因东南风助长火势,那真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没多久,曹操的舰队就全军覆没了。此为曹操糊涂之二。
三、草船借箭
赤壁大战时,孙权、刘备联手抵挡曹操。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到第三天,诸葛亮和鲁肃率领20只船,乘着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的时候,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诸葛亮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就这样,诸葛亮轻轻松松就获得了总数远远超过十万支的箭。此为曹操糊涂之三。
四、黄盖诈降计
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带领载满了易燃物的船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曹操作为一位深通军事谋略的统帅,又是生性多疑的人,为什么就相信了黄盖投降这件事?何况是像黄盖这样的三朝元老。此为曹操糊涂之四。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虽然精通兵法,但生性多疑。在一场战争中(赤壁之战),犯了许多错误,导致了战争的最终失败。因此我说曹操是最糊涂的人。
说起三国里的糊涂虫,往往想到的就是“ 乐不思蜀 ”的刘禅。那是不假,刘禅确实糊涂的“ 扶不起来 ”。
何以见得?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有成都的固若金汤,有姜维的铁骑雄兵,竟轻易地举起白旗,还那么诚恳,连棺材都带上了。
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 糊涂虫 ”?不过,投降后的刘禅“ 食邑万户,子孙封侯 ”,比起其父贩履织席,刘禅倒也是难得糊涂!
那么,三国里,谁才是真正的糊涂虫呢?且听下文分解。
一、袁术——糊涂的称帝
袁术以谶语“ 代汉者当涂高 ”,认为自己的名字“ 术 ”个表字“ 公路 ”契合“ 涂 ”,凭借着一块破石头“ 传国玉玺 ”,一头扎进了皇帝梦。
想那已拥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操,仍未将汉献帝取而代之。而袁术兵不过数万,地不过一隅,在寿春自导自演了称帝丑剧。
此举导致了他成为众矢之的,曹操、吕布、刘备等合力攻打。袁术从来就没打过胜仗,四处流窜,如丧家之犬。
袁术糊涂地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终为一场黄粱,徒增笑料。至此,袁术还糊涂的叹息,“ 袁术至于此乎 ”。
二、诸葛恪——糊涂的杀子
据说这个诸葛恪是个神童,流淌着诸葛家族的聪明基因,以“ 之驴 ”之慧,博得大帝孙权的哂然一笑。
“ 南鲁党争 ”中,站到鲁王那边的儿子诸葛绰跟他过不去。鲁王倒台后,诸葛恪竟然杀死诸葛绰向孙权邀宠。
诸葛恪真够糊涂的,通过牺牲儿子来换取政治资本,终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执掌朝纲,取得了绝对权力。
但是,在出兵合肥之战中,将士疫病大半,诸葛恪糊涂地认为这是在装病,城池久攻不下,诸葛恪刚愎自用,罢黜名将朱异的兵权。
有意思的是,城墙已破,诸葛恪糊涂透顶,听信张特的诈降,暂缓进攻。不料张特迅速修好缺口再战,诸葛恪前功尽弃,最终兵败。
功不高而震主,北伐失利归来的诸葛恪还换掉了少主孙亮的所有护卫,最后稀里糊涂地血溅“ 鸿门宴 ”,并被夷灭三族。
三、刘璋——糊涂的要命
曹操说刘璋是“ 守户之犬 ”,那是一点也不假。刘璋就是糊涂的要命,天下人都知道刘备是枭雄,只有刘璋把他当自家哥们。
迎接刘备入蜀,黄权认为,刘备非久居人下之辈,到了益州会反咬一口,刘璋不听。王累倒悬城门死谏,刘璋也毫无理睬。
反正,刘备成了他的救世主。因此刘备入蜀大战,成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次从长江逆流攻取巴蜀,还不是利用了刘璋的糊涂?
