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仙逝之后李世民常常怀念,他在怀念些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提到长孙皇后,世人都说她是难得的贤后,她是李世民手里那把最锋利的宝剑,为他生儿育女持家有道,更为他出谋划策守护江山,他们的确是多少年来帝后深情的典范。在长孙皇后仙逝之后,李世明无比痛心,人前人后提起发妻都难免落泪,后来也再没有立后,作为帝王,这样的深情并不多见。如今纵观李世明和长孙皇后的一生,除了可以寻觅到他们曾经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痕迹,更会有这样的领悟:多年来李世民深切思念这位发妻的时候,他所怀念的却并不仅限于此。
长孙皇后的小字唤做观音婢,出生于隋朝名门之后,她和李世民的婚约更是世家联姻。虽然这是一份世俗意义上的包办婚姻,期初并没有显示出浓浓的爱意,但是在她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开始,她便一点一点成为了李世民最重要的人。李世民家族是在太原崛起的,那时候观音婢就开始打理着唐国公府邸,她的精明能干很受李渊的肯定,她的这种早年在家族中获得的认可,为后来李世民的夺嫡之路打下基础。在李世民心里,这位发妻是他最信任的人,观音婢离世之后,成为帝王的李世民那种孤独和落寞也就无处诉说了。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李世民就被派出去征战平定江山了,随着他战功累加和英名远播,他成为一个让父亲李渊忌惮的人。在他和父亲生出嫌隙之时,李建成就已经开始拉拢各方势力来打压李世民,这些势力中不乏后宫中的那些宠妃们。这时候观音婢冷静的洞察着这一切的变化,丈夫征战在外无能为力,只有她在大后方奔走活动,在紧张的局势中为他争得局面。她侍奉李渊极为孝顺,尽力去挽回李世民在李渊心中的形象。正是因为有观音婢的奔走活动,才使得李世民可以及时地获得皇宫那边的情报,为后期的起兵做出筹谋。因此,在李世民心里,观音婢是他最最忠实的追随者。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如愿登上帝位,这个时候观音婢开始着力为丈夫处理兵变之后的负面影响。那时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关系几乎冷到了极点,是观音婢耐心照顾李渊的饮食起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使得他们父子的关系慢慢缓和,消除了李世民心中的那丝遗憾。经过兵变之后,李世民这个皇帝的确做得有些被动,观音婢时常劝解他要勤于纳谏,集思广益,塑造了一个亲民化的帝王形象。对于长孙家族,她更是严格约束,让他们低调处事,不让外戚独大给丈夫造成影响。因此在李世民心里,观音婢是最懂他的人,懂他的无奈、遗憾、被动,懂他难以言语的情感。
除了是一个好妻子之外,观音婢也是一个好母亲。她的大儿子李承乾自小聪明,受到母亲的影响也是一个仁义之人,二儿子李泰虽然很受李世民的喜爱,但是观音婢时常劝诫丈夫要一视同仁,不要引起孩子之间的相互猜忌。观音婢就这样平衡着皇家内部关系,有她在李世民的帝王之路是没有后顾之忧的。但是观音婢病逝之后,局面变成了怎样呢?首先太子李承乾因为残疾心生怨气,敏感多疑,且没有人正确引导梳理,最后起兵谋反。李泰因为李世民的宠爱,肆无忌惮和太子斗得你死我活。
李世民在发妻死后,就像一个成功却无奈的父亲一样,看着儿子们之间的争斗无力化解,他把所有情感寄托在小儿子李治身上,亲自抚养李治长大,但这种没有给予其他儿子的慈爱照顾,却造就出了一个软弱无力的唐高宗。后来在弥留之际,李世民违背了发妻的意思,让长孙无忌做了辅政大臣,最后长孙无忌慢慢被逼自杀,也导致了长孙家族的败落。李世民周围的很多事,在观音婢活着的时候,貌似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但是当她离世之后,李世民顿时觉得有很多无力和无奈。
述
观音婢去世后,李世民在多年的岁月里都在怀念她,或许也是在不断假想:如果观音婢还活着,那今天他会有这么无奈吗?她那么聪慧,那么温柔有力,作为母亲她一定可以化解李承乾内心的怨言和叛逆,一定可以缓解儿子们之间的矛盾,就连李治也不会因为年幼丧母而缺乏安全感吧!假如观音婢还活着,那么他在做出某些困难决定时,她一定会支持追随他!在他心中的痛苦和孤单无人诉说时,她一定会懂他、陪伴他!所以,当李世民在怀念长孙皇后的时候,他怀念的不仅限于发妻本身,更多的是怀念是当初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被深深懂得、被坚定追随、可信任的那种感觉,怀念的更多是发妻在世时,家族和朝局那种相对平衡的局面,但是发妻走后,这一切的美好和谐,也都消失匿迹了!
