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流落鲁国的时候,曾经害怕过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施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管仲是天纵奇才,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一个最厉害的谋臣,齐桓公能够称霸诸侯很大程度上都跟管仲有关。只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当年流落鲁国的时候,还曾害怕过一个人。那么他是谁呢?正是鲁庄公身边的谋臣施伯。
当年鲁桓公在齐国为齐襄公暗杀,派人到鲁国报丧之时,鲁国就有众多朝臣以国君在异国身死为耻辱,试图以戎车三百乘征伐齐国,而施伯则是认为鲁桓公之死充满疑点,更重要的是齐襄公与文姜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本身就是暧昧之事,要是鲁国大起三军,本来一件家里的羞耻事就搞得人尽皆知,对鲁桓公乃至鲁国的声誉都有损,因此施伯不同意攻伐齐国,只是要让齐国诛杀凶手彭生,以缓和齐国与鲁国之间的关系。
施伯此时在鲁国官位尚且不高,但在缓和齐鲁外交关系稳固鲁国朝局上,施伯是有功劳的。此时朝中尚有公子庆父、公子牙、季友等人,这三人即为后来叱咤鲁国政坛的三桓家族第一代,也都是不可小视的人物,因此鲁庄公能够顺利即位本身不容易。而鲁庄公即位之时,对这位施伯的态度,并不算如何亲近,不过拜了个上士之职。
《孟子》:“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这即是说,上士的官衔还在下大夫之下。纵观整个春秋战国,那些上中下大夫们是相当活跃的,而所谓上中下士们则少有在主要舞台出现的。而这位施伯显然就是相当重要。当鲁庄公刚刚即位,即面对齐国邀请鲁国主持齐国与周天子联姻之事,这是个烫手事。
对鲁庄公而言,鲁国前任国君死在齐国,本身就是怪事。鲁国朝堂对此事多有看法,但在施伯策略之下,齐鲁之间矛盾有所缓和。对是否主持周齐联姻,朝中多认为是辞之则逆王命,不辞则贻笑于人。而在施伯看来,这场联姻之事,鲁国人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那么鲁国要去就正儿八经地去,还要为鲁国解脱掉三大耻辱。
施伯看来,鲁国为齐迎婚,有三大耻辱,一是鲁桓公死在齐国,二是鲁桓公死了文姜却滞留齐国,三是鲁庄公处服丧期间却要为齐国主持婚礼。因此,施伯提出了三种解决办法,一是鲁庄公新即位,那时候的诸侯国君即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才能名正言顺,鲁庄公借此机会正好请命于周,则可正名。二是鲁庄公以礼迎接母亲文姜归国,就能成国君之孝道。三是以在丧期为由,安排鲁国上大夫亲自送王姬到齐国。如此一来,三大耻辱皆可尽免。
而当齐襄公被弑,齐国派人到鲁国迎接公子纠归国。此时之施伯则是认为“齐鲁互为强弱,齐之无君,鲁之利也。请勿动,以观其变”,这是以不变应万变,想的是以逸待劳之策,即便是公子小白顺利归国即位,鲁国人也能保得公子纠,其后联合诸国,以齐国不尊嫡长子继承制为由,率领联军攻打齐国,这就比一个鲁国跟齐国对抗上,胜算要多得多。可惜的是鲁庄公求利,带着大军就去送公子纠归国,结果遭到了惨败。
此事之后,施伯之才为众所知,即便鲁庄公也加强与施伯之沟通。在齐国鲍叔牙派人到鲁国来要管仲之时,施伯提出了两大决策,一是诱降管仲,二是杀掉管仲。管仲降鲁国,服务鲁君,则为鲁国之福,管仲要回齐国,鲁国则要杀掉他。如此一来,齐国少了管仲,整个春秋史恐怕也要改写。在施伯看来,管仲是“天下奇才,若不死,必大用于齐,必霸天下,鲁自此奉奔走矣”。只是鲁庄公或是受齐国之惑,再一次地放走了管仲。
鲁庄公昏惑,但管仲不昏。管仲在回归齐国之槛车中,就认为必须要快马加鞭,才能逃脱生天,书中说的是“诚恐施伯智士,虽然释放,倘或翻悔,重复追还,吾命休矣”,遂是催促马车夫马不停歇的回到了齐国,终究是逃脱了施伯的追杀。其后齐国拜管仲为相,鲁庄公大发感叹:“悔不从施伯之言,反为孺子所欺”,不过事后诸葛,多说无益。
其后施伯多半是对鲁庄公已是死心,朝堂之中便是少再有良策,只有遭到重大危机之时,施伯才会举荐良才,以度难关,比如齐国派遣大军攻打鲁国之时,正是施伯举荐了曹刿出战,才保得鲁国边境平安。可见施伯既善外交,又懂策略,还会识人,即便是在齐国,也至少个鲍叔牙般的人物,但施伯举荐的曹刿,打败了齐国的鲍叔牙的大军,可见施伯之才能,当可在鲍叔牙之上,所以管仲害怕施伯,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1. 桓公用管仲文言文 齐桓公求管仲①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枹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⒂。”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犹是⒅也。”
桓公曰:“若何⒆?”鲍子对曰:“请诸鲁⒇。”桓公曰:“施伯21,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29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31,请生之32。”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注释】 ①本文选自《国语·齐语》。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霸业。 ②〔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
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
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带钩。