一旦与刘备兵戎相见,成都城精兵上万,军粮充沛,大部分人都甘愿赴死,但是刘璋却糊涂地以为生灵涂炭,举手投降。
“ 糊涂虫 ”刘璋自掘坟墓,把爷俩经营了二十七年的有“ 天子之气 ”的益州拱手相让,最终和“ 刘禅 ”一样做了安乐公。
四、曹爽——糊涂的作死
高平陵之变,曹魏宗亲的最后一根接力棒,终于黯然退出 历史 舞台,这都归功于托孤大臣曹爽的太糊涂。
对太祖曹操的司马懿狼顾之论,曹爽忘的一干二净。禁卫军换帅自己的亲弟弟,司马师、司马昭还掌控洛阳武库。
拜谒高平陵,曹爽糊涂地不听桓范的警告,君臣外出,精兵外泄,全无一点防范,让七十高龄的司马懿率几百家丁端了老窝。
也罢,皇权在握,武力充备,倘若振臂一呼,三军也会站在他这一边,但是,曹爽糊涂的很,他没有胆量,也没有魄力。
死到临头了,曹爽还司马懿赦免,做他的田家翁,被七哄八骗,可爱地交出了皇帝,交出了帅印。
一场宫廷闹剧就这样被曹爽稀里糊涂地导演成了魏政大权交接,为晋代魏奠定了基础。最后曹爽落得满门抄斩,夷其三族的可悲下场。
难怪桓范叹曰,曹子丹这样有才能,却生下了你们这群猪狗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总结一下:刘禅糊涂地扶不起来,袁术糊涂地做皇帝,诸葛恪糊涂地杀子,刘璋糊涂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曹爽糊涂地敌友不分,三国里英雄辈出,倒也狗熊一大堆。
论名声最大的糊涂虫非刘禅莫属。看糊涂虫的级别,就要从糊涂言行以及其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来分析。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弥留之际执诸葛亮之手泣曰:“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可能有各种腹黑的解释,笼络之言,诛心之语等等,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就是假若刘禅是聪慧无比的天纵英才,刘备此言就会是明指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啦,肯定是阿斗确实智商不在线的主,知子莫若父,呵呵,刘备知人之能可是享誉三国首屈一指啊,看看对马谡的精确判断,诸葛亮应该是心服口服吧。刘备此言,最大可能是最终作为一个老父亲确人自己儿子是烂泥扶不上墙的糊涂虫时,悲哀绝望而无奈的绝望之语。“扶不起来的阿斗”这句俗语应该由此而来,定调了刘禅“ 糊涂虫 ”的基调 ,差点皇位不保 。
白帝城托孤
在姜维北伐节节胜利,并困住魏军大将邓艾(就是此人之后孤军深入,千里奇袭覆灭的的西蜀),阿斗听信黄皓谗言:“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一日三道诏,催促姜维班师回汉中,之后姜维听取 却正之言,效仿诸葛武侯 屯田沓中避祸。这件糊涂事或许直接导致君臣离心,西蜀灭亡。 糊涂指数绝对满级,直接自毁长城。
刘禅
当邓艾孤军深入,人困马乏,破绵竹,攻打成都之时,姜维数十万大军仍扼守剑阁,对抗钟会。刘禅儿子刘谌请求背城一战,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不许,最终 向邓艾军投降。这糊涂虫无能指数估计都要爆表了吧,关门打狗都不会啊, 直接送了国家 。
纳降
此件乐,不思蜀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或许有人以为这是刘禅装糊涂以自保的巅峰之作,但是结合此君过往表现,或为真情流露之余的即兴之作吧。此糊涂虫之表现足可以 传世不朽 啊。
总结:刘禅是三国演义中糊涂虫的代表人物,也堪称上下五千年来糊涂界的领军人物,正式跻身大宗师级别,祝贺祝贺,恭喜恭喜!