李世民的一生中爱过了许多女人,他最爱的还是长孙皇后。对于武则天只是一时的新鲜感,而且李世民知道武则天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是不会真心爱她的。而长孙皇后就不同了,长孙皇后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好皇后,她把后宫管理得很有条理,关心李世民的生活,但是她不干涉李世民宠爱哪个妃子,也不争风吃醋。长孙皇后去世之后,他就再也没立过皇后。
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十五岁的时候就跟了他,在期间一直相敬如宾,恩恩爱爱的生活着。长孙皇后非常优雅大气,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德才兼备的皇后。李世民经常有烦恼也会跟她说,她也会劝诫李世民。在李世民的心目中长孙皇后是最符合皇后这个位子的。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三子一女,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女儿是长乐公主,晋阳公主。长孙皇后的身体一直不好,李世民还为她去太原的玄中寺祈福,并且供奉了大量的珠宝。
长孙皇后在李世民的登基路上做了很大的贡献。她经常进宫侍奉唐高祖和他的嫔妃们来拉拢人脉。在玄武门兵变的时候,长孙皇后跟士兵们在一起,为他们鼓舞大气。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她为皇后。不仅如此,长孙皇后的娘家都大力支持李世民,其中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袭爵齐国公,最得李世民的重视。就连长孙皇后的叔父犯了错都没有深究。
长孙皇后在世时间不长,年仅三十六岁就死亡了。唐太宗非常悲痛,看着长孙皇后留下来的还未成年的两个儿女,他决定自己亲自抚养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长孙皇后安葬昭陵的时候李世民亲自撰写碑文以表示思念之情。之后李世民也经常怀念长孙皇后,就连长孙无忌都劝他再立皇后他都不肯。
长孙皇后自幼妩媚活泼,优雅如她、大气如她、可爱如她,聪明如她,深受唐太宗的喜爱,成为历史上较负盛名的一代贤后。长孙皇后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皇后,虽常常自称不干涉朝政,但她经常以古事作为例子来劝谏皇帝。长孙皇后尽心尽力辅佐唐太宗,被唐太宗称为“佳偶”、“良佐”,后世史书称长孙皇后为“矜尚礼法”、“母仪天下”的典范。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可以说是独宠,后宫三千佳人不曾与长孙皇后争风吃醋,因为长孙皇后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可是,不幸的是,长孙皇后年仅36岁就离开了人世,留了唐太宗一人。在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命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宿舍,同时命人在长孙皇后的住所里侍奉,这足以证明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爱。无独有偶,唐太宗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但有一天魏征去观看层观时发现唐太宗过于思念长孙皇后,没有过多的思念自己的父皇,魏征认为这是不妥的,于是,唐太宗毁观,所以才有了著名的“望陵毁观”的故事。“望陵毁观”的故事充分说明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爱,对长孙皇后无尽的思念,但同时过分的思念又是不符合礼教传统的。
唐太宗为长孙皇后做的事情远远不及这些,因为对长孙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 *** 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可以说是子凭母贵的最好体现,也能衬托出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宠爱。不仅如此,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也是宠爱有加,给予重用。
自古以来,很少有帝王钟情于一位子女,而唐太宗不仅钟情于长孙皇后,更是对长孙皇后的子女和家人也一起照顾。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可以说是恩爱夫妻的典范,鹣鲽情深,值得后世学习。有人说唐太宗这种钟情是“庸俗”的,但是作为帝王是很少有真感情的,而唐太宗却做到了,他的“庸俗”也是对长孙皇后的钟情,那么,这样的“庸俗”又有何不可呢?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仁寿元年出生,大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唐代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长孙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
历史人物,这样一位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且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鹣鲽情深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贞观帝后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此诗名曰《春游曲》,诗中的后宫佳人在桃花芳菲烂漫之际,翩然穿梭于漫天锦绣之中,观蝶聆莺。桃花因偷得她的面色而娇艳,嫩柳因习得她的腰身而身轻。她自负地认为自己的出众风流之名早已远播于世间,又勿须借问!
[1]于是此诗被佳人的丈夫九五之尊的帝王?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于是此诗被某些迂腐的老学究斥为?艳诗?。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首诗正是一位幸福的女子张扬而自信的画像!
