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末代,周朝天子为何躲高台逃债

众妙之门 2023-06-27 19:35:09

末代,周朝天子为何躲高台逃债

末代,周朝天子为何躲高台逃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秦王灭周迁九鼎(《东周列国志》插图)

末代周天子为何躲高台逃债

“债台高筑”一词的典故来源,实在是中国一段荒唐与苦涩的历史。

典故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债)之台。”唐代颜师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债)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唐朝房玄龄等著《晋书•食货志》对此也有记载:“王赧云季,徙都西周,九鼎沦没,二南堙尽,贷于百姓,无以偿之,乃上层台以避其责(债),周人谓王所居为逃责(债)台者也。”

这段历史讲的是战国时代周赧王的故事。周赧王,姓姬,名延,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在位59年。周赧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当时秦国日益壮大,不久就要收拾周朝,周赧王忧心忡忡。这时,楚国派使者请周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周赧王便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会合一起出击。不料,等了3个月,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这样,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周赧王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债)台”。

堂堂周天子何以落到狼狈讨债境况呢?其实,这是周王朝灭亡的一个前奏曲。西周时期的周王室,无论土地、人口、军事、经济力量都是最强大的,各诸侯国都认真地奉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一些诸侯国发展起来,周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已是昔日黄花,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版图缩小。周平王东迁初期,周王室尚拥有以成周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还可堪称“小康”。然而,这种境况,周平王的子孙却不能维持下去。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借道于虞国灭掉虢国,是周王室盛衰一大变局,关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为周王室所有,只能局促在东部的数百里间,从而降为二等诸侯国。直至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所拥有的土地,东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二是财力穷困。东周王室土地大为缩小,收入锐减,财力穷困当是自然之理。其实,周王室到处“乞讨”索求的窘况,在春秋初年就显露了出来。周平王死后,继位的桓王无力置办丧葬用品,于是派人向鲁国索求。周襄王时没有乘车,也派人到鲁国去讨。周襄王死后,为置办丧具开销,又派人向鲁国要钱。王室地盘小,财力弱,诸侯国与王室的地位自然颠倒了过来。

三是天子权威迭落。东迁以后,周王定期到全国各地视察考核诸侯政绩的“巡狩”再没有进行过,诸侯也不朝见天子“述职”了。按照旧礼制,诸侯新君王继位的“请命”和“受命”仪式也没有了。在诸侯的争霸斗争中,周天子只是被用作霸主号令诸侯的旗号,他们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为了“尊”他们自己。更有甚者,郑庄公公然开着军队抢割周人麦谷,同周王对攻,并射箭击中周桓王肩头。对这个“大逆不道”行为,却没有一位诸侯国站出来表示谴责。

四是诸侯僭越礼制。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微弱。各诸侯国内的贵族纷纷起而打倒国君,新的贵族起而为诸侯。这些新贵族先在国内夺取了政权,后又称“王”,向天子的目标进军。从此,周天子独专的“王”号丧失,成为一个小诸侯国君,而诸侯却都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国“天子”了。

五是王室内乱不断。战国时期,小小的周王室发生分裂,分成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后,东周和西周实行分别治理,各自为政并互不相统属。毫无力量的周赧王又从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于西周君下。西周和东周这两个小政权,后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见。

六是宗法制度崩坏。西周时期的王权,是和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小宗”紧密相结合的,被称为“王纲”。进入春秋以后,东迁后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诸侯国力量强大起来,诸侯与周天子间大宗、小宗的关系就动摇了。宗法制度的破坏,使得固有的社会秩序崩溃。

《东周列国志》连环画周赦王部分

这些特征已经预示着周王室的衰微破落,命脉已经不绝如缕。周赧王时,周朝的既小又穷,可是还要不自量力,竟然去碰撞人人畏惧的秦国,这个“把头伸到饿虎口中的壮举”,不但欠了一屁股债被人催讨,而且激怒了秦王国。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将军摎讨伐西周。西周君忙赶到秦国叩头谢罪,把所辖的36个城邑和人口3万全部献给秦国。不久,西周君和赧王相继死去,秦国把周王室传国的九鼎取去,西周灭亡。西周灭亡后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王灭东周。至此,东、西周两个小政权皆被秦灭。