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③〔使鲍叔为宰〕让鲍叔做太宰。鲍叔,姓鲍,名叔牙,齐国大夫。
宰,太宰,相当于宰相。 ④〔辞〕谢绝。
这里省去主语“鲍叔”。 ⑤〔庸〕平庸,无才能。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馁(něi)〕饥饿。
⑧〔其〕助词,表示测度的语气。 ⑨〔宽惠柔民〕宽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⑿〔法于四方〕为四方之法,全国都适用。 ⒀〔枹(fú)鼓〕战阵之间,击鼓以振作士气。
枹,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气。
⒂〔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钩,衣带上的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类的挂钩。
滨,同“濒”,迫近。 ⒃〔夫为其君动也〕他是为他的国君而行动。
夫,彼。以下两个“夫”字同。
君,指公子纠。 ⒄〔宥(yòu)而反之〕宽恕了他而使他回来。
⒅〔夫犹是〕他也会像这样。是,代“为其君动”。
⒆〔若何〕怎么办。 ⒇〔请诸鲁〕往鲁国去请求。
诸,之于。 21〔施伯〕鲁国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鲁国不与”的情况。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于群臣〕在群臣面前杀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执政能力,用他执政。
26〔夫〕句首助词。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志于天下〕在整个天下都能如愿,称霸。 29〔长为鲁国忧〕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
30〔欲亲以为戮〕想亲眼看着杀掉他。 31〔犹未得请也〕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
32〔请生之〕请使他活着,请求给活的。“生”是使动用法。
33〔束缚以予齐使〕捆起(管仲)来交给齐国的使臣。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使其不丢失权力,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诸侯百家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齐桓公派人向鲁国请求,正如鲍叔牙所说的。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
2. 关于齐恒和管仲的文言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周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
3. 管仲之齐文言文课文带翻译和加点子意思 原文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翻译
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所以圣人不谴责他为什么不殉死而称赞他的功劳。
4.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为齐国的相国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九次会集各国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赖管仲的计谋和策划。
扩展资料
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参考资料管鲍之交百度百科
5. 有关管仲的古文阅读与答案 编辑本段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编辑本段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
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
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 *** 丝绸衣裳。
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
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
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
当我在囚禁。
6. 《管仲不谢私恩》文言文阅读练习 原文
管仲束缚①,自鲁之②齐。道③而饥渴,过绮乌封人④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⑤仲曰:“适⑥幸及齐不死,而用齐⑦,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⑧言,我且贤之用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选自《韩非子》[1]
2译文
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很恭敬。(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2]
3道理
管仲重用的是人才,而不是和他亲近的人,管仲是一个唯贤任用的人!即使身处逆境,管仲仍可做到分清公事和私恩,坚持唯贤是举,唯才是用,不怕得罪人,难能可贵!