而这位女子正是被丈夫李世民称作?嘉偶良佐?,被史书称为?矜尚礼法母仪何炜?的一代贤后长孙氏。
厚重的史册只呈现给世人一位在政治上有作为的长孙皇后,她是皇帝的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标杆;然而厚重的史册却无法完全承载她绚烂幸福的一生。掌握着话语权的史官们欲说还休的却是她是一个处事圆滑的情报传送者,她是一个拥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纵横家,她是一个偏好奇特珍贵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个自信且略带自负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挚爱一生的妻子。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2]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征同升,征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征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
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见《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3]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 *** 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 *** 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因此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多年无子嗣,仅得的一子也被过继。
[4]贞观十五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与兄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追福(右《三龛记》,唐兼中书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书,字画尤奇伟。在河南龙门山,山夹伊水,东西可爱,俗谓其东曰香山,其西曰龙门。龙门山壁间凿石为佛像,大小数百,多后魏及唐时所造。惟此三龛像最大,乃魏王泰为长孙皇后造也。《欧阳修集》)。此时长孙皇后已然过逝五年多了,而李泰谋嫡时却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即使到了贞观十七年李治已经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仍要将之留在身边朝夕相见,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也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衍生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从而给大唐李氏宗室带来了灾难。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0几个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豪华。唐玄奘称其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如此做的)。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干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当时太宗及大臣一致同意,并准备付诸实施,却被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其实长孙皇后为佛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件:
[5]贞观(或武德)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6]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
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其实综观史载,唐太宗为长孙皇后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皇后非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有如此的自信?)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变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长孙敞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至于太宗对皇后所出子女以及皇后的亲兄长孙无忌的宠爱更可说?罄竹难书?了。
?唐文德皇后遗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盖古之岐头履也。?这是长孙皇后遗留在世上的一双鞋子,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这只遗履的出现,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华丽如此,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史书记载的是皇后物品够用即可,不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