周王朝的灭亡教训是深刻的。周朝建政之初,周公等人以殷为鉴,为政以正、勤、廉、俭为本,从而使政局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周穆王继位后,制定刑律,减轻刑罚,施善政于天下。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王朝内外交困,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周厉王用佞臣,施暴政,被国人放逐。周宣王一度“中兴”,可幽王是个昏淫之君,把“赫赫宗周”断送了。周平王即位后只得迁都洛邑,西周政权倾覆。周王室衰败之势已经不可挽回,但周朝的君王们还要摆周天子的派头,既要维持王室的各种开销,又要给来朝的诸侯以赏赐,财政必然发生很大的困难。“天子不求私财”的面子也就顾不得了,到处伸手索讨已成常态。

在周王室衰败过程中,“政以贿成”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第一次剧烈变革的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兴起,私有制发展,传统的淫逸暴敛的贪贿方式和新型的以财贿作政治交易的方式交融一起,因贪贿结成的恶果反复出现。天子贪图享乐,喜好声色,亲近权奸。卿大夫贪利私欲,各地敛财,富有积聚。

《诗经•大东》中云:“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揭露东方的大小诸侯国被征敛得连织机上的织品都空荡荡了。《诗经•大雅》云:“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讲的是谴责高官贵族对人民的强取豪夺。于是,如柏杨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个立国八百七十九年,被儒家学派赞不绝口的周王朝,在没有一声叹息中灭亡。”

周赧王是周朝的末代天子,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末代周天子周赧王从登基起就是一个悲剧,作为理论上的天下共主整个周王室几乎就没有任何的存在感,几乎没有一个昔日的诸侯国再鸟这个名义上的周天子,哪怕是从周王畿分割出来的东周国以及西周国,都不把这个老大放在眼里。昔日天下共主早已被各个诸侯扒的只剩一条底裤,整个周王室的似乎只剩下九鼎,还在诉说着昔日文武成康的荣耀。周赧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的台。

周赧王上位的时候,整个周王畿原本不大的地盘,还被分成了三部分周赧王上位的时候,整个周王畿原本不大的地盘,还被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是周天子的地盘,以及西周国和东周国两个诸侯国。名义上富有天下四海的周天子,实际控制地盘就和一个镇差不多,什么周王分明就是一个镇长,就这么点实力,那些大诸侯谁会把他放在眼里?

公元前307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宜阳,秦国著名的大力士,拥有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名字的秦武王嬴荡,想要来一个洛阳一日游,话说这个洛阳可是秦武王心中的圣地,因为这里有九鼎,秦王有没有问鼎中原的想法?我不知道,但是他很想知道周鼎的重量,他很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周鼎举起来,享受众多手下的喝彩!为了有更好的旅游体验,秦王派出了樗里疾,带了100多辆战车,来到了东周国,看一看这位周天子的反应。

周赧王听到了秦王的想法之后,勃然大怒,周鼎可是王权的象征,你这秦王一个养马的后代,有什么资格可以碰出这么神圣而高贵的东西呢?于是周天子特别委婉的婉拒了秦王的要求,啊,说的非常有艺术性,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滚!

很显然,咱们这位周天子忘记了老秦人的脾气,秦国人的倔脾气可不是好惹的,樗里疾见这个还端着周天子臭架子的老头子,这么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于是决定面子里子都不给周天子。

于是最诡异的一幕出现,秦国军队摇身一变,变成了强迁工作组于是最诡异的一幕出现,秦国军队摇身一变,变成了强迁工作组,在他国的领土上完成了一起强迁任务,将周朝的法人周天子进行了强迁,周赧王,被赶出了王宫去了西周国。尽管最后秦武王因为举鼎而死,但是经过这么一件事后,周天子仅存的一点点颜面,那一丢丢的遮羞布都被秦国给扯掉了。

