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所向披靡,战胜了倭寇却为何败给了蒙古?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戚继光和戚家军对战倭寇百战百胜、对战蒙古瓦剌屡战屡败,同样一支军队,为何如此水土不服?其实,不是敌人太凶悍,是我大明军队太废材。此话怎讲?
【蒙古军队不是软柿子】
蒙古瓦剌部在明朝中期,早已不复成吉思汗时代的风采,但是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仍然不可小觑。君不见,在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北伐蒙古,蒙古瓦剌骑兵仍然可以在二十万精锐大军中,俘虏大明朝皇帝,“土木堡之变”将大明朝逼到濒临灭国的窘境。
相比之下,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衰退更厉害,明朝京军在朱棣之后已经腐败不堪,走向衰退。边防卫所军号称“寓兵于农”,实际上,经过长期屯田,已经化身为农夫。“土木堡之变”就是明朝和蒙古瓦剌双方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从此,蒙古瓦剌与明朝的攻防态势互换,明朝再也无力采取攻势。而蒙古瓦剌在“土木堡之变”,由于内部火拼,才终止了对明朝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
到嘉靖时期,明朝南北基本无战事。承平一百年间,“土木堡之变”中崩溃的京军体系,一直也没能恢复,而卫所边军继续糜烂。不但北方边防颓败,南方同样不堪。
【倭寇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下,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部劫掠京师、兵临城下。而明世宗朱厚熜,这期间废除朝贡国日本的“勘合贸易”资格,加大海禁,导致寂灭百年的倭寇重新出现。
但是这些“倭寇”,跟明朝初期的倭寇已经不是一回事。
明朝初期的倭寇,是劫掠朝鲜和明朝沿海的“真倭寇”,是日本南北朝时期,失败外窜做海盗的武士、浪人。朱棣时期与日本足利义满,建立朝贡关系,双方协力打击倭寇,几十年内倭寇就被一扫而光。
嘉靖时期,明朝民间对外贸易已经大发展,出现了一波波大型海商集团,而他们贸易的主要对象就是东边日本、西边菲律宾。嘉靖的一纸禁海令,一下子要断掉沿海几省整个外贸产业链,产业链(船运、手工业、渔业、商业等等)涉及到人口何止上千万。
这个情形下,有的为了外贸暴利、有的为了糊口生计,海商们干起走私、海盗,也就是“亦商亦盗”的新倭寇。明朝朝廷,硬把“内忧”当做“外患”,实则是“官逼民反”(这时期“倭寇”主要是中国海盗海商集团的事实,早已得到中日史学界的公认。)
明朝的地方官当然也知道,倭寇就是本国海商海盗的事实。但是为了各自利益,或者选择纵容倭寇,或者选择当作真倭寇剿灭。
【戚家军的军功水分很大】
“嘉靖倭乱”就是这种情况下发生的,53名倭寇不抢劫、不伤平民,游走3省20州县,杀死杀伤官兵4000以上,最后攻打了上万军民防守的南京城之后,飘然而去。荒唐吗?够荒唐,从中看出明朝腐败到了什么程度?
所谓倭寇,就是对外贸易各行各业,与明朝廷“海禁”的激烈斗争。“嘉靖倭乱”53人,就是有了沿途百姓和官绅放水,他们有机会游走80多天打到南京城,目的就是为民请命。
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这种情况下剿灭倭寇的。戚家军号称明军精锐,面对的却是海盗和走私犯。戚继光难道不知道“倭寇”是些什么人?他肯定知道,明朝很多地方官和文人都有这样记录“所谓倭寇者,盖十之八九为国人矣”。
唐枢《御倭杂著》记载:“各年寇情历历可指:壬子之寇,海商之为寇也;癸丑之寇,各业益之而为寇也;甲寅之寇,沙上黯夫、云间之良户复益而为寇也;乙卯之寇,则重有异方之集矣。 ”(海商为寇、各行业为寇、渔民为寇、良民为寇、众人合力为寇)
威继光明知倭寇就是海商海盗,却狠下杀手,为的是什么?明朝杀良冒功的记录还少吗?装备精良的正规军绞杀海商海盗,当然是百战百胜了。沿海军民有一个顺口溜:“宁遇倭寇,别遇官军;遇倭可逃,遇兵难逃”,从中可以看出明朝军队的素质,从中可以看出戚家军斩首十万有多大水分?