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恰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确实是惊世华丽,在一个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会里,即使嫁得是一个普通男人也不能轻易说?不?,对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但长孙皇后却常常气定神闲对皇帝丈夫说?不?不想发表意见时,无论皇帝如何问,就是不说;不想让兄长为官时,即使皇帝反对,兄长也一定要辞官;想要赦免兄长时,就算兄长犯了谋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认为某人无罪时,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旧顶风而上,从容辩白;更有甚者,就连死后的墓葬形式都要亲自选定长孙皇后的强势令吾辈佩服,不过吾辈更佩服无私纵容长孙皇后强势的那个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一个女人无论多么强势多么出众,若没有男人的垂青,她几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长孙皇后能成就一场惊世华丽,成为千古传颂的贤后,唐太宗居功至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因为后宫无人值得她妒忌,因为她在后宫已是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弱者,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上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是长乐公主最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会发下?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吗?不,当然不是!这个誓言只能说,女人终究是女人,当一个男人,当一个皇帝能够全心全意,无私无畏地独宠一个女人时,这个女人必然会回报。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女人终究是女人!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或许是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利用太宗的宠爱残害妃嫔、祸国殃民,又或许是一些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对鹣鲽情深的恩爱夫妻说成了怨偶。
或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唐太宗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所谓的?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钟情于自己的妻子、只为自己的妻子痴心。
子以母贵
?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触摸着最冰冷客观的史书,那一腔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仍然充斥着撞击千年后读者心灵的最强力度。
?唐代绝代双娇?长孙皇后和武则天皇帝
唐代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朝代,那个时期的女性在国历史上是最解放的。因此,唐代不但男子英才辈出,而且还出了绝世双娇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和历史上的千古一后。
有人曾经评过,说如果对应千古一帝的评选(当然事实上不可能有个全民投票选哪个是千古一帝),再来个千古一后的评选,那么长孙皇后当选的概率是很的。纵览国古代的皇后们,像有名的吕雉、窦太后、卫子夫、贾南风、独孤皇后、长孙皇后、马皇后乃至慈禧太后(皇后是没当成,但太后好歹也是个后)太多了,但真正以贤德著称的却没几个,而且很多当皇后时没什么名气,但当了太后却颐指气使起来。像窦太后,当皇后时倒没见怎么样,而当了太后之后,便有了资本,连皇帝也不敢管她。看现在电视上把她渲染得多厉害,可事实上,窦太后也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和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没什么区别,若说心计城府,其实她还不如王娡(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和吕后更没法比。吕后虽然狠,但是政治才干、手腕都是有的。把窦太后捧起来,纯粹有点偶然。卫子夫可惜最后不得善终。贾南风,一个著名的丑皇后,败家误国,西晋之所以灭亡得比较快,不能不说她出了很的力。另外,独孤皇后固然有些才干,只是她的善妒却更出名,尤其是她还曾把皇帝杨坚气得独自一个人跑到野外生闷气,臣们好说歹说才劝回来。马皇后倒是不错,只是她所能起到的作用却着实太微薄了,比方说她曾劝过朱元璋,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可事实上,朱元璋杀人比谁都多。慈禧就不多说什么了,如果她要是能选为千古一后,那真是I服了you
唔呀,废话不再多说,该咱们的主角闪亮登场了。
古时历史不注重记录女子的名字,像《汉书》里有很多姬也并不是本人真名,当然不排除真有叫姬的。但像吕雉、王娡的名字记得这么清楚,毕竟不多。长孙皇后的名字也没有记下来,比较可惜,那么下文为称呼简便,就以姓代名了,称之为长孙。