认识到实力的差距之后,周赧王终于认识到了秦国的强大,这个昔日的养马的家奴的后代,已经能够左右周天子的存亡。高高在上的周天子不得不对秦国溜须拍马以换取和平,可能就是出于周赧王这么一个识时务的态度,秦昭襄王始终没有攻打弱小的周王室。

可是秦国人不打周天子,周天子却要打秦国!在长平之战过后,秦赵之间又爆发了一场邯郸之战。在一代名将魏国信陵君的统帅之下,一举击败的秦国,秦国足足损失了20万精锐,一旦战神白起也在战后不久被处死。山东六国尝到了合纵的甜头,让他们看见了打败秦国的希望。

在邯郸之战结束之后,楚国派遣使者请求周般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各国一起来讨伐秦国。听到楚国的要求,周赧王那是喜出望外,还是楚国好,知道敬重咱这个天下共主,这个楚子,是个大大的忠臣!为了给天下诸侯做一个表率,周赧王纠集了一只五六千人的部队,可是由于整个周王室的财政,非常的困难,周天子不得不向境内的有钱人借钱,充当军费。可以说,周赧王为了这一仗是下了血本的。

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说好的多国部队只来了楚国和燕国的军队,其他三晋和齐国根本就没有派兵,这只由周天子组织的讨伐秦国的行动失败了。军事冒险没有成功,周赧王,不仅在战场上损兵折将,回到国内还不得不面临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债务问题。周天子欠了一屁股债,作为君主,周王可不会像贾跃亭那样跑路逃债,那时也没有电商带货,他也没有办法像罗永浩那一样,直播还债,实力太差,他也不能像萨达姆一样,通过吞并科威特,以此来赖账。

周赧王想出个好主意,造了一座高台来逃债,天天躲在上面,这种高台被称为逃债台,所以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周天子集合,六国攻打秦国不成,却招来了秦国的报复,很快,秦国大军就直扑周王城。面对虎狼之情,周天子的这点人马只是一盘菜,被打的落花流水,西周君只能把手底下的地盘全都奉献给了秦王,秦国将西周君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

耻辱,太耻辱了,堂堂大周的贵族,伟大的文武成康的后代,居然被放马的奴隶的后代,游街示众,这实在是太耻辱了,周朝的底裤也被扒掉了。没过多久,最后一位周天子周赧王死翘翘,西周文公也死了,整个西周的地盘被秦国吞并,九鼎也落到了秦王的手里,大周王朝走向了灭亡!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到

作为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的结局有多窝囊?

亡国之君的一生,往往会被贴上“可悲”甚至是“窝囊”的标签。

比如被嘲弄成“扶不起阿斗”的刘禅,再比如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

有些时候真的不得不服命运,生在离衰败只有一步之遥的帝王家,末代君王该做怎样的“挣扎”才能拯救自己的“子民”、甚至是自己的“国家”呢?

于颜小二看来,当年刘禅的“乐不思蜀”,更多是他审时度势后“大智若愚”,他以阿斗之骂名,留蜀国旧臣、旧人、包括自己最后一丝安宁。

而周赧王在历史上留下“债台高筑”等事迹,则是他维护“周”最后奋力一搏的证明。

有人笑周赧王伐秦不成,反而“债台高筑”,最后投降亡国,于劳苦奔走的疲累中死去,觉得这是一件极其窝囊的事情。

但于颜小二看来,周赧王的结局,或许从他在那个时代继承王位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

但是作为一个王,他放下身段做过最后挣扎,也衡量利弊作出最大“妥协”。

所以,周赧王的晚年,不能用“窝囊”二字定义,更多应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和生不逢时的不幸。

1、周赧王的挣扎:债台高筑要说周赧王为何在后世被人贴上“窝囊”的标签,可能与“债台高筑”这个典故有关。

据记载,周赧王作为周的第37任君主,那时的周已经“奄奄一息”,周天子缺乏土地、资源,也没有号令诸侯国的“威信力”。

“名存实亡”的态势只差捅破“窗户纸”。

而在那时,对于周赧王,或者其他诸侯国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强敌,那就是“秦”。