【最后】一支靠着屠杀海商海盗走私犯扬名立万的军队,对上丝毫不弱的蒙古鞑靼部骑兵,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很正常吧。
就在这时,事先埋伏在宁海桥的张谏、叶大正、金科、曹南金等部1600人,听到战鼓声赶来会战,前后夹击,倭寇受挫,才退回巢中,戚家军终于冲过河去。
敌寇营盘离水很近,街道狭窄又不通畅,长兵器施展不开。于是双方短兵相接,刀来枪往,倭寇大败,相互践踏,有一千多人落水而亡,余寇匆忙往黄石方向败退。
戚家军英勇追击,一直追至窑兜,胁从分子四散奔逃,戚继光放过他们,独自率军紧追一股真倭寇。
倭寇被追急了,逃进一家窑灶厂死守,明军爬上屋顶,用草木夹杂火药火烧敌人,倭寇大乱。倭寇们四散而逃,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倭巢很快被攻下,戚继光指挥军队追杀,追到黄石一带。
戚家军乘势攻入,一举歼灭了残寇。这一仗,生擒倭寇26人,杀敌960人,还有数千倭寇被烧死、淹死,救出被俘百姓2120人,戚家军的哨官周能等69名壮士英勇就义。
因为努尔哈赤的军队更为强大,规模不是戚家军和倭寇可以比的,再加上此时的戚家军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一种精神与灵魂,并且与努尔哈赤交战时也没有当年打倭寇时候那一种拼劲与血性了。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明朝时期,因为南方沿海地区缺乏军队管理,造成了倭寇前来侵犯骚扰,戚家军奉命前去打败了倭寇,不仅仅帮助了老百姓摆脱了困难,也为明朝立下了战功,戚家军的组织纪律性强,战术和策略上也是相当高超,所以面对倭寇是屡战屡胜的,也被世人所推崇,然而最后和大清努尔哈赤交战,却输得很惨。
首先,戚家军在当时抗击倭寇的时候,可谓是热血昂扬,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在这里,加上战术的高超,所以一度占据了上风,而到了后期,因为缺少磨练,戚家军已不是当年的那种精神了,血性早已被慢慢给磨化掉了,和努尔哈赤交战的时候,也是没有任何的自信心,觉得自己必败无疑,所以就大大打击了军心,最后自然输得很惨。
而努尔哈赤的军队,是更为强大,规模也不是戚家军可以比的,可以建立起大清的军队不可能会差,戚家军哪怕战术依旧保留了当年的强大,也是无法和努尔哈赤抗衡的,因为戚家军只是地方的军队,倭寇的士兵数量也远远比不上努尔哈赤举全国之力的规模。
应该说是被明朝政府,平民百姓支持下的戚家军给打败了。明朝的“倭乱”持续好多年,催生了明政府的“禁海”政策,身材矮小,长相萎缩的小日本子,开始了几百年骚扰中华,梦想登陆的丑行!戚继光顺应民心,在明政府的支持下,消灭了“倭寇”巩固了海疆。得到了后人的赞誉?戚继光能够扫平肆虐在东南沿海的一众倭寇海盗,首先当然是他练兵有方,指挥得当。戚家军不仅威震东南,后来跟随戚继光转战蓟州更是打的蒙古骑兵丢盔弃甲,十几年不敢叩关。戚家军忠心爱国,自成军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如此强军,自然是戚继光能够荡平倭寇的信心来源。
除了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外,我们其实不能忘记其他抗倭的民族英雄们。是他们一如既往,坚持不懈的浴血奋战才换回了大明的太平盛世。他们就是谭纶、胡宗宪、俞大猷等人,当然同样不能忘记那位奇计百出,为东南平倭献计献策,并一生命途多舛的大才子徐文长。
最后就是朝廷的支持。这些名将谋士再牛,没有朝廷的财政支持,没有民众的舆论支持也是不成的。隆庆年间,可以说是君明臣贤。有无为而治的有道明君朱载垕,有大明第一首辅张居正。在大政策方面,朝廷会给予最大的支持而不是处处制肘。这些名将只需要考虑军事问题即可。
综上,其实楼主说是戚继光扫平了倭寇,其实是不正确的。大明能在中后期平定东南,是整体的意愿在鼓动。只不过戚继光是最出色的那一个。遥记戚将军的名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华夏民族不朽的骄傲。
戚继光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抗倭将领,而且后来他还加入了北上抗蒙的战役中,戚继光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但是他也只是一位会打仗的武夫,他因为受到张居正的欣赏后,被他重用,后来万历帝亲政之后,即便当时张居正已经去世,但是万历帝对张居正的不满已经深入骨髓,但凡跟他有关系之人,万历帝皆不用,戚继光因为当时被万历帝认为是张居正的亲信,不仅没有得到万历的封赏,最后还被他贬官弃用,最后戚继光也在忧愤之中去世。
戚继光祖上便是明朝的将领,所以他成年之后便世袭了祖上的军职,但是真正让戚继光展露头角是从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开始,那个时候倭寇很猖獗,没事就到沿海地区抢掠一番,当时明朝是嘉靖年间,对倭寇一开始不是很重视,后来这些倭寇愈演愈烈,而且还形成了有规模的队伍,明朝帝王也就开始紧张起来,戚继光便是那个时候,组建了一支精兵抗击倭寇。
这只精兵便是后来的戚家军,戚家军经过十年与倭寇的战斗,最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戚继光也从此在明朝成为名将,后来戚继光还被明朝统治者调回京城任职,这个时候的戚继光在明朝也已经是帝王很重视的将领了。
在万历帝亲政之前,戚继光的军旅生涯其实还不错,当时帝王们对他也比较信任,再加上他非常能干,后来在北击蒙古的时候,也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他也算是在明朝顺风顺水,但是万历帝继位以后,因为万历帝对张居正的意见太大,也许是担心张居正在朝堂之上的势力会妨碍到自己的皇权,所以戚继光这个有赫赫战功的将军也被万历帝深深猜忌,最后只能将他罢官免职,万历帝才能对他放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5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