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妹妹,两兄妹的时候父亲长孙晟就去世了,于是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回到了哥哥高士廉的家居住。而长孙晟在世的时候,就基本上把女儿的婚事定了。《新唐书》写他哥哥长孙炽因为知道窦夫人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猜测她一定会生出了不起的孩子,所以劝他弟弟要与李家联姻。《旧唐书》没有这段,而是说高士廉因看到李世民,觉得这个孩子将来会很了不起,于是便把外甥女许配过去了。只是长孙炽和高士廉既然都能看出来李世民将来有出息,但都是把别人的孩子嫁了过去
长孙嫁给李世民的时候才十三岁,概也就是初一初二的意思吧,不过当时李世民也不,是十六岁,最多高一。在现在来说可以算是早恋,不过在当时却是很正常的。只是有个问题,李世民的母亲窦夫人去世的时候,他好像也是十六岁。两件事哪个在先已经无法考证了,推测应该婚事在前,否则不符合守孝的规矩。不过这一年李世民可真够忙的,据说雁门那次炀帝被围,十六岁的他就去雁门从军露了一手然而这件事的可信度却不高,但作为写说的素材倒是可以参考。后来长孙有一次归宁,结果舅舅的一个妾居然看到她的门后有匹二丈高的马,吓得不轻。于是占卦,占出来遇坤之泰,女处尊位,履而居顺,后妃象也。要说准,的确够准,不过现代人对此类事物抱的态度多认为是迷信,是后人写史时神化的。很多时候是这样,但是也不能一杆子打死,像武德九年那次太白经天,应该是确有发生的,一来天文志上也这么写,二来后来太宗也曾有些埋怨地对奏此事的傅奕说:你老兄前面奏的这事,差点把 *** 掉长孙所遇到的这件事,可能是真的,反正天下乱,凡是贵族都可能会遇到几个占卜者说他们是贵之相,只不过没应验罢了。像李密,他和那个桃李子的歌谣可以说贴得最近,但也是的反王当最早被拉下来的。
后来到了唐朝时,长孙首先是成为了秦王妃,这一时期她的作用主要就是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然而平日这么温柔恭谨的一个女性,玄武门之变时还亲 *** 勉众将士。有一说认为李世民政变时是把她带到了玄武门的,当然这可不是把她当作女将军来用,也很难想像长孙拿着刀剑在众军挥舞厮杀。不过那种场面一般女子多半是看不到的,一旦看到不知道要怎么呼叫不晓得长孙当时什么反应,但联系她亲 *** 勉将士的镇定,应该不会很失态,长孙的确够坚强。从记载来看,秦王府后来遭到冯立等人的围困陷入危机,反倒是在玄武门的李世民相对安全一些,也就是说,看起来危险的地方实际上反而安全。另外,如果事败,也方便两个人一起死不用我说,估计你也能想起来常听到的一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谓夫妻情深就是如此。想像一下如果事败,两人双双自尽的情形,可不亚于项羽和虞姬。不过当时乱糟糟的,长孙纵然不会披挂上阵厮杀,但也得穿得利落安全一点,所以多半还是得穿上铠甲,至少是细铠,也就是说,我们亲爱的皇后此时一定是非常英姿飒爽的
再后来,随着李世民短时间内由秦王到太子再到皇帝,长孙自然也是步步高升,由秦王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后,终于应了那个遇坤之泰的卦。
当政的李世民有些事情想和妻子商量,但长孙主动放弃了参政的机会。也不用给长孙扣什么封建道德的帽子,把现代的说法扣在古人的身上是不现实的。长孙实际上也并不是真正地什么都不管,像魏征有一次惹得唐太宗生气到恨不得杀了他的地步,要不是长孙皇后上有贤君,下有贤臣的这么劝,虽说多半也会自己消气,但还真不会那么快。此外,看到历史上外戚最后多无好的结局,长孙也非常明智地劝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辞职,同时也劝李世民不要给长孙无忌高官。似乎是为了印证长孙皇后的正确,后来长孙无忌最终还是被迫自杀了。不过这与他是外戚的表面现象关系还不,主要原因是长孙无忌是托孤重臣,难免有些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又与武后不和,这样当然危险了。
长孙皇后是一流贤后,而且也非常有才,写过《女则》。后宫有了长孙皇后,李世民省了不少的心,而且有时他发火,长孙皇后都能婉转地劝止,于是宫壶之,刑无枉滥。而且,她待人又是非常的仁善,对后宫姐妹颇有照顾,很受爱戴。所谓标准的母仪天下,就是这样了。
只可惜,现在有些人只注意到了她的贤惠,而忽略了皇后与皇帝的爱情。更有甚者,因以前有部电视剧里发展了杨妃这一条线,因此惹得有些不学无术之人真的以为李世民最爱的其实是杨妃,但是查阅历史的话,如果不是生了李恪,那么新旧唐书都懒得写上她一笔。反倒是《资治通鉴》里记载有一次太宗想要立曹王李明的母亲为后,只是因为她过去是齐王妃的身份而罢休。这是见于史册的,另外一位是考古考出来的,即韦贵妃,按后宫等级来说,贵妃是皇后以下最高的,可见也十分得宠。但如果说感情最深厚的,那么非皇后莫属。李世民和长孙的确是患难夫妻,宫廷斗争是,当了皇帝皇后以后也仍然是,就连生的病都一样,都是气疾。约贞观十年左右,李世民病了一年,长孙皇后随身携带着毒药,准备万一丈夫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义不独生。其实殉节这套东西是经过程朱理学之后到明朝到达高峰,唐朝反倒是不怎么讲究这个的,这完全可以说是因为长孙对李世民的爱而致。不过后来李世民的病好了,但一直也病着的长孙却加重了病情,终于于贞观十年去逝。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对她十分思念,像以前曾提过立台一事,只是魏征老儿不解风情,硬是逼着太宗把台毁了。
唐朝长孙皇后可以说很完美了,几乎找不出来缺点。不过她死后,三个儿子,两个因争位而罢黜,因此难免有人批评她教子无方。但实际上这也不单纯是教子有方无方的问题,李渊把几个儿子都 *** 得十分厉害,可是最后仍然避免不了一场争斗。其实长孙生前对孩子们管教还是很严的。太子承干的乳母说东宫的器物少,要求添置几件,长孙皇后说: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可见她并未宠着孩子们。另外,长孙在世的时候至少还是相安无事,只是后来孩子们都长了,必然会有权力方面的争夺,这不可避免,批评长孙教子无方没道理,批评李世民教子无方也不公平。何况,哪个朝代没有争皇位的事呢?