在秦王稷的带领下,秦向外扩张的势头十分凶猛,震慑天下。

周赧王于此倍感忧虑。

楚国为了遏制秦国,便以周赧王的名义号令各国协助伐秦。

而周赧王这边则顺水推舟,想借此机会集结各国大军灭灭秦国威风。

当时无论是资源还是兵力都十分匮乏的周赧王为了促成联军伐秦事宜,准备的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并向境内的富户以“借劵”的形式筹到粮草、物资,然后和六国约定带领大军在伊阙会合。

结果到了约定那天,只有楚国和燕国派来了军队,加上周赧王的军队只有几万人,而秦人善战本就名声在外,同时秦军有几十万人,这种战役打下去无异以卵击石。

由于其他诸侯国的失约,周赧王这场仗“不战而败”,而周赧王借用“物资”发放的债券,则无法偿还。

于此,无法面对“债主”,周赧王只好去宫中一个高台躲避,历史上便留下“债台高筑”一说。

经此一事,秦王稷则不打算放过“西周”,逼得周赧王“投降”,并拿走了周赧王的土地、人口,还拿走了象征周王室王权的“九鼎”,空挂一个名头。

毫无疑问,此举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

而晚年的周赧王,关于他的死法是有争议的,有说寿终正寝,但是更多是说他因为年老于奔波中死去。

2、“债台高筑”的周赧王真的“窝囊”吗?作为一个王来说,打仗的物资都是借的,结果还“不战而败”。战败之后,找百姓富户借的“物资”还不能归还,只能在羞愧中于高台躲避。

确实听起来挺“揪心”的。

各位听起周赧王“债台高筑”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比较“窝囊”?明白除了楚和燕以外其他诸侯国为何不出兵的原因之一,或许就能明白,周赧王更多是“不幸”。

周赧王的“债台高筑”,源于他的“孤注一掷”的冒险,而这冒险,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他看上去窝囊,不过是因为他败了而已。

我们知道,周赧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确实太差了。

土地、资源、威信等等还不如当时的诸侯国。

楚国鼓捣六国联军攻打秦国,不过是利用周赧王名义上的“天子”身份而已,这一点我们知道,当了这么些年的王,周赧王能够不知道?

而周赧王如果此时不借此机会一搏,被秦国吞并是迟早的事情,而且还不容自己反抗。

如果周赧王能够集结六国军队,那么面对秦国几十万虎狼之军,尚有胜算。

或者这么说,这次楚国煽动的联军伐秦,是周赧王的最后一次“翻身”机会。

赢了,周王室或许还能比当前境况更好些。

输了,将万劫不复。

而秦那些年大举扩张土地,与其他诸侯国各有“结怨”,联军伐秦,其他诸侯国未必不愿。

只是周赧王可能在一个地方失算了,这也是促成周赧王“债台高筑”的核心要点:那就是用“借劵”筹集物资,这让其它诸侯国看清“周天子”的实力。

周赧王如此弱,各有算盘的诸侯国不愿出兵,这也不是不能理解。

也就是说,周赧王联军伐秦是需要勇气的“釜底抽薪”之举,不能说是“窝囊”。

若真的“窝囊”,大抵会畏惧秦军虎狼之名,继而避而远之。

而“债台高筑”以及在得罪秦王稷之后,被夺取土地、人口和九鼎,则是周赧王“釜底抽薪”失败后的“代价”。

而这个“代价”,他也踏踏实实承受了。

3、他或许只是不幸和无力写在最后,颜小二想说,当年周赧王这个境况,即便是把秦王稷放在周赧王的位置或许都“无力回天”,而在秦国如此强大,面对心怀异性的其它诸侯国,还能顺水推舟、孤注一掷、釜底抽薪去张罗伐秦事宜,这不是一个窝囊君主会做出来的事。


或许,历史上的周赧王,只是不幸、无力罢了。

各位怎么看?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4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