4释义
①束缚:被捆绑
②之:到,押往
③道:行至半道。
④ 绮乌,城名。封人,管理边疆城的官吏。
⑤窃谓:私下对(管仲)说
⑥适:正当,当
⑦用齐:用于齐国,被齐国任用,在齐国当官执政。
⑧之:(结构助词)的
⑨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及用贤,使能,论劳。可解为: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7. 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文言文翻译 这是取自《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中的文章。
原文: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术也。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少,桓公则难与往也。
翻译:管仲在鲁国被捉住了,鲁国人把他捆起来装在囚笼里,派差役用车载着把他送往齐国去,一路上差役们全都唱着歌拉着车。管仲担心鲁国会把自己留下并且杀死自己,就想赶快到达齐国,于是他对差役们说:“我给你们领唱,然后你们应和我。”他唱歌的节拍正好适合快走,而且差役们也不觉得疲倦,因此走路走得很快。管仲可以说是懂得充分利用一切外界因素。让差役们满足了边走边唱的愿望,而管仲自己也达到了快速返回齐国脱离险境的目的,这些都是因为使用了这个方法啊。用这个方法治理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齐国),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只不过是一点很少的成绩而已,只是齐桓公这个人难以辅佐他成就帝王之业罢了。
对于管仲历来褒贬不一:赞誉方说春秋第一相,“管仲世所谓贤臣”;贬低方称千古第一小人,比如《论语》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话。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司马迁到底是如何看待管家老二呢?
这段翻译起来颇费周折。所以,必须结合《史记》中有关记录来判断,从齐世家、鲁世家、管晏列传中抽丝剥茧,寻找真相。
公子纠跑到娘舅鲁国避祸,管仲、召忽跟随辅佐;公子小白在莒国躲灾,鲍叔牙跟随辅佐。
那时,他们的长兄诸儿继位,就是齐襄公。
齐襄公昏庸无道,肆意杀伐,“数(屡次)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殃及)”,所以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跑到“国外”躲避灾祸。
齐襄公十二年冬十二月,外出打猎游玩时出了车祸,怨恨负责“提鞋”的茀。回到临淄之后,齐襄公让下人鞭打了茀三百下。
怨恨在心的茀勾结连称、管至父(戍守将领,齐襄公失信二人而生怨恨。)以及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公孙无知是齐襄公父亲齐僖公同母弟夷仲年的儿子,算起来是堂兄弟。
不久,齐君公孙无知在雍林游玩又被人“袭杀”。齐国进入无主时代,陷入内乱。
时间就是金钱,也是权力。
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谁早回齐就可以继任为齐王。
公子小白获得了齐国大夫高傒、国懿仲消息,悄悄地返回齐国。公子小白年轻时跟高傒交情特好。
鲁国在得知公孙无知死后,也发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并派管仲带一对奇兵在齐莒道路上拦截公子小白。
在这次途中拦截中,神射手管仲射了小白一箭,小白随即躺下装死。管仲派人快马加鞭通知鲁国的公子纠,而小白则“载温车(送葬的棺材车)中驰行”。
六天之后,小白飞奔回齐,高傒拥立为齐王,这就是齐桓公。
而公子纠还在路上慢腾腾挪移。齐桓公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派兵阻击护送公子纠的鲁军,在乾地齐军打败鲁国护送军队。
齐国再传信给鲁,要求杀死公子纠;“帮凶”管仲、召忽囚送到齐,齐桓公要亲自处决以报一箭之仇。
鲁国真害怕被齐国围攻,于是在笙渎(今山东菏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己不甘心受辱,于是选择了自杀。而“管仲知之,故请往。”
管仲在鲁国,鲁庄公肯定不会将齐国来信给管仲看。所谓“知之”,说明对鲍叔牙很了解,不会让自己死掉。所以,管仲直接让鲁国囚送到齐国。
齐桓公继位之后,派兵攻打鲁国,那时候真心想报一箭之仇,必须杀掉管仲才能快意恩仇。
鲍叔牙却劝谏齐桓公放下仇恨,重用管仲。
这段话很好理解,“小白,你要是单纯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傒辅佐足够了。但是你要想称霸诸侯,建一番功业,非重用管仲不可。管仲所在的国家必然会强大,不能失去他。”
“齐告鲁生致管仲。”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话,而且给鲁国的信中明确要求囚送“活的”管仲。
对于管仲才能,好像不仅鲍叔牙熟知,而且鲁国施伯也很了解。“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
施伯劝鲁庄公杀掉管仲,给齐国一个“死的”管仲。
可惜,鲁庄公害怕齐国,没有听从施伯劝告。