三国演义里面很多地方是通过反面人物的糊涂,来衬托正面人物的机智,因此一时糊涂的人有很多,但是如果讨论谁最糊涂,那就非 何进 莫属。
何进本来是屠夫出身,因为妹妹入宫做了皇后,才做了大将军。恰逢十常侍为祸,何进想要除掉,无奈受到了妹妹何太后的阻拦,于是听从了袁绍的建议, 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 结果拒狼迎虎,招来了西凉董卓进京,祸乱宫闱,不但何进自己被杀,连皇帝都让人给费了。
其实说起来,皇宫里面宦官为祸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大太监看似飞扬跋扈,气焰嚣张,但是从根上说,也不过是皇家的一介家奴,其权利的根源来自于皇家的宠幸。一旦失去了皇家的撑腰,其权势自然慢慢就消减了。
明朝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千九百岁,权势滔天,天启皇帝去世之后,还是得巴结新皇帝崇祯,最后崇祯几乎不费什么功夫就把魏忠贤势力给打掉了。
要除掉十常侍只需要说服何太后和皇帝,派几个人就能搞定的事,最后却搞成了天下大乱,这还不是糊涂透顶?
《三国演义》有这么一个故亊,赤壁大战,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利用关羽义气,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还要杀关羽。刘备还封相封军师抗曹,又还称得诸葛亮尤鱼得水。学生不知是得水还是得油锅,本人给弄糊涂了,刘备算不算糊涂?
二,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如果你认为我儿子不行你就做皇帝吧。又对刘禅兄弟说今后要将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然后又对老婆们说以后要._丨?_,。我也糊涂了,写不出来。
当然是马超,明知道父兄都在曹操手里,还起事反曹,造成父兄被杀,留下不孝骂名,没有头脑,又被离间,剑伤韩遂,投靠刘备,又盛气凌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刘备也不尊重,引得关张不满,对他起了杀心。虽被刘备劝住,但也引起刘备反感,不被重用。
何进。
数到诸葛家族的人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故事可言的,首先就是诸葛亮啊,这个人其实真的是被累死的,还有就是诸葛的上一辈,还有诸葛的下一辈,那么到底为啥会这么惨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诸葛亮家族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很大,不仅在蜀汉和东吴政权里担任丞相,连两国共同的对手曹魏,都有诸葛家族的人士出任要职,可谓通吃三国、显赫无比。不过这个显贵的家族最终的命运却极为悲惨,无一例外都在本国遭遇灭门之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家族在蜀汉的分支,其领军人物无疑便是诸葛亮。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规划师和国策执行者,不仅提出集团战略发展蓝图,而且在刘备死后还身体力行去实现之,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公元207年被刘备请下山之后,诸葛亮的命运便紧紧地跟刘氏集团捆绑在一起,在联孙抗曹,攻取益州,进占汉中,创建帝国,以及后来的北伐事业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可谓蜀汉政权的“首席执行官”。
自建国之日起,诸葛亮便一直担任丞相职务,封武乡侯,其作为蜀汉政权“顶梁柱”的作用,无人可以取代。公元234年,诸葛亮因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前线。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国力渐转而下,尽管有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为之苦力支撑,但终究难免灭亡的命运。
诸葛亮有子诸葛瞻、养子诸葛乔,其中诸葛乔为诸葛亮兄长诸葛瑾次子,早卒。诸葛瞻后来成为蜀汉驸马,官至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在魏将邓艾攻蜀时,与其子诸葛尚一起战死于绵竹。蜀汉诸葛家族幸免于难者,唯有诸葛亮之弟诸葛均与诸葛尚之弟诸葛京。
诸葛家族在东吴的分支,以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为始祖。诸葛瑾少时曾游览洛阳,后因躲避战乱而流落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的推荐,与鲁肃一起入仕孙氏集团。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得孙权信赖,因诸葛亮仕蜀的关系,经常从事与刘氏集团和好的工作。吕蒙病逝后,诸葛瑾代领南郡太守,长期对抗曹魏政权。
孙权称帝后,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两度参与北伐曹魏的战役。奸臣吕壹乱政期间,诸葛瑾等人自以为武官不便干涉,结果在吕壹被处死后,遭到孙权的斥责。公元241年,诸葛瑾病逝,终年67年。
诸葛瑾死后,家族在东吴支系的领军人物变为其长子诸葛恪。诸葛恪自幼聪明机警,有“神童”之称,成年后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孙登理政,之后又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丞相陆逊病逝后,诸葛恪升任大将军。252年,孙权驾崩,诸葛恪以首席托孤大臣的身份进封太傅,尽掌东吴军国大政,旋因伐魏有功,进位丞相。