要说立储更乱的当属李治和武则天了。反正就四个儿子,太子轮流当之后,皇帝也是轮流做,可当来当去,最后皇帝玉玺还是跑到了他们母亲的手。
武则天的事迹可以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典型,她后来的地位权力无疑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只是有些手段在我们看来,未免有些狠。通鉴里写的清楚,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为了自己的地位,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得不忍心杀掉。对这件事,为她辩解是没有必要的,以此来批评她也不客观。既然史书上记下了这一笔,要想推翻事情的存在,说什么这件事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靠的也只能是臆断,再者说,像武则天那样的女子,这样的事情还是可以干出来的。但她当时处境并不是很安全,而如果她自己尚不得保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即使活下去,只怕结果也未必会好,所以为了更高更稳固的地位,武则天不惜用这种手段嫁祸于人。然而古人都有其局限性,如果换作别人在她那个处境下,只怕也得这么做。回头看看萧淑妃的女儿吧,年龄很才得出嫁,而且也是将就了事,武则天根本就没打算让她们过好日子可见当年的仇怨是多么的。那么反过来说,如果得势的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她们,武则天的孩子们也不会过得十分幸福。
宫廷是适者生存的地方,武则天要生存下去,如果没有狠劲是办不到的。她有一次在太宗面前驯马,就很能体现其性格:如果不能驯服马的话,那么即使再好的马,也是没有用的,干脆就杀。这和朱元璋的士不为己用则杀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过太宗不喜欢这种性格的人,尤其还是女人,这和长孙皇后的温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可你要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也不一定,反正可说是两个极端了。也正因此,实际上太宗时期武则天并没有像有些书写得那样得宠。应该说,李世民自己就是非常刚强(但不残酷,至少他没有杀掉当时在好形势下还要归隐的王绩)的人,他比较欣赏的是像皇后和徐惠妃那样的温柔女子,倒是李治性格比较温和,而武则天性格则是刚强的,所谓性格互补就是如此。
武则天除却果断,还十分有心计,这就不是一般的厉害了。《红楼梦》里曾有人这样评价王熙凤: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无论哪个朝代出来个厉害的女角,基本上这句话都能适用,但真正能让男人万不及一的,则首推武则天,原因是她还有着有些男子都没有的气度。骆宾王的千古名篇《讨武曌檄》写得很有气势,同时把武则天也贬低到了极点。当面被人这样揭短,尴尬自然是有些了,如果不觉得不好意思的话,那脸皮也是太厚了。于是,一句一句这么念着,一句一句这么尴尬着突然,结尾了,武则天也许早就盼着快到结尾,但是当她听到试看今日之域,竟是谁家之天下时,文章的气势与文采令她折服了,霎时欣赏更多于尴尬。因此她问作者是谁,答曰:骆宾王。这是宰相的过错啊这篇檄文能流传至今,不能不感谢武则天当时没有禁锢此文,而看过了明清的文字狱后,也不能不令我们佩服她的胸怀。
武则天虽然是个女强人,但也总有女人的一面。现代很多电视剧里只强调了她政治上的一面,却忽略了她作为女人的本性。时候台湾有部电视剧《一代女皇》,里面潘迎紫演的武则天,前面清丽可爱,后面的打扮却是不敢恭维了,气势是有了,但是也实在很吓人的,潘迎紫那么漂亮的人,居然给化装成了那个样子陆拍的《武则天》化装倒是正常了,只是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有失偏颇,但最后有一点挺有意思,就是老了的武则天让上官婉儿穿上她年轻时的衣服,然后突然说:我年轻的时候比你漂亮多了武则天还会这样说?可能你的第一感觉是觉得有些好笑,但这却一下子把武则天拉回到了人间。女人总是希望自己是漂亮的,武则天就是再像个男子,也只是像而已,毕竟她还是女子。武则天年轻时一定十分漂亮,从那画像来看,有点典型唐朝美人的意思,但是古时的画像只怕多数情况下作不得真,别人不说,你去翻翻初时的历史课本看看司马迁是什么样子的,便可以想像古时的画像会有多真实。因此,虽然武则天经过细心打扮之后坐在那里,郑重地等着画师给她画像,可是画师斜睨(也许不敢斜睨,但是瞥、瞟等词就更不合适了)了她两眼,依旧按照自己应该画的模样画了起来我猜那时画像是有个标准的,有一次看某个版本的唐代皇帝画像,里面的人基本上就是两副面孔,一个是李渊式的,一个是李世民式的,不过两式的区别也不,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唐代皇帝都是他们的子孙嘛,为了体现皇帝血统之纯,所以他们必须得长得像祖先,幸好那时人们还不知道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何物。呜呼,这地方有点跑题了,说到哪了?对了,这样的武则天才更真实一些,不过这几个武则天似乎都不是太称人意。反而《明宫词》里那个配角的武则天受到好评更多,虽然戏说成分了,但武则天平易了一些,离着人的距离也近了,但依然保持着女政治家的风度,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武则天?