鲍叔牙跟随齐国军队出境,与鲁国交接管仲,离开鲁国到了蒙阴就给去掉枷锁刑具,沐浴更衣引荐给齐桓公。
会晤之后,“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随即放权给管仲,委任处理齐国政事。
齐桓公和鲍叔牙亲自迎接管仲,最高礼节,待遇隆重。仅仅是因为鲍叔牙的推荐,齐桓公就能做到如此,不称霸诸侯才怪呢。看到此处,由衷地佩服齐桓公的这份魄力!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后来,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友谊关系。
管仲与鲍叔牙关系非同一般,年轻时两人交往,所以彼此互相知根知底。鲍叔牙了解管仲,而且高看一眼。
这句话评价管仲用了一个“贤”字,这评价较高。“贤”字在《古代汉语字典》解释为“有德行有才能”。“欺”应该解释为“占便宜”,而不是恃强凌弱地欺凌、欺压。
鲍叔牙跟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管仲家境贫寒,做生意没本钱,所有投资都是鲍叔牙垫付的。
“分财利多自与”。投资赚了钱,分红的时候,管仲分给自己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不以为意,“管仲这哪是贪心呢。他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而且还要赡养母亲。”
管仲曾几次帮助鲍叔牙办事,事情没办好让鲍叔牙陷入更加困顿的境遇。鲍叔牙并不认为管仲太愚笨,而认为时运不济。
管仲三次做官都被驱逐,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却说:“管仲并非没有才干,只是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在战场上临阵逃脱,被人们讥笑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为朋友仗义执言:“管仲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不过家有老母需要奉养!”
公子纠回齐失败之后,召忽为之殉难,管仲遭囚禁。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没有廉耻,知道他不会因为小的过失而羞耻,却以不能扬名天下而惭愧。
上述事例都是管仲自己说的,他还感慨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后来常用于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司马迁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管鲍之交”,要么是赞扬朋友之间深厚友谊;要么是赞扬鲍叔牙知人之能;但对于管仲的德行和才能赞扬的人却很少了。
这就是司马迁的的立场!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后,实践证明了鲍叔牙的“知人”。
有了管仲的辅佐,齐国很快发展为当时最富庶的国家,而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司马迁给予管仲如此高的评价,都有真凭实据。
经济方面“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在齐国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
礼仪教化 管仲认为百姓富足,国库、粮仓才会富足,百姓富足了才可以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教化,让他们知礼仪,服教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施行)度(节度)则六亲固”。
军事行政“连五家之兵”。一种兵民结合的军事行政制度。平时五家为一轨,设轨长;战时每家出兵一人,五人为伍,由轨长任伍长。整顿行政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管理百姓,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外交政策“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齐桓公恼怒蔡姬改嫁,攻打了蔡国,之后讨伐楚国,却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品。实际北伐山戎,却说成是为了重振燕召公之政。齐鲁柯地会盟归还侵鲁土地,却把齐桓公美化为诚信模范。
管仲外交努力下,齐桓公称霸行被美化为“正义”之举。
齐桓公三十五年,与诸侯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周王室确认。经过三十五年的努力,齐国跃升为诸侯强国。
管仲影响深远,不仅将齐桓公送上了霸主的地位。而且对齐国后世影响深远,如果历代齐国君王能够戒骄戒躁,持续遵循管仲政策,可以继续走强,甚至“并天下”也未必是秦。
可惜,物极必反。
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益有骄色”。一旦骄傲自大,往往就开启了下降通道。
管仲病逝之前,齐桓公曾征求国相人选意见,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如何?