诸葛恪在伐魏战事中尝到“甜头”,次年又大举北上,结果惨败于新城,声望大损。诸葛恪悔恨失策,回国后大搞恐怖统治,引得人心惟危。同年十月,宗室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以宴会的名义引诱诸葛恪入宫,并在宴席之间将其斩杀,并灭其三族。诸葛恪死后,其弟诸葛融服毒自尽,次子诸葛竦、三子诸葛建皆被诛杀(长子诸葛绰先前因党附鲁王孙霸,已被诸葛恪鸩杀)。至此,诸葛家族在东吴支系被灭门。
诸葛家族在曹魏的分支,其领军人物为诸葛诞。诸葛诞为诸葛亮的族弟,俱为西汉名臣、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诞初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虽然能力很强,但因为诸葛亮的关系,仕途一直被压制,直到诸葛亮死后才有所改观。魏明帝期间,诸葛诞历官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与散骑常侍夏侯玄相善,后俱因沽名钓誉、追求浮华被免。齐王曹芳即位后,大将军曹爽执政,重用夏侯玄及其友诸葛诞,以其为扬州刺史。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父子执掌曹魏大权,不甘附逆的太尉王凌、镇东将军毌丘俭在淮南接连起事,诸葛诞因平叛有功,升任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镇守淮南。不久,诸葛诞的好友邓飏、夏侯玄相继被司马家所杀,诸葛诞兔死狐悲,于257年也在淮南起兵,并引吴军为援。次年,淮南首府寿春被司马昭大军攻陷,诸葛诞兵败被杀,同时被诛夷三族,唯有长子诸葛靓因在吴国为人质获免。至此,诸葛家族在曹魏支系几近灭门。
诸葛靓少时与晋武帝司马炎相善,在吴国灭亡后逃至其姐琅琊王妃家中,武帝亲自去探望诸葛靓被拒,又多次征召其为大司马、侍中,同样被拒。诸葛靓后来回到家乡,因晋室与他有杀父之仇,终身不肯面向洛阳方向而坐,被时人称为至孝。
诸葛恪 字:元逊
时间:203------253(寿51)
容貌: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广额,大口高声
籍贯:徐州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官职: 太傅
家庭成员:
父:诸葛瑾,子:诸葛绰、诸葛竦、诸葛建
[编辑本段]人物传记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从小就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曾任丹杨太守,为吴国征得大量兵源。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了吴国大权,率军抵挡了魏国三路进攻,在东兴大胜魏军。此后,诸葛恪开始轻敌,率大军伐魏,围攻新城不下,士卒因疾病死伤惨重,回军后为掩饰过失,更加独断专权。不久,诸葛恪被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杀害,被夷灭三族。
[编辑本段]成名之举
下面是诸葛恪的成名之举:诸葛恪得驴
〖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翌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江表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孙权: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②恪刚很自用
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
诸葛谨: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孙盛:恪与胤亲厚,约等疏,非常大事,势应示胤,共谋安危。然恪性强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入,岂胤微劝,便为之冒祸乎?
虞喜:夫讬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难也,兼二至而管万机,能胜之者鲜矣。自非采纳群谋,询于刍荛,虚己受人,恒若不足,则功名不成,勋绩莫著。况吕侯国之先耆,智度经远,而甫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见拒,此元逊之疏,乃机神不俱者也。若因十思之义,广谘当世之务,闻善速於雷动,从谏急於风移,岂得陨首殿堂,死凶竖之刃?世人奇其英辩,造次可观,而哂吕侯无对为陋,不思安危终始之虑,是乐春藻之繁华,而忘秋实之甘口也。
童谣: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於何相求成子合.
臧均:恪素性刚愎,矜己陵人,不能敬守神器,穆静邦内,兴功暴师,未期三出,虚耗士民,空竭府藏,专擅国宪,废易由意,假刑劫众,大小屏息。
孙休: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讬孤之任,死於竖子之手,不可谓智。
陈寿: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於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
胡综: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5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刘邦西征咸阳是美差还是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