前面说到公主的事情,而后来,李弘、李贤的死,武则天也都有嫌疑。不过,李贤赋的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报蔓归,真的起了作用,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最终得以保全。也许,这与他们两个比前两个无能有关,又也许,真的像李淳风劝李世民时说的那样,三十年后,那个老人也许还会有些慈心的。总之,武则天废了宗李显,又从儿子李旦手接过象征权力的玉玺,开创了一个女皇时代。
我不愿把周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朝代,因为我太爱唐朝了,不忍心破坏它的完整,我有时甚至有些讨厌武则天,可是想想,也真是无聊呢,自己又不是唐朝的遗老遗少
当皇帝的时候,武则天已经是六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如果是个男皇帝的话,这个年龄可真是爷爷级的了,像清朝登基年龄最的是雍正,也只是四十五岁,很多皇帝甚至还没活到这个年龄就死了。道理很简单,武则天是女皇,即使在开放的唐代,这也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跨过很多的障碍,耗去了她太多的青春,终于在垂老之时,迈向了人生的顶峰。
人总有更老的时候,总有死的时候,那么武则天也要面临着立储的问题。究竟是立儿子呢,还是立侄儿呢?这就得感谢狄仁杰了。狄仁杰很清楚地告诉武则天,如果立侄儿,将来姑祖母的后人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了,那么,只好把她请出宗庙;立儿子的话,那么还可以千秋万岁配食太庙。经过几番劝说,武则天终于决定立儿子李显为太子。最后,让位给李显的武则天令去帝号,仍称自己是则天皇后。死后,仍和自己的丈夫李治合葬,也因此干陵成了一座埋葬着两位实际独立当政的皇帝的陵墓。山不转水转,自己一辈子想转出这个圈子,可最后却仍无法摆脱自己是李家媳妇的身份,不知武则天那一刻,脸上曾否有过一丝苦笑?
其实,除这双娇之外,还有一位皇后也比较特殊,就是李渊的夫人窦氏。窦夫人没有等到李家得天下的时候就死了,太穆皇后是死后加封的。她是北周公主的女儿,从就很聪明,所以她的父母不肯把女儿轻易嫁出去,便设一个孔雀的屏风,如果有人三箭 *** 孔雀两眼的话,那么便同意婚事。此法其实也有弊端,如果来了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怎么办呢?又或者,公子当没有人能够有此箭术,也是伤脑筋的一件事。还真是应了有缘千里来相会,幸好李渊的箭术还是有准星的
窦夫人生的几个孩子,的确都很出色,比如平阳公主,也是位女豪杰。现在山西的娘子关仍是重要的风景区,据说就是当年平阳公主把守的地方。窦夫人很有才学,她摹仿李渊的笔迹,竟能以假乱真。李世民酷爱书法,其实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窦夫人也很有见地,她建议丈夫把自己得到的几匹马送给炀帝,可是李渊当时没有听。后来窦夫人去世,李渊为了摆脱自己面临的困境,想起夫人过去的话,便依计行事,结果果然做了将军。由文官而为武将,手有了兵权,也就是有了发家的资本。于是他哭着对儿子们说:要是早听你们母亲的话,我早就当这个官了
李渊对窦夫人还算是一往情深,尽管他后来有若干嫔妃,但却不再立后,这不能不说,是与对妻子的怀念有关的。唐代的帝王对自己的正妻都比较重视,遍查唐史,只有穆宗有三位皇后,其他人基本上都控制在一两个之内。即使是玄宗那样宠爱杨氏,也只是立她为贵妃,却自始至终没有立为皇后。这个传统概和高祖太宗作了好榜样有关,因此有唐一代,虽然宫闱之事比较乱,但皇后还是宁缺勿滥的。
李渊不再立后,或许其也有政治的原因。李渊被几个儿子搞晕了头脑,如果再立后的话,那么新皇后的儿子也要加入争储军,自己可就真吃不消了。这是皇后不在,如果皇后在的话,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窦夫人生前最喜欢的是次子世民,四子元吉则是相貌丑陋,窦夫人有点受不了自己居然会有这么难看的孩子,甚至都不肯喂奶给他。窦夫人虽然是位很有见地的女子,但这时却体现出来像春秋时武姜一样的任性。武姜就是因为生长子寤生时难产而厌恶他,偏爱另一个儿子,最终导致兄弟相残。如果再联系同样疼爱次子杨广的独孤皇后在废立太子问题上起到的催化作用,那么,窦夫人将扮演的角色,多半和她们差不多。可是历史往往超出人们遵循的逻辑,不然又哪里会出现那么多的偶然?李渊能吸取隋文帝的教训而不肯改立太子,那么窦夫人又何尝不会吸取教训反而压制李世民呢?总之,如果窦夫人在的话,那么变量是很的。 除了李家的媳妇,李家的公主也都比较有意思。前面提过了平阳公主,李渊的女儿其实很多,但嫡出的就这么一个。历史上汉武帝的姐姐也是平阳公主,但比李渊的这个女儿差了很多。李渊其他的女儿,如果不是武德年间生下的公主,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姐姐,而那些公主,怎么说呢,有的命运有点糟糕,被二哥用去和亲了,而太宗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一个嫁到蛮夷之邦的。有时想,难怪太宗对和亲这么开放,因为他从不嫁自己的女儿。有一次有人泄露了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于是太宗怒,将那人贬官了。不过唐朝的和亲和汉朝前期的和亲是有所不同的,简单来说,汉的和亲是被迫的,而唐的和亲却是主动的,是以武力征服为基础的。以吐蕃为例,文成公主和亲就是在打败他们之后。时候不理解,既然都打败他们了,又何必再派公主去和亲?其实现在也是似是而非懂,据说主要是为了加强巩固关系,这种先打后拉的手段是比单纯的强攻更具效力的。