这三个人都因“非人情”而被管仲否定。易牙烹子献桓公,开方(卫国公子)放弃尊位事桓公,竖刁自宫亲近桓公——这三位不近人情,既不能信任,也不能授权。
“知臣莫如君”,管仲这顶高帽子没能阻挡齐桓公。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重用了这三个小人,结果齐国内乱而桓公死无葬身之地。
历史上大多数改革者下场悲惨,商鞅死于车裂,赵武灵王死于内乱……而管仲不仅能够善终,而且“富拟公室,有三归、反玷,齐人不以为侈”。
齐国人为何对管仲奢华生活,违反礼制行为并不反感呢?
说明管仲赢得了民心,改革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司马迁如何评价管仲还不够清楚么。
公元前690年,齐国吞并了跟鲁国有亲戚关系的纪国(在今山东寿县西南);公元前687年,齐、鲁两国又共同进攻郕国(在今山东汶上县北),但是郕国的土地却被齐国独占。这样,齐、鲁两国之间的关系便紧张起来。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到姑棼(在今山东博兴县附近)去打猎,碰到了一头凶猛的野猪。齐襄公向它连射几箭,被激怒的野猪竟直立起来,大声嚎叫。齐襄公吓得浑身发抖,从车上掉下来,跌伤了脚,连鞋子也丢了。
原来,齐襄公有个叔伯弟弟,名叫公孙无知,早就想伺机夺取君位。这时,公孙无知听说齐襄公受伤,便派人杀死了齐襄公,夺取了君位。但是,公孙无知即位不久,又被一帮大臣杀掉,国君的位置又空了下来。
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时都在邻国避难。公子纠和鲁国国君鲁庄公(前693~前662年在位)是舅甥关系,他和他的师傅管仲都住在鲁国。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住在莒国(今山东莒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听到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以后,都想赶快回到齐国去做国君。
鲁庄公为了让公子纠尽快得到国君的位置,特意派了一支兵马和十辆战车,护送公子纠回国;同时派管仲带领一支人马赶到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上,准备半路上拦截公子小白。当管仲带领人马赶到即墨(今山东即墨县)时,公子小白在莒国军队的护送下,刚刚过去不久。管仲得知这一情况后,一口气追了30里,果然追上了小白。于是,管仲张弓搭箭,嗖地一声向小白射去。那支箭正好射中小白的铜带钩上。聪明的小白将计就计,乘机咬破嘴唇,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假装已死。管仲见了,信以为真,赶快派人去报告公子纠。公子纠听到这个消息,也认为小白已经死了,就放宽了心,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等公子纠到了齐国国境时,才知道公子小白早就到达齐国的都城临淄,并做了齐国国君。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这样,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的位置已经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旧回到鲁国安身。
这件事使齐、鲁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因为鲁国积极支持公子纠,想叫他做齐国国君,所以刚刚即位的齐桓公对鲁国非常恼火;鲁庄公也因为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的国君,对齐国更加仇视。公元前685年秋,两国军队便在齐国境内的乾时(今山东临淄西)大动干戈。结果,鲁国战败,鲁庄公把自己乘坐的车子也丢掉了,后来另换了一辆车,才逃脱了性命。
不久,齐将鲍叔牙又领兵打上门来。他要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国军队就要继续围攻鲁国。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得逼死公子纠,囚禁了管仲。这时,鲁国的谋士施伯说:“管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齐国要是重用了他,将对鲁国不利;不如杀掉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国。”但是,鲁庄公没有采纳施伯的意见,把公子纠的头颅和管仲送交了齐军。
管仲等人被押出鲁国国境以后,鲍叔牙亲自迎上前去,替管仲松了绑。他和管仲本来是好朋友,也深知管仲的才干。回到齐国以后,鲍叔牙就在齐桓公面前竭力保荐管仲。齐桓公虽然被管仲射过一箭,但他不仅不念旧恶,反而接见了管仲,向他征求治理国家的意见。管仲的见解很合齐桓公的心意,因此,齐桓公便重用了管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