除了和亲的公主,其他的多数都基本平安地过着一辈子。对了,想起来李渊有个同母的妹妹,比李渊还长寿,一直活到了永徽年间。皇帝的女儿是公主,皇帝的姐妹是长公主,皇帝的姑母是长公主,皇帝的姑祖母是也不知高宗是怎么给她加的封号,好在高宗时间够长,不然到了下一代人都不好称呼她了。
和亲的、平安的都算过来了,如果还要再算的话,那么就该数数不平安的公主了。早夭的公主,李世民对晋阳公主十分痛惜,她是长孙皇后的女儿,母亲死时年龄太,很可怜。她本来有望继承父亲的书法事业,她临摹的太宗的飞白书竟也能以假乱真。但可惜的是,这位未来的女书法家死的时候才十二岁,害得她父亲伤心难过了好多天,然后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下面,就是非常有名的高阳公主,不想提那个《唐情史》,把高阳演得太过了,高阳是非常傲气,但不是愤世,她的母亲正史上并未记载下来,应该说电视剧里演的实在是瞎编。她嫁给房遗爱是有些委屈的,为辩机(顺便说一下,这个辩机多半也没有这么复杂的来历)的风度才识迷倒也很正常,不过一旦这种倾心趋向了形而下,就不正当了。辩机因此而被腰斩,太宗一气之下,这种酷刑都动用了,可见生的气很,对着心爱的女儿也发起火来,最后父女关系搞得比较僵,甚至太宗死的时候高阳都没有哭。高宗之时,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因而被赐死。另外,这还连累到了吴王李恪等人,一下子死了好多朝廷亲贵,算是高宗时期比较的一件事了。高宗的女儿本来就不多,两个是萧淑妃的,而另一个则是集父母之最爱于一身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唐代最有权势的公主了,她很像她的母亲,最后也是悲剧收场,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拿来做文章实在可惜。前几年的《明宫词》,那位集一切美德于一身的太平公主看着实在虚假,真实的她可比这个狠多了。武后宗时期其实是比较乱的,太平在此时确实对国家的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很难说她是为了国家,实际上她是有个人野心的。武则天的成功,吹皱了一池春水,像宗的韦皇后也想做第二个武则天,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更是梦想着做皇太女那么,继承了武则天衣钵的太平,有这种想法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没想到,睿宗在这个问题上还算明智(宗其实也并不十分糊涂,如果他真立安乐为太女的话,也就不会死了),或者说不明智也不行,因为李隆基是个比太平更厉害的角色。太平公主平生做得最错误的一件事就是派术士对哥哥说: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家也许还记得以前提到过傅奕曾对李渊说过太白经天的事,李渊差点因此杀了李世民,那么太平公主当是想借此事打击李隆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李隆基实在应该感谢自己的好爸爸,连政变的事都省了,直接下定了传位的决心。太平心里一定气恼之极,而且也十分尴尬,可是生米煮成熟饭了,怎么办?如果她要是老老实实地当她的长公主,至少在睿宗在世的时候,李隆基还不至于对她怎么样。但是谋反,则是谁也帮不了她了。至于那个裹儿安乐公主,则死得非常之惨,她们母女二人志才疏,另外,她们的错误还在于不该这么早就扔掉了自己的靠山唐宗。但是韦氏跟着李显,也的确受了不少的苦,只可惜她要求的回报已经超出了她所能得到的范围。
?
至此,本篇可以结束矣。可惜的是,杨贵妃生活在盛唐,这里就不提了吧。原本是想只写一写题目的绝代双娇的,结果后来又不由自主地多写了这些人。看起来,本文叫初唐的女子们似乎更合适,罢了,就不改了,毕竟还是双娇占了重头戏。总之,没有套上枷锁的唐的女子们,在唐灿烂的天空下,有的清丽,有的妩媚,有的温柔,有的刚强,偶尔也会露出些许狰狞,但无论是清丽妩媚还是温柔刚强,都是丰富多彩,决不会使你有乏味之感。或许,这就是唐朝赋予她们的特殊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5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